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抒情史:無數的香港故事如何說?| 新書《香港的抒情史》

2016-11-18 不激不随



從海上孤島到世界都會,從帝國殖民地到社會主義特區,香港經驗比傳奇更傳奇。從駐節香港的殖民地大員,到心繫勞工大眾的左翼文學家;從求全責備的香港文學大系,到活潑精要的各式選本;從先鋒的現代詩、人間小說與話題電影,到蒼涼南音和悲情粵劇;從彌敦道上的詠嘆,到維多利亞港邊的回想……無數的香港故事,如何說?

作者為我們述說文學香港的前世今生,揭示香港對整個華人文化圈的意義,思考香港的未來。地區、中國、政治、殖民、現代性等等這些看起來如「三尺青鋒」般冷硬的議題,經作者娓娓道來,化為寫給香港的一部抒情史。


陳國球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及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總監,曾到捷克、美國、加拿大、日本、台灣、中國大陸各地講學,著有《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情迷家國》、《抒情中國論》,合編《文學史》集刊、《抒情之現代性》等多種研究、評論及選集;並擔任十二卷《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總主編,主編《評論卷一》。



王德威教授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



香港的歷史就是文學史:百年浮華、欲望、背叛、妥協、和抗爭,只有文學的豐富曲折才能點出歷史的曖昧複雜。香港的文學史也應該是抒情史:既絢爛也頹廢,既魅惑也感傷——道是無情,盡是有情。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為香港文學作出極獨特的見證,為香港歷史寫下最有情的一章。

盧瑋鑾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有人說香港是一本難唸的書,那麼香港文學史更是一本難寫的書。陳國球就有無比勇氣掌握尋得的史料,邁開大步朝向艱難的書寫道路走去。內容可見細心組合評論、排比資料文獻、梳理歷史線索等等功夫。書題巧妙冠名「抒情史」,大概暗喻此書「溫柔地」可作建構香港文學正史的初步工程。


自 序


「香港」,由無名,到「香港村」、「香港島」,到「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和離島」合稱,經歷了政治地理的不同界劃,經歷了一個自無而有,而變形放大的過程。重要的是,「香港」這個名稱底下有「人」;有人在這個地理空間起居作息,有人在此地有種種喜樂與憂愁、言談與詠歌。有人,有生活,有恩怨愛恨,有器用文化,「香港」的意義才能完足。

 

要理解「香港」,不能單憑「香港人勤奮工作,應變靈活,悉心戮力發展經濟,成為國際商貿中心」,這幾句官方門面話;或者「香港,是一個畸形兒——富麗的物質生活掩蓋著貧瘠的精神生活」,那種居高臨下的譏諷與嘲笑。種種現象,其背後總有其文化政治的脈絡、春秋歲月的前後關聯。處於今日,或者我們有種責任,打開歷史通道,探看這個由「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上上下下競以「忘情」隱沒身世的城市。總有些人希望「香港」只活在當下,遺落過去,沒有記憶、沒有「我」。

 

這本書以「抒情」為題,是因為我相信香港還是有情;情所棲遁處,就在於可以載心的香港文學。這本書也是我對「抒情傳統」思考的延續。我以為從屈原《楚辭·惜誦》的「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開始,到陳世驤於1971年發表〈論中國抒情傳統〉(“On ChineseLyrical Tradition”),從「抒情」到「抒情論」,可見「情」之「抒」(或作「杼」、「舒」、「紓」),牽涉到內與外、心與物、主體精神與現實世界之間的互動,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抒情不僅僅是抒發私我的牢騷、單向的夢囈,而是個體與外界透過某種渠道與形式的溝通與協商。「香港文學」的真義,在於身處這個地理空間的人,如何與圍繞他的時空周旋對話;情牽兩端,形諸言語文字,一個名為「香港」的「地方」由是生成。

 


本書各章分成三輯:〈走進文學史〉、〈可記來時路?〉,與〈申旦抒中情〉。

 

這幾年來,我和朋友合力彙集整理早期香港文學的資料,編成《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十二卷。這是一項「抗拒遺忘」的工程;其成效如何,還要等待時間長河的淘洗。本書各章的搆思,也出於同一種想望。「走進文學史」一輯的文章,包括我為《大系》寫的〈總序〉,試圖說明「文學大系」作為「香港文學的過去」之承載體的可行性,以及所謂「香港」、所謂「香港文學」,究竟應如何定義與劃界。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為香港政權轉換的「正當性」作說明的「中國文學史」書寫忽然湧現,〈中國文學史視野下的香港文學〉對這個現象作出一些觀察與評論。另一方面,海峽的對岸,也在八十年代開始,對「香港文學」作為一個整體概念有所關注,〈臺灣視野下的香港文學〉主要析述這份關懷的前後因緣。至於同期的本土論述,我以

