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们推荐的好书

中国摄影 中国摄影杂志 2019-04-02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摄影读书会

带你走进“摄影出版”的世界


       由《中国摄影》杂志社和影上书房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摄影图书榜,从172家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参选图书397种419册参评图书中,评选出了5大类14种入榜图书。与往届一样,《中国摄影》编辑部还倾情推荐了榜单之外的2018年摄影阅读书目,作为图书榜的补充和延伸,以飨读者。


2018《中国摄影》编辑部推荐阅读书目

刊于《中国摄影》2019年3期


《观澜:一位摄影记者眼中的改革开放》

王文澜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8年10月

谈到近几十年来的中国摄影,王文澜和他的作品一定是不可忽略,作为一位重要的摄影家,他的拍摄持续了近50年。他尽力把自己的观看和感受全部放在照片当中,不经意间就真实地把这个社会记录了下来,同时也带着他本能的态度。虽然王文澜手里有超大量的作品,但迄今还没有出版过一册有规模的、全集性的“大书”,这本《观澜》只截取了一个时间段的作品,但也足以窥见彼时的社会与人所留下的没有波澜的震撼。

也许这是为他已经编辑了许多年的“个人全集”的一次彩排。


《不锈时光》

任曙林 著

新星出版社 2018年5月

能拍出好照片的人,都会有细腻的心思。这本书是“八十年代中学生”的作者任曙林的自传,大量的家庭照,参加各种活动时的记录,还有不少的创作作品和自拍,配合着温暖而充满细节的文字叙述,产生了强大的带入感。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图文自传,也折射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巨变的丰富细节,是研究影像与个人生涯,与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珍贵个案。


《百姓足迹:生活在1979-2018》

安哥 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8年9月

安哥被称为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摄影绕不开的摄影师,他的摄影始终以平民视角记录生活日常。因为紧扣时代脉搏,他的许多影像已经具有中国当代社会变迁节点的象征意义。此前,安哥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图文书的形式出版,该书以摄影集的形式推出,让照片的魅力和影像的力量得以集中呈现。该书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还推出了余海波的作品集。


《肖全 金川》

肖全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8年3月

肖全曾以《我们这一代》确立了他在当代中国摄影中的地位,如今,以肖像为主的摄影叙事方法正逐渐成为他个人内心的修行,不过他的拍摄范围已经从名人扩展到了普通人的面孔。对金川的拍摄在亿级像素的超清展示下,发丝分毫毕现。这是一本饱含情感的摄影书,从纺织物加照片贴片的封面设计到内页中非机械的手工装帧,都反映出一本摄影书在不计成本地从多层次和立体感上所付出的认真和努力。虽然超大尺寸照片放进16开版面后视野有所局限,但作者还是通过局部放大来尝试展示更多的画面细节。


《火车上的中国人》

王福春 著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8年7月

“火车上的中国人”是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重要作品,是摄影家王福春用整个摄影生涯深耕的题材。本书中的200多幅作品最早拍摄于1977年,最晚拍摄于2018年,其中既有在1990年代末就已经在国内摄影界广为传播的作品,也有一些少见的画面,还有近1/3的作品拍摄于2010年以后,构成了一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路变迁的影像史。


《眼前往事:刘小东影像集1984-2018》

刘小东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刘小东作为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油画家之一,多少年来不知疲倦地拍照。他从30多年来拍摄的各种照片中选择了上百幅做了这本书。

照片内容很杂,有自己,有亲人,有朋友,更多的是陌生人;有城市,有乡村,有中国,有外国;其中似乎找不到一个主题线索,拍摄的方式和手法也很难寻得某种形式或规律,恰是这种依着禀赋随性的拍摄,让这些照片有了别样的意味。画家陈丹青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如动物般观看世界。



中国时刻:40年400个难忘的瞬间

陈晓明 主编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8年10月

该书一套4册,每年选10幅照片共400幅表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照片来源既有王文澜、解海龙、李晓斌、贺延光、阎雷等国内外著名摄影家,还有国外数十家新闻机构。照片选择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着眼于日常生活细节的变化,加上图片下详实的背景介绍,勾勒出40年来社会变革的宏大画卷。



视觉中国银盐档案系列图书

《时间的力量》《历史的底片》

柴继军 主编

中国国家地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10月

这套影像档案中的《历史的底片》是由Corbis-Bettmann影像档案馆已经数字化的400万幅照片中,精选出的290幅珍贵影像组成,辑纳了1900年以来许多珍贵的社会历史瞬间。而《时间的力量》则精选了300余幅中外摄影师的作品,多维度地展现了1978年至今,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消费理财、社交互联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成为了读者回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像线索。


