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电影,值得等一年

左边 深焦DeepFocus 2021-03-29


文 | 左边(北京)编辑 | 有毒崽(成都)

编者按:

去年10月29日,《不成问题的问题》在第二十九届东京电影节上首映,入围主竞赛单元,并斩获了最佳艺术贡献奖。而在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影片也斩获了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2项大奖。时隔整整一年,今年今日,这部万众期待的华语电影佳作终于要在国内上映。再多言语不如行动,请用票房支持华语艺术电影!
此文首发于去年东京电影节。

久违的陌生

陌生。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给我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细细翻阅老舍全集,在1943年的《贫血集》中翻检出来,很少人知道这部短篇小说出自老舍之手。 老舍身后总为人所称道的,多是《骆驼祥子》、《茶馆》这些以北平为背景,关注底层民生的经典作品。他抗战时期的尝试,多被后来人忽略。
作为导演的梅峰也很陌生:他是著名的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娄烨的老搭档。 《春风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谜事》,作为剧本原创者的梅峰凭前者拿到第62届戛纳最佳编剧奖,凭后者拿到第7届亚洲电影大奖的最佳编剧。但凡看过其中一部片子的人都会诧异,总是将故事围绕在都市、爱情、现代几个元素中的创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一部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来做文学改编? 而老舍原作小说中,用侯宝林先生相声中的一句话讲,“一点爱情的味儿都没有。”
另一个很大的陌生是颜色和镜头的选择。全程黑白加上极少的特写,这样的决定从一开始就拉开了观众和人物的距离。观众从一开始就自知:我们是旁观者。

梅老师和殷桃

改一个靠谱的故事

著名的法国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曾说,一个了解电影的好办法就是知道故事是怎么讲的。梅峰显然同意这一点。他选择《不成问题的问题》,不仅是由于老舍去世五十周年的纪念意义,也是看中了这个故事具有丰富和复杂的寓意。换句话说, 在当代语境中,这个故事有许多的层面可以挖掘,也有很多种理解的空间。梅峰提到,审查时,有位老先生提出异议,这明明是讽刺当今社会嘛! 回答是,这文字是老舍先生40年代写的,我们也没办法。电影备案时,梗概很简略:“1940年代的大后方重庆,一间物产丰富却总是赔钱的树华农场,一场明争暗斗在新旧两个农场主任之间上演。这部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似乎叙述了一个永不过时的人间寓言。” 梅峰认为,这部小说本身很现代, 它根本上是知识分子剖析中国社会弊病的一个尝试。电影分为三幕,分别以丁务源、秦妙斋和尤大兴三个人物来命名。老农场主任,丁务源,左右逢源,八面玲珑 。不知何处来到农场的艺术家秦妙斋,满口艺术,实为混混 。新来的主任,尤大兴,留洋归来,急于改革。其中串起整个故事,可谓是“书胆”的,就是丁务源。整部影片的担子,一大半都压在他的身上。范伟老师就是挑担人。主题意思很明白:小小的一个亏损中的农场,却是丁务源的天地,而他的游刃有余却正体现了中国人情社会的根本弊病。在梅峰眼中,敲定了范伟,这戏就成了一半。“范伟老师,就给人一种中国文化熏陶下的感觉,形象上就很周全和圆润。”梅峰说到这里,不禁笑了起来。范伟个人所独有的喜感并没有被特意的夸大。他所扮演的丁务源,南腔北调,交际中所需的语言,都可以来两句。电影一开场,范伟精心打理自己不多的头发,对着镜子练习给三太太请安的桥段,一下子就锁定了人物形象。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仔细读过两遍原著,我发现在总体的脉络上,电影十分忠实于老舍的本意。而几个使文本立体化的改编之处,正体现出了梅峰与娄烨合作时编剧的风格。一部本来可能充满着浓郁的乡间色彩的影片间,洋溢着文艺的气息。原著中除了丁务源、秦妙斋和尤大兴三个男性主要角色外,只有明霞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甚至是常露丑态的尤太太。梅峰为了达成人物的对称关系和填补小说中一笔带过的背景信息,凭空制造了三太太和佟小姐两个配角。他也最后选择殷桃来饰演明霞,使一个原著中愚蠢平庸的太太成为了后半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明霞在原著中近乎丑角的状态,被改编为一名更人性化,更有主观选择的女性。殷桃和其他两位的女演员的高颜值,也使本来黑白的影片添了亮色。男性角色中,秦妙斋虽然由偶像派的张超饰演,但因为其角色实在不讨喜,漫画式的夸张形象很难使人相信,不免影响了情节的流畅和自然。不过原著中,老舍生生在农场中加入一个从天而降又不学无术的艺术家,大概也是忍不住想大大讽刺一下抗战中在后方故作“清高派”却又拿不出任何作品的评论家们。也许可以算是改编中不可避免的瑕疵。唯一与爱情有关的戏,就是张超饰演的秦妙斋和王梓桐饰演的佟小姐之间初次见面后,相谈甚欢,引为知己,聊到情动处,就在桌旁吻了起来。因为是加入的原创剧情,不免有些突兀。而台词和动作,未免有些过于现代。但我也怀疑起来:民国时的“文艺青年”,会不会正是这么冲动,甚至矫情的? 另一段值得称道的改编,就是在第三幕中丁主任从重庆回来的情节。原著中丁主任的行踪是不加描写,故事需要他时就自然回来了。改编后,丁主任自述的情节更加入了些悬疑的色彩。当范伟从河中头发散乱地仓皇而出,为本片剪辑的廖庆松老师(《聂隐娘》剪辑师)惊呼:“这好希区柯克啊!”而对秦妙斋出现在农场的解释中,也对他的身份做了个铺垫,加入了一个莫名失踪的吴明义教授。而这两段中有意模糊处理的情节,恰恰为故事提供了更多隐藏的脉络。而梅峰老师在解释时,也笑谈到:“编故事,这不就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事儿吗?”当遇到问题时,讲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故事来圆场,的确也是社交中常见的方法。

