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为什么做教师?我想,或许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的理由。比如,为了幸福。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教师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教师,注定了我们不能成为经济上的大富翁,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作为教师,我们在一份基础的物质保障之上,可以因为自己的成长而直接使学生们有更好的发展,从而收获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和愉悦。这种幸福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一个厌恶教育的人,肯定不可能成为好教师。一个能够从工作中发现幸福的教师,肯定会更乐于投身于教育之中。天长日久,已经收获的幸福就会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激发自己创造更多的幸福。——朱永新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致友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本文选自《朱永新说教育》一书,分别从“好教师”和“好父母”两个方面来展现教育应有的样子。究竟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如何成为好父母?这篇文章给出了准确的答案。教育的关键是什么?有人说是制度,有人说是经费,有人说是技术……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都能从不同角度看出不同问题并给出不同答案。我则一直坚持,教育的关键在人。真正决定教育品质的,永远取决于讲台上的那个人。其他一切,无论制度、经费、技术还是其他,真正的目标都应该是创造条件,更好地为人服务,为教师服务。一位好教师,必然会创造出美好的教育。什么是好教师?可能每个人心中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时代人们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下好老师之“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十几年以来,在新教育的践行当中,我和新教育同仁不断追问探索着。在网络上和学校中,我也不断遇到一些一线教师为这问题而感到苦恼。我的新著《致教师》问世,这是一部经过十几年的行动酝酿,经过近三年的梳理打磨而成的作品。在这本书中,我以书信的体例,试图回答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好教师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必须具有理想信念,必须具有专业技能,必须具有仁爱之心。其中,理想信念是成为一位好教师的不竭动力,专业技能是成为一位好教师的实践途径,而仁爱之心与道德情操,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微观与宏观两方面,是成为一位好教师的幸福源泉。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首先需要找到自己做教师的理由。理由,当它足够深刻地烙印在自己心上时,就是一种理想信念,会像灯塔一般指引方向,又像铁锚一般让人在纷繁芜杂中能够笃定。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就像其他职业一样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有着优点和缺点。如果我们仅仅为了职业的优点而来,比如为了能够有寒暑假、收入有保障而来,我们就把目标简单定位在了衣食无忧上,这谈不上错误,只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给自己进行这样的定位,就会失去这份职业的价值感与意义感,最终必然导致自己放松自我追求。但是也要注意,一味强调教师的奉献,强调以苦为乐的牺牲,也会动摇这一职业的现实根基。这种做法不仅会让更多人才止步于教育之外,也很难让教师产生普遍的自我认同。为什么做教师?我想,或许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的理由。比如,为了幸福。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教师当然也不例外。作为教师,注定了我们不能成为经济上的大富翁,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作为教师,我们在一份基础的物质保障之上,可以因为自己的成长而直接使学生们有更好的发展,从而收获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和愉悦。这种幸福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一个厌恶教育的人,肯定不可能成为好教师。一个能够从工作中发现幸福的教师,肯定会更乐于投身于教育之中。天长日久,已经收获的幸福就会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激发自己创造更多的幸福。之所以不说专业知识而说专业技能,是因为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仅仅掌握知识,还远远不够。一方面,信息化背景下,知识很容易获取,以前那种教师垄断了知识,受教育者必须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更何况如今已经进入了后喻时代,在各种高科技的传播下,学生掌握某些新知识新技能的速度比教师还快,这种文化反哺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时代特征之一。所以,教师应该拥有的专业技能是复活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学生们“授之以鱼”的过程中实现“授之以渔”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思想的多元化、生活的多面性,导致教师在教育中所遭遇、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如果仅仅掌握了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不能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去处理,很可能会出现教师越卖力、教得越吃力的状况。在极端情况下,这种做法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最后让师生双方都深受伤害。因此,好教师立足于教室,一方面要有担当,关上教室的大门,我的教室我做主;一方面要永远敞开心门,乐于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乐于分享自我的成长所获,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将一线经验完善丰富为教育智慧,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逐渐成长为专家。如果说专业技能是教师的智商,那么仁爱之心则是教师的情商。仁者爱人。孔子曾经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仁的主要内容。因爱人,而互爱,教育从而拥有了生命的温度。对教师自身而言,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一颗仁爱之心会保证老师良好的生命状态,会确保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对学生而言,真正的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上,同时发生在师生交流的任何一个时刻,仁爱之心是生命对生命的灌溉,精神对精神的濡染。同时,每个人周遭的小环境,会对每个人的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一位教师拥有仁爱之心,生命就会如同一轮太阳、一弯明月,遇到难题就会向内求索答案而不是向外推卸责任,这种心态必然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就会在天长日久中形成正向的循环。我相信,没有人不愿意成为美好的人。所有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都希望自己会成为一位好老师。只是,教师是一个蕴神圣于平凡之中的工作。三尺讲台,无数杂务琐事,匆匆忙忙中很容易度过一天又一天,匆匆忙忙中也很容易顾此失彼,荒废了年华。