《乡镇干部》

陈雄鹰 著

团结出版社 2018年4月

本书作者陈雄鹰就是一名乡镇干部,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把镜头聚焦于乡镇干部这个鲜有人拍摄的群体。摄影师与被拍摄者身份的重叠,让他的作品具有自传色彩;微观的、代入性的视角切入,表现了乡镇干部在基层权力运作中的日常情况,勾画出乡村的细节。人类学学者邓启耀评价他的作品中的画面:“许多似曾相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画面,造成一种既落地,又漂浮,既无趣,又奇妙,既写实,又魔幻的视觉意象”。这本书是作者自筹资金出版的,设计、印刷都略显粗糙,但是并没有掩盖书中图文的精彩,反倒烘托出影像自然生长的鲜活与质朴。


《我的大学》

赵钢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8年5月

这本书由摄影师赵钢和他的学妹、后来的妻子丁凤园,于1992年到1998年读大学期间拍摄的作品结集而成。因摄影者的当事者身份,书中的影像呈现出感同身受的真诚、温情和细腻,又因摄影者自觉的记录意识而使这些影像被赋予可贵的历史性和观看的系统性。当照片中的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这本书以及书中的影像已化身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丰子恺影像》

陈星 编撰

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5月

2018年是丰子恺诞辰120周年,这位现代中国文艺巨匠一生出版了大量画册、散文集、译作,并编选了众多书籍。在这本“丰子恺图史”里,我们重温了这位被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之一生。在他大多数的照片里,丰子恺或平和,或从容,或睿智,或略带机灵地盯着镜头以及镜头后的摄影师,甚至读者,似乎与同他对视的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在丰子恺的个人照、合照行进的过程中,间或插入了他的漫画、书法和书影,营造了较为轻松的阅读体验。


《世像与映像——洛文希尔摄影收藏中的19世纪中国摄影》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洛文希尔收藏 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年11月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且印制俱佳的展览图录,来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同名展览。策展人菲利普·普罗格从洛文希尔收藏的一万多张中国早期摄影中精选出的120件作品,其中既有西方摄影师的杰作,也有中国本土摄影师和其执掌机构的成果。展览和文本不仅从风景、建筑、街景、商贸、日常百业、肖像等主题呈现19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的风貌,同时以早期摄影术的工艺和技术、中西交融的美学特点来折射这段时期中国摄影和艺术的历史。


《森山大道:寺山》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主编

赵冰清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2月

本书在森山大道作品旁穿插了已故日本诗人、评论家、电影导演寺山修司的文字,图文互为独立,充满隐喻,形成了新的整体。森山大道的银盐原作在书中得到作品级呈现,通过专业的压力调节,纸面上的影像细腻到几乎看不见印刷网点。本书装帧由町口觉主导设计,文字根据汉字特点进行了特别的编辑,纸张和装订都极为讲究,等同于以出版物形式对摄影与文学进行的再创作,使得书具有了“原作”的气质。


《现在,让我们赞美伟大的人》

[美] 詹姆斯·艾吉 、[美] 沃克·埃文斯 著

程玗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7月

这本由美国摄影师沃克·埃文斯与作家詹姆斯·阿吉合作记录美国大萧条时期佃农家庭生活的著作,不仅在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还是摄影史上摄影与文学结合的里程碑之作。1941年,这本书首版出版于美国,之后有多个国家的多种版本,时隔将近80年首次推出的中文版,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本书虽偶有错别字,但整体翻译工整流畅,不失文采。遗憾的是,或许是非专业摄影出版社出版,忽视了对原版书中照片的质感呈现,粗糙的印制使原本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图文失去平衡,埃文斯那冷静耐看的照片不免有陪衬之感。


《艾略特·厄威特的巴黎》

[美] 艾略特·厄威特 

王雨辰 译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年6月

艾略特·厄威特毫无疑问是传统摄影时代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他的作品经典、老派,不动声色中信手拈来,仿佛这个世界是为他的镜头准备的。本书精选了188幅摄影家,编排、印刷都与外文原版看齐,赏心悦目,具有收藏价值。此书还可与后浪同年推出的《艾略特·厄威特的纽约》对照阅读。


