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学校中层谈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平和教育 Author 万玮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一入管理深似海。管理之海无边无际,远看起来清波碧浪,身处其中雨骤风急。


多少人做了一辈子管理,以为登堂入室,颇有一番心得体会,实际上却是海市蜃楼,连门在哪里都没有摸到。

《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次跃升》,来自著名管理专家刘润。这三次跃升分别是:从个人贡献者,到人员管理者;从人员管理者,到团队领导者;从单点成功,到全面开花。

很多人不明白什么叫影响力,其实这是领导力的核心。你手无寸铁,身无分文,但一呼百应,很多人心甘情愿跟你走。这是多大的影响力!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

随着人本主义理论的兴起,诸多知名学者开始关注企业中的员工激励。最著名的当属人际关系学派三驾马车。其中,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提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则提出X理论、Y理论以及Z理论。接下来,彼得·德鲁克横空出世,开创了战略管理的全盛时期。

未来的管理学去向何方?无人知晓。唯有记住斯图尔特·克雷纳的一句话: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

我们还可以反思自己,我是正确型人才还是优异型人才?或者,在哪些方面我是正确型人才,在哪些方面我是优异型人才?管理学博大精深,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心态:身为一名管理者,我们很渺小,要心怀敬畏与感恩。 

最后跟大家分享我近期的一个小小感悟:管理不能停留在舒适区,要不断试探伸展区与恐慌区的边界。无论是对战略目标的设定,还是对优异型人才的使用,都要像一个赛车手一样,追求极致的速度,有一点点失控的感觉,同时,牢牢地把握方向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朱永新:探路未来教育的“行动派”——行动是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

万玮:教育者究竟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品质?——与时俱进育人才

万玮:精英家长的教育百慕大是什么?——孩子有问题我们更需要做的不是责骂,而是反省

万玮:中国家长对教育的焦虑,根源在哪里?

万玮:校长的10个方法论——平而不庸,和而不同:“平和人物”的特征

行走大地的思想者——新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

......


跟学校中层谈管理

原创|万玮 

来源|平和教育


一入管理深似海。
管理之海无边无际,远看起来清波碧浪,身处其中雨骤风急。多少人做了一辈子管理,以为登堂入室,颇有一番心得体会,实际上却是海市蜃楼,连门在哪里都没有摸到。


商场如战场,我们常常把管理者带团队比喻为将领带兵打仗。有人孤军深入,有人坚守不出;有人贪功冒进,有人畏葸不前;有人身先士卒,有人临阵逃脱;有人抗命不遵,有人下属哗变;有人胸有韬略,有人勇冠三军;有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有人畏首畏尾,屡败屡战……


我最近读了一些跟管理有关的书和文章,其中有三篇文章及两本书让我感触颇深。利用今天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
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篇文章的作者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里,他专门用一个章节总结了名将所要经历的6个坎坷,他称之为六个年级。


一年级是理论。
这没啥可说的。极个别天赋异禀者直接跳级进入二年级。


二年级是实战。
所有的名将都身经百战,空有理论经不起实战检验的,叫做纸上谈兵。管理也一样,真正的管理大师,往往非学管理学理论出身。


三年级是冷酷。
义不行贾,慈不掌兵,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军队讲赏罚分明,管理亦是如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为了更大的目标,必须坚忍,必须冷酷。


四年级是理智。
过了冷酷这一关,才可以谈理智。人有两个天生的弱点,一个是恐惧,一个是贪婪。克服了这两点,方可称理智。


五年级是判断。
我观察普通管理者,大部分停留在四年级升不上去,能跨过五年级者,屈指可数。判断两个字说说容易,做起来何其难也?识人用人靠判断,杀伐决断靠判断。判断失误,直接把团队带到坑里去,在战场上,就会全军覆没。


六年级是坚强。

当年明月为什么把坚强作为六年级的标准?他在文章中说,一个将领总会打败仗,有时候一场败仗会死成千上万人,好多人很可能是将领的老乡,这些人投奔你而来,指望跟着你享受荣华富贵,如今全村缟素,你如何面对他们的家人?当年项羽跑到乌江边,不肯过江东,就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不够坚强。如果渡过乌江,他日东山再起尚未可知。


在非战争领域,我所理解的坚强更是一种坚韧决心。俗话说,不怕贼偷东西,只怕贼惦记。一只老鼠被猫发现,盯上了,基本上大祸临头。你如果遇到一个对手,他的目标就是打败你,只要不死,分分秒秒惦记着这件事,你慌不慌?


