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生命叙事——2019年,有爱有痛,一路走来,依然是理想主义者

孙影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人一辈子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你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佚名


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弗罗斯特


2019年过去了,回望,记录。只为给老年的那个自己,一个个未来清晰回望的时间之柱,知道曾怎样认真生活过,自己不曾虚度光阴,自己不曾碌碌无为,生命因此无悔亦无憾。——绚之平淡 2019年年度叙事《2019年,有爱有痛,一路走来,依然是理想主义者》


新的一年,更聚焦于创造,创造课程,创造生活,创造体验,创造写作。是啊,如果把生命中千篇一律的、重复性的内容剥离掉,我们还能心动几次,更新几次,换血几次?活着,就是为了这些新新的东西吧。人的一辈子很长,但能记住的真的不多。告诉自己,敢比会更重要,人就是来活几次改变的。——绚之平淡2018年年度叙事《也无风雨也无晴》


时光永是流动,岁月永远静好,生命一直前行。就这样以时间为笔,以岁月为犁,以网师为家园,在生命地不断更新中,勇敢地划破自己的肤浅,寻找生命的深度、生命的豁亮、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精彩……相信我会碰到自己生命的庆典!——绚之平淡2012年度生命叙事《用生命来叙事》)


她是一位博士,大学老师,却来读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课程,而且是那样的投入,用心。其实,教育是相通的,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好的教师本质上也是相通的,只有用生命来叙事,用生命来书写自己,才能遇到生命的庆典。祝福她。——朱永新(文章转自朱永新新浪博客 2013)

       
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我们认为,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从事教师职业就是把教育作为自己故事的主旨,并用生命最大段的篇幅来展开与书写。(《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用写作记录我们的教育生活。“活过、爱过、写过”,文字会比人的生命更长久。对教师而言,专业写作就是对自己教育生活的记录和刻写。每个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离开校园,可能会讲数千乃至上万堂课,无论教育方式还是教学方法,无论教学过程还是经验得失,都不可能全然相同。记下,就是记录我们的曾经,记录我们的教育生命。(《改变自我,改变世界——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写自己的教育史——在书写中成为最好的自己》、《相信种子,相信岁月——2019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实事》)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朱永新: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

2019年,有爱有痛,

一路走来,依然是理想主义者

原创|孙影

来源|绚之平淡微信公众号


撕下了2019年日历的最后一页,站在时间的界标上,还是一样对时光流逝无可奈何,手足无措。

 

时间本不是客观的存在,是人的语言发明,我们人为地界定了年、月、周、日、时、分、秒、分秒、毫秒……于是,人成了时间的奴隶,一步步自愿为囚,在时间里焦躁、执着、平衡和追求……我,亦是其中一员,尤其在年终岁尾之际。
 
自2012年开始,每年年末都如一个红眼的地主,打量自己的仓房,看有几捆金黄的麦子,几垄红红的高粱,几斤黄橙橙的玉米,之后好像就很有收获地拍着大腹便便的肚子,用牙签剔着牙,巡视了又巡视,之后就像地主家有了余粮一样心满意足地开启了下一年几近重复的日子。
 
不是没有收获,这样说对努力的自己并不公平,但收获是否和时间成了正比?这才是灵魂之问。专业知识也不是没有提升,不是已经教了语言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了吗?不是已经教了研究生课程了吗?但难道我想要的只是这样的“专业人生”?专业人生是否失去了生命的大全?爱因斯坦说所谓的“专家”就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狗,只能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训练有素,反应敏捷准确。但生活是360度的,如果一生只用一个角度去显微镜式的生活,无论再怎样,都是单眼的理性,缺失了智慧的圆融。没有智慧只有知识的人生,如同一束假的塑料花,坚硬干瘪,乏善可陈,本末倒置。是啊,如果只活出人工具性的一面,复杂丰富深邃的人之本性却被我们买椟还珠了,实在是可惜!
 
2019年过去了,回望,记录。只为给老年的那个自己,一个个未来清晰回望的时间之柱,知道曾怎样认真生活过,自己不曾虚度光阴,自己不曾碌碌无为,生命因此无悔亦无憾。

 
一、专业阅读
 
2019年,读书70本,听书35本。数字已经没有了意义,甚至感觉读书的意义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重大,但阅读已然是我的一种生存方式,没找到更好的方式之前,还是要读书的。但时常警戒自己:“千万别对读书指望太多。终日读书而放弃了真实生活才是悲剧开始。你并不会更聪明,因为你的经验全是别人二手经验;你也不会更博学,因为书上读来的东西你并没有真正去验证;你会因终日耽于幻想而神思飘忽,因脱离生活而愈加沉默。读书,说到底只是种暂时的逃离,真正智慧还得从生活里获取。”
 
但读书还是人主要超拔日常淤泥的一种方式,一种拔地而起,让精神大厦得以添砖加瓦,灵魂充分发育和内心满溢快乐。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就像是你吃一个桃子,桃子吃完了,桃核扔了。你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但第二年才发现,桃核破土而出,长出了新的桃树苗。这种奇异的美妙,就像是相忘于江湖后,还有种相濡以沫的藕断丝连。”读完一本书,并不会立刻感到有用,甚至会被一种无用感侵袭,很多人的读书无用论可能由此而来。但突然某一天,某一刻,某一刹那,你发现你的生活理念,教学模式竟然是某本书的迁移和指导,你才发现那枚没用的被你扔掉的桃核竟然长出了一颗桃树苗,甚至开出了一朵朵桃花。时间里一本本书读下去,一颗颗桃核扔出去,突然有一天,竟然发现你亲手给自己种植了一片桃花源,余生都可以在里面写自己的桃花源记。世间,应该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读书,是在为自己种植一片桃花苑,里面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读书数目没有意义,但今年读书方式还是有了一些变化,实现了“专人式阅读”、“专栏式阅读”和“专题式阅读”。渐渐喜欢上这种聚焦的学习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窗口,连续系统地深入阅读研究,希望未来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创造。
 
“专人式阅读”是聚焦一个人,几乎购买TA全部的书籍,集中一段时间阅读。例如今年阅读林达、李政涛、刘铁芳、王荣生、余党绪、余文森、余映潮。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读出他们的思维方式、写作模式和精神底座,看人是如何从几乎一张白纸到涂抹上自己独特的美丽颜色。经由林达深切理解美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历程,知道我们国家距离的遥远。看李政涛,知道康德如何塑造了他的逻辑思维和写作风格,所以年轻时遭遇到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很重要,决定着你一生的高度和深度。喜欢刘铁芳诗意的深度理性,一个农村的孩子是怎样捡拾着思想的贝壳,在大海边快乐地玩耍,诗意地栖居。几位余老师是对我的教学会有影响的专家,一点点学习他们的教学模式,看能否迁移受益于自己的课堂。今年并没有阅读太多教育学经典,因为其实经典并不太多吧。以后阅读哲学、心理学、认知学和管理学时,可以多一个教育学的视角是去思考,去借鉴,去行动。
 
“专栏式阅读”主要是针对网上的。网上信息铺天盖地,但已不轻易打开,只保留几个自己喜欢的专栏。打开手机,愿意停驻的也就是那几个公众号。否则陷在垃圾信息里,会消逝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如同一个打开电视,却不知要看哪个节目的人,拿着遥控器从一个频道翻到另一个频道,翻来覆去,极有可能最后都没看到一个精彩节目,但时间如拧开的自来水,却哗哗地溜走了。控制不了自己时间的人,也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
 
“专题式阅读”是针对自己研究今年开启的学习方式。暑假参加了一个一周的“认知语言学”学习班,都是国内大佬,不可谓不有收获,但最大的收获却是确定自己以后不会继续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了。边听课边梳理自己一直以来倾心的研究方向,确定了“整本书共读”和“思辨读写讲”。虽然是新的开始,但也不是白手起家,“整本书共读”已经带领7年的大学生读书会,“思辨读写讲”是因为发现中国教育最缺的就是阅读、写作和思辨。接下来几年,会聚焦于此,辛苦劳作,努力结出一枚属己的果实,并期待有红艳艳的硕大。
 
今年和大学生共读的书目有《平凡的世界》、《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多夫》、《居里夫人》、《人类群星闪耀时》、《活着》、《命若琴弦》、《人生的境界》、《月亮与六便士》。统计数字有400万字,估计把学生累坏了,我自己也是马不停蹄。读书容易,开展读书会很难,因为我要求自己的读书会都是认知的攀升,情感的充盈,全部都要是精华。我要求读书会的学生必须全部读完并读得透彻,聚在一起就是要享受思维的共振,对话的幸福,分享的快乐。此时,我庆幸自己教的是大学,可以有这样独特的为师之乐。暑假尝试了一次线上共读,效果一般,还是需要现场眼神和肢体的互动,灵魂的相对,语言的战栗。本来下学期要开启英文原版整本书阅读,因为师范认证和车祸的原因,没有开展起来,但明年一定会操作的。
 
无论怎样,还是感谢阅读,阅读塑造了一个新我,一个丰盈的灵魂,一个向上的生命,一个阳光的底色。甚至我所能梦想的天堂也是一间大的书房,如果可以一群热爱读书的人可以相通交流就最棒。如伍尔夫所说:我往往梦见在最后审判那天,那些伟人,那些行善之人,都来领取皇冠、桂冠或永留青史的荣耀等奖赏的时候,万能的上帝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近,便转过身,很羡慕地对圣彼得说:“等等,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他们一生都爱读书。”但是,我会渐渐放下书,亲自起身去生活,去思考,去感知,去爱,去创造!


