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温儒敏:如何引导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如何引导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
各种打发时间的习惯都是生活方式,无可非议,但是从人的培养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读书是很重要的事情。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这就是“生活方式”。而读书是可以益智增慧、陶冶性情、促进人健全成长的,所以是“良性”的生活方式。
关于读书:打动我们去阅读的30条理由
重温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现代人绝大多数都离不开读书,但未必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多数阅读都有明确的目的性,比如为了升职、炒股、理财、养生、交际、谋略,或者为了写文章发表,等等,这些阅读也许必要,但不见得都是良性的。比如为了考试的阅读,会令人感到枯燥无味,读起来辛苦、被动,一般不会自觉自愿经常习惯去做,不会成为带有某种享受意味的生活方式。 其实,读书是个人的事情,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来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才会把读书看作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也有事功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所谓“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现在语文教材安排整本书阅读,凡是上过中学的国人都读过一些基本的书,但要防止全部都只是读那些指定的书,而忽略个人的阅读选择和空间。 为什么说读书是良性的生活方式?因为读书可以益智,学习各种知识;读书需要思考,可以锻炼大脑,提升思维能力。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统编教材,都很重视读书,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而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习惯与方法。
也可以说,读书对于提升语言文字运用、思维、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等,都是最重要的途径。所以有读书的习惯,形成读书这一生活方式的人,终身都会不断通过读书去吸取知识,提升能力,涵养性情,所以说这是“良性”的生活方式,也是最廉价又可能收获最丰富的生活方式。
林加进|王益民:新教育之梦,未有穷期的行走
让学生遇见图书成为常态!——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用阅读擦亮学校底色!
“自由阅读”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若要培养读书兴趣,还得从幼儿和小学低年级抓起。注意分级阅读,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展程度,从培养阅读趣味入手,由浅入深,有个大致的安排。幼儿还不识字,不要把识字作为读书的要求,因为上了小学,还得从零开始识字。幼儿的读书主要是亲子阅读,和大人一起读,也可以读一些绘本。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应当以童话、传说、故事阅读为主。
到高年级就可以增加经典的儿童文学与当代优秀的儿童文学。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科普读物、励志故事之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没有必要强求在小学阶段阅读,不要提前加码要求。现在许多学校与老师家长都给孩子阅读加码,要求过高过急,是不利于培养阅读兴趣的。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主要读一些浅易有趣的古典诗文。其中诗是主要的,文可以少一些。 早期阅读最重要的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培养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从小就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和习惯,以后就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终身受益。 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还是要注重培养读书兴趣。要不要有个书单?现在有许多建议阅读的书单,但应当注意,不宜强求。 既然读书是个人的事情,那么除了要求学生读一些基本的书,还应当容许他们自己选择阅读的书目,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他们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
阅读是一种信仰——我们该让孩子怎么样阅读?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
张朝阳对话董宇辉:交流和思考,同样重要——兴趣+重复,然后持续专注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干脆把《哈利·波特》系列纳入推荐书目了,效果挺好,等于承认了孩子们可以读“闲书”——以前很多老师家长可能认为这类书是不该给孩子读的。其实像《哈利·波特》这类书非常贴近孩子,想象力超强,不说教而又有益,国人未必写得出来。孩子在奇特的想象世界中遨游,愈加爱上阅读了,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有什么不好?如果全都为了思想灌输或者考试升学,把读书的范围和方法都框死了,完全忽视孩子读书的自由,不容许有“私密”的阅读爱好,那就难以培养起读书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良性的生活方式。 我很幸运小学时读了许多“闲书”,阅读面拓展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与习惯也逐渐形成了。这种自选动作的“私密阅读”,会极大地满足好奇心与想象力。语文学习基础,主要是靠课外自由阅读奠定的。这些年我在一些文章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从小学开始就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语文才学得好,过了初中再觉悟就晚了。
让阅读,如呼吸一样自由——运城南风学校2023读书节活动丰富多彩
让读写唤醒师生成长的力量——旺苍教育深耕阅读营造书香校园纪实
读书是涵养的过程,人工智能无法取代
有些人会说,你说的都对,问题是现在大人小孩都很忙,压力很大,哪有时间读书?人们都在抱怨工作忙,压力大,这是事实。但时间总是挤出来的,每天少看一小时手机,积少成多,读书的时间就足够多了。特别是中小学生,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就总能有时间去做,乐此不疲。
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有兴趣,就聚精会神有的是时间。帮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包括有计划做事,不拖延,不得过且过,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我不赞成“九斤老太”的说法。无论如何现在社会发展了,绝大多数孩子不存在温饱问题,而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是在饥饿中度过的。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这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时代不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恼。时间永远都是不够的,有理想抱负的孩子,他们还是会挤出时间读书,有自己的目标、计划,加上毅力,就能读更多的书。 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发达,媒介遍布,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各种信息爆炸式增长,这个时代,读书的必要性到底在哪里? 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多了,非常便捷,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我们要迎接并且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但可以肯定,信息时代仍然需要读书。人的成长进步,除了实践,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读书去实现,需要逐渐去积累、建构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对世界的体验和认识,这一过程,任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比如一个孩子从小读过甚至背诵过一些古诗文,对于古诗文有些感性的了解,同时也有自己对于古代文化生活的某些认识,这对于民族认同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网上什么都有,随便一点开,就可以知道唐诗宋词的许多知识,就认为根本不用从小自己去读古诗文了。道理就这样明显,个人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这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信息技术不可能取代个人的读书。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习,为读书提供方便,但取代不了个人的读书学习过程。我说过“读书养性”,这是涵养的过程,涉及心理、性情、性格的形成。机器人可以告诉你梨子的味道是酸甜的,但到底怎么样的酸甜,还得自己吃过才能体味。 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但要注意,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的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不同的人,尤其中老年与青少年,对读书还是读网,可能爱好与侧重都不同。但无论如何,如果读网全部取代读书,那就可能失去很多读书的乐趣了。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要想读经典,最好还是读纸质书。因为上网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该“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浅”。
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我们常说的“书卷气”恐怕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是得不到的。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信息时代既要适应和利用网络阅读,又要警惕和尽可能防止网络阅读带来的弊害。读书的重要性当然可以从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去理解,但说到底是个人的事,是一种良性生活方式。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
整本书共读:播下最美妙的种子——整本书阅读,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
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现在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读书,而且提倡整本书阅读。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师究竟要怎样教,学生究竟要怎样学? 整本书阅读要列入教学计划,但这是很特别的课型,特别在课内讲得少,主要是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性阅读。我不太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当然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初中的做法就是简要介绍某一本书的基本情况,激发读的兴趣,重点放在提示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但整本书阅读主要是课外阅读,课内有些讲授,也主要是关于名著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味,并提示“读这一类书的方法”。
比如,怎样读长篇小说,怎样读社科著作,怎样读传记,怎样读历史,都应当在基本方法上有所交代。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书是有不一样的读法的,有时还需要“签订阅读契约”——比如读小说,主要是借某一角度来打量生活,激发想象,而不能像读历史那样去“坐实”;读社科论作,要关注核心概念和要解决的问题,要梳理逻辑思路,就不能像读小说那样放开想象;等等。总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当然,前提还是完整地读书,主要的功夫是在课外。
生命叙事集锦|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营造书香校园|美文案例集锦——阅读改变人生,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教师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美文案例合集——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