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阅读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和伟大对话、相遇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地成就自我的过程。
“想象力的需求,对真理的意识,对责任的感受——这些是教育的神经的三股力量。那些想做教育的人,必须写下这段格言:让想象的力量充满,你拥有面对真理的勇气,敏锐你对心灵的责任感。”
6天时间,读书、运动、交流,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
辛庄6日,每天很充实。离开时,行囊中增加了一大包书,体重减轻了7斤。心灵与身体收获满满。心中想,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朱老师:马上又是国庆长假了。今年是“共和国70周年”,所以这个长假具有特别的意义。我自然无法知悉您这七天的安排,但可以推断的是,肯定有一个“固定节目”:读书。待国庆过完,请您跟我们说说您的“国庆读书故事”,今年的,以前的,都可以聊。谢谢!——林茶居
来信收到。知我者,茶居也。的确,这又是一个有许多话可以说的话题。以往的国庆节,我一般都要回到苏州,用这长假的整段时间,静心读点书,写点文章,见些朋友。今年是共和国70周年,今年的国庆当然是一个特别的国庆。我应邀参加国庆阅兵式和有关联欢活动,所以留在了北京。国庆的序幕是从9月30日拉开的。这一天是烈士纪念日,上午10点,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篮。我也拿着鲜花走在队伍之中,缅怀为共和国牺牲的先烈们。晚上,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国庆招待会。10月1日早晨4点半起床,写当天的“童书过眼录”,算是正式开始了国庆读书时间。每天早晨,读一本童书,在微博上发一则感想,这是每天早上的必修课。这一天读的是“花婆婆”方素珍与江书婷合作的《闪电鱼尼克》。这是一本让孩子脑洞大开的图画书,也是方素珍老师首部亲笔手绘的原创图画书。故事讲的是在深深的海底,有一条与众不同的小鱼儿,它身上有一道闪电的图案,大家都叫它“闪电鱼尼克”。它不想当小鱼,想变成西瓜鱼、洋葱鱼、母鸡鱼……可是它的好朋友泡泡鱼都不喜欢。它实在想不出究竟还能够变出什么样子的鱼,于是决定去旅行,它看到了蓝天上的“白云鱼”,品尝了天上落下来的雪,在陆地上看到了许多奇怪的事情,到处都是它没有听说过的事物。经过一番探险和游历,尼克决定要变成一条很有学问的“读书鱼”。于是,它和朋友们成立了海底图书馆,每天开心地和朋友们一起听故事、看好书。这也成为海底最美丽的一道风景。我很喜欢方素珍的这本书,巧妙地通过闪电鱼寻找自我的故事,讲述了阅读对于成长的意义。其实,阅读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和伟大对话、相遇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地成就自我的过程。早晨5点半从家中出发去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的观礼嘉宾都统一在这里集合去天安门观礼台。上午10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以后,是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各类兵种、各种武器装备接受检阅,尽显国威军威;各种主题、各个省市花车巡游长安街,共和国70年发展的历史浓缩其中。总书记在讲话中最让人难忘的句子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阅兵式结束以后,我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采访中说:总书记的讲话有豪气,有勇气,有底气,我们要花力气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谋策,提建议出主意,贡献智慧和力量。晚上参加国庆联欢晚会。张艺谋导演的参与式大型联欢会,加上绚烂的礼花焰火,把天安门装点得五彩缤纷,国庆夜晚的星空格外璀璨。10月1日的国庆日,是特别、充实、忙碌、幸福、兴奋的一天。10月2日开始,是我的“辛庄六日”,是我集中读书的六天。
2日早晨5点不到,我仍然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开始晨读,写下了当天的“童书过眼录”。这一天读的仍然是方素珍前不久寄我的签名图画书《玩具诊所》。故事来源于台湾新北市的新泰小学的一个玩具诊所,一群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在学校里为孩子们开设了一个专为孩子修理坏掉的玩具。方素珍老师说,她想通过这本书,跟孩子们分享爱物惜福的人生哲学,同时让孩子们体会到:只要善加利用,任何旧东西都能拥有新的生命。只要努力发光,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10月3日到7日阅读的分别是《红发球艾米丽》( 绝非普通人系列,弗雷德里克•李维文图 ,胡小跃译)、《气球人巴纳比》(同上)、《我有友情要出租》(绘本桌游,方素珍文,郝洛玟绘)、《好忙的蜘蛛》,(艾瑞·卡尔文图,邓美玲译)、《奶奶逮到了一只小精怪》(我是夏蛋蛋系列,彭懿文,周尤绘)。读完之后,我都在当天的微博和头条上与网友分享。(《教师应是最好的领读者——阅读的力量:阅读,新教育一直在行动》)发完当天新浪微博和头条,完成当天的“晨课”,我就出发前往辛庄——位于北京顺义的辛庄师范,提前20分钟到达课堂,参加在这里举行的《黄帝内经》实修班。