二、完整学习
 
今年的学习是立体、丰富、多元和愉悦的,有输入式学习,也有输出式学习。简而言之,今年的学习算得上完整学习和深度学习,这主要是源于自己的研究开始聚焦,所以学习也就有了圆心和参照点,不再是东打一拳西踢一脚的“消耗战”。
 
完整学习包括线上学习、线下学习、自我阅读的输入式学习和以讲座为契机的输出式学习。
 
线上学习需要感谢网络的便利,绝大部分是免费的,但需要付费也从不犹疑,因为真的不贵,又是自己想学的领域。线上学习的好处就是可以回放,我觉得好的讲座和课程都会听第二遍,做出笔记,有时回看笔记精华即可。一直觉得讲座的作用有限,如果不能引发接下来的持续改进动作,很难记得那些年听过的讲座。应了那句话“听时心潮澎湃,听后麻木不动”。但今年听了一些非常好的讲座,受益匪浅。细心总结讲座结构,感受讲座人的不同风格。好的讲座一定有主讲人的生命力在流淌,TA的语言是流畅的,思维是严谨的,讲座结构是层层递进的。好的讲座背后是主讲人的多年实践,从而才会引发以生命打动生命,以思想感染思想,以行动影响行动的心流感。
 
今年也启动了线下学习,并由此改进了自己的阅读教学范式。很多年都不怎样去外地特意学习了,但今年有教师“二次成长”的感觉。每个教师,要需要有二次成长,虽然绝大多数老师只停留在第一次被动生存意义上成长上,因为TA必须要在课堂中存活下来,之后成长就终止了。教师第一次成长是为了生存,第二次成长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是教师职业尊严的挺立,是教育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教师职业中起决定性的是教师的第二次成长,那些名师不只有第二次成长,还是终生成长。
 
感谢学习,让我一生都没有经历职业倦怠,一辈子都在成长中。今年去北京学习两次,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停驻真实课堂一周,相对于听讲座的理念,我更喜欢在真实课堂中自己去提炼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北外的学生无疑是优秀的,老师也是优秀的,但是真正教学效果好,学生真正有收获的课堂也并不多。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你的基本功有多厉害,你自己有多优秀,而是你背后的教育理念在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你是否切实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在发生?什么才是高效的教与学?不时思考这些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不断学习和课堂实践,才有可能不停留在假象中。例如我发现教师厉害有可能会阻碍教学效果,因为课堂变成了一场教师show。例如学生厉害未必是教师教出来的,因为人家本来就厉害。所以如何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搭建他们再提升的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才是我们教师存在的意义。
 
学而不用是假把式,学习归来,立刻就改革了自己的英语阅读教学范式。以为会很顺畅,其实可以算是一路坎坷,但好在每一堂都有精进和提升,自我感觉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输出式教学为主体”的教学范式。路对了,就不怕远,也不怕磨砺。教育,必是我此生的孜孜以求,切磋琢磨。接下来几年,还是会去几个我心目中的名校驻扎一周,重回真实课堂,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每一堂课都慢慢成为自己的精品课。当然,这需要好几年的持续建构,但想想都很美好,渐渐都活成自己的原创。
 
今年借助讲座的契机,也实现了高效的输出式学习。今年共有8场讲座,每一次讲座,我都认真对待。每一次讲座,都需要花费我很长时间去准备、凝练、输入后输出。所以,谁要说讲座需要几个小时就准备完成,我就有深深地挫败感和不信任感,难道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么大吗?我对自己的讲座有几个要求:一要完全脱稿,那样才能不受限,有与现场听众共振交流的快感;二要语言要打动人心,真挚真诚敞开的交流,有金句的点拨和提升,否则太过白开水的讲座甚是无味;三是要主题突出,结构严谨,并有认知层级的环环递进,带领大家拾阶而上,让大家有水到渠成的收获之感;四是准备整个讲座的过程中一直要思考让听众收获什么,能否给出可操作的流程和步骤;五是希望自己的讲座给人以美感、舒适感、认知冲突感和深刻感,而这都需要不断打磨才会完成。
 
今年应朋友郝晓东的邀请,给新网师做了两场讲座,一场是六月的山西,一场是十二月的山东。认真准备讲座,心想不负朋友所托就好,但没想到网师人给了那么多的肯定和鼓励。晓东说“你带来了一场地震,地动山摇”,有学员评价“我是高研班的极光”,甚至很多人用大量的“美丽、优雅、温和、知性和完美女性”来形容我……愣愣地,我感觉不认识这个人一样。可以说,虚荣心有点被美的冒泡了。我只付出一分,他们却给了我十倍的奖赏。与网师的缘分,已是一辈子的绵密,与他们不再只是相识的关系,而是彼此的关注,是精神上相同尺码的人,因为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名字是“教师”。看到他们,就看到10年前的自己,看到他们的勇猛精进,就想象着10年后他们会怎样的精彩,会怎样提升中国的教育和课堂!网师,是一个公益组织,是一群人影响一群人的线上深度学习机构,是一群致力于用阅读、写作、思考提升课堂的地方,更是一个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和完整的神奇所在。相信将来还可以共同创造更多美好!
 
今年观影50部,几乎都是经典电影,以奥斯卡为主。已经几乎不看电视连续剧,今年只看了《都挺好》,并写了评论。电影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经历另一种生活,另一个世界,认识自己职业以外的他者。每看一个电影,边看边思考情节后的主题,导演要传达的意蕴,特别好的就自己写影评。看完会找时间看看豆瓣影评,看看自己的理解是否能达至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今年写了45篇文章,11万多字,依然不满意,出书也是无踪影,也渐渐不想了,随着心意去思、去想、去写,也是自在。
 
今年获得了一些奖项,是外在的东西,但不否认当时也是快乐的。
 
今年也去旅游了很多地方,斯里兰卡、张家界、山西、北京天坛、颐和园、长城、十三陵、无锡灵山大佛、鼋头渚、泛舟太湖。还是喜欢行走,尤其一家人的自由行,一个人行走也很美好!
 
每天的学习都尽可能有一份完整。我的完整学习是每天都打开一个2019年的Word文档,上面包括日期,所做,所思,所行四项,不时敲字上去,晚上将收获放置在自己的篮筐,算是对一天的交代。将每日都凝结成一点精华,用精华应对时间的无情。
 
三、温暖之光
 
2019年,我得到了很多温暖,将这些温暖都收集起来,放在心底,照亮我余生的路。
 
今年11月,学校在官媒和校报上进行了报道,但让我感动并不是报道本身,而是报道底下我亲爱的学生给我的留言,那将是我一生温暖前行的光亮,是我对教育教学之爱的他人证明。其实我对所有的肯定和表扬都一直心怀不信任之感,对语言的遮蔽性也有着高度警觉,但铺天盖地的留言还是让我相信“我是一个好老师”,甚至偶尔会相信“自己不只是一个好老师,还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原来我有“如沐春风”的润泽课堂;原来已经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课堂的“自由、平等、民主、对话和倾听”;原来我的气质可以让讲课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原来我理念中的思辨教学已经落地;原来在学生眼里我是“有思想,有深度,有见解,有独特教学风格的老师”,真想知道自己是什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原来我在课堂上还是顾及到了绝大多数学生;原来我一直以来的重大缺陷,对学生太有控制感,还是有了改进,学生开始在课堂上很放松,很自由,很舒服;原来我对教育的热爱,学生也感受接收到了;原来毕业的学生有的在以我为原型读书和教书;原来我一直致力于打造的读书会还是让一些同学形成了阅读的习惯。一个教师,还需要怎样的肯定,学生就是教师最终的裁定者!多少一线老师,只在乎上级的肯定和眼神,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却并不后悔,且感到教师的骄傲。如果我们的教育是努力培养学生,我们的教师花大力气精进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能力,是不是中国教育会更好一点?反正,2019年整体的中国教育还是在老调重弹,优秀课换成了精品课,精品课又换成了金课,未来会不会有更多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折腾,我不得而知。只知道老师们很累,心力交瘁,但不是累在教学中,所有教学的累我们都愿意,因为那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这些年一直有傻傻的幸福,只因我是一个努力并感恩的人。但2019年末,生活还是对我下手了,动作不轻,让我伤痕累累。一场车祸让我两次被推进手术室,第一次手术最重要,但第二次本以为会轻的手术却让我死去活来,骂娘了。我猜是麻醉量多了,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反映,狂躁不已。整个下午,锤一切可锤的东西,万只蚂蚁心上爬的感觉,那一刻对老公说“不想活了”。晚上11点打完针的时候,我知道体力已经到了极限,我必须立刻躺在床上,否则极可能昏过去,那会把母亲吓坏的。果然,上床后就昏睡到第二天,无知无觉。其实,我觉得这和死没有太大的区别。我想自此对死亡也不会再恐惧,因为在你活着时死亡还没有到来,你死时也不知道自己死了。怕死才是事实,很多人用死把自己吓个半死才是真的,这一切源于恐惧。好在,觉知一直都在,连骂娘时觉知也在,狂躁时觉知也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骨折的地方慢慢修养,种的牙慢慢自己长出。只不过一直吃流食,觉得吃饭是一种折磨。原来,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努力了,才有滋味。连吃饭咀嚼都不例外,没了牙,以为流食也没问题,但几口下去就感觉恶心。身体什么都有用,一旦失去,你才知道其功效。
 
生病的文章不想很多人看到,但还是有了几百条留言,留言精选已经放不出来,私信留言更是洪水般涌来,更有几千元的打赏。看着大家流泪的留言,我想自己何其有幸,才能被如此宠爱。我回顾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才配拥有这么多的爱和真情表白。仅仅教了两三个月的学生私信留言告诉我“老师,您的这次意外真的让我大哭一场,这太不可控,无力去改变。感谢上帝,感谢一切神佛,让我的老师坚强地支撑过来。老师,我愿意用我自己换你平安喜乐。”太多学生给我留言告知虽然仅仅教了她们三个月,但却是一生的影响。太多网师朋友给我留言,让我感受到家人般的真情和真爱。太多网络上并未相见过的朋友给我留言,告知挂念和挂牵。说实话,这对于并不善于建立和维护关系的我来说,真是受宠若惊。接下里,会用更多的爱回复爱,会用更多的善涌向善,感谢你们,感谢生命,感谢恩典!
 