这种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处于同样的环境下,状态是否积极将导致结局的不同。哪怕是处于不利的环境下,也只有对人之爱才能更好地激活自身的潜力,才会出现把不利化为有利的可能。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努力,这样的生命,又怎么会奏不出一曲宏大的交响乐呢?家庭教育从经验走向科学,正在经历一个从个体到集体、从感性到理性、从未经检验到经过检验、从有对有错到基本正确的变化过程。其中大数据、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启示。对家庭教育而言,科学和经验有着很大的不同,大数据有时候会颠覆我们根据经验所得出的结论。《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4年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论是学前班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择校并不能带给父母期待的效果、课外班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绩。根据经验,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早一点儿上学有好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大数据研究却发现,是否提前上学、上不上学前班,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把孩子拼命往学前班赶完全没有必要。很多父母认为择校很重要,几乎每天都有人请我打招呼帮孩子进好学校,北京的学区房房价也因此居高不下。但大数据研究结果却告诉我们,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择校生和就近入学的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择校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从媒体报道也可以看出,卓越的学生,出自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比出身名门的多,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现在几乎没有孩子不上课外班,父母纠结的是班上的学霸都在上,我们不上怎么办?但调研数据却证明课外班并不能整体提升孩子的学业水平。当然,个别经验和案例不支持这一调研结果,有的孩子可能更适合一对一的学习方式,但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整体上来讲是科学的,父母不要指望用上课外班来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看,3岁以后,人的大脑建立神经突触的情况已经与成年人区别不大,可见大脑成长的重要阶段都在家庭环境中,家庭信息的丰富程度对孩子成长的帮助和影响很大。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经典实验也给了家庭教育有益的启示。比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1968年在一所小学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学校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其实这些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但八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有较大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这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父母、老师的期待和信心,对孩子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新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完整”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意味着身心的完整、家庭和学校共育的完整、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完整、发挥能量和挖掘潜能的完整、张扬个性的自由和遵守秩序的自律的完整。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要三不要”:要陪伴、要积极、要垂范,不要极端、不要攀比、不要专制。要陪伴。从空间和心灵上陪伴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法,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的生活和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父母跟孩子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建立起共同的语言 、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望,这种陪伴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父母向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父母跟孩子建立终身联系的机会。要积极。要注重养成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要鼓励为主,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即使孩子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父母也要悦纳孩子、鼓励孩子。孩子的成长空间是无法想象的,你给他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舞台;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他就能演绎多大的辉煌。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期待和鼓励直接造就了孩子的未来。要垂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抱怨孩子其实是在抱怨自己,因为孩子是在你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时间远远长于他跟老师在学校里待的时间。所以,父母的人生态度非常重要,你怎样孩子就怎样,你成长孩子就成长,你发展孩子就发展,你幸福孩子就快乐。不要极端。要避免撒手不管和管得太多这两种极端。很多父亲拼命为家庭赚钱,把孩子交给妈妈;很多妈妈也是工作狂人,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这种撒手不管的态度是要不得的。管得太多就是不给孩子留成长需要的空间和时间。孩子放学就进入补习班,周末进各种课外班,完全没有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孩子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定要让他学会自己做计划,长大后他才会安排自己的人生。被父母带着走、抱着走、捆着走的人生是走不远的。不要攀比。做父母的很难不把孩子和自己相比,我也曾经对儿子说你要是有爸爸一半的勤奋就好了。其实我的孩子很聪明,但我总觉得他不够勤奋,希望他能像我一样。但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的人生价值有自己的标准,用我的标准去要求他不现实,用我的目标不断地刺激他也不对,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选择自己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专制。父母都觉得自己天生比孩子高明,总喜欢说你的血肉都是我给的,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当然要听我的安排。其实父母的经验并不一定是对的,每个孩子都有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道路,都有一把打开他自己真正身份的钥匙。父母的责任是用心发现自己孩子的唯一性和可能性,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呵护他,助推他更好地成长。【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