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之后,《速8》给你的还是你想要的吗?
作者 | 轻微(北京)
编辑 | 有毒崽(成都)
上个世纪40年代的美国,刚从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浩劫中复苏,便迎来了飙车文化最为张狂的年代。追求“速度与激情”一度成为了许多街头飞车党或赛车手的终生信仰。而到了60年代,美国战后的“反叛”文化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嬉皮士们也开始关注街头的赛车文化,甚至不惜与当局的警察周旋,这样的状况一直到延续到上个世纪末,在美国的诸多城市依旧存在。
而到了2001年,好莱坞从这种亚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制作出了第一部《速度与激情》,影片一经上映,便赢得了大量粉丝。时至今日,“速度与激情”系列仍是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中不可规避的成功案例之一,该系列从第一部上映至今,已创下全球票房大约 23 亿美元的纪录。
然而,这一次《速8》的强势回归,不得不提的,还有杜比技术的应用。
除了怀旧党,去看“速度与激情”系列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是冲着特效与动作去的。于是观影当天,特意选了一家杜比影院,体验一下传说中的视听双重震撼。
也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杜比”就是全景声的代名词,观影当天才发现,远远没有那么简单。首先,作为一门视听艺术,电影通过大银幕上放大画面为观众带来感官刺激。而杜比视界激光放映系统高达100万:1的对比度,相当于普通影院对比度的500倍,让画面呈现更高的亮度与更广的色域,在影片的动作场面中,这样的视觉效果显得尤为震撼。
一流的光学和图像图例能力,提供高动态范围,带来增强的色彩技术和远超当今市场上任何其他影像技术的对比度,在杜比视界的加持下,电影画面也因此拥有更丰富的空间感。
《速8》中段达到高潮的纽约“丧尸车”大戏就充分展现了这项技术之伟大——塞隆扮演的黑客为了拦截俄罗斯政客的数据箱,对三公里内的所有车辆的系统进行入侵,正在路上行驶的、靠边停车的、立体停车库里的、4S店待售数百辆车同时进入了自动驾驶系统。这些无人驾驶的车辆排山倒海地涌上街头,一起追踪目标汽车,速度一致,目标一致,瞬间就产生了大批“丧尸来袭”的既视感,效果震撼。随着镜头在城市中不断地游移,镜头快速切换让人血脉喷张,纽约街道上蜂拥而至五颜六色的车群在轰鸣声中由远及近,让人仿佛命悬一线,充满无处可逃的恐惧。
视觉之外,杜比全景声系统则在“听觉”上为观众带来卓越体验。从洛杉矶黑人街区走出的“速度与激情”系列本来就自带摇摆感。《速8》开场嘻哈音乐配合哈瓦那街头的加勒比风情,让人仿佛走进巨大的狂欢派对现场。声音效果配合画面场景的变化在影院中流动,从身体的四面八方用涌来,甚至包括头顶上方。
动作场景中,杜比全景声则为声音打开了不可思议的深度和广度。试想一下,数辆豪车在空旷的冰面上齐头并进,加速的引擎轰隆作响,背后突然的爆炸声冲进耳窝……转瞬是车内人物清晰的对话和子弹打到车身上的撞击声,不同声响以不同强度混合在一起,这时候,你的感受将会怎样?最后的那场冰面飙车戏再次将视听体验推向极致——飞车划过冰面,冰层突然爆裂,车身入水下沉,这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声效在短短几分钟内涌入耳道,直冲大脑,就仿佛故事发生的那一刻,你就在现场,身临其境地体会着银幕上一切。
在《速8》整个观影过程中,杜比影院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爆炸感”,这种“让每一个毛孔都张开”的观影体验,甚至是影片结束后的“虚脱”之感,都让观看《速8》成为了一场对体力的考验。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杜比影院舒适的环境设计,不仅银幕背光亮度令人满意,不管坐在影院哪个角度观看大银幕,都不会产生疲劳之感。这些用心的细节,都大大地提升了观影品质。
超级英雄+很正的三观
《速8》延续了上一部的剧情,多米尼克与莱蒂共度蜜月,布莱恩与米娅退出了赛车界,表面上每个人的生活都渐渐平淡,但由查理兹·塞隆饰演的神秘女子Cipher的突然出现,打乱了飞车族好不容易得来的平静,她以多姆的妻儿筹码,引诱多姆背叛团队,走上犯罪道路,替他们偷密码箱,盗核潜艇……令整个队伍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生死患难的情义也开始断裂……
相比之前几部,这一次,导演将亲情融入激烈的飙车角逐戏中的意图更加明显,除了多米尼克之外,像后来之前的反派Deckard Shaw也是因为亲情才决心与飞车家族合作,为兄弟复仇,进而带起了节奏。由此可见,超级英雄的个人主义全能光环,配上正义与亲情的三观输出,已然成为好莱坞不可少的标配了。
其实,谈到家人的概念,在《速度与激情7》中就已经反复出现,如多米尼克在面对大反派德卡特•肖时说:“这里没有所谓的朋友,我有的是家人。”在飞车家族的意识中,家人显然是最重要的,甚至超越了赛车带来的快感与冒险带来的激情。因而,在影片的结尾,布莱恩选择回归平静的家庭生活,这虽然是导演在主演保罗出事之后的无奈之举,但也反映出影片对于家庭温情的追求。多米尼克和布莱恩在分开的十字路口,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行驶,导演最后给多米尼克的自白:“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是四分之一英里的赛道,还是绕了大半个地球的距离,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就在此时,就在此地,你永远在我身边,也永远是我的兄弟。”
