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忠民,孟恩恩 | 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2022年第1期
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章忠民,孟恩恩
正文
▼
约17700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说:“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恰逢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命题,描绘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固有的精神样貌和价值风范。回首过往百年,伟大建党精神的总体风貌尽显其历史整体性、空间整体性、实践整体性以及理论整体性,而对这四个维度的透视有助于我们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会其所内含的整体性,不仅是推动百年党史研究,进一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应有之义,更是我们接下来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
一、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
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阐释,就是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来龙去脉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未来走向,充分展现其整体性的思想伟力和实践活力所在。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的考察,就不得不聚焦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和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复兴事业发展的阶段性进程,深刻认识到它是建党前形成的各种伟大精神的历史接力和建党后形成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起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对伟大建党精神加以弘扬,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历史必然。(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的主题和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必须将其置于整个民族复兴事业发展的前后贯通而又各自独立的不同历史阶段加以阐释,解析伟大建党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具体特征。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无数仁人志士所实践的救国方案均已失败后,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从此有了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从此有了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救国这一时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是伟大建党精神释放在党和人民身上的精神状态。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奋斗,我们不仅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东方的社会主义大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兴国这一时期,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是伟大建党精神释放在党和人民身上的精神状态。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之路。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富国这一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是伟大建党精神释放在党和人民身上的精神状态。
第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强国这一时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是伟大建党精神释放在党和人民身上的精神状态。回首建党百年,民族复兴整体目标视域下的接续性发展和阶段性演进以及四个历史时期的精神标识,充分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历史整体性的主题和历史意蕴。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和精神谱系的现实本源
伟大建党精神的兴起、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决定了其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会始终定格在历史上某个瞬间,而是表现出一种绵延性和连续性。因而,我们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就必须追根溯源、展望未来,以回答伟大建党精神“由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第一,伟大建党精神内在地继承了以往先进精神的核心理念。一是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来看,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的历史过程中,培育、继承、发展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有机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中国人民的特质与禀赋,即伟大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文明,并形成了中华儿女不可磨灭的精神基因;二是从近代以来170多年的跌宕岁月来看,自鸦片战争后,无数仁人志士踏上救亡图存之路。尽管戊戌变法等运动最后失败了,但其背后所涌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驱动着无数先进分子继续探索救国之道。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兴起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者,有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特别是五四运动,大革命的思想、干部、群众、青年知识分子都是这时开始准备的。”伟大建党精神恰恰就是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特定的精神始基,是对伟大民族精神、辛亥革命精神、五四运动精神等先进精神的承接和发展,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历史接力。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和国内外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于建党过程中催生了伟大建党精神,而这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生发之关键。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完整的历史逻辑。其一,在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近代中国曾出现众多社会主义思潮论战的境况,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极力捍卫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被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进而逐渐形成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群体。基于此,众多共产党早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建党精神的历史由来。其二,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形成。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决定了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如此,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仅是历史必然,更是民心所向。立足广大人民群众,开辟新的革命道路,并勇于担当历史责任,这既是共产党建党的初心,也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建党精神的历史渊源。其三,在领导工人运动、开展革命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清醒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进而不顾个人安危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无畏反动阶级的打压迫害,领导了长辛店工人罢工、开滦五矿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鼓舞工人群众为自身利益而斗争。这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建党精神的历史溯源。其四,在重大历史考验的解答过程中形成。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诸多风险挑战,但在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对人民天然的朴素情感的规定下,共产党人始终做到忠诚于党和人民。这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建党精神的历史来源。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本源和逻辑起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去回答、用切实有效的行动去实践各自的时代之问,从而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因而,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还体现在其一经形成、即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进程,引领构建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使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形式得到不断丰富与拓展。当前,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持续扩充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加速推进,作为整体的伟大建党精神必将凝聚更为磅礴的思想伟力和精神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三)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
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于整个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之中,透过后者不仅能够尽显伟大建党精神在其历史区间中所表现出的整体性,还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能动性,揭示其独特的历史意蕴。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的角度为我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方向,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还反复强调,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发现,不同时代各有其不同的主题和任务,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也是在历代共产党人的手中接力传承并不断发展着的。伟大建党精神发轫于我们党开启民族复兴事业的起步阶段,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泉的精神谱系则横贯于整个百年民族复兴事业的实践进程之中,同时也还会随着整个民族复兴事业的继续发展而不断扩增。这正是我们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的渊源、阶段和趋向之关键所在。
第二,运用整体性原则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实际上就是对百年民族复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构建、精神品格的彰显、精神力量的发挥进行高度概括并予以总体评价及思考如何传承。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推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伟大建党精神虽然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实践过程中,但它并没有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的完成而消退,反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武器,这其中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党的奋斗事业的正义性等内在特质,是对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百年世界社会主义文化、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说:“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正是有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以及精神的永恒属性,从而确保伟大建党精神在溯本求源、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这三个时间维度中,能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洞察中国共产党人投身民族复兴事业的连贯性和精神谱系的一脉相承性,使伟大建党精神获得其内蕴完整性。因此,只有真正做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的把握,才能领会伟大建党精神不仅蕴含于伟大历史实践之中,是对以往先进精神的高度升华,还是贯穿在百年党史中的精神红线,更是未来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引,进而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内涵和精髓要义。
二、从不同局域的彰显与发挥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空间整体性
(一)立足思想空间建构起党内党外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基于现实空间的“内外兼修”,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三)在不同局域的空间纬度中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张力和原则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在于各时期革命精神与现实发展的交互作用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推动民族复兴事业迈上更高台阶
(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中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完整性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整体性从四种向度递进建构
(三)从理论整体性引向对历史整体性、空间整体性、实践整体性进一步融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6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目前为“中文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等。
本刊声明
本刊对所有来稿概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亦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收费组稿。本刊严禁编辑私收作者任何费用或贵重礼物。如作者由于上当受骗而遭受损失,与本刊无关。
严禁一稿多投,如由于作者原因造成一稿两刊或多刊的,作者须承担全部责任和损失,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作者网络投稿时为防止误入假冒本刊网站,建议先登录福建师范大学官网(www.fjnu.edu.cn)在“科学研究”栏下找到本刊网页,再根据提示进行在线投稿。
本刊编辑部联系电话:0591-22867859。
往期回顾
▸ 林震,孟芮萱《以林长制促“林长治”:林长制的制度逻辑与治理逻辑》
▸ 郇庆治《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王丽洁,汪进元《单身女性卵子冻存与利用的分段控制及其法律边界》
▸ 冷传莉,曾清河《人格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检视与司法展开》
▸ 胡翼青,张婧妍《作为媒介的城市:城市传播研究的第三种范式——基于物质性的视角》▸ 孙玮,李梦颖《扫码:可编程城市的数字沟通力》▸ 2021年第6期目次▸ 李慧明《欧美气候新政: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及其限度》▸ 方世南,张云婷《以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薛海平,高翔《家长教养方式影响孩子课外补习吗?》▸ 李帮喜,邓永波《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企改革:开启提速增效与重点突破新征程》▸ 戴宇辰《传播研究的“物质性”取径:对若干核心议题的澄清》▸ 白红义《以“人-物”关系为中心:新闻研究的物质敏感性》▸ 2021年第5期目次- since 1956 -
欢迎转载传播
点击左下方“阅读全文” 可下载本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