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该向先生学什么?——做大气的事,就是大气的人

文东茅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他是一个心中有自己、有家人、有学生、有同事、有祖国乃至世界的“大人”;他是一个勇于挑战一切奴役、异化的思想自由的人;他认为人本自由,“人因自由而创造,人又本应因创造而更自由”,他用自己的思想和著作在不断地创造出一个更大、更美的精神世界;更可贵的是,已入耄耋之年的先生至今仍然是一位不断创造和成长中的人。


学以成人就是一个不断自我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至于最终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将外在地体现为每个人所做的“事”和成就的“业”,同时也会内在地凝结为人的精神生命状态。


由于天赋、机缘、环境不同,每个人成就的“事”和“业”的样态、大小不同,但只要一直在做善良的事,就是善良的人;做高尚的事,就是高尚的人;做大气的事,就是大气的人;做幸福的事,就是幸福的人。

 

自我修养,修养自我,终身不断地成就尽可能高大的自我,这就是学生该向先生学习的。果能如此,则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先生那样的人。——文东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学生该向先生学什么?

作者|文东茅
来源|海淀敬德书院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授。


张楚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作为其入门弟子,我一直感到非常自豪,但也不免有无形的压力:进入师门近三十年了,我从先生处学到了什么?答案是:似乎“学了”不少,却并不确定是否“学到了”,因为很多东西即使想学也学不到。这也迫使我改变思考方式:不再去问“学到了什么”,而是先问“该向先生学什么?”
 这样一想,答案立刻清晰起来: 要学先生的思想和做人。学先生的思想,就不能只是支离破碎地去学他的诸多学识、观点、理论,而是要学他最核心的思想精髓,即人生观和价值观;学先生的做人,也不能只是浮于表面的学他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个性喜好,而是要学他做人的精神追求。张楚廷先生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人主义”;他做人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就是做“高大的人”。

张楚廷(当代著名教育家)


1、学思想:“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张楚廷先生曾提出“教育第一问”:“从最基本的意义说,‘人是什么’,或者,‘生命是什么’,无疑是教育必须面对的第一问。”[1]循此问题不断追问,先生开启了对“人”的无穷无尽的思考,写出了诸多关于人的著作,如《人论》《我论》《人哲学》《关于人的问题》《人是美的存在》《体育与人》等等;他也用诗讴歌人,而最长的诗就名为《人颂》;即使是在并不以“人”命名的著作《思想的流淌》中,“人”字也在不经意间出现了3409 次。可以说,先生的所有著作都关乎人,都关爱人。正如先生所言:“确实,人,每个人,在我心中都是神奇的、神圣的,无论文化高低、贫富贵贱都是这样。我身为人而对人有无限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催促我动手写作,写下那番神奇,写下那般神圣。”[2]而“问人”“写人”行为背后的动因则是先生的“人主义”。先生明确地说: “我的主义就是人主义”,“我的人主义不只是观念、信仰,而且是行动,是生活”[3]。先生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本哲学是“把人的地位看得很高很高的哲学”,而这种“很高”还只是相对于神本、物本、钱本、官本等哲学观念而言的。不同于人本哲学,人主义不再有相对物,而具有绝对性,这种具有绝对性的人主义是人的更高自觉。 先生并没有对“人主义”给出一个标准的概念界定,我尝试的理解如下:“义者,宜也。”(《中庸》)“义”即判断事物意义、价值是否“适宜”的标准;“主”即主体、主导;“主义”即长期稳定地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由此可以认为,“人主义”即以人为主体和判据的长期稳定的思想观念。“人主义”意味着人是万物的尺度,也是自己的主人,其绝对性意味着对一切是非善恶的判断选择要以人为主体,要从人出发并始终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主义”就是对人的主体性和绝对价值的坚守和追求。可以说,张楚廷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高度自觉的、心中始终装满了人的“人主义者”。我以为我们首先而且始终应该学、也可以学的就是这种“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怎样关涉幸福——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


2、学做人:以成“大人”