《银盐时代:与伟大摄影师相遇》

[美] 约翰·洛恩加德 

朱鸿飞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年3月

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莫过于书中所展示的一些名作负片的翻拍,加之作者与摄影名家的简单访谈,共同形成了“银盐时代”中的一手资料。这些内容很难从以往的图书中获得,我们看到的很多名作,都是经过裁切或者是筛选过的,但这些底片所呈现的直观效果却极少被公开。作者约翰·洛恩加德曾与这些大师或大师的继承者们有过直接交谈,对于希 望了解大师经典的读者而言,这些内容非常难得。


《失明的摄影师》

[英] 朱利安·罗森斯坦 、[英] 坎迪亚·麦克威廉、[英] 梅尔·古丁 编著

陈觅 译

新星出版社 2018年8月

我们似乎很容易认为盲人与“看”是绝缘的,而这本关于盲人摄影师的影集则告诉我们,与其说世界是如何被看见的,不如说世界是如何被感知的。这本书展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名失明的人所拍摄的照片,它们会让你有一种心的触动,慢慢体会到他们在拍摄时所投入的感情和时间,还有颜色、触觉、听觉、不那么讲究的光影,以及所拍事物的重量和气味······看着这些或许也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视觉经验和那些曾被忽视的日常细节。书中三位编著者的文字和每位盲人摄影师的口述文字同样耐人寻味。


《“做写真”的植田正治》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编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8年11月

“只有让普通人看得懂的照片,才是真正的好照片。”日本著名摄影家植田正治终其一生都自谦为“业余摄影师”并提出自己关于好照片的看法,亦如其作品所展现出的朴素而深刻的风格(被业界称为“植田调”)。他对摄影始终保有新鲜感和无限探索的态度,秉持着从一而终的热爱和纯粹;他总能把看似寻常的事物重新组合或通过暗房再次创作,透过真实来展现丰富的想象力。《“做写真” 的植田正治》是植田正治在中国的首次大型摄影回顾展(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8年秋季)的展览图录。


《风·落·之·光:ECM唱片的视觉语言》

[瑞士] 拉什·穆勒 编著

张璐诗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

447页,时间跨度40余年,收录1001张唱片封面、1200余幅图片,《风·落·之·光》试图展现著名德国唱片公司ECM以音乐为中心延展到唱片封面设计、封面摄影等视觉元素中的美学理念及幕后故事。本书作者、设计师拉斯·缪勒称这些唱片不仅书写了现代音乐史,还宣告了视觉与听觉在CD这一卑微却又珍贵的形式中所能达成的和谐划一。


《鲍勃·迪伦在纽约1961-1964》

[美] 特德·罗素 摄影

[美] 克里斯·默里 协力

李皖 译

郑汝可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2月

这本关于美国民谣传奇歌手鲍勃·迪伦的写真集,对于喜爱鲍勃·迪伦的歌迷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上百张照片记录了这位音乐偶像于1960年代在纽约起步时期的各种精神状态和生活日常。如何取得拍摄对象的信任,如何能持续地记录一个人的日常,拍下他自然本真的那些状态,摄影师特德·罗素当时在拍摄一位音乐新秀所展现的影像功力值得每一位摄影师学习。这本书充满流动感的图片编辑也同样令人兴奋。


《作为当代艺术的照片》

[英] 夏洛特·科顿 著

陆汉臻、毛卫东、黄月 译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8年5月

这是一本介绍、论述当代摄影各种面向的著作,2004年出版以来一直颇受关注。繁体中文版于2011年首次面世,定名为《这就是当代摄影》。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简体中 文版则译自最新修订的2014年第三版。

英国策展人、摄影评论家夏洛特·科顿在书中探讨了8个主题:考察了摄影如何关联起策略、行为和被设计的事件,如何利用艺术摄影叙事, “无表情”摄影这一如今极为常见的审美概念和方法论,对物件和“空无”的把握,摄影对私密生活记录和传播,摄影的纪实功能在艺术中的运用,原创性、作者身份和摄影真实性,以及摄影的物理与材质属性与叙事的关系。这些话题对于那些对当代摄影有初略认知,希望进一步了解其全貌的读者较有裨益。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

[英] 约翰·伯格 

[英] 杰夫·戴尔 

任悦 译

理想国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年3月

约翰·伯格有着多重身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写摄影”是伯格的爱好之一,本书的编者杰夫·戴尔称伯格是作为散文家和作家探索摄影。国内曾引进出版《观看之道》《看》《另一种讲述的方式》等与摄影有关的著作,而《理解一张照片》可谓是伯格“写摄影”的集大成,24篇摄影批评和评论文章无不闪烁着这位“局外人”视角的智慧,不断挖掘和阐释照片在社会使用和传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2016年台湾麦田出版社曾以《摄影的异义》为名出版繁体中文版,比较之下,这本简体中文版的书名翻译更接近原版书的内涵,内文也更流畅易懂。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威廉·布拉塞的生活纪实》

