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和孤独的美——卓越者在独处中享受自由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
远离喧嚣的尘世,躲开浮躁的人海,拒绝时尚的诱惑,保持心灵的高度宁静和绝对自由,为哲学而哲学,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突发灵感在观念世界里倘徉——这才是自由思想者。
有人生的追求目标,自然就有生活的价值坐标。人的生命是有界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有界、有限的客观现实面前,一个人一生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就很不简单、很不容易了。
为此,就得有所选择:我总是选择自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毫不犹豫地婉谢、拒绝、摈弃那些对自己来说意义不大或没有意义的事情——尽管它们实惠多多。只有这样,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埋头学术,不为实权实利、虚誉浮名所累所困。——李醒民
“世事沧桑知天命,神离红尘耳目清。香茗一杯思绪远,任尔东南西北风。” “弃案绝丝一身轻,心灵自由人之精。究际通变吾最爱,泛舟学海任西东。”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卓越者在独处中享受自由
诗意的栖居和孤独的美
屈指算来,从1978年读研究生至今,我从事学术研究已逾30年了。回顾自己多年的研究足迹,反思自己的学术历程,我觉得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个原因。在这里,我愿借《光明日报》之一角躬身献芹,与志同道合者在相互砥砺中分享、共勉。
其一,学术是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是我的生活形式。自我步入学门,学术就被视为我的志业、我的人生追求、我的生存要义,乃至成为我的生命存在方式。1996年,我在台北出版的专著《爱因斯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远离喧嚣的尘世,躲开浮躁的人海,拒绝时尚的诱惑,保持心灵的高度宁静和绝对自由,为哲学而哲学,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突发灵感在观念世界里倘徉——这才是自由思想者。”
有人生的追求目标,自然就有生活的价值坐标。人的生命是有界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有界、有限的客观现实面前,一个人一生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就很不简单、很不容易了。
为此,就得有所选择:我总是选择自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毫不犹豫地婉谢、拒绝、摈弃那些对自己来说意义不大或没有意义的事情——尽管它们实惠多多。只有这样,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埋头学术,不为实权实利、虚誉浮名所累所困。
为了潜心学术研究,我直言无隐提出“六不主义”——不当官浪虚名,不下海赚大钱,不开会耗时间,不结派费精力,不应景写文章,不出国混饭吃。为避免干扰,不耗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还以“三不政策”——不申请课题,不申请评奖,(在无“资格”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境况下)不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自己恪守的戒律。现在,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言行若一,表里相应。
其二,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由于受到彭加勒和爱因斯坦“为科学而科学”思想的影响,更是出于对社会上时髦的物欲主义和实利主义流弊的反感,以及躲避喧嚣的心理需要,我一直把“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奉为圭臬,并身体力行、贯彻始终。这使我能够在人心不古、学风失范的环境下依然我行我素,热恋学术家园,守望心灵净土,不为眼花缭乱的诱惑所俘,不为形形色色的“假问题”所蒙。我几十年如一日,在学术园地默默耕耘,并从中享受理智的愉悦、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我觉得,学术尤其是纯粹学术或基础研究,就应该本着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的旨意,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问,有所创造。钱钟书先生说得好:“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遗憾的是,现在的学界,“研究人”锐减,“市场人”猛增(二名词为英国科学家皮尔逊百年前之用语)。
要知道,“建立学界之元素,在少数为学而学,乐以终身之哲人;而不在多数为利而学,以学为市之华士。彼身事问学,心萦好爵,以学术为梯荣致显之具。得之则弃若敝屣,绝然不复反顾者,其不足与学问之事明矣。”(中国现代科学家和教育家任鸿隽语)况且,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是有充足的立足理由的:它是人的本能的求知欲的自然流露,能够满足人的理智的适意和心理的快乐;它有利于学术进步,为人类创造伟大的文化精品和精神文明;它有助于争取研究自由和保障学术自主;它有利于理想主义的恢复和光大。
现代社会是一个重物质轻精神、重“形而下”轻“形而上”、重眼前实利轻长远理想、重感官纵欲轻理性思考的时代,加之我国自古至今实用理性过于强烈,纯粹理性极为欠缺,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纠葛和实用技术十分关注,对玄远的自然奥秘与“无用”的学问关注不够,所以急需补苴罅漏,把西方世界自古希腊以来的那种为知识而知识、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传统注入我们的意识。
其三,学问与人格统一。一个真正的学人,既会继承中国古代士人修齐治平、先忧后乐的文化基因,又应具有怀疑、批判意识。这样的学人自然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学术良心、有自我人格的,面对一切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决不会无动于衷、漠然置之。2009年,我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退休,即刻辞去《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职务,并谢绝人事处的返聘。我在给同行和朋友的电子邮件中这样写道:“我未退休时与退休一样,退休时又与未退休一样。惟一的差别是,我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一心一意从事自己最喜爱的学术事业,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活动。
我的智力生活将以读书和学术研究为主,并尽力企望成为一个理想的‘自由思想者’(皮尔逊意义上的)、‘自由长矛骑兵’(奥斯特瓦尔德意义上的)和‘孤独的旅客’(爱因斯坦意义上的)——这几个人物都是我曾经研究的对象并有著作《皮尔逊》、《理性的光华——哲人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爱因斯坦》为证——从而在智慧的竞技场和精神的休憩园中惬意地徜徉、诗意地栖居,从中享受思想的乐趣和孤独的美。”今后,我将依然如我《非顾》一诗所言:“文章乃天成,行事本心声。所向遂己意,非顾时人评。”我希望能够像《人生》一诗那样,继续“凌云猛志囊四海,荼火气势吞八荒。胸藏珠玑任挥洒,笔走龙蛇自成章。”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