当年明月的本职工作是公务员,业余时间研究历史,《明朝那些事儿》让他一举成名。在我看来,当年明月的厉害之处不仅仅是文笔好,语言幽默,更在于他的洞察力。朱元璋打了无数个胜仗,手下名将如云,方才取得天下。此时,当年明月却宕开一笔,总结名将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能够跨界,不仅适用于战场,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各位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停留在那个年级,还有哪些课需要补?
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次跃升


第二篇文章是《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次跃升》,来自著名管理专家刘润。


这三次跃升分别是:从个人贡献者,到人员管理者;从人员管理者,到团队领导者;从单点成功,到全面开花。


第一次跃升,指的是一个人因为个人工作出色,而被提拔为管理者。

古人学而优则仕,今人干而优则官。自己做得好,不代表管人管得好,因此需要能力升级。刘润提出四个能力升级,分别是:一,责任升级,从对任务负责到对目标负责;二,沟通升级,从用自己的手,到用别人的脑;三,关系升级,与伙伴的关系,从左右的伙伴,到上下的战友;四,自我升级,从小我的满足,到大我的成就。


第二次跃升,指的是因为部门工作出色,而被提拔为公司的管理者。
刘润形容这是从将才到帅才。将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赢下一场战役,而帅才要做的,则是做好战略部署。我当年读三国,一直没搞明白,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往往坚守不出,偶尔出来打,十战倒输了九战,为什么最后诸葛亮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说明蜀国正统论的思想让我们忽略了真正的帅才——司马懿。刘润认为第二次跃升需完成两个能力升级。第一个叫战略升级,从把事情做到,到做对的事情。第二个叫影响力升级,管理团队的工具从赏罚力变为影响力。


很多人不明白什么叫影响力,其实这是领导力的核心。你手无寸铁,身无分文,但一呼百应,很多人心甘情愿跟你走。这是多大的影响力!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


第三次跃升,指的是一家公司成功之后,开始复制,仍旧能成功。

刘润说,这次跃升,是从依靠经验、努力、热情、鞠躬尽瘁、“兄弟们跟我上”,变为依靠系统。一家公司成功,可能有运气的成分,再开一家也成功,那就是模式的成功,靠的是实力。我有一个做管理的朋友曾经总结一个公式:运气>选择>努力。这个公式很厉害,没有一定的沉淀根本总结不出来。我建议说,最好改成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努力很重要。第二句话是,低头拉车,抬头看路。努力很重要,但是也要看清方向,否则会南辕北辙。第三句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努力了,方向也对,但运气不好,天不助我,没啥可遗憾的。他听了,连连点头说,这个好,我记下来。


极少有人能说自己成功不靠运气,但还是可以把运气的因素降到最低。其关键,按照刘润的说法,是提炼出可复制的能力内核。这个能力内核,刘润没细说,各个行业不同,大致来说,除了技术方面的优势外,主要是系统思维能力。至于系统思维能力到底是什么,刘润在其另一篇文章《系统思维,是一种救命大智慧》中说,“不要用个位的管理对抗千位的时代”。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处于个位,当我们跳出自我,站到高处,就可能看清十位、百位直到千位,看到千位上的变化,就是系统思维。


刘润这篇文章给管理者指明了方向。各位可以对照看一看,在做管理的路上经历了几次跃升。又存在怎样的能力短板,需要今后去补长。


管理百年


现代管理理念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上个世纪取得快速发展,其发展方向由人类的思想观念所决定。


这是美国记者同时也是管理史专家斯图尔特·克雷纳的观点,在其名著《管理百年》一书中,他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的管理实践。


近代第一位管理学大师叫弗雷德里克·泰勒,他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当年,他发现工人太懒散,于是拿着秒表进车间,计算每个工序的时长,然后计件算工资。企业生产成本立马下降一半。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把泰勒的思想往前推了一大步。他精心设计大规模生产线,用泰勒的方法严格管理工人,通过严谨的调试,最终劳动生产率比同行提高了10倍。福特T型车在20世纪20年代雄霸天下,牛到什么程度?——地球上一半的汽车是T型车。


然而福特汽车的寿命不过20年,其根本缺陷在于泰勒的思想效率至上,忽略了人。福特生产线上最理想的工人如泰勒所述:愚笨迟钝,心智如牛。今天,最迟钝的管理者也会明白,这样的管理理念行不通了。


打败福特的是通用。通用的总裁小阿尔弗雷德·斯隆以组织为研究重心,他开创了公司的事业部制,确立了分权经营与集中政策控制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大获成功。组织理论到今天仍然不断推陈出新。所谓“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描述的就是组织的困境。