早晨7点开始,练习站桩。每天的早课站桩一般是从静桩开始,接下来全天的功课就是诵读《黄帝内经》《心经》和《道德经》选段。然后是打坐、听行益老师讲解《黄帝内经》。中午稍事休息,下午2点半开始练习动桩,打坐,讲解《黄帝内经》,回答学员问题、学员分组讨论交流,一直到晚上7点半左右。实修班的学员大部分同时辟谷,课间可以喝水、吃一点大枣和苹果,但是不吃饭菜。每天晚上回到房间,静心再读两个小时的书休息。6天时间,读书、运动、交流,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每天读的书,首先是《黄帝内经》。采用的方法是行益老师传授的“满腹经纶读书法”。为我们讲解该书的行益老师,生长于陕西渭南乡下一个祖传中医世家,虽然只念完小学,但对中医的经典以及道家和佛家的著作非常熟悉。他认为,《黄帝内经》其实是关于人生的一部经典,所以学习内经首先不是学习医学,而是学习人生,是学会“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简简单单生活”。他很自信地说,很多学者讲《黄帝内经》是玩思想,玩主义,但是他的课是“玩生命”,因为《黄帝内经》的最高境界是让人能够生活得更好。他认为,《黄帝内经》是方向,是方法,是中国古老的生命科学。在他看来,有形之病可通过无形气化进行逆反式的恢复,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医生。“人最该修的课程是生命的课程,修身,自救救人,修心,自渡渡人。修行,就是用辛苦转化痛苦”。他强调人生就是舍得,舍什么得什么。人性和兽性,雅和俗,最大的区别是利他和利己。很多大智慧的警句,从他的嘴里经常不经意间说出。难怪台湾著名身心灵导师张德芬说他是“生长在厚实土壤里的瑰宝奇葩,貌不惊人的灵性医学传承者,大隐于世的民间高人”。来辛庄时,除了每天阅读的童书和《杜威教育文集》外,带了一本余世存送我的《己亥》。这本书在10月1日带上了它,参加国庆观礼活动时,在几个小时的等待时光里,差不多读了一半,到辛庄后,用2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是余世存与龚自珍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两位知识分子的心灵独白。180年前的农历己亥年,龚自珍辞职离京,南下回家,后又北上接家眷回乡,其间行走九千里路,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315首。180年后的农历己亥年,余世存在书中化身龚自珍,用现代白话文演绎这些诗歌,也努力还原龚自珍在己亥年间的心灵世界。(《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读书也是一场遇见》)全书分缘起泉涌、辞官出京、青春壮盛、猖狂江淮、浮生家园、东山苍生、再度北上、吟罢归乡八章,按照龚自珍的生平叙事和《己亥杂诗》的逻辑结构依次展开。在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壮怀激烈的龚自珍,也看到了那个“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十年香”、“可能十万珍珠字,买尽千秋儿女心”的柔软敏感的龚自珍。余世存把龚自珍比喻为“中国的但丁”,认为《己亥杂诗》既是他的自传,也是他的《神曲》,是“传统中国的人格美学、生活美学的示范,全面反映了传统中国个体生命的大视野、大情怀”。他认为,龚自珍的意义远远没有被发现。如果说《红楼梦》是以小说的形式呈现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那么龚自珍则是以人格形式呈现传统文化的最后的里程碑。龚自珍完美阐释了一个知识分子知道、闻道、布道的使命,体现了他既能够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理想,又能够很妥贴安顿自己的生命的人生境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龚自珍的确是一面镜子,他能够映照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学会回到自己的内心,自由地表达自己。余世存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他希望当代的读者能够注意到,“一个人,无论他是文明世界的国民,还是古典世界的先知、圣贤、才子,其可能抵达的人生广度、密度、高度是什么样子,对比起来我们的人生过于短浅,过于浪费”。读任何书,其实都是在读自己。我想,这也是读《己亥》的意义所在。10月2日晚上的课程结束以后,与成都华德福学校总校长、中国第一位华德福主班老师李泽武先生见面,讨论学校课程建设等问题。泽武送我由他翻译的华德福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著作《人的研究》。《人的研究》是施泰纳的讲课实录。100年前的1919年8月20日开始,施泰纳在斯图加特为第一批华德福教师进行了十四场讲座,这本书,就是当时的讲座整理稿。当天晚上回到房间,就开始翻阅这本书。100年前的文本,加上有许多施泰纳自己创造的词汇,读起来有些费劲。总的来说,讲述了作者构建的大小宇宙。大宇宙,是讲精神、物质与心的关系。小宇宙,是讲感受、意志、思考与新陈代谢系统、肢体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关系。从身前死后的宇宙图景,到对于教师个体成长的建议,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体现了一个教育变革者的宏图大略与务实精神。施泰纳在教师集训前夜的公开讲座中说,“为了让现代精神生活焕发新的活力,华德福教育应当说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行动。”