真的,有你们,我从未放弃的心更加坚定。真的,有你们的祝福,我会好得更快。真的,有你们真心的护爱,我会更努力光亮前行!我坚信“未来会更好”,这是生活的公平和生命的犒赏。对于明天,未来我还会拼尽全力。
 
老公说“这是要天降大任于我”,告诉我“不能上班的日子,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所学和理念,好好安静一段时间。”我心想“我有啥理念要梳理,自己在这个家伙眼里形象还挺高大的。”一直是心怀感恩的人,甚至这次车祸,我都感恩没有弄伤我的脑袋和思维,如果这两样没了,活着就真没意义了。
                                                      
人生无处可逃,我会和她握手言和,并微笑弯腰致谢一切。
 
跟生活交手了很多次,多数都是胜利者,这一次摔得鼻青脸肿血肉模糊,但还是会从伤口处愈合希望,开出绚烂的花朵。站在时间的长轴上,以一个变量堆积的现在的自己,回首望去,真想对过去的自己说一句:谢谢你,没有选择放弃。好了之后还是会一条好汉,还有很多事要做。“一个人的一生最终会在生命结束的瞬间定格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创作者就是每个人自己。故事的生动与肤浅,情节的跌宕与起伏,语言的含蓄与直白,色彩的欢畅与悲壮,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好就好在,只要还一息尚存,这个人生的剧本,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增刪润色,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生命的困顿转折,都是建立内在力量的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通过这件事,以后的岁月,不再单纯求知,而要求智,用一颗智慧的心观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他人,观自我,观万物。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欢喜。不时提醒自己要回到生命最初的清明源头,掬一捧清泉,洗濯欲望的心,清洗生活的积习,将自己活成一棵树,有向阳的朝向,有隐匿的成长,有真切的欢喜,有安静的生活,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2019年的进度条马上终止,一年中走过阳光,走过风雨,感受爱和痛,品尝各种人生况味,人间值得,我的未来可期!


[守望新教育]小编说明:孙影,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导师,发表文章40余篇,包括5篇CSSCI,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发表20篇文章,主持5个项目,参编2部教材。2019年获“播种阅读耕耘奖”,2018年获“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提名奖,2016年获“中国新父母”提名奖,2015年获评吉林省英语品牌专业带头人,2013年获评吉林省英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早期优秀学员,年度生命叙事十佳获得者。[守望新教育]向作者致谢!转发孙老师文章须经作者同意。


延伸阅读(1)——


也无风雨也无晴

——2018年年度叙事

原创|绚之平淡

来源| 孙影2019


2018年到站,一年驶来,无惊无险,安全抵达。

 

日子似乎毫无新意,还是在阅读、教学、写作、旅行!美美大了一岁,我也长了一岁,老公的头发白了。

 

新一年来临之前,翻检一下,看是否有新的枝丫,待他年绿意萌芽再生发。

 

1.   写作

 

2018年的写作,公众号15万字,数量有所退步,但质量还是有提升的。

 

2018年,发表6篇文章,申请成功2个项目,做了4个讲座。

 

翻阅自己的写作文档,发现一个规律,写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上班的三四个月里,很难有时间和心情写东西。羡慕那些随时随地都能写出温暖文字的人,我的书写需要一份心情,一杯咖啡,一个固定地方,一台电脑,甚至需要没有闲事挂心头的从容和安宁。而这,是相当奢侈的。

 

相比于去年,今年的写作更聚焦,主要集中于教育、教师、教学本身。可见一个人很难挣脱自己的职业设限。朋友圈里有职场写手,曾在500强公司工作多年,离职后职场又成了自己的写场。有做手账的妹子,也是源于她每日每月的心心念念。有年轻的旅行达人,一个个驿站和旅程幻化成一本出版的书。这些人,都没有陷于传统框架,父母的期待,而是活出了自己的样子,长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当然,自己选择的路,如鱼饮水,辛苦自知。一个澳洲的小美女,很用力地生活,工作累了就去旅行,调整好了再卖力工作。别人羡慕她的同时,她却说这里并不是她的终点,她活得如同候鸟一样在迁徙,见证着生命的精彩。

 

当然,我朋友圈里最多的是老师,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读所教,写成了一本本书。什么时候,我也一定会有自己的一本书、二本书、三本书……这些人都拥有共同的底色,坚持、自律、热爱。即便边抱怨,也绝不退缩。唯其与自己死磕,才能有一篇篇文章的产出。从不觉得写作容易,一句句话从不是自来水一样自动流出来,那是作者的心流,并需要语言去凝住,去固化,去描绘和贴合,就象想买一件合身的衣服,不知要逛几家店,试多少不同款式,最后还要价钱合适,之后才能安放在自己的衣柜里。每篇好文章都不知经过作者几轮的修改和打磨,最后才能成型为一篇兼具思想和美感的文章。

 

今年,我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西教育》、《教师博览》,并被灼见、新校长传媒、校长会等80余家转载。每篇文章发表的瞬间,还是很兴奋的。例如《教师,你有幸福的五个时段》在《人民教育》中发表出来,先被同事发现,发到群里,我才知道的。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正在肯德基准备读书会,瞬间心情爆表,站起来转了几圈,以示庆祝。每一篇发表的文字,都是在散步时被灵感击中,匆忙中用语音录下大致思路;之后写下几行简要的提纲;再之后就是几天集中的书写和修改;最后从立意到思路到语言进行修改,一遍遍推翻重来。之后,就茫然了,投到哪里呢?《人民教育》这篇文章就是自己盲目投稿的,本无期待,所以有非常的意外和惊喜,也给了自己很大的信心。好在,发表后的阅读和点赞,也没给选我稿件的编辑丢脸。

 

今年,还写了几篇影评。光《无问西东》,就写了5篇影评,厉害了。《三块广告牌,竖起了一个爱无能的母亲》的影评换取了150元,但竟然花了我3个上午时间。《我不是药神》写的是“总有一种真实,让人泪流满面”,还挺满意的。也关注了一点社会热点,例如《我就是演员:章子怡是一个好老师》,《高铁男博士,你的丑被全国看到了》。因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今日头条和知乎上,反响还是不错的。发现以这些热点为契机,很多思路自动生成,只需下笔成文,很是顺畅。以后也可多留意些,但关键是很少关注热点,更少看电影,好看的电影并不多。

 

今后,希望自己聚焦于教育叙事上,并能发展成问题式写作、主题式写作。观察各种教育现象,用思考促进教育写作,同时教育写作促进教育阅读并以此解决教育问题。一辈子很长,我对自己的写作还是要报以信心的。从2017年1月1日正式开始写,到现在才短短2年,收获已然超出了自己的预期。接下来,如何能有科研层面的结合,是我努力的方向。虽然还是不喜欢学术式写作,但这是双赢,可以努力尝试结合。


2.读书


打开2018年的读书记录,读书62本,听书67本。

 

一直有读书,今年的读书结构实现了学科式阅读,主要有四个枝干:心理学、跨文化交际、教育学和文学方向。

 

跨文化交际中比较集中于东西方文化对比,这是在大学时埋下的种子,用打工赚的钱买下《东西文化议论集》,竟然有了十几年后的再发芽,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今年林语堂的《中国人》、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武志红《巨婴国》、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香港《文化教义》都给了我不少震撼。一遍遍的阅读中,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果说以前对中国儒学的阅读,让人血脉喷张的话,这次无疑是一瓢凉水,浇得我好不清醒。也好,认识一个国家如认识一个人一样,不只要看漂亮的外面,还要看里子。爱国,光唱赞歌是没用的,像认识我们自己一样,要知道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改进和提升,这才是更深切更睿智的爱。爱之,能勿责乎?每个国民身上都印着自己国家的文化。五千年的文化会让我们有些臃肿,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文化自我更新,同胞自我更新,是需要一点痛的。

 

今年,心理学花了我很多时间,主要聚焦的是武志红,在得到上订阅了他的课,也阅读了他的《巨婴国》、《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你就是答案》、《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身体知道答案》。读书就是读人,读一个人就要读透。现在越来越喜欢以读书的方式认识一个人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精神识人,是一种很好并更靠谱的方式。例如我认识的克里希那穆提,今年他的《爱的觉醒》,是从二手书店淘来的,静静阅读,慢慢感悟,说不上哪天顿悟了呢!其实简简单单翻阅一个人的朋友圈,十分钟就可了解一个人的精神样貌。

 

教育学是自己从事并喜欢的,今年十一长假没有出行,将二十本读过的书拿出来,再度翻阅、浏览。借着11月做讲座的节点,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师专业一一梳理、呈现。本想开门课,但听了《教育学》的国家精品课,感觉和自己预想的并不一致。无需质疑的是,教育、教学、课堂、学生和教师专业成长,都是让我为之迷醉的存在,因为这是让人不断成长的事业。

 

文学今年读的虽然不多,但聚焦的几乎都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为的是给《大学生读书会》开发书目所用。可惜的是,一年的阅读竟然没有一本能够入选。读书会,最难的仍然是选书。读书会,希望能输给学生最高贵、最经典的活水源头,当然也要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股清泉。

 

今年听书很多,因为有两个月的免费听书,于是我就疯狂了,听了60多本。但疯狂完,发现并不值得。因为阅读本来就是私己的事,没有安静的打开书页,没有一页一页的摩挲,没有大脑里的内化,当然也就没有真实的收获。看着听过后的书名,没有太多的痕迹,好心疼自己的时间。听书可以是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例如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再听听别人讲这本书,就入心入脑很多了。

 

3.   教学

 

2018年的教学,自己着实是用心用力的,算是满意。

 

《跨文化交际》花费了很多心力和时间,终于形成了完整的18周课程。如果说稍有遗憾,就是最后四周关于中国文化部分,师生几乎全是中文讨论。当然,也不是没好处,大家对中国文化还是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看着做过的全部原创的PPT和教学框架,还是很有成就感和收获感的。接下来,就是精进、更新了。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出去向大家学习,以期达至一定的高度。接下来,一年一度的整理打磨,一年一度的更新迭代,还是一直要做的。一个老师,以课程为基点的阅读和写作,也是让我目前认为最双赢的方式。例如教完这门课,至少有几篇文章在头脑里是成型的。最重要的是,现在对很多现象有了跨文化解读的视角,这相当于潜到我们意识的底层和本源,挖到了事物的本质。

