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健康和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李镇西1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健康是生命的基础。一个人没有健康,还能做什么?


健康,不只是生理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包括身体、心理两个方面。身体健康了,心理不健康更加可怕。

从生命发展的视角来说,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教育对个体来说,提高生命的质量,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健康发展,提高生存能力,从而能够生活得有尊严和幸福;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了思想品德和才能,从而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生命教育对于中小学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为各个孩子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自我感知、自我控制、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和开朗活泼的性格。——顾明远

健康比分数更可贵,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应该成为教师和家长乃至学生的共识。——李镇西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如何做最好的自己?怎样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健康和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回归单纯朴素的心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该何去何从?——顾明远的教育观
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哈佛大学82年研究,揭露幸福的秘诀
希腊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健康,好学,理性,爱美,简洁,自由......
......

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作者|顾明远 

来源|人民教育


2020年的疫情,既是一场对生命的考验,也为我们每一个人上了一堂健康教育课。对于教育者来说,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教育,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一起来听听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的看法。

顾明远,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老师们、朋友们:大家好!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是一场灾难,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损失,人们的生活被打乱,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抗疫战斗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们认识到人命的可贵和与病毒战斗的无私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所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因此,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生命。这就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健康是生命的基础。一个人没有健康,还能做什么?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就说:“健康第一。”以后又说了许多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一次提出“健康第一”的号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今天,我们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值得我们担忧。

就拿近视眼来说,高中生中几乎百分之七八十是近视眼。我们小时候在油灯下做作业,却很少有近视眼。现在灯光亮了,反而近视眼多了,可见不是灯光的问题,而是过重的学业负担的问题。我们小时候生活很艰苦,每天只是粗茶淡饭,很少听说患糖尿病,现在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年轻。现在年轻人生的都是富贵病、现代化病。因此,少年儿童的健康,值得我们关注。它关系到少年儿童的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健康,不只是生理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包括身体、心理两个方面。身体健康了,心理不健康更加可怕。违反社会行为的人一般都是没有健康的心理,心理被扭曲了,缺乏健全的人格。现在各国教育都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中很重要的因素是社会情绪,就是对社会的理解、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交往、沟通、合作。这种社会情绪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讲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社会情绪才能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但是,当前许多家长只知道让学生学习知识,重智轻体、重智轻德,忽视情绪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扭曲的心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孤僻、缺乏同情心、宽容心,都是不良教育的结果。这种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因此,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教育我们的孩子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生命教育不仅仅关注个人的生命,而是要尊重一切生命。人类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动植物,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人应有的品质。

我曾经讲过,从生命发展的视角来说,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教育对个体来说,提高生命的质量,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健康发展,提高生存能力,从而能够生活得有尊严和幸福;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了思想品德和才能,从而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人都要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什么?就是要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做出一点贡献。人的价值总是体现在与他人、他事的关系中。在人类社会中孤立的自我价值是不存在的。
生命教育对于中小学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为各个孩子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自我感知、自我控制、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和开朗活泼的性格。学校也好,家庭也好,要重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科学育人。要充分认识和相信学生的能力,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成长。有些学校开展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生涯教育不是帮助学生设计人生,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生,了解人生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使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能够把握自身的发展。

学挍要加强科学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讲究个人卫生。这次抗疫战斗,实质上是进行了一次全民个人卫生大普及,开展了全民卫生爱国运动。我们要让每一位青少年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扔弃脏东西;勤洗手,防污染;多运动,强体质;注意合理营养,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生活学习环境。
学校的管理要有所改变。学校要总结这次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经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建设健康的校园;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了解学校工作的动态,改进学校工作;实施开门办学,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争取社会和家庭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校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总之,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
(以上为顾明远先生2020年9月15日晚在《生命与健康教育创新实践》案例征集与公益调查启动会上的发言)文章来源 | 北京明远教育书院(ID:myjysy)

健康和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李镇西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5日15版)
李镇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编者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正值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关键期的中小学生却普遍缺乏较为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的教育是塑造人的,身心健康是根本,充分睡眠是保障。然而在呼吁多年,情势难改的今天,我们还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今天,我们编发此版,希望再次引发全社会的深思:当我们拿出一个又一个急迫重要的理由让孩子难以安睡的时候,我们损失的还可以弥补吗?(《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的人生和完整的生活——学习科学引领教育未来》)