下一个重要人物是梅奥。如果说泰勒发现了工作,福特发现了大规模应用的工作,斯隆组织了工作,梅奥则发现了人。梅奥在伊利诺伊州辛辛那提的霍桑工厂所开展的实验,称为“霍桑实验”。从此,员工再也不被看成机器,管理学开始闪耀人性的光辉。


二战之后,日本公司崛起,其秘诀一是质量控制,二是管理中的社会人文主义。例如,大家知道日本企业极少开除员工,员工既有归属感,一辈子服务于一家企业是常态。这种企业文化更接近社会主义,一度让人推崇不已。


IBM公司在1944年推出第一台大型计算机,沃森父子把自由人文主义引入公司,IBM的三个基本信念是:充分为员工个人考虑,多花时间让客户满意,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对。我们是不是能看到“员工第一、客户第二”的影子?


到了60年代,美国社会财富极大增加,社会进入消费为主导的时代,于是营销理论开始流行。著名的4P营销理论被提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推广(promotion)。这个理论后来又生出很多复杂的变化。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是永恒的话题。


随着人本主义理论的兴起,诸多知名学者开始关注企业中的员工激励。最著名的当属人际关系学派三驾马车。其中,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提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则提出X理论、Y理论以及Z理论。


接下来,彼得·德鲁克横空出世,开创了战略管理的全盛时期。德鲁克于2005年11月11日去世,四年之后,他的逝世日诞生了中国线上消费的奇迹。


进入80年代,日本的管理理论又一次被关注。大前研一在《战略家的思想》一书中阐述日本的战略思考艺术说,它“基本上就是创造力、直觉和理性”。此时的许多企业开始思考四个关键领域的事情:竞争力、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


1980年12月,杰克·韦尔奇就任通用电气公司CEO兼董事长。到了1997年,通用电气的总资产从200亿美元上升至3040亿美元,总收入从272.4亿美元涨至908.4亿美元,员工总数从44万减至27万。公司市值全球第一。同时期崛起的还有日本丰田公司和美国戴尔笔记本电脑。他们各有不同的故事,也有各自的管理理论,成功就是王道。


新世纪第一位重要的管理理论大师是彼得·圣吉,他在《第五项修炼》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直通未来。厉害的企业有乔布斯的苹果、贝佐斯的亚马逊以及马斯克的特斯拉等。中国公司终于开始崭露头角,马云、任正非等人登上世界舞台,中国人必将在管理理论史中留下印迹。
未来的管理学去向何方?无人知晓。唯有记住斯图尔特·克雷纳的一句话: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

工作的九个谎言


21世纪过了20年,管理学理论又有新发展,我们来看看一些最新观点。


《九个工作谎言(Nine Lies About Work: A Freethinking Leader’s Guide to the Real World)》是一本新书,2019年4月刚刚在美国出版,还没有中文版。我是在“得到”APP的专栏“精英日课”听著名科普作家万维钢老师解读的这本书。对于有经验的管理者,这本书值得一读,许多传统管理理念会受到很大冲击。


管理管理,就是要管得住,理得顺。传统管理者通常这么看待管理。这种观点放以前可能适用,但现在就不好说了。《九个工作谎言》认为:现代企业各种管理办法,与其说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企业效益,不如说是为了方便高层“管”员工。然而现在的员工,其实是“管”不住的。


网上有一个段子:


60后:什么是离职?70后:为什么要离职?80后:收入不高就离职。90后:领导骂我就离职。95后:感觉不爽就离职。00后:领导不听话就离职。


当95后与00后开始大规模进入职场,管理理念一定发生变化。贯穿《九个工作谎言》一书的主要矛盾,是员工的个性化成长和公司的体制化压迫之间的矛盾。


书中的九个谎言如下(Nine Lies About Work:):


1.People care which company they work for. 人们在乎为哪家公司工作
2.The best plan wins. 最好的计划能取胜
3.The best companies cascade goals. 最好的公司自上而下贯彻目标
4.The best people are well-rounded. 最好的人才是通才
5.People need feedback. 人们需要反馈
6.People can reliably rate other people. 人们可以可靠地评价其他人
7.People have potential. 人都有潜能
8.Work-life balance matters most. 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最重要
9.Leadership is a thing. 领导力是一样东西


与这九个谎言对应的有九个真相(Nine Truths About Work),我简要做一个解读:

1.People care which team they’re on. (Because that’s where work actually happens.)  团队比公司重要。
在一个大公司里,不同部门的人可能互不相识,真正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是小团队。一个大公司不同部门不同小团队内部的文化氛围可能迥异,在一个平庸的公司里你也可能遇到很棒的团队,反之亦然。

