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学明 | 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若干思考

2021年第6期


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若干思考

陈学明



陈学明,男,上海崇明岛人,1947年3月生。主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外国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前副会长。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译著40多部。有5部著作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多项,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有三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20余次,其中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次,二等奖7次,三等奖5次;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 次,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1 次;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有一部著作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另一部著作入选中华优秀图书奖。

摘要: “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的提出,把原先关于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的表述,即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机统一在一起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创新性贡献,它与历史上和当今在世界上现存的文明形态都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生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不管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这种创造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还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系及其当代重大问题研究”(20&ZD028)。

正文

约13500字


 

 在庆祝中国共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道:“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里不但从人类发展道路新开拓和人类文明新创造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就、实践意义做出了最新的概括,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向全世界发出了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宣言。

“人类文明新形态”把发展目标的“三种表述”统一在一起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大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优秀文化。尽管马克思主义在这三大思想资源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无疑其他两种思想资源也实实在在地起着作用。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指向而言,这三大思想资源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前进方向。只要浏览一下这几十年我国领导人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下达的各种文件、报刊所发表的各种重要文章就可知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都是基于这三种思想资源,分别而交互地加以表述。


 西欧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实现了人类生产方式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对其后一个历史时代作出了根本性的规定,把实现现代化规定为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最大影响就是向中国“灌输”了现代化,中国道路所承继和发展了的现代西方文明的首要传统,就是始终不渝的现代化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把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又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看来,中国的前进目标总离不开对现代化的追求。用实现现代化作为我们的前进目标,一个好处就是与世界的发展路径相一致。


 说中国特色道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或资源,最重要的是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于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来的。而“小康”这一概念正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它来源于古代而被赋予现代内容。中国共产党把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从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后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首要的奋斗目标。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中,“小康”这个概念一共出现了40多次。这一概念被当今中国人民所热切接受决不是偶然的,它表述了当今中国人民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真切情感。现在“小康社会”建成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中国人民清楚地知道,这只是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中国人民将继续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最终目标的政党,每个共产党员都曾做出过“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宣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直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中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定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尽管尚没有完全超越这一初级阶段,但显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中国已经大大向前推进了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国特色道路的一切行动和措施,从根本上说都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导向,都是为了贯彻实施社会主义的原则理想。当代中国改革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目的也是在推动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自我完善。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所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将现代性文明的市场建制纳入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乃至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展开全方位的改革和制度体制机制建设,继而在体制变革和制度变迁的意义上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搞的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搞的不是其他什么社会主义,而是科学社会主义,这清楚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要中国的“航船”还是由中国共产党“掌舵”,它就只能驶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可见,全面地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同时存在着。这是从三种不同的思想资源出发,亦即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它们同时存在着,也都是正确的。


    问题在于,我们总要找到一根主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这“三种表述”贯穿在一起。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概念,一下子使我们找到了把这“三种表述”统一在一起的主线。全面地实现现代化,显然将会使我们进入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会对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其主要贡献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创建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我们在复兴中华民族的征途上每前进一步,就是向人类新文明靠近一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现代文明并不冲突,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文明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我们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最终会创建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三种表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了。当然,有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并不意味着原先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的这“三种表述”可以“退位”了,而是意味着我们已经把握了这“三种表述”的内在联系,从而即使我们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从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分别加以表述,但是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这三种不同的表述。


“人类文明新形态”究竟“新”在哪里



 我们正在创建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创新性贡献。它与历史上和当今在世界上现存的文明形态都有着本质区别。它以全新的形态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广阔空间,站在原有的一切人类文明的真理和道义的双重制高点上。


 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涵和主要特征的把握关键是要了解它与其他文明形态相比究竟“新”在哪里。