 

《分析性阅读》仔细想来,似乎突破性并不大,但这并不能阻碍我对这门课的情有独钟。每次去上课,如同去约会一样,充满期待。如果课堂生成得好,就更幸福了。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人,短短三个月,我觉得还是做到了,那高举的小手,那自信的眼神,那时不时出乎我意料的表达,我经常为他们点赞,更为我的学生骄傲。一代更比一代强吧,这一届学生更自信、开朗和幽默了。这门课,应该还是实现了“问题链”和“产出式”的教学模式的。本学期,一共开发出一个月的课程,每篇自己都很满意。但一年要上课八个月,还要开发七个月的课程,亚历山大。慢慢来,不着急,打造自己的金课。

 

《语言学概论》,教了很多年了,慢慢不教了吧。

 

这一年的教学,尤其是下半年,花了很多时间备课。有时想想为什么这么折腾,照着原来教的,不开发新的,也没毛病。很多老师,不是一辈子不换课,只教一两本教材嘛。但一个老师的教育生命如果不更新,不迭代,是不是就如人一样老了。反正这次教学,自我感觉还是有变化的。当然,绝不能说已经到了什么高度,英语还是主要问题,还是不喜欢别人听课,这些都是没有自信的表示。

 

小小课堂,世界万千,这里有老师学习,有教材教室,有各种学科真知,有对话倾听。对课堂,我一直心怀敬畏。对教师,我一直心怀尊敬。对学生,我一直心怀信任。对教学,我一直心怀热爱。对于一份职业,这也就足够了。

 

4.   读书会

 

今年改革了读书会,上半年以“我是讲书人”的方式进行。采取全班共读一本书,每次三个同学从不同的视角开讲,之后选择三四名同学点评,之后我总评的方式进行。开讲同学的稿件,是上台前经过我一稿、二稿、三稿指导修改后形成的。从标题,到框架,到文章逻辑层次,到语言,一遍遍与同学微信沟通,扎实的指导后,才有学生思想、思维、认知的提升,才有华丽的输出和精彩的绽放。

 

一次次开讲后,同伴们给的掌声催开了孩子们的笑脸和自信。在这过程中,有的同学更好的认识了自己,说老师“我觉得我很适合站在人前演讲。”有的说“老师,我了解上一次失败和这一次成功的原因了。”更有的同学,利用读书会捡起了曾在初中和高中曾有的写作爱好。虽然我要求读两本书,写一次简书就可以。但有的同学每次都写,我就每次都看,都点评。每次点评都是鼓励,我的课堂对学生是满满的鼓励,因为中国老师这方面太吝啬了。看着她简书里的几万字,我很是为她骄傲。

 

不仅让他们在学校表达,我也把她们带到了更大的社会舞台,参加了吉林省国际讲书大赛“我是讲书人”的比赛。读书会的刘宇婷经历了海选,晋级赛,最终挺进了决赛,获得了吉林省“优秀讲书人”的称号。无形中,还是提高了学生们的能力。例如读书会阅读经典,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读书会以简书的形式发表出来,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书会上台演讲,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表达,我认为是大学生在大学应该获得的重要能力,因为这些是可以迁移的能力,是可以受益一生的能力。

 

5.   2018年突破

 

生活总要有一些新的事物入住,才能对得起要长的一岁。接下里,盘点一下!

 

第一是美美顺利小学毕业,她是拥有一个幸福丰富的童年的。之后,升入当地最好的初中。初中半年的状态我很满意,但还是心疼她,感觉孩子适应,而我却不适应了。上了初中,最可怕的一点是美美不读书了,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有时教育是反教育的。看着她一点一点努力将自己套在应试的框架下,一点一点地向标准答案靠拢自己的思维方式,似看着她一点一点溺在水里,逐渐失去创造力,但我却无力伸出自己的双手。有人告诉我“入了青楼就得从,否则孩子会更痛苦。”2018年,美美读完了1《红楼梦》2《悲惨世界》3《边城》4毕淑敏《呵护心灵》5余秋雨台湾演讲6《草房子》7《小狗钱钱》8蔡永康《说话之道》9《穆斯林葬礼》10《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麦克白,奥瑟罗,李尔王》11鲁迅《朝花夕拾》12孙犁《白洋淀记事》。此外,看了10部电影。

 

第二去吉林广播电视台录了一期节目《幸福的方法》,很独特的一次经历。

 

第三深夜2点多坐吉普车去看满天星斗,那一次星空的美,是会终生难忘的。

 

第四是坐了热气球,在热气球上看到了美丽日出的万丈光芒,很是炫目。

 

第五是看了海底世界,看海底的鱼、水母、各色植物,是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实现了。

 

第六是做了小型直升机,看了大海,深绿色的大海,非常美,但时间太短,以后再来一次。

 

第七是学了滑雪,以后冬天可以进行的一项运动。

 

第八是学游泳,一开始坚持得挺好,但还是没有学会,失败,这辈子不学了。

 

第九是今年和美美去了澳新旅行15天,上海2日,杭州2日,和老公云南三度蜜月16天。很喜欢云南,大理、丽江、西双百纳,全部走遍。16天里约看了6场演出,比较惊艳的有《云南印象》、《傣秀》,不推荐看《丽江印象》。花钱如流水,但每到一地,必看经典演出,才算完整。

 

第十是送父母去华东五市去旅行,给父母做了体检,给父亲过了70岁生日,父亲白内障做了手术。我,终于成了父母的依靠。

 

第十一是去樊登读书会《我是讲书人》分享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还做过《我是讲书人》的评委,感觉到后生可畏、可敬、可爱。

 

第十二是中了几万的科研项目,至今为止,已经有了好多项目经费,但闹心怎么把这些钱花掉。

 

第十三是扩大了朋友圈。2018年,将很多三观一致的人请进了自己的朋友圈,每天朋友们以语言的形式见面,无形中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见了世面,扩大了视野,挺好!

 

第十四是学会了一只舞蹈,难看。

 

第十五坚持锻炼250天,每周锻炼5次,算是给未来的自己做健康投资。今年学会了毽球。继羽毛球之后,毽球成我新的锻炼方式,每天一个半小时,冬天到家内衣几乎全部湿透,头发湿透!我的对手是一群六七十岁的大爷大娘。

 

第十六坚持TED演讲220天,也包括BBC,各式中英文演讲。将听演讲作为生活的边角余料,也还不错。

 

第十七坚持自然观察。在自然里散步是我最放松的休息方式。这一年,我看到了春花的娇美,夏天的深沉,秋日的盛大,冬日的旷达宁静。朋友圈图片全部原创。虽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还没丢失一颗爱美的心,成了一个终生审美者。

 

第十八还是学会了几个菜,不怎么好吃。

 

第十九成了给自己送花的女人。老公不送了,那就自己买,网络很方便。

 

第二十是很多的网络学习,收看了很多网络直播,网络要将世界拉平了。不再随意听讲座,而是更聚焦,更凝练。

 

2019年,更聚焦于创造,创造课程,创造生活,创造体验,创造写作。是啊,如果把生命中千篇一律的、重复性的内容剥离掉,我们还能心动几次,更新几次,换血几次?活着,就是为了这些新新的东西吧。人的一辈子很长,但能记住的真的不多。告诉自己,敢比会更重要,人就是来活几次改变的。


延伸阅读(2)——

用生命来叙事
——绚之平淡2012年度生命叙事
原创|孙影

她是一位博士,大学老师,却来读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课程,而且是那样的投入,用心。其实,教育是相通的,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好的教师本质上也是相通的,只有用生命来叙事,用生命来书写自己,才能遇到生命的庆典。祝福她。——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院长朱永新(文章转自朱永新新浪博客 2013 )

2012年,遭遇到很多词语,其中有一个词从无边的黑暗中如潮汐一样涌来将我捉住,那就是“生命”。所以,姑且就将2012的年度叙事命名为“用生命来叙事”吧。

2012年上半年,没有主见的我把该走的世俗路线走完了,虽然走得很辛苦,但自以为走得很“漂亮”,因为赚到了世人艳羡的眼球。2012年下半年,开始走自己想走的路线,同样走得很辛苦,但也自以为也走得很“漂亮”,因为在寻找生命的信仰。所以,姑且就将我的2012分成上篇和下篇吧。

上篇

“人一辈子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你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无名

2012年的上篇不仅是此存的半年,更是我的上半辈子。上半辈子中,我是一个随着人群大流活着的人,没有“我”,只在“我们”的人群中走动、盲从、苟且。但据说这是那条必须走的路,而且是“人生的经典模式”,所以当年的我如同听了水里海妖的召唤一样直直地走向大海……虽然走过才知道,丢失了“自我”的人最可悲、最可怜、也最可恨。
 
1、生命的经典

所谓“人生的经典模式”,就是世俗规划的那条路线: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读博、出国。这条路线对于那个过去的我来说是金灿灿的,简直是用一块块金砖铺成的大路,当时的我是根本没有拒绝能力的。于是那个我全力冲刺考博了,于是为了方便我将住处搬到了学校的办公室。这当然不能让楼下的门卫知道,所以那年我做了小偷,和门卫打起来了游击战。当然最后还是被发现了,因为我的台灯总是亮到很晚,又起的很早,最后的最后我终于还是被赶走了。当然后来这事成了学院领导口中的美谈,“哦,就是那个爱学习的老师”。考博最后的结局是“好”的,以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导师的博士生。哼,虽然导师一开始根本不同意我考,但有时候“成绩才是硬道理”。现在,当年那盏紫色的漂亮台灯还坐落在书房里,提醒着岁月的疯狂中曾住着怎样一个疯狂的我,人不疯狂枉少年吗!

