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人格——创造力源自宽松与自由

周有光 守望新教育 2021-10-26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真正的教育要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今天,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以升学和找工作为最终目标,并不注重孩子们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长。


我主张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必然会自由生长。


兴趣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外来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一定会对某事或某物产生兴趣。必然的兴趣同偶然的机会结合,就能成就事业。——周有光(《能让你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最佳方式——它重新创造了一个世界》)

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人格
作者|周有光
来源|李强好书伴读 

真正的教育要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兴趣是自然产生的,勉强不来

我自身不断思考的习惯和我所受的学校教育是有关系的。我那时的老师非常提倡兴趣,他们认为,如果对一样东西没有兴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学好。
 
我先是在圣约翰大学学习,那是一所教会学校,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图书馆书报杂志很多。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图书馆广泛阅览,培养兴趣。另外,老师还教我们怎样阅读。

大一时,我们每天去图书馆看报,有一个英国老师会跟我们讲每天应该怎么看报。他说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去查书。
 
后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看报,真的很有收获。以后我把这种方法用在读书、做研究上。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圣约翰大学的老师们始终执着地秉承一个信念:真理与自由密不可分。
 
他们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因为兴趣只能是自然产生的,是勉强不来的。现在的孩子们没有一丁点自已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我上的中学、大学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但我们的学习非常轻松,中学时9点钟才上课,上午上正课,下午是游艺课,包括图画、音乐、写字等内容,不考试不计分数,很轻松。
 
我们那时没有任何家庭辅导,学得很快乐。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兴趣就这样慢慢产生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我们当时的老师强调兴趣,认为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兴趣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外来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一定会对某事或某物产生兴趣。必然的兴趣同偶然的机会结合,就能成就事业。
 
那时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在于,学生有时间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时间从事勤工俭学活动。现在的教育给家庭和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


创造力源自宽松与自由 


小学、中学不能学得太多,要给孩子们时间玩。一个人有空余时间才会去思考。
 
我们那时中学小学有许多很优秀的老师,他们会让觉得很轻松。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吴山秀先生,他为开阔我们的视野,不断给我们讲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经常请名人来校讲演。那时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话文,介绍好的白话文章给我们看。
 
一定要轻松才能学得好,紧张是学不好的;压力越大不一定就学得越好,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我主张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必然会自由生长。(《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漫谈——“静”下来用心体悟,“慢”下来沉潜往复,“停”下来从容把玩》)
 
我的曾外孙6岁从美国回来,最爱看福尔摩斯。他们从不评什么“三好学生”,认为评等级排队会使其他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老师也不布置家庭作业,他们回家后没有作业。读书都是自动的,不是强迫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与我们现在的很不一样。
 
我在中学时,每学期也要考试排队,平时则没有,老师也不会处分成绩差的学生,不会看不起他们。处分学生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会压抑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影响完善人格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完整的人格
 
在北大百年校庆时,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我们培养学生,要使文科学生了解理科,理科学生欣赏文科;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的人格,是一种完整的教育。
 
比较苏联和美国的教育,我们就知道培养人格的教育有多重要的意义。
 
苏联的教育是按计划来的,以培养专家为目标,出来就是很好的工程师;美国不去培养高级工程师,而是培养独立的个体,但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却很大。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现在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所以,真正的教育,用陆登庭校长的话概括就是: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然而遗憾的是,今天,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以升学和找工作为最终目标,并不注重孩子们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长。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就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要么就是自私自利的“小霸王”,要么就是有行为缺陷的“坏孩子”......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双输的局面下,所幸,我们还有好的教育启蒙书可以阅读并学习。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