 在我们面前主要有着三种文明形态,即资本主义文明、中华传统文明和其他社会主义文明,我们这里通过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这三种文明形态相比较,来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之处。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较,从表面上看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确实是在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所以两者具有相似之处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截然有别。“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一系列内涵和特征,是资本主义文明根本不可能具备的。例如,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真正彻底的人民民主;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共同富裕之路;在文化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既是美好生活的期待者、建设者,又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在社会上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有这一切,我们在资本主义文明状态下能够见到吗?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也能看到在资本主义文明状态下的那种市场和资本,但是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人们决不被市场和资本所统治,而是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让市场和资本服务于人民群众,这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与超越。另外,资本主义文明显然是一种“单向度”的文明,它所注重的主要是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将资本主义的“单向度”的文明改造成一种“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文明。相应地,生活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人们也不再是资本主义文明状态下的那种“单向度”的人,而是成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无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过程中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所注重的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整体协调”“多元包容”等确实具有中华传统文明的基因。“人类文明新形态”扎根于传统的中华文明之中。但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绝对不是中华文明的“自然延伸”,而是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例如,中华传统文明提出了以民为本,“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把其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中华传统文明强调“世界大同”,“人类文明新形态”又把其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传统文明从总的来说还是一种封闭的、保守的文明状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方面向未来开放,与时俱进,向世界开放,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又注重发展的创新性,焕发隐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的创造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之汇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洪流。当今我们正在构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决不仅仅简单地延续传统的中华文明,而是把中华文明汇入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大潮之中,对中华文明进行再创造。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就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一种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文明形态,追求共同富裕就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创举。不注重充分发展生产力明显是传统的中华文明的一个“短板”,我们正在构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充分解放生产力,建立了独特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弥补了传统的中华文明的不足。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在传统的中华文明状态下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必须承认,传统中华文明的发展是遇到了瓶颈的,如国家规模巨大但社会却散漫无组织等,“人类文明新形态”则突破了这些发展瓶颈。“人类文明新形态”把传统的中华文明带入了现代状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其他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由于都属于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范畴,所以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中华传统的文明形态相比,有着更多的共性。但它绝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他社会主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它辩证地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将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在这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下,我们看到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全面推进其他各方面的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共赢,这种“既……又……”的局面,在其他社会主义那里我们是难以看到的。我们正在构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与实施改革开放初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相比较,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改革开放初期是现代化“起飞”的阶段。在那样一种社会主义文明状态下,首先注重的是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起飞”就是一句空话。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现代化到了“稳定”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文明状态下,在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同时,必须相对注重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从主要注重激活发展的动力,到注重激活发展的动力的同时也注重发展的平衡,社会主义文明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原先并不具有的新的特点。社会主义文明的形态成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说明在这种形态中共产主义的元素越来越多了。人们不仅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且精神生活也十分丰富;不仅人与自然,而且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了“和解”;努力解决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些属于共产主义的元素当然不可能出现在资本主义文明中,就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文明中也凤毛麟角,但出现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


 

 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在这里是就“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而言的,但实际上对从这种变革中滋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而言也是适用的。我们正在构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不是延续传统的中华文明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资本主义文明的翻版。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正在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生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七一”讲话中是并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两个概念的。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概念以及意思相近的一些概念表述,我们在学术界还能不时地看到加以使用,那么“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则是人类文明发展上的全新的一个术语。


 为什么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后面还要紧跟上一个“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本质上就是中国独特的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后面紧跟着一个“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就是为了将中国独特的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提高到开创新的人类文明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独特的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充分揭示它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的意义比开创人类新的文明的意义更深远的了。我们以前也从多方面阐述过中国独特的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的意义,但没有比开创新的人类文明更高屋建瓴、言近旨远的了。所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中国独特的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的认识,特别是对其意义的认识,打开了一个新的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互贯通的。尽管两者是并列提出来的,但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事实上,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生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的大地上没有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中国也不可能出现“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以,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把握,不仅要了解它与其他文明形态的区别,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它“新”在哪里,更要知道它是怎么样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产生出来的。


