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家长的三点建议——儿童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孙云晓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做家务、讲故事,或者陪孩子写作业、和孩子聊聊天。各种游戏,欣赏音乐、看电影,把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安排得丰富一些。


儿童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儿童认知世界总是从身边开始、从生活开始。而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我国教育走入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反生活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今天的教育有一个非常大的危险,叫做教育的荒废,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紧,学生的负担很重,而实际上真正的教育被忽略。比方说心灵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健康人格的培养,被严重忽略。


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发展最理想、健康的状态,是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都发达。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真正现代的教育。——孙云晓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孙云晓:少年儿童的四大成长动力》《孙云晓:新家庭教育的十大愿景》)


疫情期间给家长的三点建议

原创|孙云晓

来源|解放日报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特殊时期,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教授在“全球名校长论坛”疫情期十日谈特别节目中,向家长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在这段特别的日子里,家长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烙印在他(她)的一生中。因此,我给家长提三点建议。

一、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榜样,要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比方说,孩子会关注疫情期间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你是不是减少出门了,你出门有没有戴口罩,你有没有积极参加各种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等等。

北京同仁医院有一位大夫,他去驰援武汉之后,给他10岁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他说,国家有难、百姓有灾,这个时候他作为一个医生,就要有所担当,要去履行他的责任,所以他义不容辞地加入了医疗队,到武汉前线去抢救病人。我想,这位父亲的举动,一定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疫情期间,孩子一定会有很多问题问家长。比如,小朋友们不能一起玩了,应该怎么办?学校为什么还不开学?这些问题需要家长一一给予耐心的回答。

此外,大一些的孩子会关注到电视、手机、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注意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就是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信息的能力。家长可以指导和帮助孩子分析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这些假消息是怎么来的。通过归类分析,教孩子养成使用、辨别和分析各种信息的习惯。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掌握了这样一种方法和技能,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终身受益的。而疫情期间,正是培养孩子媒介素养的一个最好时机。

还有,父母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病毒突然来了,还造成了这么大的牺牲和损失,恐慌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作为父母,当你想到孩子站在你的背后,你身负重要的责任,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保持镇静。你要让孩子感到安心、感到有希望,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那样的话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你的消极情绪还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孙云晓老师最新家庭教育讲座
与你相约 今晚7:30—20:30
“青吟·新父母讲堂”CCtalk(87926276)


二、开展有益而丰富的家庭活动。

长时间闷在家里,最憋不住的就是孩子。因为孩子好动,他们需要大量的活动。我们做父母的要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尽可能在家庭生活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为书籍可以打开一个神奇的世界。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可以动脑筋想一些办法。比方说,搞全家读书会、朗诵会,还可以根据书中的人物搞一场模拟表演,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营造家庭阅读的氛围。

还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今天的孩子普遍缺少家务劳动的锻炼,平时在家的时候,都忙于埋头写作业,很少有机会做家务。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全家人一日三餐都在家里吃,有那么多的家务要做,这个时候是孩子提高家务劳动能力、养成家务劳动习惯的黄金时期。可以让孩子学着做几样菜,力所能及地负责扫地、拖地板等家务,这也是一种可以受益终身的能力。

还可以开展很多其他的活动。比如,在室内因地制宜地进行运动,有的家庭开展父子拳击比赛,都不失为可取的方法。当然还有各种游戏,还可以欣赏音乐、看电影,把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安排得丰富一些。



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曾经主持研究过一项课题,叫作“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研究方向就是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谓习惯,是指稳定的行为、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各种优良的品格,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不用催促、不用监督,他(她)就会去做。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整天玩手机。有的父母对我说,孩子没有手机就像丢了魂一样。其实这个问题对我们大人也是一样,请问你离得开手机吗?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那么,怎么养成管理好手机的习惯呢?北京史家小学的两个小学生给父母们发出了倡议:“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建议全家人在晚饭后到睡觉前的两个小时内不玩手机。在这两个小时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做家务、讲故事,或者陪孩子写作业、和孩子聊聊天。我觉得家长们都可以试一试这个方法,哪怕从一小时做起,你会发现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可能渐渐变少。

