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会44 || 蔡小雄:大学与中学人才衔接培养要“贯”“通”“达”
2024年3月27日,我应邀出席了北京大学举办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研讨会暨全国优秀中学校长论坛”,并就“如何加强大学与中学人才衔接培养”做了主题发言。现将有关思考整理如下,供大家批评与讨论。
从人才的成才周期规律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长时段全方位地滋养沃土、精耕细作、厚植培育。为此,我们要贯通大中学培养过程,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实现大中学校的有效衔接与一体化培养。
“贯”当先,一以贯之。
所谓“贯”,就是一以贯之,其精髓在“一”。何为贯穿人才衔接培养之“一”?我认为,立德树人是人才衔接培养一以贯之的精神根本和思想内核。因此,大中学要持之以恒地为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只有高度重视培养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能独立理性思考的人,我们国家才能不断涌现出拥有赤子情怀、铮铮风骨,矢志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拔尖创新人才。
众所周知,拔尖创新人才的价值观念、逻辑思维、素质结构、创造能力等既具有发展性,也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而中学是成才关键期,在此阶段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为其后续学习以及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目前大中学衔接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课程不贯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不贯通,课程内容梯度不贯通,课程设计与学科发展不贯通,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不贯通。为此,我们应建立起“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相贯通的教育体系,健全大中学连续性、互补性的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为提升拔尖人才创新素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通”为要,纵横联通。
“一贯之道”的高度在融通。“贯者通也,类万物之情也”。融通性、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拔尖创新人才素养的核心要素。通宏贯微、内拓外引是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学贯中西的关键路径。为此,需要突破学科壁垒,打造立体融通的课程体系。综观世界,“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培养模式是西方精英教育较为成熟的经验。“丰富与加速”是美国基础教育提供的适应人才成长的最常见手段,芬兰则提出了以跨学科边界的七大“横贯能力”为重点的核心素养体系,德国和英国亦强调通过学科交叉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由分科课程转向综合课程,运用多个学科知识组织教学、解决问题的教育变革符合教育规律,顺应时代需要。
在具体实施中,需要跨越校内外教育藩篱,形成融通培养的育人合力。鲁迅先生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中说,“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中、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要相互合作,立体赋能,形成育人共同体,并通过项目化学习、课题式驱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立体化指导,引导学生在兴趣牵引下施展才华,逐步找准个人生涯发展定位,在深耕厚培的科创土壤中真正成长为未来英才。
当然,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关注“冰山之上”的知识和技能,更要纵横联通,重视“冰山之下”的道德、品质、情操。因为“冰山之下”的素养才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道路上更为核心的素养,是决定其未来真正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达”可成,务实畅达。
溪壑长流终将通达江河。成功的“升学对接”是大学与中学人才衔接培养畅达的标志。为了跨越大中学衔接培养的最后“一米线”,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聚焦发力。
首先,人才衔接培养的选拔导向要有契合性。契合性是指大学招生制度与中学拔尖人才的人生志趣、所学课程高度吻合。诸多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大一新生的“不适应现象”在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的群体中普遍存在。其实,不少优秀美国高中生在中学最后一年或两年基本都在学习大学课程,大学也会尽力发掘他们的发展潜力,优先录取他们。受此启发,建议我们国家能为大中学开展高考招生、生涯规划、“强基计划”招生、特色优秀人才培养等教育协同工作提供常态化的协商机制与组织保障,促进中学育人方式转变和大学招生选拔能力提升,进而有效推进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
其次,人才衔接培养的选拔标准要有灵活性。202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鉴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异质性,高校有必要设计因材而异的个性化选拔标准,科学甄别每一个具有拔尖创新潜力的优秀学生。同时,人才选拔标准中所创设的书面试题情境要侧重于生活实践和前沿科技,特别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及发展中的广泛应用。
再次,人才衔接培养的选拔途径要有多元性。为深化人才衔接培养选拔制度改革,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更应“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注重多方选拔、超前录取,形式多元、培养多维,为不同升学路径构建适当、有序竞争的边界,不断推动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古人云,“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贯其脉,通其理,达其效,做到“贯穿”“融通”“畅达”的有机统一,从而让人才之树在祖国沃土里葱茏葳蕤。
相关文章推荐↓
窦桂梅 唐肖肖丨把握“变”与“不变”:新修订语文教材“新”在哪?如何教?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8期 · 校长会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