 走什么样的道路,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类文明状态。也就是说,文明的发展状态是怎么样的,完全取决于所走的道路是怎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性质、特征、内涵决定了它必然会产生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本来就是与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道路有别的道路。中国人民认定,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人民不但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的积极成果,而且现代化的那些负面效应早已把自己葬送掉了。中国是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不可能跟在它们后面亦步亦趋。况且,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本身也已出现了深重的危机,中国不可能明明知道前面是“陷阱”,还硬要陷进去。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夙愿,中国人民对此不会有丝毫的动摇,但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人民得自己去选择和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实际上是在“走自己的路”。尽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现代化道路”,需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确实它具有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元素”,也就是说,它是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正是这些“中国式”的“新元素”不是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也不是与其他传统的文明形态联系在一起,而是跟一种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还没有出现过的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相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包含的“中国式”的“新元素”把中国引入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那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哪些“中国式”的“新元素”是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哲学基础是崇尚总体性、协调性,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发展的内容是强调全面发展;发展的途径是注重和平发展,强调开放包容。所有这些,都通向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实际上,它们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构成要素,同时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七一”讲话中表述“双创”的那段话,特别提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促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升格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素。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先进的漫长的演进过程。社会形态的更替实际上也是文明形态的更替。人类文明演进到20世纪,由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人类文明终于可以进入这样一种崭新的形态。这种新形态归根到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产物,都可以从这一道路的本质、内涵、优势中找到根源与根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基石。不同的道路导致不同的文明形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新关系的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它是“社会主义”的新文明形态,与此同时又是整个“人类”的新文明形态。显然,这种“人类的新文明形态”的出现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合规律发展的结果。如果一定要给“人类文明新形态”给出一个总体特征的话,那么“五大文明”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则是它的总体形态,显然,只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才有可能创造出这样一种总体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两个“创造”是完全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内生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视野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而在人类文明演进史的视野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以,当我们有了“双创”的新认识,我们会倍加珍惜和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来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双创”联系在一起,我们会更加深切地感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做出的这一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他发现,人类文明在从古代向现代乃至更高阶段的演进过程中,将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后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并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跃升过程中需要经过社会主义这样一个过渡阶段。他在早期和中期强调的是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跃升必须要经过资本主义阶段。但是到了晚年,他通过对东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又提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卡夫丁峡谷”,而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成功,证明马克思晚年的这一设想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在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成功并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后,这些国家在其建设过程中却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与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所提出的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是不一样的,而是马克思在后期所设想的那种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前者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而后者是有待于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正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使社会主义的事业遭受到了一系列的重大挫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了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地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回归到马克思所说的有待于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的位置上,按照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来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这样一种理念上的正确判断,就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的伟大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既创造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的人类文明历来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至今我们没有看到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创造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的人类文明,也没有发现哪一个国家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相应地创造了新的人类文明,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却实实在在地创造出了新的人类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中华民族的发展逻辑、人类文明的发展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广博而深厚的理论—实践结合体,并仍在现实中不断发展,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定向,这是它的理论和实践灵魂,同时也还有中华文明“基因”和“血脉”的传统积淀,并要同当今各国特别是占世界体系主导地位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交流切磋。这三条线索,在近代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发生了最初的碰撞,并在近现代的百多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延续壮大,直到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深层的交互凝聚,有机地构建起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人类问题三大逻辑线索上迄今为止的协调并进和未来的继续发展,不但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而且把中国引向了一种新的文明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提出和推进改革开放,这是一种创新。在经济领域、政治体制、社会运行、文化建设及生态发展上哪一方面都是不断地在推陈出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等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在不同阶段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及时地用创新加以一一应对。正是这种“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灌注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完全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地进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的“新”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是联成一体的。





充分认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深远的意义已经初步显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断完善,其意义将会更充分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对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不管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又是“中华文明”的新形态,它首先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始终传承不息,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确实,在世界上除了中华文明外,还没有哪个原生文明同样经受住了历史的各种磨难和考验而延续至今。但无疑,到了近现代,中华文明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力挽中华文明于危局,立志于千秋伟业,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从“站起来”“富起来”一直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终于逐步地走出了积贫积弱,得以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民族真正地开始“强起来”了,也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一种新的形态。把中华文明推进到一种新形态,是当今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当今创造的中华文明新形态当然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但不可否认,它也代表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达到的新境界、开辟的新天地。中华文明新形态使传统的中华文明的革新思想、包容理念等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为人类文明形态铺陈上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色。从传统的中华文明到中华文明的新形态确实有一个逐步“定型”的历程,但关键一步确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实现的。既坚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确立的制度基础,又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创新,并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了治国理政的体系建构,这样中华文明新形态就基本“定型”了。如果基于“体”“用”之说来解释中华文明新形态对传统的中华文明之意义,那么或许可以这样说:中国大地是“体”,道路和办法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就可以说已经是在中国大地上自觉地确立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即在中国之“体”上有机结合了中国之“用”。中华文明新形态就是这种“体”“用”合一的现实呈现。让传统的中华文明进入一种新的形态,即创建中华新文明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现在这一“梦想”的实现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形态,它对社会主义文明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人类文明的前进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立开辟了空间,但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文明的形成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反复。中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不但捍卫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一系列的基本原则,而且又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文明有了一种新的形态。当今在中国出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目前为止最成熟、完美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要和右翼思想家开始借机鼓噪“社会主义破产论”。而事实上,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确实面临一个“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而与“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文明究竟如何构建”的难题。在这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顶住巨大压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不但正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而且也破解了“社会主义文明究竟如何构建”的难题。随着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中国的创造,人们对社会主义文明原先的一些理解得以更新和充实。例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注重走和平发展,都作为要素纳入社会主义文明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把传统的社会主义文明推进到了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文明。可以说,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是中国这些年在社会主义领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更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最后落脚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仅是物质层面或其他什么层面的贡献,而且更是文明的贡献。人类文明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作保证,人类社会根本谈不上是文明的。以前的文明社会是如此,当今的文明社会更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的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直接增强了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这当然是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还不在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是促使了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式的诞生。人们通常所说的所谓“中国模式”,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式。这种人类文明形式的出现使西方文明模式走下了神坛,它阻挡了当今人类文明变成清一色的西方特征。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但正确地回答和破解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社会主义文明究竟如何构建”的问题,更正确地回答和破解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人类文明究竟如何构建”的问题。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为构建新的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融为一体的。正因为这种“融为一体”,所以当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候,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仅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伟大的人类新文明体!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还在路上






