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育叙事怎样才好看?——问题:教育写作从这里出发!
教育叙事怎样才好看?
——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
新教育的年度生命叙事意味着什么?——找到你自己,唱出你的生命之歌
......
问题:教育写作从这里出发!
作者|杨孝如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
教育写作从问题出发, 但若对作为出发点的问题出了问题, 那么难免就会“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造成教育写作的方向偏失、资源浪费和成效低迷。笔者以为, 一线教师研究教育问题, 首先必须思考并厘清以下几对关系:
一、泛论大问题与深究小问题
有些教师不喜欢研究小问题, 是因为觉得小问题太过简单, 缺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其实, 教育问题的意义与其大小并无必然联系, 有些问题看似微观, 其实潜藏着巨大的研究价值。譬如, 有位班主任遇到这样一个教育问题:有学生问他:“老师, 既然你说是我们班级的一员, 那么, 为什么我们班的卫生值日表中没你的名字呢?”这个问题看似很小, 但细究下去, 我们会发现, 这个问题关涉了班级管理中的“假民主”现象, 关涉了班主任教育行为的边界, 关涉了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班级观和师生观, 其意义其实并不小。
此外, 小问题与大问题也不是完全割裂的, 一方面, 许多小问题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 其下还藏着更为严重、更为根本的大问题;另一方面,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小问题的累积也有可能形成量的累积和质的变异, 从而聚变为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譬如, 很多学校为避免学生伤害事故, 出台规定要求学生在校园里不准“追跑哄闹”, 有些学校甚至连体育课上也让学生“减负”, 稍微剧烈的体育项目一律取消。这个问题看似是学校领导管理理念偏失的小问题, 但在根子上是与学生校内监护责任的模糊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障制度的缺失这个大问题密切相关。
我们提倡一线教师研究研究小问题, 是因为他们是非专业的研究者, 小问题的研究更切合他们研究能力的实际。同时, 从身边的教育实践中寻找问题进行研究, 也容易调动教师的研究积极性, 有利于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 有利于教育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 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 则小事变成大事。”教育研究也是如此, 一线教师在研究小问题时不妨“小题大做”, 选择有意义的小问题进行小切口、深挖掘的深入研究, 或究根问底、追根溯源, 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样, 研究的意义、价值和成果就更容易得到深化。
二、盲从热问题与穷追冷问题
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教育科研也需要静得下心来, 耐得住性子, 选择研究主题时不能以问题是否抢眼为标准, 而要以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研究兴趣为依据。有些教育问题别人关注不多, 显得比较冷门, 但这并不代表没有研究的价值。譬如, 在班级教育中, 班主任经常关注“两头”, 即所谓的学优生和学困生, 而处于“灰色地带”的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却少有人关注, 是教育中的一个冷问题。而其实, 一方面, 由于人数最多, 比例最大, 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教育成效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不应将之置于研究的视野之外;另一方面, 处于“灰色地带”的学生未必都是灰色的, 他们都有自己色彩鲜明的个性, 教师独特的“这一个”, 值得教师去关注, 去研究。因此, “作为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应当重视班级‘中间地带’学生的需要和渴望, 注意调动他们的潜能潜质, 让他们显出自己的‘亮色’, 这是形成一个和谐、朝气蓬勃的班集体不可缺少的一环”[2]。“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自信心主要表现为要相信自己研究的价值, 相信自己的研究能力, 这是教育科研取得成效的关键。”[3]自觉选择研究教育冷问题就体现了教师的研究自主性和自信心。由于冷问题关注的人不多, 在研究这类问题时, 难以得到交流、呼应, 甚至连争论、批评的声音也难听到, 研究者往往会有形单影只、冷清寂寥之感。此时, 如果缺乏研究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对自己的问题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研究能力没有高度的自信, 往往会半途而废, 难有所成。
三、重复老问题与捕捉新问题
