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整本书”教学再出发——漫长阅读历程的新探索

朱永新 林文宝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在教育改革与阅读教育的推波助澜之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可说人才辈出,尤其在教学实践中更有辉煌成果,而李怀源即是其中之一。”


“这三本书有关“读整本书”教学,是他继早期“单元整体教学”之后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前后花了13年,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读整本书’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成果。”

“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从思想到行动,从个体探索到大规模推动,迄今有着漫长的历程。”

“关于整本书阅读,究竟应该读哪些书?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精神的高度,我们应该读什么,虽然本身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在原则上,我们还是要有根本性共识。”

“真正的阅读是一个颇有一些神秘的建构过程。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之首“营造书香校园”,在新的背景下,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我们希望结合学校的文化传统,关注每个人阅读之前的经历与储备,关怀阅读过程中生发的不同感受,关心阅读何以才能激发出更多创造。如何通过整本书的共同阅读,把最美好的童书给最美丽的童年,真正创造共同的价值与愿景,这是我们的梦想。”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领”。教师的“领”,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游,为学生补充适当的背景知识,又让学生享受自己探索的快乐。教师的“领”,就像一个成熟的领跑者,陪伴学生奔跑一段路程,让学生超过自己跑得更快。”

“孩子是学会,而不是教会,教育的意义在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要了解的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
对整本书阅读的深度思考——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整本书共读:播下最美妙的种子——整本书阅读,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
让书香伴随孩子成长——以阅读推广为己任
我心里的歌——致阅读推广人的一封信
深耕|营造书香校园——朱永新:“书香校园”怎么造?
......


漫长阅读历程的新探索

作者|朱永新

来源|《 中华读书报 》

 

前些天,刚刚拿到李怀源新出版的《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语文》一书。没过几天,怀源告诉我,他的三本关于“读整本书”的著作——《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儿童阅读的力量》《小学生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又要出版了,希望我能够写一个序言。他告诉我,请我写序是一件“蓄谋已久”的事情。



怀源是我的老朋友,是我们新教育学科书目的重要研制专家,也是民进会员和叶圣陶研究会的理事,这些身份让我和他有着很多接触。同时,关于整本书阅读,新教育实验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的确也有一些话要说。

    

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从思想到行动,从个体探索到大规模推动,迄今有着漫长的历程。整本书阅读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我们民进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就已经提出,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也日趋风起云涌,比如,2009年4月,怀源就以《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为题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新教育实验则为推动整书本阅读的规模化实践,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努力。

    

在我发起新教育实验之前,早在1993年担任苏州大学教务处长之际,就因深切感受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在苏州大学率先推出了学生必读书计划,取得了良好反响。2002年,在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挂牌启动之际,我们就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十大行动之首,整本书阅读就已经成为实验的基石。其后,在2007年山西运城的新教育年会上,我们提出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阅读主张,推出了新教育儿童整本书阅读的“小学生阅读包”等,进一步把整本书阅读科学化、课程化、规范化。可以说,在整本书阅读的探索上,新教育实验取得了极其丰富、卓有成效的经验,也留有许多缺憾,无数新教育同仁还在进一步耕耘。

    

近年来,整本书阅读一下子“火爆”了起来。除了包括新教育人在内的诸多同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行动之外,最重要的“推手”无疑与2017年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有关。这个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提出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此任务群的学习,贯穿高中语文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在高中语文中,“整本书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课程标准虽然是高中的,但是由于与高考息息相关,必然倒逼初中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中小学的整本书阅读就此火了起来。

    

虽然整本书阅读正在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与完善。

    

比如,关于整本书阅读,究竟应该读哪些书?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精神的高度,我们应该读什么,虽然本身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在原则上,我们还是要有根本性共识。

    

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操作层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不同角色在阅读中的自我定位,怀源的这三本书从教师如何成为有策略的教读者、学生如何成为有智慧的阅读者、父母如何成为有思想的伴读者三个方面入手,希望能够立体解决整本书阅读的问题。这样的构想是有必要的,我建议他把“教读者”改为“领读者”,我认为,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领”。教师的“领”,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游,为学生补充适当的背景知识,又让学生享受自己探索的快乐。教师的“领”,就像一个成熟的领跑者,陪伴学生奔跑一段路程,让学生超过自己跑得更快。当然,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乃至父母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定位,也是同理。