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但这种创造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还在路上,任重而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也需要继续完善;与此相应,“人类文明新形态”更不应当停留在现在的水平和层次,一定要把它建设得更加丰富、更加先进,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更加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2020年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又马上提出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就意味着向创造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前进。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之时,在中国大地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肯定不是现在这一水平。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大地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水平与层次也会越来越高。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水平与层次的提高,不是自然完成的。这必然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不忘本来,才能拥有未来。只有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才能弄明白今后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只要回顾一下今天中国大地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如何逐步形成起来的,我们就会明白,进一步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起码下述三点我们是必须做到的: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保持强大的支撑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的开创,说到底还是依靠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核心的要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当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明确了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方向,而且提供了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支撑,确保了人类新文明建设的成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没有“人类文明新形态”,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也是这样。“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需要组织、调动、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而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履行这样的职责。在中国进行人类新文明的建设,是具有独特的优势的,这就是有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一优势。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始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进行。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是这一崭新文明形态的灯塔,为其确立了牢固的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创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理论依据,使我们对从事这一事业充满了信心,而且为我们如何创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基本的战略和方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正如说,这一理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对于的这一深刻判断,我们每一个参与到“人类新文明形态”建设中的中国人来说,都是能够深切体会到的。这些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当然不会是把马克思主义僵硬地搬过来而绘制出来的文明“摹本”,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与时俱进,使之不断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文明“原本”。对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作用,在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征途上,我们必须永记心头。


  第三,坚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永远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中国式现代化新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寻根究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新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棵大树上的“硕果”,对此,中国人民的头脑必须十分清醒。现在我们有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理念,不是要淡化而是要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自信和自觉。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以及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成熟、完整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所有这一切,在进一步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征途上,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例如,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等等,都是要继续实施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也会日趋完善,只要我们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脚步”走,前景无限光明。

(责任编辑:林日杖)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6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目前为“中文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等。




本刊声明


本刊对所有来稿概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亦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收费组稿。本刊严禁编辑私收作者任何费用或贵重礼物。如作者由于上当受骗而遭受损失,与本刊无关。

严禁一稿多投,如由于作者原因造成一稿两刊或多刊的,作者须承担全部责任和损失,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作者网络投稿时为防止误入假冒本刊网站,建议先登录福建师范大学官网(www.fjnu.edu.cn)在“科学研究”栏下找到本刊网页,再根据提示进行在线投稿。

本刊编辑部联系电话:0591-22867859。





往期回顾


▸ 张云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的异同》

▸ 郇庆治《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王丽洁,汪进元《单身女性卵子冻存与利用的分段控制及其法律边界》

▸ 冷传莉,曾清河《人格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检视与司法展开》

▸ 胡翼青,张婧妍《作为媒介的城市:城市传播研究的第三种范式——基于物质性的视角》▸ 孙玮,李梦颖《扫码:可编程城市的数字沟通力》▸ 2021年第6期目次▸ 李慧明《欧美气候新政: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及其限度》▸ 方世南,张云婷《以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薛海平,高翔《家长教养方式影响孩子课外补习吗?》▸ 李帮喜,邓永波《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企改革:开启提速增效与重点突破新征程》 戴宇辰《传播研究的“物质性”取径:对若干核心议题的澄清》▸ 白红义《以“人-物”关系为中心:新闻研究的物质敏感性》▸ 2021年第5期目次▸ 刘少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传统与学科建设》▸ 郭为桂,胡俊祺《“党领导一切”:观念和体制的变迁——基于<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的文本考察》▸ 郇庆治,陈艺文《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生态扶贫进路》▸ 董扣艳《性别冲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批判——微博“热搜”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 曾润喜,潘颖《媒体融合时代的计算新闻成熟度评价研究》▸ 郑佳宁,曹凡《定向增发中 公司意思自治的适用及其限制》▸ 吴海琳,程茹《走向“复合型社会”赋能的智慧社区建设——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的“十三社区”案例分析》▸ 陈永森《罪魁祸首还是必经之路?——工业文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罗昕,蔡雨婷《城市区级融媒体建设的制度困境与创新路径——基于G市的实证考察》▸ 2021年第4期目次



- since 1956 -

欢迎转载传播


点击左下方“阅读全文”  可下载本期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