“学为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这些话尽管是对教师的要求,其实也在告诉学生: 更重要的是学先生的做人。“学做人”是一个很日常又很高深的话题。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主题就是“学以成人”,它涉及“何为人”“成何人”“如何学”等诸多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数千年一直探求的根本性问题,也同样是当代人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何为人”或“我是谁”的问题关乎人的本质、本性,对此古人有性善论、性恶论、向善论、有善有恶论、无善无恶论、可善可恶论等诸多不同观点;“我从哪里来”关乎人和意识的起源、发展等问题,对此至今仍然存在是迷惑多于答案。而对于“到哪里去”即“成何人”,古圣先贤们则似乎有高度一致的教导:即人应该努力成为更高大、更善良、更美好的人。 在孔子看来,“成人”就是要成为君子,不要做小人,他告诫弟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也不厌其烦地从多个视角对君子和小人做了区分,例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孟子则直接提出要成为“大人”。他认为人有大体(心) 和小体(身)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他还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即,人生至少有六重境界,在“大”人之上还有“圣”“神”等更高境界。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他本人也立志成为孔子、尧舜一样的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张楚廷先生尽管很少直接引述孔孟言论,却显然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一贯的人生追求。他认为:“教育的真谛是使人变得高大起来。”[4]他同样认为人的发展有不同的境界,可以“从自然我,到修善我,再到壮美我,直至达天之我”[2]。事实上,他认为人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思想可以达到无限,真理作为思想的成果也具有无限性。有了人,就有了无限。”[2]先生的众多著作都在反复讨论和强调人之高大、美好,仅《人论》一书就有如下专门的章节:“何为伟大”“尊严是什么”“人与法谁大”“人能活多久”“人能站多高”“人有多大潜能”“人有多奇妙”“人与天是怎样合一的”“人有多少自由”等等。在这些论述中,先生所针对和担忧的就是人的矮化、窄化、奴化、异化。 由于有这种“人主义”的高度自觉和不懈追求,张楚廷先生已然活成了一个“高大的人”: 他是一个心中有自己、有家人、有学生、有同事、有祖国乃至世界的“大人”;他是一个勇于挑战一切奴役、异化的思想自由的人;他认为人本自由,“人因自由而创造,人又本应因创造而更自由”[1],他用自己的思想和著作在不断地创造出一个更大、更美的精神世界;更可贵的是,已入耄耋之年的先生至今仍然是一位不断创造和成长中的人。学以成人即终身学习(读书、思考、修炼、觉悟、劳动、创造等等)),以求终身成长。学以成“大人”,这不就是先生的期待和我们最应该做的吗? 
3、如何学:自学、自修、自觉、自悟


张楚廷先生依据对“人是什么”的一系列探究,提出了潜在公理、能动公理、反身公理、美学公理、中介公理等一系列教育公理。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先生特别强调人的反身性和自觉性,“自觉于自己,这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地方”[2],“为了不枉对父母,不枉对上天赋予的一生,人多么需要自己自觉其人啊”[2]。所以,先生特别强调“吾日三省吾身”“我思故我在”。人之所以成人、成为怎样的人,关键在于自己的自觉意识和自由意志。教育、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作用都应该重在唤醒人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主体性。“新的生命的获得必然是一种自我获得……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辅助获得新的生命。”[1] 可见,先生对于如何“学”的观点也与古圣先贤的教导一脉相承,就是“自学”“自修”“自觉”“自悟”。《大学》有言: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曰: “修道之谓教。”而孟子则更明确地指出: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由于人有无限的潜能,人生的学习、修炼过程就永无止境,所以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易经》教导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学以成人就是一个不断自我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至于最终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将外在地体现为每个人所做的“事”和成就的“业”,同时也会内在地凝结为人的精神生命状态。由于天赋、机缘、环境不同,每个人成就的“事”和“业”的样态、大小不同,但只要一直在做善良的事,就是善良的人;做高尚的事,就是高尚的人;做大气的事,就是大气的人;做幸福的事,就是幸福的人。 自我修养,修养自我,终身不断地成就尽可能高大的自我,这就是学生该向先生学习的。果能如此,则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先生那样的人。(《教育怎样关涉幸福——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4,226,39[2]张楚廷.人论[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前言,10,147,26,58[3]张楚廷.哲学是什么[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5[4]张楚廷.感悟教育[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2


(本文来源于文东茅《学生该向先生学什么》,原文刊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年第4期)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