2.The best intelligence wins. (Because the world moves too fast for plans.)  情报比计划重要。
以作战为例,事先制定了计划,但局部战场形势多变,基层指挥官必须有决策的权力。要发挥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信息与情报,让他们决策,而不是提供计划,让他们执行。

3.The best companies cascade meaning.  (Because people want to know what they all share.)  意义比目标重要。
二十世纪的公司强调自上而下,二十一世纪的公司强调自下而上。《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一书提到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涌现优于权威”。当自上而下贯彻的不是目标,而是意义,自下而上的涌现便会出现。

4.The best people are spiky. (Because uniqueness is a feature, not a bug.) 专才比通才重要。
这个世界上的顶尖高手一定不是通才,而是专才。改变世界的一定是专才,某一个领域的奇才。遇到专才,定要如获至宝,尽心呵护。

5.People need attention. (Because we all want to be seen for who we are at our best.) 关注比反馈重要。
梅奥的霍桑实验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被关注,人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一个项目小组成为实验对象,不用做什么特别的事,这个小组也会有一些积极的事情发生。原因无他,受关注尔。很多人喜欢发朋友圈,也是求关注。

6.People can reliably rate their own experience. (Because that’s all we have.) 人们只能可靠地评估自己而非他人的体验。
对人的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所有的评价都是一个能力模型,对人的能力与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当你招聘一个新员工,你可以依靠这个模型对这个人的未来职业成就进行预测吗?不能。你能预测哪一位新手教师未来成为教育家,哪一个新秀球员未来成为巨星吗?不能。状元成为庸才的例子并不鲜见。

7.People have momentum.(Because we all move through the world differently.) 每个人都有动能而不是潜能。
当我们用各种指标量化评价一个人时,我们会说这个人在这方面有潜能,另一个人在那方面有潜能。但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所有的特质都有内在关联。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管理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激励,希望每一位员工都呈现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状态。当一个人被充分激励,像是一辆动能十足的坦克车,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约既定,万山难阻,还有什么潜能激发不出来?

8.Love-in-work matters most. (Because that’s what work is really for.)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问出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这个问题的人,必定不享受工作。工作与生活无法平衡,如果工作是受累,生活也是受累。享受工作的人,工作就是生活,996也甘之如饴。

9.We follow spikes. (Because spikes bring us certainty.) 领导力就是让别人追随。
领导力不是一样东西,它不可测量,不可复制,它与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一个人身上叫果断决绝,在另一个人身上就是刚愎自用。在一个人身上叫沉鱼落雁,在另一个人身上叫东施效颦。领导力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而是由内而外的影响力。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人人都会追求确定性。领导力就是一种确定性。不知道如何抉择?去追随有领导力的人。


正确型人才与优异型人才


万维钢老师有时也写原创文章,同样精彩。《正确型人才与优异型人才》就是其中一篇。


万维钢老师把人才分为两类:正确型与优异型。正确型人才把事情做对,优异型人才把事情做好;正确型人才有模板,优异型人才无标准;正确型人才像礼仪小姐,优异型人才如网红明星;正确型人才补短板,优异型人才扬长板;正确型人才讲套路,优异型人才讲发挥;正确型人才讲稳定、讲专业、讲标准,优异型人才讲风险、讲创新、讲艺术;正确型人才是管出来的,优异型人才是惯出来的。


一个团队,既需要正确型人才,也需要优异型人才。正确型人才易得,优异型人才难求。正确型人才决定下限,优异型人才决定上限。


管理的难度在于:在不同的时期,面对不同时代出生的员工,所需的管理理念不同;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公司里有正确型与优异型的员工,需要不同的方式来管理;在同一个部门,不同的任务中,正确型员工与优异型员工可能互换;而管理者常常不能选择团队,遇见彼此纯靠缘分。


平和学校哪个部门为学校奉献的管理人才最多?初中部。用刘润的理论,初中的管理者出现了大规模的跃升。初中部做对了一件事:他们的管理更加开放与包容,使得优异型人才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因为优异型人才更容易犯错,甚至犯低级错误,用管理正确型人才的方式管理优异型人才,无异于对他们的扼杀。


我们还可以反思自己,我是正确型人才还是优异型人才?或者,在哪些方面我是正确型人才,在哪些方面我是优异型人才?管理学博大精深,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心态:身为一名管理者,我们很渺小,要心怀敬畏与感恩。

结语


最后跟大家分享我近期的一个小小感悟:
管理不能停留在舒适区,要不断试探伸展区与恐慌区的边界。无论是对战略目标的设定,还是对优异型人才的使用,都要像一个赛车手一样,追求极致的速度,有一点点失控的感觉,同时,牢牢地把握方向盘。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