[德] 莱纳·恩格尔曼 著

祁沁雯 译

新星出版社 2018年7月

这不是一本画册,并无太多照片(作品)收录其中,它定位为青少年历史教育读物,呈现了一位经历、见证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劫的摄影师的个人小传。

在那个极端的历史和场域背景下,一个人能够“活着”,某种程度就意味着一切。在集中营里,把自己变成机器的摄影师到底是不是幸运?当基本逻辑被打破,基本价值观被摧毁,且语言失效,拍摄于彼时的图像是否可以独自实现留存和传递记忆的功能?摄影师为后世留下记忆的信念,能不能抵消作个体自身在那种极端状况下的扭曲?这本小书,将引导读者对于灾难、证据以及记忆如何延续进行更多的思考。


《海明威的巴黎》

[美] 罗伯特·惠勒 著

杨向荣 译

中信出版社 2018年6月

本书作者罗伯特·惠勒是一位海明威的研究者,他通过书中颇具怀旧韵味的黑白摄影作品与简洁隽永的文字将读者送回到海明威早年以年轻作家的身份生活在巴黎的青涩而又浪漫的岁月,欣赏书中的摄影作品,我们会豁然理解那些场景对海明威的影响。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为精心,32开与小精装的设计使携带与阅读颇有舒适感,图文分开、对页排版的形式也较好地实现了图文互补的微妙关系。


《伊莎贝拉·伯德——中国影像之旅1894-1896》

[英] 德博拉·爱尔兰 著

马茜 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8年10月

一本西方女性摄影师所拍摄的中国清朝晚期的摄影书,虽然是外国人的视角,但却为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视觉史料。近代中国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变化,以致今天的我们与大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断代。对清末的了解,我们甚至不如西方人来得更直观。本书中的照片体现着一名女性视角与生俱来的直觉,较同时期男性摄影师所留下的晚清影像有所不同,因此,也提供了一个我们回望自身的全新感受。书中不但图片具有详尽的文字说明,而且对于在中国的旅行感受,也有着丰富的文字著述。这些文字和配图生动描绘出了当时中国大地的种种细节。这本精装图书内容扎实、丰满,是一本了解清末历史的高品质图书。


《艺术地观看——上帝未曾创造的世界中的视觉冒险》

[美] 乔治·尼尔森 

王若地 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8年9月

对于中国摄影师来说,这是一本提高视觉修养和视觉能力的好书。

书的作者乔治·尼尔森(1907-1986)是美国极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家具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也是一名摄影师。原书初版于1977年,尼尔森认为那个时代的许多美国人还是视觉文盲,他们能读懂文字,但是缺乏非语言信息的理解能力。他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如何去解读周围的视觉信息,书中配以大量的照片,作为视觉分析的材料。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书中许多充满睿智的话,似乎也是针对我们这个时代所写。


《苏珊·桑塔格传》

[英] 杰罗姆·博伊德·蒙塞尔 著

张昌宏 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8年12月

提起苏珊·桑塔格,便会想到他那部不仅在摄影界,还在文艺界具有现代文化经典意义的著作——《论摄影》,而这本苏珊·桑塔格的传记,除了按不同时期与阶段评述了桑塔格走过的学术生涯与不平凡的生命历程,还对1960年代桑塔格在纽约的文艺生活进行了深入探究,追踪了她访问河内、古巴和中国的行程细节,考察了1970年代她在瑞典和法国的文学创作,乃至在这一时期桑塔格转向电影写作的内在原因。随后,此书还详细讨论了桑塔格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奇迹般的重生,包括历经1970年代罹患癌症的磨难后,她在小说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迸发出新的活力。可谓将桑塔格的文艺成就和私人生活融为一体,将她作为公众人物的复杂性多侧面、多角度地呈现给了读者。


《摄影往事七十年——陈勃回忆录》

陈勃 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8年4月

陈勃老先生是新中国摄影事业从无到有的重要见证人与参与者,在本书中,他的讲述最大的价值在于从亲历者的角度,对中国摄影事业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做出沉浸式的回顾,有关中国当代摄影史的珍贵细节在书中俯拾皆是。陈勃在他生前最后的时刻,完成了这本回忆录的写作。