香港文化人葉輝之說作樣本,寫成〈書寫浮城的文學史〉一章。這幾篇文章可說是時光通道的尋覓與辨識。本輯最後一章〈詩裏香港〉,以殖民地總督履任時寫的一首詩開篇,殖民者下旗撤返之際一位學者詩人應和之詩作結,記錄了我個人疏鑿「詩之通道」的嘗試。

 

本書第二輯〈可記來時路?〉代表回望過去,油然而生的一種「焦慮」。論李碧華一章就以此為題,她以最貼近民心脈動的筆墨寫成《胭脂扣》等小說;從來就重視合約精神的香港,居然在歷史轉折關頭,對種種承諾諸多疑慮。這些八、九十年代的疑問,到今天,消除了沒有?「來時路」本是回憶的依據。在「香港」作文化追憶,居赫赫之勢的路標,正是「中國」二字;〈承納中國,建構虛幻〉、〈情迷中國〉二文,意在為香港千種萬種「單思」診察脈象。本輯另外三章〈「畸形香港」〉、〈香港文學的「曾經」與「可能」〉、〈「選學」與「香港」〉,則是對「來時路」的細端詳;前兩章從不同角度解說早期香港文學評論所展現的文化空間與視野;後者以二十一世紀以前的香港小說選集為討論對象,除了實錄以存史之外,還想從中探測「文學香港」意識的浮現。

 

第三輯〈申旦抒中情〉選樣討論在香港這個地方出現的「抒情論」。〈放逐抒情〉一章重點析述中國現代抒情詩人徐遲因為逃避戰禍來到香港,在個人詩學蛻變的過程中,重新提出「詩與政治」的議題,引發當時中國文學界對「抒情」之義的論爭。〈抒情在彌敦道上〉則以兩個香港文學文本交叉對照;一篇是「初到貴境」的南來文化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所寫的散文,另一篇是本土作家在廿一世紀初「詠懷古蹟」的新詩;兩者都以同時代的彌敦道——九龍半島貫通南北的一條重要街道——為題材,但情感投射的方式則不一。其餘兩章以通俗文化中的「雅文本」為論:《客途秋恨》講落拓才子懷想青樓舊愛,原是最濫情感傷的曲文,緣何百年前的秋涼月色,還灑落在今日窗櫺?唐滌生《帝女花》則寫明朝末年甲申之變公主與駙馬殉情殉國,究竟在國家政治的重壓之下,人情有沒有進退頡頏的空間?這都是可供思考的問題。

 

本書三輯各章並不構成線性敘述的「香港抒情史」,而旨在考掘各種進路,走入「文學香港」,研詰其中「抒情」的史蹟。因為此間有情、有文學,才有「香港」的歷史,「香港史」才值得書寫。

 

2016 年8 月21 日八仙露屏下



目 錄


自序 / vii


一  走進文學史

1. 香港?香港文學?——《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總序》 / 3

2. 中國文學史視野下的香港文學——「香港」如何「中國」/ 37

3. 臺灣視野下的香港文學 / 73

4. 書寫浮城的文學史——論葉輝《書寫浮城》 / 97

5. 詩裏香港——從金制軍到也斯 / 127


二  可記來時路?

6. 文學評論與「畸形香港」的文化空間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評論卷一》導言 / 149

7. 承納中國,建構虛幻——香港的現代文學教育 /193

8. 「選學」與「香港」——香港小說選本初探 /227

9. 情迷中國——香港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的運動面向/ 261

10. 可記來時路?——文學香港與李碧華 / 311

11. 香港文學的「曾經」與「可能」

——香港早期文學評論的流轉空間 / 333


三  申旦抒中情

12. 抒情在彌敦道上——香港文學的地方感 / 349

13. 政治與抒情——論唐滌生的《帝女花》 / 367

14. 涼風有信——《客途秋恨》的文學閱讀 / 397

15. 放逐抒情——從徐遲的抒情論說起 / 413



🔚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購書頁面

➤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