比如,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问题。整本书阅读的备受青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关系。但是,如果整本书阅读缺乏可操作的科学指标和评估方法,就会发生评价的偏差,评估导向就容易应试化,就容易侧重某些具体的知识点。如何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促成对理解力、思维力乃至创造力的提升?这些都需要继续深入细致的研究。

    

真正的阅读是一个颇有一些神秘的建构过程。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之首“营造书香校园”,在新的背景下,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我们希望结合学校的文化传统,关注每个人阅读之前的经历与储备,关怀阅读过程中生发的不同感受,关心阅读何以才能激发出更多创造。如何通过整本书的共同阅读,把最美好的童书给最美丽的童年,真正创造共同的价值与愿景,这是我们的梦想。

    

从怀源的这三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探索是有效的。对教师而言,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课进行功能定位,他都做了回答,并且提供了12本书的教学案例。对家长而言,如何做到陪伴阅读,如何理解一本书,他为家长提供了49本书的阅读感悟,希望家长能获得启发。对学生而言,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把阅读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他讲解了7本小说,希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阅读经验,形成阅读能力。此外每一本书都增加了和读者互动的部分,不只是听怀源讲,而且要建构自己的阅读体系。

    

作为新教育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怀源的这三本书虽然没有更多展示新教育的相关探索,但我相信,他会进一步丰富完善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和实践。我也相信,怀源会以此为新的起点,为新教育实验的整本书阅读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儿童阅读的力量》,李怀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第一版,55.00元/49.80元《小学生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李怀源、董晓舒/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2月第一版,45.00元


我看“读整本书”

作者|林文宝

来源|《 中华读书报 》


李怀源三本新书(《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儿童阅读的力量》《小学生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出版之前,将全文电邮给我过目,并邀我写篇序文,当然义不容辞,却也勾起了几许的思绪。

  

在上个世纪末期,因应时代的变化,兴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所谓教育是一切的根本。从佐藤学到萨尔曼·可汗(SalmanAminKhan)、麦尔荀伯格(ViktorMayer-Schnberg⁃er)、肯·罗宾森(KenRobinson)、保罗·塔夫(PaulTough)、丹尼尔·高曼(DanielGoleman)、彼得·圣吉(PeterM.Senge)等人的论述与众多的实践,课堂教学已逐渐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所谓的翻转教室。更由此演化出所谓国际性的“国民核心素养”教育。核心素养的教育,最重要的三个关键是:一、以学习者为中心;二、注重个别差异化;三、生活中的实践及运用。

  

在教育改革中,最显著的课程首推语文,因为语文学习是各科的基础。语文的内容是听、说、读、写。而其间又以读(阅读)为主。

  

于是有了国际性的阅读评量:PIRLS、PISA;名称从阅读、阅读理解、阅读力、阅读素养。素养是:辨认、认识、解释、创造、计算和沟通跨领域,各种视、听和数字媒材的能力。因此,所谓的义务教育也从以前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基本能力”,如今则成为“核心素养”。如今的阅读,即是所谓阅读理解的素养,或称阅读素养,也就是全阅读、大阅读。

  

目前,义务教育的小学课程中,必修的基础型课程中的语文课,是课内阅读课;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属于选修的课外阅读;更有属于学童自主的课外阅读。有关课外阅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其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提及:第一学段(1-2年级)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美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数据,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页10-11)第三学段(5-6年级)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页12-13)

  

在教育改革与阅读教育的推波助澜之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可说人才辈出,尤其在教学实践中更有辉煌成果,而李怀源即是其中之一。

  

与怀源可说是忘年之交,自认识以来,两人交谈皆以语文、阅读为主。个人自1971年以来,亦是以语文、儿童文学为专业,因此相谈甚欢。怀源除致力现场教学外,更着力于教学背后理论的建构。这三本书有关“读整本书”教学,是他继早期“单元整体教学”之后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前后花了13年,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读整本书’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60150)的阶段成果。

  