2012年7月1日,我光荣的毕业了!犹记得入学当初,有师兄师姐提醒说:“如果说考博是扒了一层皮,那么博士毕业要扒十层皮。”当时我就被吓傻了!但上了贼船,也不能在贼船上呆一辈子啊,于是决定4年后下船(当然也见过了很多不下船的,呵呵,就是不要学位了)。到2012年上半年结束了4年的船上生活,经历了听课(1年)、开题(1年)、出国(1年)、答辩(1年)的流程,终是将自己练就成了传说中的“第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

2、生命的哭泣

那些日子,如今说起来弹指一挥间,现在回忆起来也是云淡风轻,但只有我知道当时是怎样地每日静坐如禅,也清晰地记得坚强的自己也是躲起来哭过几次鼻子的。

第一次哭是为了考博将女儿送到母亲那里。记得一个月回家后,14个月大的美美不认识了自己,看到我要抱她直往母亲的怀里躲。于是回到自己家,就嚎啕大哭了,并立马决定将孩子接回来,咬着后槽牙说不能成为一个自私的妈妈。后来,就有同门的童鞋对另一个博士说“你知道她是在职读博吗?”那个人说“挺厉害的”;同门又说“你知道她是带着孩子上学的博士妈妈吗?”那博士无语了片刻说“厉害”!辛劳、辛苦、辛酸的背后,其实了解自己一直是以家庭为重的传统女性。话说总不能被老公开除吧,那可是我的老本行。所以,唯一的诀窍就是每天高效地利用早晨的2个小时和白天8小时,晚上回家带孩子。但人真是神奇,每日充实学习后的我如充了气的皮球一样晚上回家后心情竟很愉悦,将孩子和老公哄得都很开心。其实多年来内心里一直坚信:不管外面有没有太阳,一个家庭主妇或妈妈要在自己的家里每天升起太阳!那么什么小三的问题、或孩子的问题,是不是都可以迎刃而解呢?不知道,但这是我唯一的不治之道。

第二哭是写博士论文。都说怀才和怀孕一样,要许久才能生产。生孩子真不是神马难事,但生产论文这个孩子实在是太难了。记得一个博士师妹一脸娇滴滴地对博士师兄说“师兄,你替我写博士论文吧”,那个师兄则一脸决然地对小师妹说“那我替你跳楼吧”。话说不时有人在小木虫的博硕论坛上发布“今天又有人跳楼了”,于是我们就互相安慰鼓励说“千万不能跳楼啊”。写论文花了我大约1年的时间,那时我的天空是蓝色还是灰色,完全是由论文决定的,想起那段日子真是自己拔着自己头发硬要将自己扯离地面地艰难!记得当时在日志中写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了,原定的论文计划又没有完成,真是闹心啊。房间也被我弄得一团乱,不想收拾,因为心里也乱乱的,收拾也干净不了。不是不想有进展,但是就是没有。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搞科研了,以前从来没有怀疑过,但是博士论文真心难啊,又不能放弃,还须按时完成。心里是那样地抑郁,沉重地如深深弯下腰去的枝条,挺不直了,这种沉重似乎也无法发泄出去,就这样压在心头。渐渐地,似乎也习惯了,似乎生命因此有了重量,不再轻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吗?”

写到这相信一定有人想扁我,说至于吗?哼,我就不信15万字的文科论文对谁是轻松的,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那可是围绕一个现象多元多维并深度地阐发,而不是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任意感叹。在书写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会了细化目标。如同那位 1984 年国际马拉松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夺得了世界冠军时,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成时他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是的,要细化目标,学会细化目标后的我要求自己1天1个小节,1周1个主题,1月1个章节。但知道有点完美癖的自己需要更长时间对论文加以完善和修改,所以论文就拉开了马拉松的架势。可能从内心深处就知道自己从来不是百米冲刺型的选手,而是一个只能跑马拉松式的慢热型的吧。好在人的一辈子绝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漫长的马拉松,否则我就死定了。也记得当时写了一篇献给在大论文中沉浮的自己的日记,其中写到:“每日清晨4时起来奔跑在这条毕业的路上,提醒自己慢慢地跑吧、傻傻地跑吧,不知疲惫地跑吧,相信最后到达终点的是我,笑到最后的也是我。但现在,我还是只能不停地跑啊,稳步地跑啊,坚持不懈地跑啊,不能累坏自己地跑啊。如同又在这寒风凛冽的冬季开始了每天40分钟的跑步,几乎天天都与一对在伊通河边锻炼的老夫妇相遇,老太太说‘这孩子真能坚持啊’。我笑了,但笑容中有点苦涩,甚至想哭。是啊,这么多年,好像什么也没剩下,只剩下坚持了。”

那段时间,面对学业、生活、工作上的诸多问题和压力,渐渐学会了不抱怨,不浮躁,只用每天的实际行动改变心情,改写结果。在完成论文的日子里,知道自己走了很多弯路,知道自己在思维、逻辑的上升和多元上还需要不断地学习,知道自己对语言的把握是那么地力不从心,知道自己的创新力是那么地差劲,知道自己深度有余但描写不够,总之知道了自己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不足,所以2012年的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骂自己“傻瓜、笨蛋”的时候。当博士论文完成得和玩一样的老公鄙视我的时候,我就在内心说“我承认自己笨还不行吗”。但笨蛋不也得活着吗,不也得拿学位吗。所以一旦完成一部分,我就毫不吝啬地安慰自己说“这个傻瓜、笨蛋也有可以进步的空间啊”。读书读得累时就自己安慰自己,说“自己给自己的辛苦是幸福”。累时就用冷水洗洗脸,然后涂上各种护肤品,安慰自己说“不能老了心还老了容颜”。很累时,就将身体平放在床上,对自己催眠说“放松大脑、放松眉毛、放松肩膀、放松脚趾”,通常会如猪一样幸福地睡一小会。太累时,就对自己说“再牛逼的人也有苦逼的青春”来安慰自己。但更多时候却无法理解这样的苦逼人却还疯子般对自己说“我喜欢这样的日子”。也许就是天生受苦的命吧,喜欢这样的踏实,喜欢这样的充实,喜欢这样努力的自己,喜欢这样坚持的自己,喜欢这样让自己都感动的自己。在行走和书写中也更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坚持,相信岁月,相信心灵,相信温暖,相信再也没有跨越不了的障碍…....

第三哭是撇下老公孩子在美国一个不足10平米的小房间呆了一年,想家人想哭的。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不会做饭,而总是叫外卖又有点贵,所以有时会很饿。印象最深的是我每次买20袋海带丝,之后做一点米饭,海带丝拌米饭就是一顿饭,以至于我的美国房东天天不知道我是怎么吃饭的,好奇的问我我也不说,总不能给咱社会主义国家丢脸哪!话说和两位作为心理医生的房东(Roz 和Andre)一年来相处得很是开心,我是他们出租的第一位大陆学生,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他们对于中国古老的印象。还记得问过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女房东很直接的告诉我是“独裁国家”,当时我就无语了。

3、生命的庆典

2012年上半年,炼狱般的生活结束了,哭泣的同时不可否认还是收获了很多,所以至今不悔。收获了些什么呢?

首先是对时间的把握。为了提高效率,我的学习和工作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是最需创造力的工作,是需要构思成熟,下笔成文的工作。这一工作会放在一杯咖啡后心明眼亮的早晨和上午时间完成,这也是最难的工作。第二种是需要不断构思,酝酿大纲,形成初步轮廓的工作,会放在效率已经低下的下午,这时已经不是最佳时间了,但是可以下载文献、阅读文献、整理文献,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必须的。第三种工作是备课,会放在已经有点疲惫的时间完成。一定有人会问“那样能备好课吗?”引用一句网师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不是用一天在备课,我的一辈子都在备课。”内心深以为然。其实上午、下午的深度学习,还有每天一两个小时的VOA、BBC、空中美语的学习(俺是一名大学英语老师),都会成为备课时新鲜的原料。这三种工作在我的生命中形成了张弛有序的节奏,不断的循环。确切地说工作和休息对我是不存在严格界限的,如一位知名学者说:“当我看书、写累了,我会说出去散散步,游游泳,休息休息;当我散步、游泳累了,会说回去看看书,听听外语录音,休息休息。”所以工作和休息是个相对的概念,变换工作的方式就是休息。我们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分管不同的事情。某一区域兴奋的时候,另一区域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它就是在休息。可以说,我随时随地都在休息,与此同时,我也随时随地都在工作。如同魏智渊老师说的:“一个不会工作的人也是不会休息的。一个终日游手好闲的农夫是不会享受到真正的休息的,只有辛勤工作的人,在劳作后才能安然享受躺在树荫下的丝丝凉风,感到真正的惬意。”

其次的收获是有了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一年的经历,实现了我大学学英语专业时一个出国的梦想。在那里我知道了还存在另外一个世界,还存在另外一种思维。当然也旅游了很多地方;了解了很多当地文化;亲眼见识了真正的美国课堂;并完成了从英语系到语言哲学系的小小转向;也在漂泊的异乡第一次形成了写东西的习惯。寂寞时写点东西让我的心灵似乎有了一块可以耕耘的园地,黑白底色的人生也似乎涂抹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现在写东西已经成了我沉淀和吸收的一种方式,也让我有了更多更深的观察和思索,心灵开始敏感活跃,世界开始逐渐变大,不再似原来好像只长了大而无用的脑袋。当然,英语的提高对于一个英语老师应该也是本体性知识的修炼。同时,一年的时光,没有琐碎的家务,享受了完全的自由、自主,“静”成了我心上最美的风景。其实,生活不是要我们急匆匆的迎上去,而是静静坐下来。只有静静坐下来,才会有云淡风轻的注视和凝望,才会有可触可感的深邃,才会有静静的陪伴和守候。

此外的收获还包括:学术前沿的了解;工作效率和专注能力的提高;视野思维的开阔;以及读书内化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还有毕业后理所应当地升职加薪等,也都算是此次行走中放进自己生命篮筐中的东西。总之,完成了这一经典模式后,终于觉得可以对世俗、对家人、对自己有了一个光鲜的交代,走完了那条必须走的路线。