在这次疫情期间,孩子们都养成了戴口罩的好习惯,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的文明习惯。我想,这些习惯养成了之后,孩子都是终身受益的。


邢台县“青吟·新父母讲堂”

CCtalk(87926276) 群线上课堂

孙云晓老师第一讲 今晚 7:30

收藏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收看


儿童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作者|孙云晓


儿童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儿童认知世界总是从身边开始、从生活开始。而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我国教育走入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反生活的教育。

当前,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倾向严重。很多幼儿园开课,甚至还有作业。有的幼儿园竟然把莲藕的藕、板凳的凳、酱油的酱、跳舞的舞,列入学前要认的500字。幼儿教育小学化,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今天的教育有一个非常大的危险,叫做教育的荒废,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紧,学生的负担很重,而实际上真正的教育被忽略。比方说心灵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健康人格的培养,被严重忽略。



“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几乎成了国民的共识。这种教育祸及孩子一生,不会做饭、不会照料自己,不会处理人际关 系,没有敬老之心、合作之意。有一次,我参加一个会议,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负责人发言,说当年考进这所大学的学生,有 35个人想自杀,700多人自己讲有心理问题,这是教育体制、机制出了问题。

让孩子形成“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家庭教育是对人影响最长久、最深刻的教育。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些家庭出来的孩子依然是健康的、优秀的。


家庭教育的重点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尤其要侧重培养让孩子形成“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的智慧性习惯。中国的青少年有一大弱点,就是盲目性学习,到考大学了,不知道考什么大学好、什么专业适合自己。

哈佛大学一项著名研究表明,3% 的人能写出清晰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13% 的人写出大概的目标,大概的计划,另外84% 的人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还没想到。10 年过后,又找到这些人,再作同样的研究、分析,发现那 3%有清晰目标和详细计划的人,是另外84% 的人收入的10 倍,成了美国社会的精英。那 13% 写出过大致目标、大致计划的人,收入是另外84%的人收入的两倍,成为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那些一直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生活的水平比较低。所以这说明,成功与幸福都与他有没有人生的目标和奋斗的计划有关系。

看到自己即将高考的女儿很紧张,我就说:“没关系,闺女,能考上个大专就可以,将来专升本。”后来女儿说,想去复旦大学,我就鼓励女儿努力去做:“尽管有难度,但你有这个志愿,梦不做白不做高考有一次,考好了可以上你的第一目标,考不好,上你的第二目标、第三目标。”


后来女儿很努力,按照自己“读大学,同时也是读城市”的理念,以微弱优势被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录取。

作为父母,尊重孩子,重大问题让孩子自己决定,没有理解和尊重的爱是不健康的。
“富二代”不是规律,而是教育失败的结果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只靠学习成绩,还有很多生活的内容: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爱心、责任感、自制力和抗挫力,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能够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克制自己。


2004年,一项针对中国跟澳大利亚儿童自制力的比较研究发现,同样在一大一小两盘巧克力面前,70% 以上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表现为“等不及了”,拿到较少的一盘;而澳大利亚孩子则70% 以上都能等到15分钟以后,并能获得较大的一份。

研究表明,一个孩子能为自己更重要、更长远的利益而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长大之后,独立性、责任感、自制力都比不能等待的孩子强,更容易有作为。


我们今天培养了太多不能等待的孩子,做父母的压根儿就没想让孩子等待。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又怎么能等待?一个不能等待的孩子,就很可能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则是一个没有幸福的孩子。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饱享剥夺理论”:当一个人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也随之被剥夺。

(内容节选于2015年9月18日孙云晓做客齐鲁大讲坛题为《良好的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专题报告)


培养孩子,主动性和自制力都要有! 