阅读三书全文,自成体系,所谓“读整本书”,前有叶圣陶、顾黄初之说,并有语文课程标准的规范,可说理论与实务兼具,就“读整本书”的研究而言,可说颇具开创性,其间或许仍有所不足,有待后续者。

  

个人认为就阅读而言,可注意者有二。首先,必须了解课内、课外之别。课内阅读是课程之必须,学生无所选择;而课外阅读则是学童自主阅读与发展天赋的契机,千万别课内、课外不分。其次阅读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也是各科老师的事。严格说来各科都是教属于各科的进度。怀源在此二者皆有突破,一是规范阅读与自由阅读并重,二是自2012年以后就把阅读推广到小学的各个学科。

  

就教学而言,必须落实于课堂与学生。常见名师教学演示,不是流于做大就是做细,有时更是炫才与炫技。教学演示要有课时的设计,使观摩者看到流程,所谓“鸳鸯绣出凭君看”,要把金针度与人。否则只用一个课时教完,正是炫才与炫技,观者雾里看花,无济于教学。至于做大、做细,更是教学的大忌,教学的基础在于保底,至于上不封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老师职责,否则陷多少学生于泥淖。怀源致力于各种课型的建设,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自主阅读。从《小学生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这本书中,也可以发现,学生能够自己积累阅读的经验,形成阅读的能力,发展阅读的素养。

  

孩子是学会,而不是教会,教育的意义在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要了解的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读整本书”教学再出发
作者|王林

我与李怀源订交已近20年。怀源是典型的山东汉子,朴实、勤劳,但又敏锐、聪慧。初识怀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论坛,我那时刚博士毕业,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想带动一线教师做点教学变革的事情,核心内容就是跨越一本教材进行教学,把优秀童书带到课堂中。
   
2005年12月,时任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校长的怀源承办了我们的“全国首届班级读书会研讨会”。我们那时真是青春热血,一心只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哪管什么钱财物之类的,后来才知道那都是怀源在后面承担各种压力。
   
 “靠谱”,是我也是朋友们对怀源的普遍评价。只要是拜托他的事,干出来只有超出你意料之外的,绝无“半拉子工程”。
    
这些年来,怀源的语文教育研究集中在3个领域:“单元整体教学”“读整本书教学”“叶圣陶思想研究”。所有的研究一定是思考和实践的结果,是向他人学习,也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怀源当然也不例外。可贵之处是,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总是试图去探索一点儿规律,希望给更多教师以借鉴。
    
现在摆在我们眼前的3本书——《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儿童阅读的力量》《小学生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是怀源努力把教学实践与理论建构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同时又希望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汇成可以推广使用的“整体解决方案”。3本书,分别面对教师、家长和学生。希望每一个与阅读有关的人,都能清晰定位,也要有自己的角色担当。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过去我们更多强调大人的作用,希望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努力,让儿童会读书、爱读书。怀源单独把学生列出来,就是希望他们自己会读书、爱读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实现“自能读书不待他人推”的境界。这是阅读推广的目的,也是阅读推广的智慧。



3本书中所列,都是他实践的案例,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的。书中增加的互动部分,让读者有角色感,可以与作者互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怀源是展开了一种新的教学过程,希望读者能够深度参与,不必抱着盲从的态度,而应该抱着自我建构的信念,读怀源的书,修自己阅读的路。我想,这也是怀源想看到的。
    
这3本书,历时几年,来自实践,但是还有探索的空间,不一定适合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个家长、每名学生。我希望,大家在其中看到的是一种实践理论,而不是照学照搬。我希望读者都能站在怀源的研究上,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思考点,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我认为这是他希望看到的。
    
我相信,这3本书也不是怀源探索的终点,而是他研究和实践的新起点。我相信,他在未来的实践中仍然会实现新的目标。他带领团队按照整体学习情境、具体学习任务、可视化学习成果的要素体系,编写了统编教材推荐的相关读整本书实践设计,这些书都是为学生设计的,他希望通过学生端的产品,提升读整本书的教学。
   
 让我们共同期待怀源在读整本书教学领域更多探索的成果。
    
(作者系儿童阅读专家、语文教育专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麦田里的守望者》《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