《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

[法] 安德烈·胡耶 著

袁燕舞 译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8年4月

就内容而言,此书是近年来国内引进的最好的摄影史论教材之一。

本书由法国摄影史研究者,巴黎第八大学艺术、美学和哲学学院教授安德烈·胡耶撰写,清晰地推论了摄影是如何从“实用性工具”的属性中解放出来,并逐渐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重要的创作手段的。作者研究了摄影图像的多元性,以及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试图打破摄影本体论中本质主义的束缚。这本书不是一本纯粹意义上的摄影史,它倾向于分析摄影的实践、各种意义以及它伴随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演进的状况,探究摄影和技术、社会、经济、美学以及权力几个领域的关系。


《表征的重负:论摄影与历史》

[美] 约翰·塔格 著

周韵 译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年12月

原书出版于1993年。本书回应了一些问题:在某些具体的领域中,照片作为证据和工具的功能是如何被确立和接受的?它们以何种方式被生产和使用?哪些组织和机构赋予它权力和地位?通过对摄影进行严格的历史和体制分析,本书从摄影与现代国家机器各种权力运作领域(包括卫生、市政、司法、社会控制等)的关系着手进行阐述,书中的观点植根于他对现代国家的发展和扩张的历史性把握。书中展现的问题意识,显示了思想家福柯对其摄影史研究的重大影响。 

不过,本书在翻译和校对上存在一些瑕疵,是为遗憾。


《世界摄影美学简史》

赵刚 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8年3月

摄影在不到二百年时间发展出各种纷繁复杂的流派和风格,作者从中提炼并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全书行文流畅、精准,条理简洁、清晰,配图丰富,阅读起来非常轻松,完全没有史论书籍中常常出现的理解上的阻力。


《表征的图像——当代非洲摄影文化研究》

崇秀全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

本书是当下中文出版物中,读者认知20世纪至今非洲摄影生态的有价值的参考读物。作者通过时间(从现代到当代)和文化地理两个维度,概括性地介绍、评述了非洲摄影与政治、社会、文化的关联。本书包括4个部分,首先介绍了20世纪初至二战后一段时期的现代非洲摄影;其次以总论的形式开启对当代非洲摄影的探讨;第三部分介绍了当代非洲摄影的重要展览;第四部分,亦是本书的主干,以5个章节分别展开对北非、西非、东非、中南非及马达加斯加岛,以及南非当代摄影现象和面貌的论述。


《商业摄影师的成功之路》

[英] 丽莎·普里查德 著

袁清 译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8年9月

对于商业摄影师来说,仅仅拍摄技术娴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会经营自己,就像这本书的作者丽莎·普里查德所说的一样,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都要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经营一家企业”。丽莎·普里查德选取了十多位在肖像摄影、广告摄影等摄影领域功成名就的摄影师作为共同撰稿人,并以他们的成功之路作为案例与读者分享。


《私摄影论》

[日] 饭泽耕太郎 著

林叶 译

浦睿文化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年11月

如果你希望通过《私摄影论》一书来明确定义“私摄影”,恐怕很难找到答案—该书可看作是饭泽耕太郎对“私摄影”的个人梳理,而非严谨的学术论著;他笔下的“私摄影”,多为直觉判断。但《私摄影论》又是一本可读性强的日式摄影写作范例,它开本较小,仿若一本摄影师故事会,作者从日本摄影家个人史的角度,对其所理解的广义和狭义的私摄影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帮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领略到中平卓马、深濑昌久、荒木经惟、牛肠茂熊的摄影创作、人生经历所散发的魅力,而这四位都是私摄影大师,作品风格却迥异。读到最后,“私摄影”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与其纠结于它究竟指哪类摄影,不如将其视为表达某种态度。


《手机出牛片:玩转App让照片更精彩》

陈建强、范圣楠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年8月

在当今这个智能手机普及的全民摄影时代,图书市场中绝大多数关于手机摄影技法类的图书常常陷入老生常谈、生搬硬套的怪圈之中,看似在说手机摄影,谈论的还是那些关于相机摄影的技巧知识。与其他教授手机摄影的图书相比,陈建强、范圣楠所著的这本书不仅有系统性,且极具针对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从相机技法体系里跳脱出来,着力探索和建立手机摄影技法自身的语言、架构与体系。