作者|孙云晓
来源|《文汇报》

成功的教育
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都发达

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发展最理想、健康的状态,是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都发达。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真正现代的教育。人的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是人格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我想从主动性和自制力相辅相持的平衡教育和习惯养成方面,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

自由与规则结合是最好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陈会昌对北京200 多名孩子进行了长达20 年的跟踪研究,他发现,孩子发展最根本的就是看两颗种子——主动性和自制力。这两颗种子发达并且平衡的孩子,发展最理想。他强调自控力在前,主动性在后。而我认为,人的发展主动性是第一位,自制力是第二位。

什么是主动性?就是以内在的兴趣为核心,以探究精神、好奇心为主。在主动性和自发性的驱使下做事情,人们的心情最愉快、最舒适。而自制力,则是遵守纪律、遵守规则。

对于孩子来说,拿捏住主动性和自制力这两个指标,就基本上可以把握好其人生轨迹了。

在这两个指标体系下,孩子可分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主动性和自制力都很强,这是理想型的;第二种是主动性弱,自制力强,这是小绵羊型;第三种是主动性强、自制力弱,这是破坏型;第四种是主动性和自制力都很弱,这是游手好闲型。

有专家学者对世界上有高成就、高创造力的人进行分析,发现他们有6个心理品质,而其中的前5 个都属于主动性的发展——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不可阻止、自发的学习行为,强烈的成长动机,反潮流精神、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这些都体现了主动性的发展。而第六个心理品质,中国人非常突出,这就是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这一点让全世界都惊讶。

客观地说,中国的家规家风,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但对主动性、创造性支持不够,更多是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克制。所以,新时代的家庭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在我看来,自由与规则结合是最好的教育。

最近我跟一批中外的脑科学家、心理学家对话。美国科学家约翰·梅迪纳的观点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是在自由发展智力和制定严格规范之间找准平衡点。

如何才叫找到平衡?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的解释特别形象。他说,就像开车一样,主动性是油门踏板,自制力就是刹车踏板。其实,任何人的人生都像一辆车,你需要把主动性和自制力结合起来。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模式最有利于孩子成长?国际上比较认同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他认为,现代家庭教育孩子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叫权威型,对孩子既尊重理解,又严格要求。这样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社会责任感强,有更多成就倾向。第二种是宽容型,也就是溺爱的,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性。第三种是专制型,这样的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

多带孩子参观博物场馆培养独立性

今后,需要学生自己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就是说,主动性的要求越来越强。

谈及主动性,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讲得很透彻,人的固有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我和多元智能的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交流过。他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经常带孩子到博物馆、科技馆,让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去体验,看看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做得最好,这就是他的潜能优势。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通常有七个方法:多体验唤醒潜能;多读书开阔视野;创造发展想象力与好奇心的环境;鼓励质疑;发现和珍惜兴趣和特长;突破“习得性无助”的误区;让儿童拥有成功的体验。

在对孩子自制力的培养上,新西兰的学者对1000名刚出生的孩子开展研究,跟踪了32年。32年之后发现什么?自制力差的这些孩子,长大后经济状况更差,工资相对更低,进监狱的可能性更大。在自制力最差的一组,超过40%的人32 岁之前犯罪。而自制力强的一组,长大后身体更健康,患肥胖症和性传播疾病的概率更小,连牙齿都更健康,只有12%会在32 岁前犯罪。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一是培养孩子尊敬父母和老师。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有权威性。做父母的要记住一条,不管孩子在学校遇到什么挫折,不要在家里贬低老师——贬低老师的结果是你没法教育。第二,父母要以身示范,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孩子在2-4岁的时候,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为什么?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最快,能说300个单词至1500个单词,初步理解语言的规则。这时候说“不”,对他有重要的影响。2-4岁的孩子,哪个孩子不好管?但如果你说,别惹他,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大了就好了。这么做就完了,最佳教育的时候你放过了,一放再放,一退再退,你最后要面对的是一个什么道理都不讲,任性、跋扈的孩子。这时候,你想管也管不了了。

为什么孩子在10岁前最好教育?因为孩子在10 岁前,对父母崇拜的年龄。10-20岁就进入了轻视父母的年龄,越大越难管。因此,父母们要在10 岁前就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做人的核心是明辨是非。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孙云晓:少年儿童的四大成长动力》《孙云晓:新家庭教育的十大愿景》)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新教育,智慧爱》)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新学年,新征程|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让梦想开花!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2019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实事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