不过,说到反派的突然倒戈,难免少不了观众的吐槽,毕竟人物角色反转的太快,前情铺垫的有些潦草。就寥寥几分钟,之前的坏人就加入了正派的团队,就是因为老大去找了他妈?就是因为戴克也想为兄弟复仇?话虽然是什么说吧,但难免一笔带过得有点离奇。在这里,或多或少会让观众觉得,人物太过单薄,人性中复杂的东西,完全没有传达出来。当然,可能导演本人觉得来电影院看《速激》的,看的只是“速度与激情”吧。
回过头,抛开这些细节,再来从宏观角度聊聊这部超级英雄大片,一如既往的老实,正义战胜邪恶的主旋律,自带光环的男主和正派团队,无论怎么折腾,怎么翻车,被炸弹狂轰,从多高的地方摔下来,都死不了……然而,这可能也正是好莱坞电影票房乐观,商业价值大的原因之一。《速度与激情》系列中不断出现飞车家族在北欧、墨西哥、东京等地与黑暗势力对抗,维护“正义”。这似乎正与公共视野中美国一贯倡导的民族包容与多元的精神一致,这种包容精神在当代美国甚至衍生出一种极端,即一种是扮演维护世界和平的世界警察角色。
《速度与激情》与好莱坞商业美学
商业电影的萌芽一定程度上源自动画电影,而动画电影则起源于二战时的美国,并已经开始显现出与商业美学的联系。此时电影的制作过程已经会充分考虑观众的欣赏趣味了,并开始尝试引进一些新的技术,以更好地实现观众与商业、技术的结合。一如上面提到的,《速度与激情》中反复强调的 “家”概念,符合普世的价值观,而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国观众更是受用,电影从第一部到第七部一直如此,甚至到最后,多姆给有关他和一众兄弟的关系做出了最好的定义: 不是朋友,是家人,而这也正好对准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点,不失为一种成功电影营销策略。
此外,作为好莱坞打造的最为成功的系列电影之一,《速度与激情》也自然具备好莱坞电影中一贯的“强大明星阵容”作为支撑。早期的美国电影圈内,演员的地位是极低的,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关注机器而不关注演员。可如今可不一样了,美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上商业体系最为成熟的电影,在好莱坞,明星阵容作为吸引观众的最有效也是最有力的手段,通过明星的魅力提高电影的商业价值成为商业电影宣传中最重要的筹码。
2015 年,《速7》迎来了包括范·迪赛尔、保罗·沃克、米歇尔·罗德里格兹在内的全明星阵容的回归,这一次虽然保罗不在了,但反派女神查理兹·塞隆的出演还是值得关注的。1996年主演《山谷两日》一举成功,之后便片约不断。 2004年的电影《女魔头》中她出演著名连环女杀手,凭借出色的演技,获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认同,获得金球影后之后,又在柏林折桂,最后终于获得了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视听轰炸的背后是人们对“暴力美学”的消费
“暴力美学”在当代电影中,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镜头与画面的表现力要高于演员对白的表达,相对语言对白,更多的是利用镜头和画面进行叙事的推进与表达。随之而来的,则是演员的台词被消解,观众透过画面的欣赏与感受,获取更多无形的叙事内涵与情绪含义。在 《速度与激情》系列中,欧美文化中极力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显露无疑,其中的主要人物个个都是身手不凡,无往不胜、车技一流的形象,习惯用简单直接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通过讲述艾迪这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用自己粗暴的方式与社会恶势力的抗争,来传达人们对于精神自由的普遍追求和超越自身处境的迫切心理。
新片《速8》一经上映,不少粉丝就表示,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纽约的“僵尸飞车”和俄罗斯的冰面飙车戏。其中,豪华跑车纷纷出镜,某种对物欲价值崇拜感瞬间涌来,同时飙车角逐本身的超强速度感,直接影响观影者的荷尔蒙水平;此外导演还融入了大量破坏力极强的,激烈撞车场面,甚至引入“无人驾驶”特效,集中将影片的叙事内容简单化并暴力化,试图通过一个个暴力场面的构建,实现专属的暴力美学风格。试想,那一刻,就在你眼前,数百辆豪华跑车毫不设防地撞击、摧毁,甚至从天而降,极大的破坏力背后,你的心理将会发生怎样微妙的变化?
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新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带给人们心理压力及审美取向的转变是微妙且不可估量的,邪恶又简单粗暴,就像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电影中的“暴力之美”,它既满足人们对于情感的宣泄及力量的崇拜,同时,又能为商业电影的创作开辟一个美好的出口。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国杜比影院信息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欢迎为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