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新:让教师快乐同等重要——中韩教师地位对比:别让幸福成为中国教师的奢侈品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作者|李明新
北京小学校长
中韩教师地位对比:
别让幸福成为中国教师的奢侈品
作者|李明新
北京小学校长
有人感言:教师节是幸福者的节日。谈到幸福,我想起在韩国教育考察时的情景:中小学校园里,学生心态阳光,举止文明,老师流露出一种职业幸福感。反观我们当下的一些教师,明显存在着职业倦怠。
一位教育专家曾指出:今天的中小学是一群不幸福的校长带领着一群不幸福的教师,教着一群不幸福的学生,面对着一群不幸福的家长。“幸福”竟然成了教师的奢侈品。
要办高质量的教育,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校园,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就要提高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呢?
全社会应重塑尊师风尚
讲重塑,就说明我们近年来尊师的风尚不但不够,甚至出现了破坏教师形象的现象。在韩国考察,我深切感受到了韩国教师地位之高,受尊重程度之高。
他们不但是国家公务员,而且有专门的保护法规。在韩国甚至有一句话叫“连教师的影子都不能踩”。
而我们今天呢?社会、媒体往往会抓住个别教师的问题不断放大、炒作、声讨。中小学教师的责任从有限”趋于“无限”,思想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有些学校不让学生在休息时到操场自由活动,就怕学生磕碰到了,无法面对个别家长无度、无理、无情的要求。
更有许多教师对学生的缺点、问题不敢管教,生怕学生出点“情况”,家长不依不饶。
因此,谁来保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谁又来保护教师不受人身攻击?
怎样有效保障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权利?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很难让教师具有发自内心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的前提是职业安全感。
所以,用法律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用有效的机制保障教师权益的落实,才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尊师、敬师、爱师的风尚。
家长应带着真诚走向教师
今天教师、家长的交往中,真诚与信任最宝贵。家校关系的紧张实际是社会诚信问题的折射。
现在,工具主义、功利主义、世俗主义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必须承认,教师不是完人,他可能会在工作中有不足,他同样需要家长朋友的包容与理解。
在这个世界上,有三种职业非常值得尊重:
一是军人,他们不为自己,而为国家和人民无畏地献出生命;
二是医生,他们用医术挽救了千千万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生命;三是教师,他们投入自己的智慧、精力、感情,为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塑造人格与灵魂。他们的伟大都在于无私。
走遍城市、乡村,广大教师对职业的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与金钱没有关系。即便是一个教育方法不够成熟、不够艺术的老师,至少他内心的出发点是为了教育好学生。因此,教师才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需要家长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友善。无论过什么节,其实家长不用为教师送礼物,只需真诚地、发自肺腑地感谢并尊重老师的付出就足以使教师幸福无比。
学校管理应为教师松绑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虽属专业,但是实际工作不但繁杂,有时还令人烦恼。因为教育是关于“人”的工作,而学生又是未成年人,家长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工作更加复杂。它需要教师付出智慧、精力与时间。
因此,学校管理应尽可能为教师创设研究时空,减轻心理压力。
一是凸显学术管理,减少行政色彩。少一些竞争,多一些合作;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命令,多一些研究。让教师在“自由学术”的氛围中思考、研究、实践、反思和改进。
二是增强人文管理,关心教师成长。当我们的管理更加关心、体谅、包容、帮助教师的时候,教师就会更加自觉地把这些理念传递给学生,才能实施幸福的教育,培养幸福的学生。
总之,不要让幸福远离教师,不要让教师只在教师节幸福。幸福是教育的价值所在,让人追求幸福、享受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我畅想:如果学生幸福地走进校园,教师也幸福地走向教室,那么,幸福的教育必然生成。
专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专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叶水涛:推动“双减”落地的有力抓手,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记住一点: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更好的自己!
新教育实验的一面旗帜——专访许新海:努力让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