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余光:为什么要读经典?——大师名家谈经典阅读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为什么要读经典

作者|王余光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随着西学的引进,科举制度的废弃,传统经典与读书人愈行愈远。五四运动前后,由于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和白话文的推行,青年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已不把传统经典作为主要读物了。当时,有学者甚至说要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因而,为什么要读经典,在那个时代就已被提出。近一百年来,这一问题常常被人们提起。


近十余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视、手机与网络的普及所造成的冲击,使得读书人特别是青少年,阅读时间大大减少了。因而读书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心。在其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所谓“文化软实力”被学者们不断宣扬,而阅读传统经典、弘扬中国文化,正是这种软实力的必备内涵。


不读经典之十大流弊

21种最经典的教育思想,直击教育核心问题!



梁启超的回答


1923 年,梁启超在撰写《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的同时,还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的文章。在这里,梁氏就为什么要阅读传统经典,提出了两层意见。


一是,作为中国学人,就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他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后的附言中说:“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二是,梁氏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他说:


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们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梁启超《国学指导二种》)


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灌溉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而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世方面,给我们以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中。在20世纪 90 年代,经过多次动荡的中国教育界,多少已意识到梁启超的深意,开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


清华格非教授:你认真读十本经典书籍,一开口就不一样

儿童经典阅读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读经典?哪些才是适合儿童的经典?时尚阅读真的很可怕吗?



鲁迅的回答


1925年,孙伏园在自己主持的《京报副刊》上,发出“青年爱读书十部”与“青年必读书十部”的征文启事。“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文,当时有七十余位学者作家应征。


1925年 2 月 21 日,《京报副刊》刊出鲁迅的答卷。在“青年必读书”一栏中,鲁迅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在“附注”中,鲁迅说: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但除了印度——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中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呢。


鲁迅的观点发表后,引起很大争议,也遭到不少人的批评。在今天,他的观点也难为大多数人接受。


为什么读经典?——与人类伟大的精神对话,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唐文治的回答


1934年,《教育杂志》主编何炳松向全国教育界征询“读经”的意见。次年 5 月,《教育杂志》将收回的七十余篇文章以专辑的形式推出。其中收录时任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的意见。唐文治说:


窃维读经当提倡久矣!往者英人朱尔典与吾华博士严幼陵相友善,严尝以中国危亡为虑,朱曰:中国决不至亡。严询其故,朱曰:中国经书,皆宝典也,发而读之,深入人心。基隆扃固,岂有灭亡之理?余谓朱说良然。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故居今之世而欲救国,非读经不可。


在唐文治看来,经书为国家的根基,可以团结人民、提高素质、开发智慧,创造和谐社会。


在云阅读中坚持深阅读——回归经典阅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


朱自清的回答


1942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此后多次出版或重印。这部书开列了十余部经典,《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以求能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作者在《序》中说: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由朱自清的“文化”二字,可见六十多年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已经意识到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的问题,担心中国人走向世界时会忘掉本民族的文化。


中国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在当时就已经是很重大的问题了,一直持续到现在仍然存在,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矛盾更尖锐更危急。我们现在的青年人,更加消极地对待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会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必承担如此沉重的历史责任。但如果我们每个读书人都不承担这样的历史责任,那么这个文化将会中断以致彻底消退。我自己在想,我们青少年现在喜欢的东西,都不是中国自己的东西,他们喜欢吃的快餐是肯德基,他们喜欢看外国的大片,他们喜欢玩外国的电脑游戏。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消退”。


作为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自有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六十多年来,《经典常谈》也成了引领人们习读经典的经典。


汪正贵 :启迪滋养过我的10部教育经典——教育的内卷化及其他

茅卫东:曾经影响我的六本书——我的精神成长简史



钱穆的回答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讲座”,请 84 岁高龄的钱穆做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七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他说:


我们今天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应该读四部书:一部是《论语》,一部《孟子》,第三部是《老子》,第四部是《庄子》。读了这面,还应读那面,这就叫“一阴一阳”。


又说:


这四部书都是古代的。若要再读后代的,则我 再 举 三 部。一 是 禅 宗 慧 能 的《 六 祖 坛经》。……第二部是朱子选的《近思录》。……第三部是王阳明的《传习录》。


拿唐朝以下的三部,汇合上战国时代的四部,可成为中国新的《七经》。


钱先生终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是一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其所《七经》说,乃其一生的读书经验之所得。


声讯时代为什么要重读经典——重读是一场美丽的再相遇

送给你和孩子十首特好听的经典乐曲



余英时的回答


钱穆高足余英时,长期在美国大学执教。20世纪末作《怎样读中国书》,主张读传统经典,提倡“旧书不厌百回读”。该文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思考。他说:


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钱穆与中国文化》)


经典共读|如何解放大脑,学到极致?——《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


美国人的回答


早在20 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前者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的标准选目,后者提供一个哲学和社会理论名著选目。这两个目录包含了大量的西方传统经典。40 年代,美国许多大学开设了这类课程。直到今天,有一些大学仍继续开设,如哥伦比亚大学与芝加哥大学。一位哥大的校友在谈到母校坚持开设这类课程的原因时说:


学校很清楚地知道,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从来没有远离过这些经典著作名单。学校试图通过它组织和教授这两门课的方式驱除这种污染。首先,阅读常常是艰涩的,对当代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这是对西方传统的极度尊崇,而且校方坚持认为它是必要的……它们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这位哥大校友名叫大卫·丹比,美国《纽约》杂志的电影评论家。1991年,他 48 岁,突然回到母校选修“文学人文”与“当代文明”这两门课,重读西方经典。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源于他自身的知识危机。作为媒体人,他深感:媒体给予信息,但信息在 90 年代已变成了瞬息万变、十分不稳定的东西。一个人永远不会得到充分的信息,这就是美国人现在为什么焦虑不安得像半疯了一样的诸多原因之一。20 世纪末,媒体威胁着要“全面接管”。他说:“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严肃的阅读或许是一种结束媒体生活对我的同化的办法,一种找回我的世界的办法。”([ 美 ] 大卫·丹比《伟大的书》)


来源|阅读与成才、守望新教育。节选自王余光著《阅读,与经典同行》,海天出版社,2013年版)作者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朱永新:做一个复杂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1-7)
经典收藏|百名教师最喜欢的百部电影(带片源)
经典绘本合集(附绘本解读及朗读视频)
推荐收藏|合辑:英文绘本故事(220集)——生命挨近童话,世界就挨近童话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或加【守望新教育】编辑陈东强:qdc0828 微信。非常勿扰!加微信时需说明个人尊姓大名、单位和身份。)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