他指出,整个社会运动的终极基础说精神性的,而教育恰恰就是“激烈又重大的精神问题中的一个”。所以,教育的变革,其实本质上是一场文化行动。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就不能只是做一个教育者,而应该成为“最高词义上的高层次的文化人”。(《只有阅读和经历才会让你的世界长大——让我们一起来点亮心里的灯》)施泰纳对于理想学校的结构提出了设想。他主张华德福的学校不应该是官僚的,而是“集体参与管理式”的,是一个“真正的教师共和体”。所以,支撑学校运行的“不是安逸的靠垫和校长办公室发布的规章制度”,而是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工作给予“每个人的可能性和自己承担的完全的责任。”施泰纳对教师说:“我们每个人应当对自己完全负责!”施泰纳对于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对世界的兴趣、热情、精神的灵活性和奉献精神。他认为,一个好教师应该对当今世界发生的每一件事有“鲜活的兴趣”,而不能够只对某些“特定的任务有热情”。而“通过对世界的兴趣,我们就一定对学校和我们自己的任务有热情。”施泰纳同时提出,精神的灵活性和对于职责的奉献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当我们把个人的兴趣投入到当今时代伟大的需要和任务中时,我们才能取得属于今天的成功。”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全书结尾的一段文字。施泰纳充满激情地写道:“想象力的需求,对真理的意识,对责任的感受——这些是教育的神经的三股力量。那些想做教育的人,必须写下这段格言:10月6日中午动桩课程结束以后的课间休息时,与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张莉老师交流未来学校以及新教育实验的课程体系与华德福的异同等问题。她转送了瑞士歌德馆人智医学部的前部长米凯拉博士送给我的一本英文新书《在数字媒体世界中健康成长》。晚上回到房间细读了这本书。它是由德国15家公益组织联合发起,并由德国一个医疗组织具体落实编写出版的儿童与青少年网络教育指南,米凯拉博士参与了这本书德语原版的资料收集,整理校对工作,并且翻译和推动了英文版的出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如何正确地使用数字媒体,培养孩子的媒体素养能力。对于父母、老师和专家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指导手册,可以按照书中的理论和案例,更好地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有能力以适当和适龄来运用数字媒体,在需求和防护中取得平衡,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们当即初步决定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由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家庭教育文库》正式出版。在辛庄师范学习期间,还参加了林明进夫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活动。林明进先生被称为台湾最牛的语文老师,他19岁师从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成为追随先生数十年的入室弟子。他在台湾地区最牛的建国中学教语文,34年坚持每周都要让学生读一本书,他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认为教语文不仅仅是教语文,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介绍说,他教学生写作文,第一篇作文,只让学生写最熟悉的题材,写自己的心里话,只要写一句话就可以,但必须是自己的语言。林明进先生提出了教作文的三个理论:橙子理论,酱油理论和驾校理论。橙子理论,就是说你让学生写一个橙子的话,这个橙子不是让他通过到超市购买而得来,而是要自己栽树看它结出果实。酱油理论,就是要把土法制作酱油的办法用在写作上:把黑豆放进坛子里,经过多半年的发酵,才能够制造出地道的美味。驾校理论,就是说写作要像学习开车那样,分项学习,不能说一开车就上路,一开始就让学生写作文。他认为培养写作能力和鉴别写作能力是两个问题,培养写作能力是慢功夫,他曾经教一篇作文,让学生写学校里的莲花池,写了一年连三个月。他认为,在平时对学生出一个题目就马上让他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他对于新教育实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欣赏,他认为目前华人社会都面临着最伟大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最可怕的危机,如果我们没有文化自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化的重建,就没有真正的未来。与林老师交流时,我一直在想,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像他这样的学者型的中小学老师。临别时,林明进老师送我一些他的著作,包括《学“生”》(九州出版社)、《培养自然而然的写作力》(基础篇、创意篇、技巧篇三册)、《笨作文(实战篇)》等。可惜还没有时间详细拜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