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出版社一月新書(好書成群來)
進入2017年,有不少讀者來詢問:
你們說好的12月出版的書呢?
唔……我們來了……
最近幾個月,編輯部裏瀰漫着一種如臨大敵的嚴整感:我們的每一位編輯,都以最飽滿的誠意盼望着,能在年底以前,把手上的書打磨成它最好的樣子呈現給你。
就這樣盼望着,盼望着,2017年就來了……
所以,今天的一月書單中,有不少是預告去年12月出版的「姍姍來遲」。讓許多關注這幾本書的讀者們等得很辛苦,實在抱歉了!
希望我們遲交的作業你能喜歡。
春節假期,不妨讀讀這些書吧~
—開始了喲—
重考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
林蘊暉 著
發生在1950 年代初的「高饒事件」,是中共執掌政權後的第一輪黨內高層鬥爭,形成了之後一系列黨內鬥爭的最初模式,影響深遠且疑點重重。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高崗、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饒漱石被指責陰謀「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結成「反黨聯盟」,最終被開除出黨。
本書是關於「高饒事件」的第一部系統、嚴謹的學術專著,是作者三十年來持續追蹤探索的集大成之作。作為資深的中共黨史研究專家,作者對該事件相關史料極其熟稔,考據功夫紮實,分析嚴謹敘述清晰。在嚴格的史料考辯之下逐漸顯現出的歷史真相令人歎息或驚訝,重重檔案之中也可窺見複雜歷史環境之下的複雜人性。
若想要理解中共黨內鬥爭和中國當代歷史,本書是不可錯過的讀本。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有關「中國」與「週邊」概念的再澄清
葛兆光 著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
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消失的「國民」
近代中國的「民族」話語與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
王柯 著
中國王朝時代的政權之所以能夠讓「周邊」及「異民族」自由自然地與中國交流和融合,皆因長期崇尚「德治」這一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價值,從而延續其統治的正當性。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歷史趨勢卻戛然而止——周邊開始拒絕中國,異民族集團開始抵制「中國人」意識。這一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於民族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中國,實在刻不容緩。
本書作者指出,因為近代中國導入了「民族」的話語,造成了「民族」與「國民」二者不分的現象;隨著民族話語不斷被政治化,各種官制及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
本書集結作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之思考,當中包括他在多個中國伊斯蘭民族地區的生活經驗與大量田野考察工作。
文革期間中國農村的集體殺戮
蘇陽 著 宋熙 譯
(三十·三十系列)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暴力行為人所共知,但其極端形態——集體殺戮——卻極少被談論。1967至1968年間,以公開處決、鄉鄰互相殘殺等為形式的集體殺戮在中國農村大範圍存在,其廣度和深度令人震驚。
本書首次透過地方檔案、政府公開材料和南方兩省倖存者的訪談資料,有系統地記錄和分析這種殘暴現象。研究聚焦於農村普通人的行為,探討文革期間千萬人自願參與文革甚至集體殺戮背後的深層邏輯。作者提出解釋力極強的「社區模型」,挑戰主流種族滅絕研究所採用的「國家政策模型」。在揭示史實與建構理論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
「這是一本了不起的書,我們期待已久。它超越了已被廣泛探討的北京紅衛兵研究,選擇直面文革時期中國農村中集體屠殺的恐怖真相。在這部範本式的嚴謹著作中,蘇陽將『文化大革命』納入了它本該屬於的領域:種族滅絕研究。在這場堪比盧旺達大屠殺的集體殺戮中,村民與村民反目,成千上萬的人互相殘殺。」
——馮客(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紅色工程師的崛起
清華大學與中國技術官僚階級的起源
安舟 (Joel Andreas) 著 何大明 譯
(三十·三十系列)
本書解釋了統治中國的技術官僚階級的動蕩起源。通過引人入勝的敘述,作者回溯了彼此敵視的兩大群體——1949年奪得政權但缺少知識的農民革命家與舊中國政權的知識精英——最終聚合為一個新的掌控階級的過程。
「透過階級形成和社會流動的社會學視角,安舟洞悉且細緻描述了清華大學的歷史。從早期中共強行管制這所精英學校,到文革中的鬥爭和後毛時代的糾正,直至近年高科技資本現身清華科技園,安舟記錄了這所大學作為精英熔爐的一點一滴。希望瞭解中國革命曲折歷史的讀者,不可錯過這本書。」
——魏昂德Andrew Walder(斯坦福大學)
駱駝祥子(插圖版)
即將出版
老舍 著 何大齊 插圖
《駱駝祥子》是老舍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人物飽滿,語言生活化,深刻地描寫了那時代的底下階層在社會上遇到的不公與種種掙扎。
畫家何大齊先生用心琢磨原著,為小說內的幾個主角和重要場景繪畫插圖,人物形神兼備,構圖重現了上世紀初老北京的風貌。小說內的大量地道北京方言,如今懂的人少,何先生為小說重新注釋,讓讀者更能準確掌握小說內容與人物形象,讓大家對京腔京韻更有所認識。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三:1955-1959)(簡體字版)
(精裝、平裝)
王洞 主編 季進 編註
夏濟安、夏志清昆仲,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他們早年的求學生涯,既是東西方學術交織融匯的實例,又是民國和1949年後「大歷史」的親身見證。他們的往來書信經由志清先生鄭重珍藏,經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權,蘇州大學季進教授註釋整理,首次向外界披露。
本書分為四卷,收錄了1947年夏志清赴美求學到1965年夏濟安因病逝世的17年間,兄弟兩人的通信六百余封。在這些書信中,他們說家常丶談感情丶論文學丶品電影丶議時政,推心置腹,無話不談。我們可以看到夏志清如何從一位年輕的求學者,一步步成長為國際著名學者,也可以看到夏濟安如何流轉各地,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努力奮鬥的艱辛。
Imprints of Kinship
Studies of Recently Discovered Bronze Inscriptions from Ancient China
coming soon
Edited by Edward L. Shaughnessy
Recent discoveries of bronze ritual vessels from ancient China provide the ground for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which focus in particular on the nature and patterns of family lineages as seen from these artifacts found in tombs throughout north China. Based on careful readings of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bronze vessels, the editor and his eight contributors reconstruct the genealogies, kinship structures, political identities, and relationship networks of leading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from Bronze-Age China.
The rich scholarship also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chaeology, chronology, warfare, and legal structures of ancient China.
—想進一步瞭解哪本書?留言給我們吧! —
🔚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購書頁面
➤ 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 反行爲 | 張愛玲
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