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的反对派:“捷克电影新浪潮”最重要旗手伊日·门泽尔去世 | 燕京书评

余雅琴 燕京书评 2020-10-27

作者 | 余雅琴

全文共 2377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伊日·门泽尔(Jiri Menzel)
 
享有盛誉的捷克导演、剧作家伊日·门泽尔(Jiri Menzel,又译伊利·曼佐)于当地时间9月5日在家中逝世,享年82岁。门泽尔是上世纪60年代发轫的“捷克新浪潮”(Czech New Wave)代表导演。
 
伊日·门泽尔是“捷克电影新浪潮”的旗手之一。1966年,他的处女作《严密监视的列车》(Closely Watched Trains)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该片改编自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同名小说,本应该是一部英雄赞歌,却被门泽尔用巧妙的方式解构了宏大的叙事:将二战时期一个年轻人炸毁德军军火专列的动机设定为因为性缺陷而来的羞愧。
 
1969年,他的电影《失翼灵雀》(Larks on a String),改编自捷克著名作家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1914-1997)于1959年写作完成却没出版的小说,该片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的捷克“资产阶级”被送到工厂接受“再教育”的故事,遭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禁映。直到1990年才上映发行,之后还获得当年第40届柏林节的最佳影片金熊奖。
 

「伊日·门泽尔是“捷克电影新浪潮”最重要的旗手」

 
1957年,伊日·门泽尔进入著名的布拉格电影学院攻读导演专业。1962年毕业后,他和当时涌现的一批年轻导演,一同革新了捷克电影的面貌,发起了被后世称为“捷克新浪潮电影”的运动。从1970年代开始,门泽尔开始在捷克境内及国外经营剧院事业,在写剧本的同时,也参与演出戏剧。
 
1987年,他担任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成员。1989年,他担任第16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成员。1995年,他担任第1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成员。2013年,他担任了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和中国第五代女导演彭小莲有过一场对谈。现在,两位导演已经先后去世;对于中国和捷克来说,他们都曾经历过的集体主义式电影生产也已成为过去。
 
评论界普遍认为,伊日·门泽尔在创作中极其善于将严肃的政治反思与浪漫的诗性品格奇妙地融为一炉,一度开创了极具“东欧性”的电影诗学。他的电影,总是在严肃的政治环境下,捕捉最为纯真的人性,以哲思的视角述说东欧民族伤痛,用诗意幽默的方式来观照遭受过的苦难。
 
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门泽尔的《严密监视的列车》是一部将严肃议题与情色笑话、讽刺纳粹以及纯粹的荒谬场面融合为一体的混合风格电影。在一种现代电影自由散漫暧昧的气氛中,门泽尔集中探讨了个人行为的复杂成因,尤其是性爱和个人个性、自信成长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弗洛伊德现代性心理学的角度完成了整部影片的叙事,将二战后新写实主义电影所建立起来的重要原则带向了极端转变的格调。这种风格的形成,与196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关。
 
《严密监视的列车》
 

「“捷克电影新浪潮”是1960年代世界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捷克电影新浪潮”发轫于1962年,略晚于大名鼎鼎的法国“新浪潮”,但与当时普遍流行的“现实主义”不同,这批电影带有很强的黑色幽默和荒诞色彩,表达出了一代青年对社会的态度。因此,这些电影很难在当时的东欧国家获得审批,比较知名的作品除了门泽尔的《严密监视的列车》,还有米洛斯·福尔曼的《黑彼得》和《金发女郎的爱情》,以及超现实主义旗手如维拉·希蒂洛娃的《雏菊》和亚罗米尔·伊雷什的《瓦莱丽和她的奇迹一周》。
 
1963年,沃依采克·雅斯尼拍摄的《一日一猫》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标志着“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开始走向国际性的影响力。与“法国新浪潮”不同的是,这批捷克电影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导演也多数出自国有电影事业单位,他们的拍摄往往接受到了电影制片厂和国家资助。
 
在这场运动中,作家米兰·昆德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玩笑》(亚罗米尔·伊雷什导演)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在1967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联盟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米兰·昆德拉将这一波民族电影描述为捷克斯洛伐克文艺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米兰·昆德拉
 
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大批捷克电影人在此后一年中陆续逃离捷克。虽然大部分电影无法在其国内上映,但出逃的导演们将影片带到各个国际电影节,例如朱拉·亚库比斯克(Juraj Jakubisko)的《背信者与流浪汉》(The Deserter and the Nomads)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希蒂洛娃(Vera Chytilova)的《天堂禁果》(We Eat the Fruit of the Trees of Paradise )于戛纳电影节展映。
 
希内克·博钱沃依采克·雅斯尼( Vojta Jasny)反映苏联入侵捷克题材的《一切善良的市民们》( All Good Citizens),更是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69年底,巴兰多夫制片厂总经理被解除职务,留在捷克国内的“新浪潮”导演也受到打击和处分,标志着“捷克斯洛伐克电影新浪潮”的终结。
 

「门泽尔的电影至今发挥着影响力」

 
在“捷克新浪潮”结束的第二年,捷克作协也被当局解散,与赫拉巴尔一样,门泽尔也失去了工作。在70年代,赫拉巴尔写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在1974年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门泽尔开始执导影片,他们一起合作了几部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赫拉巴尔关于其父母生活的小说《金黄色的回忆》(Postriziny ,1981),还有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雪花莲节》(The Snowdrop Festival,1984)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这一时期的门泽尔影片更加诗意和活泼,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也注重大众化和娱化。即便如此, 1989年“天鹅绒革命”后 ,门泽尔同样遭遇了市场化的难题:从政府公务员转变为独立导演的过程,让很多“新浪潮”导演难以适应。但是,门泽尔依然活跃在捷克的电影界,他没有像他的同辈人米洛斯·福尔曼等人一样,远赴好莱坞或者欧洲其他国家。在捷克国内,他依然是一个“异见分子”,公开发表过对哈维尔的不满。
 
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1914-1997)
 
2006年,他拍摄的改编自赫拉巴尔同名小说的《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这部电影上映时,赫拉巴尔已经去世多年,门泽尔用这部电影回应了他们半生的友谊。此后,门泽尔创作不止,2013年还执导了电影《好色之徒》(Womanizers),2018年参演了电影《翻译员》( The Interpreter),推动当代捷克电影走向世界。
 
虽已远离创作巅峰期,“捷克新浪潮”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但门泽尔和他的同代人,用电影或文学回应时代的创作态度,依然值得铭记。


<燕京书评>原创稿件。转载请后台联系。

· 专访阎连科:中国女性解放与平权没有关系

· 保罗·奥斯特等发起“作家反特朗普”运动

· 美国会变成一个独裁国家吗?

· “文艺女性”数据报告:性别歧视下的女性文学长跑 

·  大卫·格雷伯辞世,他是当代最重要的无政府主义学者

· 专访淡豹:生活哪有那么多乘风破浪,我没有对抗大时代的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