4、生命的苍白

之所以走这条必须走的经典路线,深究原因实在是虚荣。因为出身农门的人需要这样的认可,模模糊糊记得那时可悲的理想是要和社会的上层人一起喝咖啡。就像每次回到农村时,母亲总愿意带我去串门,因为她特爱听“你看谁家的这小谁都这么出息了”。有时,心里会鄙视母亲,但想想自己的初衷不也是如此不堪吗。

2012年7月份毕业后,终于开始静坐反思从前的自己,最后得出个结论是“我的生命真是苍白”。看到这里,一定又有人说我“得了便宜还卖乖”。那好吧,我同意。但世俗的光鲜能骗得过别人,又怎能骗得了日渐清醒的自己。首先,自诩读过很多书吧,借书卡上1年就有200多本的记录,牛吧。但没有1本楔入我的生命,惨吧。其次,毕业后竟然不知道自己该干啥了?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到了这个年龄竟然还茫然,这已经不是可怜的事,而是可耻的事了(我的可耻,中国教育的可耻,因为好像像我这样的人大把大把的)。所以决定将自己的脚步停一停,不像别人那样接着读神马博后。此外,发现给自己扣了很多顶世俗的帽子后,却把自己的脑袋给弄丢了。例如读死书的我只会机械记忆,却永远没有了疑问,将学问做到了只学不问的傻瓜模式。再比如死读书后的我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处理了日常事宜,想想别人眼中的自己一定是呆瓜一枚。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但关键是我觉得没剩下神马啊!生命走到这一季,终是意识到了悲催,因为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连保安的那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都是我从来不曾问过的,更别提试着回答。

下篇

“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弗罗斯特

终于那条传说中必须走的世俗路线走完了,不是说“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吗”。清醒后的我于2012年下半年,决定转身走那条应该走的路,也就是一条从我们转向我,从外转向内,从物质转向精神的路线。这真的好像是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耳光,如果接着走原来那条路应该会像人们说的那样“黄袍加身,前途大大地”吧。但我决定转身,但我又苦笑了一下,说说好容易的,做起来却好像在撕裂自己,因为这不只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事实上就如席慕容在《独白》中说的:“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路是不能回头了,但我还是决定去寻找自己已经模糊了的面目,希望有机会将前半辈子“我们”中的“我”书写成后半辈子“自我”的“我”。一个人的力量和坚持实在有限,于是2012年8月31日,在青风竹简讲师的推荐下申请加入了网师,开始了我的下篇。

1、生命的痕迹

一直是认真的人,网师中的行走也是认真的,包括从暑假预习,9月份至12月份的每周作业和课堂研讨,寒假1月份的全面复习及书写过关作业,还有这份1.7万字的年度叙事,丝丝缕缕都是存有生命走过的痕迹的。

2012年的暑假于7月10日就来了,到8月20日才开学,很长。这样长的暑假要做些什么呢?作为一名大学英语老师,早有朋友打电话来说要上课吗?很高的薪水。我笑着说“不”。孩子9月份要上小学了,老公说假期学车好送孩子。我动了一下心说“不”。学校说假期要到西安出差两周(对别人绝对是好事),要哭的心因为出差取消,欢呼雀跃。这样长的暑假要做些什么呢?绝决地拒绝了所有,好像有天大的事情要发生、要去做。但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想静静地、悄无声息的、隐身人一样,度过一个属于自己的暑假。因为在记忆中回望,似乎有无数个寒假暑假的我,没有几个假期的记忆是清晰的。无非是赚钱、看专业书准备考试、看孩子等。但关键是赚了多少钱,看了什么书都是没有印象的。这也太可怕、太悲催了。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假期,一个有点特别的假期。一个什么样的假期呢?一个算得上闲适的、啃读的假期。柏拉图不是说闲适是智慧发生的主要条件吗。北岛不也说闲暇是一切创造的必要条件吗。如今闲暇已经消失,据说是为了追求所谓物质上的舒适,其实闲暇正是舒适他祖宗。这个暑假,配合着网师所开的课程,选修了《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所以暑假阅读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贾德《苏菲的世界》、王德峰《哲学导论》、孙正聿《哲学通论》、罗素《西方哲学史》(没读完)、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没读完),后来网师学习中才发现自已是根本没看懂的。40天的暑假没有1日中断阅读也算是以前修炼的结果。很长的暑假中,有朋友电话来约,我说出不去,她问“有事吗?”我说“有事”,她问“什么事?”我怔住了“什么事呢?”如果说看书,于他者这一定不算事的,但于我来说的确是件大事啊,起码内心以为要比逛街美容大一些。当然这些也要做,但是下午好吗?下午效率比较低下。

9月份开始了网师真正的学习,生命却陷入了茫然和困顿当中。首先是对网师读书和授课方式的迷茫。本以为通过暑假预习,网师上课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听了第1次和第2次课后就发现不对头,也在零星的发言,但很是驴唇不对马嘴,而且很多时候讲师的问题我连答案都不知道在那里,这对于受过中国式教育只关注“一个标准答案”的我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观察后才发现,讲师根本不是在讲《苏菲的世界》,而是在讲王德峰的《哲学导论》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啊。于是第3次课和第4次课,将阅读重心移置到这两本书和讲师发的补充材料上,在课堂研讨中也有点了融入的架势,心情也随着讲师的“错了、对了”上下起伏而有了所谓的高峰体验和思维紧张。但前4次研讨后,也彻底击碎了我原来想以一点带一面,以一面带动一个学科,了解一个学科后寻找到自己精神信仰的想法。究其原因是没有太多的时间看书,看书后也只停留在概念上、语言上的感知层面,没有实现思维、逻辑、实践上的上下贯通。第5次研讨由于西安出差,虽倾听却没有发言,但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真正融入后3次的讨论中。第6次是75%地融入了洛克、休谟、康德的研讨。第7次和第8次能融入85%吧。讲师太厉害,不敢奢望100%。在研讨的过程中,开始寻找王德峰教授的思维模式,寻找讲师设计西哲问题的逻辑模式,也是有很大收获的,虽然现在让我说我也不知道具体收获了什么。总结《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也可以算是越挫越勇的,以至于后来车老师都开始说“我知道你表述的不准确,但其实是那个意思。”

这学期《中国哲学史》学得不好。后来课程结束时,用整整一包纸将历年材料打印出来。在里面看到了真正的对话哲学和哲学的真正智慧,也惊呼干老师真的很具有杀伤力。记得当时还有些遗憾这学期干老师和魏老师都没有加入中哲的讨论,但读后却有了点庆幸的感觉。因为如果两位老师在场,自己一定会成为一个失语人。之所以对中国哲学这么上心,是因为希望在中国哲学中能找到自己的信仰,因为这里有我土生土长、血肉相连的文化之根和文化之魂。当看到干老师把自己称为“儒家弟子”时,心里是那么地羡慕,知道那算是寻到了自己生命信仰的人。是的,我是带着一份寻求生命信仰的目的去学习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我不能总在一个个目标实现后,精神还是茫然,心情还是无助,灵魂还是无家可归。记得在美国时接触了一年的基督教,深深为复活在他们身上的基督精神所感动,甚至被说服。但当时还是给了自己一个理由,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能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就投入另外一个怀抱。这次中哲的学习就是在给自己一个机会,不管何种结果,也都曾真诚地寻找过。如果所求不得,也消灭了心中的一种可能。虽然现在也不清晰地确定什么,但儒家的生命哲学还是让我动了心。慢慢了解吧,岁月很长,所以不急。

《苏菲的世界》和《中国哲学史》都交足了8次作业(其中中哲不小心提交晚了2次)。第5次作业时正赶上西安的国培骨干教师培训,但心中也根本没有放弃不做作业的想法,当时还写下一则微薄“明天出差远去,今天却忙于写第5次中哲和西哲的作业,其实本不必要写的,已经交够4次了,但是......不愿意轻易许诺什么,但一旦许诺,必是除破万难的勇往直前。不会放松的自己必是忙碌了生活,精彩了生命。”网师学习中发生了最尴尬的一件事就是在提交第5次作业时,因为在西安出差,我所在宾馆的房间网络不好用,就去楼上杨老师的房间上传,可是进了房间后才发现杨老师的老公还在被窝里没起来,我就像一个被抓了现行的小偷一样,不敢回头直着脖子把西哲作业上传后脸红脖子粗地又直着走出了人家的房间。事实上,每次做作业对自己都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你会严重发现自己的思考力是那么单薄、浅显,不能持续、深入,更别谈什么深刻了。当然,每次阅读时也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家伙,读笛卡尔时就和笛卡尔走,读休谟时就和休谟走,康德来了,还没读就知道会和他走,我把自己给弄丢了。虽知道这是必然的过程,但还是很恼火。知道这是上半辈子死读书和读死书的必然结果,且这种根深蒂固的癌症恐怕后半辈子也是治愈不了的了。但还是做了些调整:一是更认真更贯通地读书;二是多参考资料将其读懂、读透;三是将作业视为对自己思力的一种挑战,做作业的前几天就把问题印在大脑中,进行持久、系统、多维的思考后再展开回答;四是认真复习,将每章内容图示化、结构化,阅读授课记录,形成新一轮的作业;五是在寒假中进行了全面的中哲西哲复习,做好感兴趣的过关作业。网师学习中发现自己最重视的不是每次的小作业,而是每次课堂的研讨,因为那会有真正的融入感,也能将所学的和所认识的东西融会贯通,颇有点美国课堂的讨论感、对话感、成就感。此外,网师的过关作业也让人重新开始全面阅读、细节梳理、宏观选题、理清视角、艰难书写,堪称一次完整的训练,这对每个网师人都是研究力的挑战。