东京国际电影节剧组合照

选择黑白与古典

梅峰试图达到的效果,是保持镜头的客观,不用蒙太奇或正反打等常见的镜头语言来干扰基本叙事。他推崇的,是费穆《小城之春》的中国传统美学特质,和布莱松《巴尔塔扎尔的遭遇》里动作代替大段台词和画外音的叙事风格。他的解释是,原著的故事本身就很戏剧化,冲突也很明显。如果强力地突出某个个人的喜怒哀乐,使镜头更加主观,反而背离了强调叙事的本意。这是和我们平素诟病的商业片的之处,许多电影不吝于投放大量的特写镜头,但最终故事圆不回去,反倒招骂。 为了视觉效果,梅峰使用艾丽莎一机走天下,为了制造运动的生涩感,故意没有使用斯坦尼康。他也坦诚,在影片中段秦妙斋的几个镜头,手持的镜头所造成的颤抖,几乎快超越了原本设计中的电影语言边界。

东京国际电影节剧组合照

梅峰在影片颜色基调上,是琢磨了很长时间的。他最后才敲定使用黑白。原因有两个,一是民国时代所有的影像都是黑白的,这本来就是记忆的原状。而另一点是制造一种想象的色彩来逼近当时的真相,其风险和难度可能更高于选择黑白。其实我以为还有第三点是梅峰不愿意直接说的。他后来讲,如果资金更宽裕,他对美术道具等会有更大自由度的控制。构造如姜文《一步之遥》中十分鲜活的民国色彩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和想象力,更是资金。对于艺术片而言,这是很难迈过去的一个坎儿。但黑白不仅能藏拙,也有它的优势。它也有光影的特性。梅峰特别强调,整个片子的颜色如同它的基调一样,一开始更亮,逐渐的阴沉下去,在影片接近尾声处来到黄昏的魔术光线时段,而在结尾也有一大段夜戏。黑白的色调也对情节施加了作用。抛弃特写和黑白色调,这也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的风格。但如梅峰所说,这也是中国电影美学的传统,只是被遗忘许久了。
在镜头和音效上,这部电影也异常地克制。绝大部分的镜头,都是中景以上,而且多是两人同框。长镜头也不少,都是尽量让位于主体叙事逻辑和演员发挥到最饱满的状态。虽然有冯满天老师的几段漂亮的中阮主题旋律,但仅仅是用来充实过渡剧情。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被期待于放置在故事主干上。这也是现实主义的处理方式。

蒋中炜和梁霆炜

新文人电影的滥觞?

如果要为这部片子定一个调子,电影学院的官方定义是:“新学院派”。这部片子基于北京电影学院和青年电影制片厂的资源,意图传承的是80年代谢飞、张暖忻、郑洞天等第四代导演的现实主义传统。对于观众,梅峰不愿意做强烈的预判,但他强调,“这是部非常知识分子性的电影。”而娄烨导演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是:新文人电影。
改编老舍作品,也是另一个传统。身在“鲁郭茅巴老曹”的经典作家之列,老舍的作品中,《我这一辈子》、《龙须沟》、《方珍珠》、《骆驼祥子》、《茶馆》、《鼓书艺人》和《离婚》,都曾被搬上过大银幕。而改编为电视剧的,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四世同堂》。然而,梅峰的改编明显区别于之前作品的风格,这也是老舍原本故事的底子所致。老舍中后期大多数作品里,社会底层的人民是他最关心的。而《不成问题的问题》中, 讽刺的焦点,是以一个主任为圆心的从上到下的社会关系。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对于大众来说,观看这部片子有一些明显的障碍:两个半小时的长度,和如温吞水般的叙事节奏。虽然有条不紊,但对于习惯商业片的观众而言,不免缓慢了些。如果后期更舍得下剪刀,对观众的理解力再多些信任,我们也许能看到更精炼的叙事结构。不过,这部片子无疑是扎扎实实地讲了个有意思的故事。 在观众不断地被各种影片生拉硬拽、不得不“强颜欢笑”大肆娱乐一番的今天,与叙事保持距离,安静地看人讲个故事,也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和梅峰先生饮茶聊天时,他最大的担忧,是这部片子能否在今年上映。这,可能也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 FIN —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许鞍华文德斯阿克曼詹姆士·格雷

范俭汤浅政明罗伯特·帕丁森张扬

蒙吉雷磊小野大卫·林奇阿巴斯

伊娃·格林奉俊昊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

罗梅罗周星驰娄烨伯格曼让娜·莫罗

施南生阿萨亚斯金敏喜山下敦弘

徐冰寺山修司洪常秀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