1.为什么孩子睡眠不够  曾经写过《父母应该给孩子选择怎样的学校》的短文,文中我建议家长把“孩子能够在半小时之内步行到达学校”作为“择校”的重要标准之一。理由是,选择离家近的学校可以让孩子每天多睡一会儿,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  但仔细琢磨,我把问题想简单了。孩子能否多睡一会儿,家校距离当然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孩子的学习负担。从理论上说,家里离学校近一些,孩子的睡眠时间当然会多一些。但现实情况是,无论离家远近,孩子们普遍都睡眠不足。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布的《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小学生中,仅有23.99%的学生可以睡到自然醒;而由闹钟或他人叫醒的学生比例高达76.01%;更严重的是,还有29.26%的学生睡不到8小时就被叫醒。  所以,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首先不在于孩子上学的时间太长,而在于学业负担过重,而“学业负担”主要是作业负担。  这里不讨论更不争论“必要的学习负担是正常的”“学习过程本身就应该有一定的负担”等等话题。我们这里说的是“过重”的作业负担。什么叫“过重”?学生因做不完作业而睡眠不足,这样的作业量就是“过重”。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说,“高考不改,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永远减不下来!”  毫无疑问,“唯分数论”的评价制度的确是造成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重要原因。但同样的高考制度下,我们依然有学校通过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大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还有人说,“都是媒体的推波助澜,比如炒作‘状元’、报道各种‘牛孩儿牛校’应试成绩以及对各种特长班的宣传,营造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应试教育氛围,让学校之间互相竞争,让家长之间互相比拼,从而加重了孩子的应试压力。”这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没有哪个孩子的作业是由杂志的社长或报纸的主编布置的。(《对孩子,什么最重要?——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好教育?》)

2.教师要反思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  我不否认高考制度和媒体舆论与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我更认为,学校教师和孩子父母才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当然,如果再“深刻”一些,还可以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国情社情等方面找到更深层次的间接原因。但我不打算扯那么远。我甚至连高考制度和社会舆论也不打算多谈,虽然这两个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但高考和舆论不是普通的教师和家长能够改变和左右的。我今天只打算分析一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教师原因和家长原因。  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专业素养薄弱和教育智慧缺乏,是学生学业负担(主要体现在作业过多)的重要原因。认为知识才是智慧的唯一来源,用统一的分数达标作为所有学生“学好”的标准,只有成绩好——标志便是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才是好学生,把童年作为成人的准备而不是独立的、同样应该拥有幸福体验的人生阶段,片面甚至极端地信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古训……脑子里塞满了这些似是而非的教育观、成才观,你要让这样的老师不迷信“知识本位”,放弃“题海战术”,那是与虎谋皮。  为数不少的老师不但教育观念有问题,而且其专业素养也堪忧:有多少教师有读书的习惯?有多少老师可以称作所在学科领域的高手,因而在学科教学以外还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技之长?比如,教数学的,不妨在课余研究一点数学猜想;教物理的,最好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制作的能工巧匠;教政治的,能不时发表一些经济学小论文;教语文的,可能又是诗人、散文作家或一位楚辞研究者……卓越的专业素养,能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热爱科学、不断进取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也使教师本人对学生保持着一种源于科学、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对这样的教师来说,课堂教学不过是“小菜一碟”,哪还需要“题海战术”?教师的教育智慧越丰富、学科技能越精湛,他的学生的负担自然相对越轻,这是不需要论证的常识。比如教师因材施教或分层教学的智慧,比如教师精选试题的眼光,比如对教材厚书读薄的输入(自己的大脑)以及深入浅出的输出(给学生的大脑),比如指导学生举一反三的技能……  女儿小学数学成绩很差,但在初中后遇到一位非常优秀的王姓数学教师。王老师的特点就是作业少,他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就是:“做那么多题干什么?题哪里做得完?你们只需要把我布置的题做完就好了!”他布置的题少而精,我女儿的负担真的不重,但她的数学成绩却突飞猛进。她说:“进了初中,王老师教数学,我的数学才有了质的飞跃!”不光是我女儿,她们班的数学一直在全年级都是名列前茅。为什么王老师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就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成长的更多可能:教师成长趋势观察——2019年管它好坏,我只提醒大家一件事》)