《瑰味图:狐狸先生的美食摄影详解》

江德熙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年7月

眼下想要跻身成为职业美食摄影师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在此背景下,本书的出版颇显价值,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食摄影系统教程,作者用大量的理论内容和案例解析,讲述了在拍摄美食照片时进行各种操作的理由、目的、执行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百幅案例照片除6幅跨页为横幅构图外其余均为竖幅构图,且每幅作品均提供原拍摄尺寸数据和能够观看讲解视频的二维码。此外,本书简约而美观的版式也有利于提升阅读体验。


《观物》(Observing Objects)

摄影:宛超凡

设计:唐雅怡

规格:253×89×18mm,经折装

个人制作 2018年11月

留学日本的宛超凡以图鉴的方式,用随身之物——手机拍摄自己的身边之物——食物、小物件、身体局部等,从题材和画面影调的处理上日范十足。这本书的设计甚显巧思,与内容相当契合,封面 颜色、内页开头、三张照片的排列,以及封套设计都是以摄影师的拍摄器材iPhone和作品发表平台instagram为设计思路,并采用具有古意的手工经折装来再现手机在这一社交平台上浏览的体验。图文处理也颇有意思,文字采用的是中英日三种语言,图文是正反两面一一对应,文字是摄影师脑子里对被摄物的第一反应,写下的看似无聊又有点趣味的语句。


《父亲》

摄影:叶岚

编辑策划:OFPiX工作室

规格:148×210mm ,手工布面锁线精装;另附别册《易正林钢笔画》,100×138mm

个人制作 2018年5月

这本书简单、精致,日记本式的大小,锁线和封面部分由摄影师亲手制作,细腻,亲近。书中文字不多,以流畅的照片排序铺陈出摄影师拍下的两个故乡——自己和丈夫故乡的景物和生活日常,地点、记忆和时间随着这些照片流动。书中附加的一本复刻版的公公当年在湖北公安钢笔画写生的笔记本,最后一个拉页里放置的与父亲一起的旧影,让这本安静讲述故事的小书显得更生动、可爱。


《库尔德人》

摄影:杨达

规格:210×230mm,锁线胶装

个人制作 2018年12月

库尔德人问题是中东地区存在已久的民族问题,《库尔德人》通过展现生活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人的日常生活和实地景观为主线,从另一个侧面来表现这个民族的生存状态。

从第一张图片中和平的氛围,到最后一张对硝烟的表现,整本画册用安静舒缓的“语言”再现了库尔德民族的点滴,象征意味贯穿整本画册,它承载了摄影师对这个民族未来走向的疑问和期许。


《异卵共生》(Dizygotic Intergrowth)

编辑策划:王怡、高明昔

规格:共14组独立内容物,尺寸在182×182mm~393×273mm之间不等,装订方式有骑马钉、线装、风琴页、独立海报等6种

个人制作 2018年10月

“异卵共生”是一项探讨社会、地域、民族及个体间差异性问题的综合艺术项目,由青年艺术家高明昔和策展人王怡发起。目前已完成的内容包括:展览、独立制作的摄影书、研讨分享等。《异卵共生》摄影书由来自大陆与台湾的14位艺术家的作品构成,这些作品呈现了两岸年轻创作者,在相同血脉时空和不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创作观的异同。

书装的重点在于制造作品各自适合的观看和阅读体验。全书为六色胶印,14位艺术家的作品分别独立成册。采用车线、骑马钉、风琴页、独立海报等不同尺寸规格的装帧形式,以及7种质感磅重不一的涂布艺术纸,来区分创作风格与内容表达各异的作品,保证在独立观看时互不影响。另一方面,这套书用近似的版式节奏和字体注解,以及采用了雕印标准字的PE袋统一承装,在呈现个性差异的同时,暗示着“完整共存”的主旨。


《朱凤娟》

摄影、设计:戴建勇

规格:245mm×328mm,骑马钉

制作:麻痹公司 2018年11月

这是一本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摄影书,一位摄影师毫不避讳地拍下妻子朱凤娟的日常和情绪状态。这些不刻意摆拍的私人影像成为他与妻子的真诚记录,汇集成了珍贵的“习作”。轻薄的纸张、骑马钉后的折叠设计,使得读者更自由地翻阅这本看似无序的“图录”,在感受亲密叙事的同时,也了解到摄影书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以上部分图书将在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展上展出,敬请期待!


点击了解活动详情







编辑:李波、陈奇军、马勇、陈攻、李森、何博、周星宜、钟华连

设计:范华明(杂志)、周星宜(新媒体)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进入杂志购买页面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