9月份在第1次和第2次课感觉非常茫然后,利用10月份国庆7天长假开始思考。因为知道如果以那样的心态和速度行事,2012年的下半年注定颗粒无收了。于是将网师人2009、2010、2011年的年度叙事打印出来,800多页放在了桌上。于是将干老师的周日沉思和魏老师的周六班会(以前就读过两遍了)打印出来,1000多页放在了桌上。在网师人的历史和榜样中,渐渐寻到了一点方向,找到了一些路径,获得了很多营养。花了几天时间,一一将网师的卓越目标,如何啃读、如何批注、如何研讨、如何作业、如何复习、如何思考、整理出来指导网师中自己的学习。所以在日志中把10月称之为“寻找的10月”。是的,我是在寻找,寻找生命的最终意义。读书已然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方式。那么什么才是意义?面对生命意义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形式?在这嘈杂的“我们”中,谁才是我?我又是谁?
10月的寻找,在11月份的学习和12月份的冲刺中渐渐清晰了一点答案。那就是:这一季,加入网师,我不再为成果、不再为成功、不再为成名而来,这一季,我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生命而来。“生命是什么?”并不确切地知道。是时间吗?开始敬畏时间、敬畏生命。那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堪又自卑的自己,竟然可以在时间的长河中长成现在自己喜欢的模样,应该算是时间她老人家的奇迹吧。但我知道时间从来不是生命唯一的刻度,平庸和精彩是人的不同抉择。荒芜的生命自有野草的覆盖和蔓延,不是所有人都能保持清醒的认知。如何在这没有表情的光阴中,让生命一点点的着色、明亮、绚烂,着实是一种修炼。一直提醒自己:修炼自己的心灵,将爱、美好、坚强、勇气、孤独、高贵深种,让灵魂可以在心弦上着陆并翩翩起舞。一直提醒自己:修剪自己的生命,剪去俗事俗物,那样才可以获得纯粹专注。“生命是什么?”是岁月吧。岁月会一天一天残忍地变老人的容颜,但却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充盈我们的生命,让人成为一枝可以思考的芦苇亦或一头幸福的猪。如席慕容说:“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越来越愿意就这样一个人走向岁月森林的深处,寻寻觅觅……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也相信自己的年华在生命的每个季节都可以蓬勃地盛开!

2、生命的课堂

2012下半年自己是将生命浇灌在课堂里的,虽然不知道学生的感触和改变有多少?课堂是教师生命意义实现的场地,对于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诸多帽子中,最喜欢“老师”这一顶。喜欢当老师,所以辞去了外企的高薪工作(那可是月薪1万啊),回到了课堂。喜欢课堂,所以毕业被升官后听说每周只能讲8堂课后,心情不是欣喜而是错楞,之后竟然申请还是让我每周上12堂课吧,被批准后真的很是开心。因为如果只讲8堂的话,肯定只能讲《语言学概论》(没有几个老师能上和愿意上这课,太理论化也太枯燥),那么所学的一切似乎都没了用武之地,网师的学习也似没有了重心。哎,读书渐深后,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渐渐有异于常人,心中有时真有点恐惧。

这学期大学三年级每周8节《语言学概论》已经讲过3次了,用英语讲得已经很顺畅了,语言、逻辑、视野、前沿还是有了的,但如果有时间进行改革和突破的话,还应该能形成更高层次的提高和挑战,例如教学形式的改进,作业形式的改进等。自己主动申请大学二年级每周4节的《大学英语泛读》应该是这学期收获最大的,共讲了5篇文章:艾瑞克的《头七年》;雨果《悲惨世界》的节选《主教的烛台》;契科夫的《打赌》(由此补充讲授了一篇文章《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那夜的鬼》;欧亨利《红帽酋长的赎金》,几乎每课都是10多页的英文原版。《头七年》是按照原来传统模式一板一眼上完的,没有任何新意。但雨果《悲惨的世界》这篇文章是真正打动了我,几次都流泪了。在长达4周《悲惨的世界》的准备和讲授中,查阅了很多资料,利用了一年在美国对基督对教会的了解,以及刚刚在网师《中国哲学史》对孔子仁爱的认识,进行了大量的准备。但最后,我坦白对学生说我不想把课程准备地一板一眼打造得流光水滑,让我们一起去穿越吧,思之所至诗之所至吧。结果又如何呢?学生的爱,或者说人类的爱一点点被唤醒,一些东西慢慢显露出来,例如仁慈、美好、善良、爱的方式等等,那样一个木讷的班级同学的手竟然一个个举了起来,当时我很激动,也很感动。想起另一个老师对这个班级学生说“你们就这样吧,没办法就这样吧,我也不管你们了”,之后就是一阵阵的摇头叹息,学生的心也就跟着凉了、寒了。其实,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我不是不失望的:知识的失望、努力的失望、激情的失望、青春的失望。试想一下,你本以为在班级投下了一块巨石后,但竟然没有一丝波动,这一届也算创下我教学史上的历史之最了。但是一个多月的教学中,学生的眼睛还是亮了起来,在90分钟课堂的最后50分钟总是比最初有些起色。所以现在总是想办法如何能尽早地将他们调动起来,将他们的思维搅动起来。每当要失望要埋怨时,就提醒自己回去看看自己大学时的怂样,也就对时间和岁月充满了信心,还是弯腰种下种子之后就静待岁月吧。这学期的一个突破是和学生开展了雨果《悲惨世界》四卷书的共读,之后每个同学做了3-5分钟的PPT展示。其实一直不敢期待很高,但最后却还是获得了惊喜。其实只要愿意相信生命,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就会绽放出一个耀眼的奇迹。契科夫的《打赌》采用的是理想课堂的三重框架的授课方式,课堂明显有了不一样的架势,但可惜的是却没有坚持住。一是因为自己对理想课堂的三重框架把握得不好,二是因为这样备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更深原因可能是自己教学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的缺陷所致。所以,决定下学期的《大学英语泛读》寒假就开始备课,也希望可以选修网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框架》,先在理论上充电,再到实践中磨练。其实,为了准备《打赌》,我浏览了两本哲学书,我容易吗我,但看完更不会讲课了。于是就在课堂中抛出了问题,大学课堂生成得是否精彩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演绎。欧亨利的《红帽酋长的赎金》,采用的是台湾《空中美语》两位美国老师的讲法和文本细读的方式,这又是对自己英语熟练程度和语篇教学能力的挑战,结果还算满意。

这辈子最幸运的一件事是成了一名大学老师。因为读书是输入,教书是输出,读书与教书中间的内化是心灵的成长和生命的幸福。老师于我已不再仅仅是一个职业,如海德格尔所说“以什么为职业,就要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所托”。课堂是我生命意义实现的重要场所,开始和学生一起构筑这样的课堂,希望里面有活泼泼的生命在流动、在建构、在形成。很庆幸自己找到了和自己生命相吻合的工作,其实每个人都应该问问“你的职业是否与你的生命相吻合?”答案肯定的人应该是幸福的人,答案否定的人也应该是不幸的人吧,但猜测答案非否非肯的人应该占很大的比例。记得《苏菲的世界》有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讨厌他(她)自己的工作,在某种层面上来说,他(她)也一定讨厌他(她)自己。我们的工作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也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人手与人心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如果说当老师还有什么遗憾的话,这辈子最不幸是成为了一名大学英语老师,英语成了心中永远的痛。虽然有了一年与美国房东生活的经历,虽然几乎每天都听英语一个小时左右,但是离本族人的英语还是存在了永远的距离,还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这严重影响和限制了我课堂的表述,层次的提升和思想的共鸣。如果有下辈子,希望不再是一名大学英语老师,中文可以成为我心中和笔下肆意挥洒的文字。有时思考大学英语课和网师语文课的区别,两者能否兼容应该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会一直去寻找,希望在网师学习中有所突破和解决。

半学期的授课,惊喜地发现网师提倡的啃读精神我是在教学中实现的,每篇文章都啃读过不下10多遍吧;也惊喜地在教学中发现了经典的力量,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四卷)读完一遍之后,就知道还需要读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学了契科夫的《打赌》就读了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集(已经阅读三分之一);学完欧亨利《红毛酋长的赎金》就读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已经阅读一半);由此也会读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三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这些真的都是经典,原来对小说一点也不感冒,甚至认为阅读小说是浪费时间,也认为小说只需要阅读一遍就可,但这些幼稚的想法现已都被推翻,提醒自己补好小说这课。突然之间,散文、小说、哲学、神学,四架马车齐奔而来,有种被击中的幸福。所以主动申请的《大学英语泛读》课(别人看来一定脑袋灌水了)真的让我半年收获颇丰,也提醒自己开始拒绝被动的人生,从“我们”之我勇敢地迈向“自我”之我。

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努力做到魏老师说的“给学生以爱、以方向”。大学有大学的特性,无论大二还是大三我每周只有一次课,一次课有一个半小时。如果去爱?如何给予方向?大二的班级中有30名学生,其中有2个漂亮的女生是不学习的,有一次对她们说“你们如果再不学习,就把这么好的英语发音给那些努力的同学吧,你没看到她们还因为原来高中教育的不行在苦苦地练习发音吗?”于是,这两个女生开始听课,之后时时的提问和关注,她们也一直在努力地跟随我的步伐。一个教师的语言和心态真的很重要,你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方向和路径。30人中还有6个在课堂总是神游的学生,有时我都怀疑她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神游,自己大脑在放空,可能这已是她们多年习以为常的听课方式了,所以更多的提问、更多爱的目光落在了他(她)们身上,情况也在好转,下学期决定把他(她)们放在我眼皮子地下。渐渐学会以“爱的目光、爱的心灵和爱的心态”去上课,也发现相对于“平和”,“柔和”是个更好的词汇。柔和的力量似花的娇嫩草的柔韧,柔和的声音和心态对待学生,他们就会一个个自尊起来、温柔起来、美好起来。不断修炼自己吧,小课堂里有大世界。相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非常强烈地寻找未来方向的意识,所以关于考研、出国、工作和时间管理等,我都给出了切实的建议和方案。最近有很多学生来咨询(出国的、考研的、工作的),以前会是觉得快点处理快点完毕,多么没有人性和师性。现在开始敬畏每个生命,帮助他(她)们寻找那个潜在的自己。希望下学期有机会可以开展一两个讲座;也希望通过《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的多年学习,可以在大三开展一次大型的工作面试演习;也准备彻底地了解大一到大四质性的不同,从而给予正确的指导。