3.家长勿因焦虑添加压力  不少人在谈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时候,往往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学校指向教师。学校教师当然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这点我刚才说了,但板子决不能只打在教师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对孩子施加的学习压力有甚于学校。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学校给学生减少作业,反对者往往是家长,有家长甚至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教育行政部门强行规定学校不能周末补课,许多家长却在双休日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让孩子根本没有喘息的时候。  畸形的育儿观、期望值过高、盲目跟风攀比……家长自觉不自觉给孩子施加了过重的学习压力。把孩子的学习成绩视为成长的全部内容,因此只看分数而忽略体格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甚至不惜以后者的损害或丧失为代价而获取前者;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尊严、成功与幸福,都更多地体现于考试高分和一张张竞赛获奖证书……这些糊涂的认识都是家长不断给孩子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的“正当理由”,孩子自然越来越累。(《家长们究竟为何焦虑?怎么才能做一个不焦虑的父母?》)  本来,孩子的性格、禀赋乃至天资都是有差别的,可几乎每一个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神童”“天才”,都必须上北大或清华,将来成为“人上人”,不这样便是“失败者”;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没有科学的分析判断,而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层层加码:学钢琴、学国画、学书法、学舞蹈、学跆拳道……这样,作业时间被一再挤压,就算作业再少,负担也很重。孩子哪受得了?  许多家长随时都处在焦虑状态。为什么焦虑?因为看到亲戚家的孩子考上哈佛了,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夺得奥赛金牌了,看到办公室同事的孩子报了好几个特长班……于是便恐慌不已,便焦灼不安,便有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感觉自己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家长有了这种焦虑,必然在学习上给孩子层层加码,孩子的负担焉能不重?  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的成长路线图就是读名牌小学、上名牌中学、考名牌大学,而每一个门槛,都意味着比同龄人少休息多做题,少玩耍多参赛,不然将来怎么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而这便意味着更重的学业负担。可家长总是对孩子说:“现在吃点苦,长大了就幸福了!”殊不知,孩子没有幸福的童年,哪有幸福的将来?

4.健康比分数可贵,幸福比优秀重要
  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找到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自然就有方向了。我们期待着高考(中考)制度更科学,我们期待着社会舆论更宽松,但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我们更应该也可以从自己做起,切切实实为孩子“减负”而点点滴滴地改进我们的行为。  学校老师应该真正有一颗理解儿童的心,或者干脆说,应该拥有孩子一般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优秀的老师,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我认为教师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就应该体现在这里。要多从儿童的角度打量一下我们的每堂课以及布置的每一道作业题。我们能不能把更多的精力由研究教师“如何教”到琢磨学生“如何学”?能不能把“教”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充满兴趣地主动学习?学生有了兴趣而且主动,就算有时候作业量稍微多一些,孩子的效率提高了,负担自然会得到减轻。(《让生命幸福完整——人生最珍贵、最奢侈、最值得拥有的礼物》)  其实,负担的轻与重也是因人而异的。同样完成五道题,对一些孩子来说易如反掌,而对另一孩子来说则意味着“又要熬夜了”。所以教师还要在作业布置上摒弃“一刀切”的做法,应该根据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布置难度和数量都有梯度的作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效地完成作业。对于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甚至应该允许他不完成作业。教师完全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太难了,实在不能完成,可以不做,第二天给老师说明一下。”这就是教师的良知,这就是教育的人性,这就是作业的温度。

学生家长应该把一个问题想透:对孩子来说,最重要是什么?
  当孩子刚刚出生,面对孩子没睁开眼睛和嫩嫩的小脸蛋,年轻的爸爸妈妈一定在心里发誓:孩子,我一定要让你一生健康和幸福——注意,健康在幸福的前面,因为没有健康就谈不上幸福!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而成了应试教育的助纣为虐者?孩子成绩优,身体棒,当然最好不过,但有时候不可得兼,非要你二选一,你选什么?难道你放弃孩子的健康,而选择分数?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想象成天才,不要老把孩子同高考状元比,要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承认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有什么不可以呢?因为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远远超出别人呢!只不过不一定是在分数上。就以考大学而论,考上名校与读普通大学的人生差距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悬殊。考高分上名校能跟成才画等号吗?马云只考上专科不同样成为人生的赢家吗?众多案例说明:所谓“起跑线”上的成绩,的确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至关重要。家长的心态从容一些,孩子的负担就减轻一些。否则,孩子不顾一切考了个第一名,可身体搞差了,这个“第一名”拿来何用?
  2018年秋天,教育部发布的一则消息在网上获得好评:自2018年9月开学起,中小学生的到校时间不得早于八点,而上课的时间则不得早于8点30。其实,早在当年二月,浙江和黑龙江就已经实施推迟小学生上学时间的政策。之后,全国一些城市的一些学校也做了尝试。  我希望,这种对孩子充满温馨关怀的规定能够尽快在全国得到普及,而不仅仅是试点。想起多年来,孩子们天不见亮就出门,在寒风中前往学校赶7:30甚至更早的早自习、升旗仪式,多让人心疼啊!(《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健康比分数更可贵,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应该成为教师和家长乃至学生的共识。  (作者:李镇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朱雪晴: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