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雨要下多久?“西安雨变”,一个真正的城市大事件
近几年的西安,“西安雨变”正在持续:河流日益丰沛、雨具成为日常、空气越来越湿润……
这,与气候渐变、陕西全域环境治理和雨线北移有关。更深远的是,西安一只脚迈入“湿润地区”!“类南方”时代,我们需“重估”西安降雨量,重新发现一个新的西安。
大家看到这篇文章时,新一轮降雨已至。气象专家提醒:“此次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较大,局地降雨量将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入秋时节,“华西秋雨”影响着四川、重庆、渭水流域(甘肃南部和陕西中南部)、汉水流域(陕西南部和湖北中西部)等地。今年又恰逢全运会,持续不断的降雨更让人记忆犹新。
记忆,基于自身体验。同时,特定时期下的感知,又因实际的现实再次强化。
本周西安天气预报◎截图/2021年9月24日
本轮降雨范围及降雨量情况◎来源/中央气象台
这些,让无数西安人感慨“雨越下越多”。诸位,不必怀疑这个既成的事实。
有不少老西安人表示,
记忆中,小时候“秋霖”常有,
所以,“提醒”大家不必那么大惊小怪。
如今,他们“小时候”感觉回归了
要知道,近些年丰沛的雨水,
西安,无数次温度因降雨“满30减15”……
这种情形,有着他们童时的记忆模样,
情形和内涵,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感知,某种程度比偏差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很多定居西安的南方人,发现已没那么“干燥”。
这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植物。什么地方长什么,这是气候和地理决定的。所以,才会有“南船北马”、“南米北面”的说法。
对北方来说,传统的认知就是“干旱少雨”。没错,某种程度上,降雨量也是南北方的显著差异,并影响着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
不久前,北京发现只在南方生长的“尖帽草”,即是佐证。湿润时期的汉唐,竹林和柑橘等在长安广泛种植。“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中国国家地理》考证来自重庆而非岭南。
如今的西安,有些植物愈加喜人:比如苔藓,这个喜湿润的植物已随处可见。比如竹子,有网友反映多处“茂密异常”。
在更远的汉唐,秦岭下的稻米久负盛誉。
这种感官认知,始终无法折射到统计数据上,并可能影响决策和规划。
当今社会,准确和动态化的数字,是一切的根本和基础,对决策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不是冰冷的字符,只有跨行业、跨专业和跨学科,才能准确反映社会、贴近民生、折射全貌。
西安,拥有“山川河湖塬”,是一个生态系统。降雨量方面,窄口径、口径不统一和不系统,问题颇多(见《西安雨越下越多吗?堪称“北方第一”》)。
14城统计中,西安唯一“市比省少”。问题包括:因历史原因,泾河观测站一直“代表西安”;将“窄口径”主城区,与广域城市割裂。
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很简单,若非“七普”,绝大部分西安人、乃至决策层,都认为西安只有1000万、主城区仅700万……用1000万人的交通、教育和配套,如何服务1300万甚至更多?
人口如此,雨量亦如此。对西安来说,不少涉及民生、规划和经济等,都有一种“分裂”——数字和统计结果,与现实大相径庭!
800mm降雨线正逐步“北移”◎NEWS
西安,已一只脚迈入“湿润地区”
雨线变化,首出秦岭再北移
所以,“八水长安”河流治理思路要变。
景观、蓄水和防洪必须同步
两年前,我们已提出相关建议
对城市来说,雨量增加
“内涝问题”,也许将日益频繁和明显。
对于一座超大城市的安居:
建筑防水(尤其顶底)问题,不得不防
千万西安市民生活习惯也将变化
不从源头考量,周而复始必将耗损大量人财物。但是,问题不是终点——因为它涉及城运:
它决定这座城的使命:经济和人口增长空间的边界在哪里,城市的可能性在哪里。普通人,感知的是生活方式之变。远谋者,则为未来做布局。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更是发展之基。人类,自古逐水而居,依水筑城。
所以,水和水利工程一直贯穿始终,也是城市兴替的标志。国内,比如陕西的郑国渠,比如四川的都江堰;国外,比如罗马和雅典的灌溉工程等。
反面例子也不少,楼兰古城的覆灭、汉时长安城水质生变等不一而足。
人类的成长史中,有一个主题就是如何降低自然灾害损失。从这个方面来讲,西安并不处于“暴雨灾害带”上。在西安这座千年古都,“风调雨顺”切切实实,而不是形容词!
西安并不在“暴雨”灾害带上◎引自《中国水旱灾害》
因水资源不均衡,上世纪80年代“引滦入津”、新世纪“南水北调”等工程诞生。城市化已全面到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人”成为决策指导方针。
地处北方和西部的西安,更是时代命题。实际上,一旦“引汉济渭”工程投用,年1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增量,加上“雨变”——西安,成为北方“巨型城市”最佳水资源城市之一。
从学术上,降雨量代表气候;从环境上,它决定着城市的湿润度;从感官上,它将让城市换容颜。
对比不是为分高下,而是认清我们脚下这座城:它的现实、可能性和未来空间。不能稀里糊涂过日子,不能迷迷瞪瞪看城市。
北方主要城市人均水资源对比◎制图/城记智库
所以,我们必须先在这几个方面,展望和规划一个新的长安时代。
第一,远期1800-2000万人口:西安,实质上已成超大城市。自古,长安也是记录保持者。作为北方巨型城市人均水源较多之城,西安兴则北方荣。
第二,制定更高城市建设标准:800mm“雨线北移”,西安将演变为“类南方”的湿润地区,防洪和防涝将是常态。基建和建筑等方面,要长远考虑。
第三,让长安重回“山清水秀”:日益暖湿,西安将成为“四季分明、空气湿润、夏不燥热、冬有暖气”之城。增湖通渠,育山美河,植绿种花……
大气候和环境变化下,西安要为自己“正名”——它,正重回曾经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
所以,近几年「城记」一直呼吁:重估西安人口数量和重估西安降雨量等。在十四五规划开启之年、西安事实成为“超级城市”之际……我们希望,这座永恒的长安城焕发新的生机。
「城记」“重估西安人口”专题
「城记」“重估西安雨量”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