生命的课堂中也应该包括一小节给女儿的阅读。这一年给她读过的书有:视觉大发现系列:《校园迷宫》《深夜古堡》《哈哈屋》《奥秘谷》《最后的宝藏》《糖果梦》《造梦机》猫和老鼠系列:《魔镜数学》《魔镜英语》《魔镜左脑开发》《魔镜右脑开发》《思维游戏》《益智游戏》《逻辑游戏》《创意游戏》14只老鼠系列:《14只老鼠大搬家》《14只老鼠过冬天》《14只老鼠吃早餐》《14只老鼠去春游》《14只老鼠赏月》《14只老鼠挖山药》神奇的校车系列:《在人体中游览》《遗失在太阳系》《奇妙的蜂巢》《探访感觉器官》《穿越飓风》《漫游电世界》《地球内部探秘》《水的故事》《追寻恐龙》《海底探险》《气候大挑战》法布尔的昆虫世界系列:《战神红蚂蚁》《百变天后菜粉蝶》《情歌王子蝉》《冒险骑士蝗虫》《神秘猎人狼蛛和天才纺织家原网蛛》《天才阿富》《疯狂好爸》《笑话大王》《猫言猫语》《傻鸭子欧巴》《绒兔子找耳朵》《小女孩亭亭》《怪城奇遇记》《快点睡觉吧》《圆白菜小弟》《垃圾小超人》《糖巫婆和超级棒棒糖》《走丢了的哼哼猪》《杰米历险记》《好长好长的围巾》《我要更勇敢》《森林里来了一只小狗》《安第斯山脉的彩虹》《垂钓鱼的月亮》《金色的鼹鼠》《月光下的座头鲸》《桉树林里的烟雾》《梦中的渡渡鸟》《小马驹1》《小马驹2》。2012年9月,美美上小学了,这一年她独立读书的习惯还在形成之中。每周六周日的早晨,起床后她都能自己看40分钟左右的书了,但几乎都是给她讲过的故事。从14个月接回来到现在上小学的6年里,记忆中晚上没有讲故事的日子应该是两只手就能数过来的。我是已经错过了儿时汉字在大脑中形成意象的语言最佳期,所以很多文字在我心中是死的,是一辈子再也不能将其唤起的遗憾。有时内心本来还有写点东西的愿望,但童书的缺失也断了这条路,让我失去了一种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自己不能实现的,希望美美可以不再有遗憾。会一直会为她读书下去,直到她不需要。也一直努力跟随新教育,希望做一个好妈妈,“好妈妈绝不是为孩子牺牲一切的妈妈,她不会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会借助孩子完善自我。她一定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有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她懂得让自己尽量愉悦,并能让丈夫和孩子也感受到她平静和积极的心态;她会坚定地给孩子传递一种生活态度:任何时候都要珍惜生命,享受生活!”有个孩子的女人才完整,感谢生命这样的恩赐。

3、生命的化妆

我是喜欢读书的,一直认为读书是在给自己生命的化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所以有时会劝朋友“别总是买高级化妆品,也别总买衣服,多贵啊!买完之后,如果语言无味还是面目可憎!读书神马的,最划算了!”

但2012年的下半年,所读甚少,只有寥寥几本,但是不悔。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在挑战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例如书籍的习惯(从平庸书籍到经典书籍),阅读的习惯(从感性到知性),思维的习惯(从不求甚解到结构化解读),授课的习惯(从英语形式到语言意义),心理的习惯(从学生知识到关注学生生命)。这半年读过的书有:史铁生《我之舞》、《我与地坛》、《病隙碎笔》;钱穆《人生十论》、《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杜维明《儒教》、《中庸洞见》、《体知儒学》;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魏智渊《教师阅读地图》、《冬去春又来》;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马玲《孩子的早期阅读》;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考拉《英语学习日记》;刘瑜《送你一颗子弹》;雨果《悲惨世界》;司汤达《红与黑》;契科夫短篇小说集;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歌德作品精选集;读书读累了也翻了很多周国平的书,如《思想的星空》、《守望的距离》、《人生哲思录》、《只有一个人生》。

知道这一季的阅读是一辈子的了,虽有时很是着急,但更多的时候却安慰自己说“慢慢来,会比较快”。是啊,看着书架中大学时代用打工的钱买的《东西文化议论集》,再看自己所行走的英文专业和西方留学,再转至现在所学的中西哲学,深深感叹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脉络,也深深感叹一个人年轻时代读什么书绝不是一件随意的事件。循着自己的脉络成长,倾听内心的声音行走,就会遇到自己生命的庆典,就会构建起一种自己想过的“立体而非平面”的生活。如钱理群教授说的:“许多人专注于平面的生活,他的生存空间是可以按平方米计算的,除了他的眼睛看得见的房屋、田园,除了他足迹踏上过的街道、城市,他没有别的空间;他的生存时间是可以按时钟来计算的,他只懂得活在今天,他的想象很少涉足遥远的过去和未来。当我们不只是用肉体,而且是用灵魂在生活的时候,人的心灵所能容纳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当它穿梭古今、漫游在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空间,在生命自由飞翔的时候,人就把自己的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滔滔不尽的时间之流,在短暂中体验到永恒。由平面折向立体生活的最方便的秘密通道,就是书籍。”渴慕这种立体的生命,有着简单的丰富;渴慕这种立体的生活,有着如水的纯净;渴慕这种心情,有着一种自足的快乐。是的,丢掉教科书、丢掉死板的学术论文,自由自在的读书竟然让我的心灵有了可以飞翔的感觉,内心竟然渐渐生长出了一种自足的快乐。这种快乐很浅,不是要爆炸的那种;这种快乐很自在,好像不再需要外界太多的刺激。例如就不需要不断逛街来添置华美的衣饰,不需要定期地呼朋唤友到KTV高歌,亦不需要不断地向外张望、徘徊、寻找。这种自足的快乐如同一株春天树的嫩芽,在温暖的阳光中、在温柔的岁月里,一天天隐秘地生长。所以,现在总是在嘴角有微笑流淌,照着镜子时也发现自己的眼中有光芒!

4、生命的精彩

一直期待着生命的精彩!加入网师后,也相信自己的后半辈子会比前半辈子更精彩!

因为我仔仔细细算过,前半辈子中,童年的7年不懂事也不记事,接下来小学初中高中的12年一直在读书,4年大学在那糟糕的学校啥也没学到,倒是练就了自己读书受益一生的习惯,接下来的10年,还是活得很积极,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的生活。所以如果要是活到80岁(想说90,怕活不到)的话,哇塞,还有那么多年!换句话说,前半辈子自己好像只全权负责了10年左右的时间,那我的下半辈子是前半辈子的好几倍呢!要怎么活呢?绝不甘心像有些人那样坐等退休,那和早死没有什么质的区别。国外是没有我们这么清晰的退休概念的,而我们却那么自然而然地加上了50岁或60岁的休止符。哎,人一辈子有一个自然死还不够吗,还要加上一个人为死亡。

今天看到杨绛90岁以后做了哪些事:写了2本书,翻译了2本书,口述了2本书。把丈夫钱钟书7万页的笔记,整理成178册英文笔记和20卷中文笔记分别出版。考虑到这是一个丈夫女儿先逝,无孙无后的老人所为,难道我们还不相信“生命可以更精彩吗”?所以每次遇到困难障碍,都提醒自己岁月的力量。每每对自己没了信心时,就会遥想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甚至90岁时的那个自己,应该会有些智慧,不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马桶了吧,这样就平添了一份不断前行勇气和执着。

网师半年的学习中,渐渐发现了生命精彩的可能性,发现在剪除太多的欲望枝蔓后,生命原本是可以极简净且无比澄明的。愈来愈习惯在人群中、火车上、等待中拿起一本书,一生真的不长,不能像原来傻呆呆地任时间如自来水一样哗哗地浪费掉,现在真切地知道了珍惜时间的含义。年轻的自己,没有认真的对待时间。现在,来不及认真年轻的我选择要认真的老去,给时间以生命。但也不时提醒自己:人的天性总是倾向于过分,过分执着、过分努力,让自己像自然学习,像田野中的向日葵只是顺其自然地从容生长,但她知道太阳总是会照耀到身上。人也要知道自己的有限,过分的努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知道自己的花朵总会开放就可以了。 

2013:生命的展望

2012年,学业在最高处戛然而止,本以为生命开始要转向黑白的平淡,却又要在网师中开始追求绚烂。2012年以前的10年,我以为努力就可以和社会那些人坐在一起喝咖啡,于是披星戴月,信奉天道酬勤;2012年以后,我知道努力不是为了和社会那些人坐在一起喝咖啡。呵呵,改喝茶了,咖啡对身体不好。人似乎是终于从乱世风烟中走出,渐渐走成一个清晰的模样。感谢这10年的岁月和岁月中努力的我,还是披星戴月,还是信奉天道酬勤。

2013年,选修了《非理性的人》、《中庸》、《静悄悄的革命》,这是对2012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推进和深入,希望在网师中通过3年或5年的学习,能探到中国文化的底层和西方文化的内核并寻找到生存意义的坐标!2013年,希望以授课等方式、以活动的方式、以讲座的形式,更深地扎根于教室和学生的心灵!2013年,还要腾一点空间给新的美好入住,从衣服到生活!

时光永是流动,岁月永远静好,生命一直前行。就这样以时间为笔,以岁月为犁,以网师为家园,在生命地不断更新中,勇敢地划破自己的肤浅,寻找生命的深度、生命的豁亮、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精彩……相信我会碰到自己生命的庆典!

(2013年1月5日) (文章来源于朱永新新浪博客,特向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