学校不是工厂, 课堂不是流水线, 教师不是在进行标准化、重复性的劳动, 因此, 无论是从长期的职业生涯还是从每天的教育实践来看, 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随时都可能面临新的教育问题。一线教师居于教育流程的末端, 与教育实践最为贴近, 接触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的机会也最为丰富, 天然地具备研究教育新问题的优势。当然, 新问题之“新”并不一定是指时态上的, 换言之, 并不是所有的新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 事实上, 有些问题一直存在, 但却也一直被置于关注的视野之外, 成为沉睡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被发现, 就会成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意义上的“新问题”。譬如,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开口说话”, 但却很少有人发现“学校的墙壁说什么话”这个问题, 于是, “许多学校的墙壁上都无一例外地挂着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像, 或批发、复制着一些模式化的口号式标语, 而一些校长更是津津乐道:‘看, 我们学校的墙壁也开口说话了!’”[4]这种问题虽然由来已久, 但由于少有人发现, 更少有人研究, 所以, 作为研究的对象, 它仍然是一个“新问题”。
我们注意到, 尽管在教育实践中问题资源非常丰富, 但能够进入一线教师研究视野的却是凤毛麟角。究其缘由, 一方面是由于研究意识比较薄弱, 很多教师习惯于深入问题来应对问题, 而忽视了跳出问题来研究问题, 所以, 尽管问题可能会解决得非常圆满, 但却难以形成具有一定普适性、可资借鉴的实践理论;另一方面, 由于教育理念、问题意识、教学负担等方面的原因, 很多一线教师对不断涌现的教育问题缺乏研究的精力和兴趣, 久而久之, 就会对教育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因此, 一线教师要捕捉和研究教育新问题, 必须认识新问题的研究价值, 有意识把目光聚焦于身边的问题之上;必须培养敏锐的问题捕捉力, 随时发现和挖掘教育实践中显在和潜在的新问题;必须具有比较宽广的问题视野, 把握问题的发展动向, 把教育新问题置于广阔的教育背景之下加以考察。
四、虚设假问题与甄选真问题
如果说大问题、热问题、老问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只是相对缺乏研究意义的话, 那么, 假问题在教育研究中则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假问题的研究起点是虚无的, 无论论据如何充分, 论证如何严谨, 也不可能得出真实的结论来。当然, 通常情况下一线教师不会有意要虚设并论证假问题, 但必须承认, 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教育问题缺乏挖掘、筛选、甄别的意识和能力, 目光难以穿透教育现象的重重迷雾, 发现和鉴识有意义的教育真问题, 从而误拾假问题, 陷入虚假论证的尴尬境地。
通常情况下, 判断一个问题是不是真问题, 可以看它是否同时满足以下三个要件, 教育问题当然也不例外:一是尚未解决的矛盾。任何一个真实的教育问题都应该存在着尚未解决的矛盾:或者是事物构成要素内部的矛盾, 如研究性学习中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率之间的难以调和;或者是事物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如班级自治与学校科层制管理大背景之间的失调。二是存在的现实性或可能性。现实性问题无须赘述, 可能性是指在可预见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经过合理推论有很大的发生机率。有些教育问题处于潜藏状态, 根据教育现实的发展走向, 将来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类问题也可以列入真问题之列。例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处于实验阶段, 有人就担忧新课程的推进可能遭遇教师教学惯习的阻击。事实证明, 这一忧虑并非杞人忧天, 而是已经成为了现实问题。三是逻辑的周延性。一个真实的问题必须经得起逻辑的推敲, 逻辑是否周延性是判断教育问题是否真实的最后一个标准。譬如, 有位老师在描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愿思考的现象之后, 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问题。其实, 学生不愿思考体现的是思维惰性问题, 主要关乎思维的积极性, 而与思维的创造性没有本质联系。因此, 尽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可能真的存在问题, 但由于这位老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总体看来, 这个问题还是一个假问题。
本文来源: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江苏教育研究,2012(26):59-61.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新教育实验的精神追求——执着理想、共同生活、扎根田野、悲天悯人
何云峰|幸福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蓬勃生长——幸福教育邗江宣言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