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9)
前言:
2019年史学研究公众号将继续编选历史学新书单,本期为2019年第29期新书单。为保证书单的质量,公众号将主要通过专业的评选团队选书。新书单以当年的新书为限,每期选书不超过15本,每个出版社选书不超过2本,以历史学的学术专著为主。荐书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隋唐长安与东亚比较都城史
作者: [日]妹尾达彦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译者: 高兵兵 / 郭雪妮 / 黄海静
定价:215元
这本书是作者对七至八世纪东亚各国家地区都城营造的深度探索之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都城比较史”这一学术概念。七至八世纪,东亚各国都城陆续在这一时间段内建造产生,这一历史现象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当时,以隋朝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建造为契机,东亚地区人口聚集,城市规模膨胀,新的国家和都城建造时代即将到来。都城行政城市网的扩大和维修的需要,是各国城市设施急速发展的内因,八世纪东亚城市网影响了当时东亚国际关系的形成。这本书以当时的都城图与交通图为线索,对东亚都城比较史进行了宏观研究。
妹尾达彦,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现任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20世纪80年代,曾在陕西师范大学留学,为1997—99年间中日历史地理合作研究项目“中国黄土高原的都城与生态环境变迁”日方负责人。主要著作有《岩波世界史座》之九《中华の分裂と再生》(岩波书店,1999年)、《アジア史にぉける制度と社会》(刀水书房,1996年)、《长安の都市计画》(讲谈社,2001年)等,长期致力于隋唐长安的研究,成果丰富。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
作者:[美]菲利普·韦斯特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7月
定价: 78
本书讲述了燕京大学从创立到*后撤并的全部历史,作者的视角很独特,他不关注具体燕京大学的课程和日常教学情况,他关注的是燕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下,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如何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作者使用的材料都是很珍贵的一手资料,包括20世纪20到30年代燕大出版的各种系列报告,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会所保存的档案(燕京大学每年都向该联合会提供报告,其管理者与联合会保持了数十年的通信),一些相关人员的日记、手稿等,更重要的是,作者采访了1952年返回美国的*后一批燕大外籍教师,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
韦斯特(Philip West),曾任教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现为美国蒙大拿大学教授,197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哈佛东亚研究中心成立后,毕业的费正清的学生中,较有名的一位。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吴简与吴制
作者: 凌文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7-10
页数: 372
定价: 69.00元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是近年来发现的关于三国孙吴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其主要内容是孙吴嘉禾年间临湘侯国的一些行政簿书。所涉及的事务大都是临湘侯国的要务,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临湘县廷日常行政的政务特征,也忠实地记録了当时临湘侯国重点处理的甚至事关孙吴全局的上务与时务。对于这些吴简的解读与利用,是近年来历史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书即利用这批吴简解读孙吴制度乃至与汉、晋制度的关系的一次尝试。全书结构清晰,分析深入,论述严谨,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蒙古宫廷和江南文人
作者: 洪再新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副标题: 元代书画艺术研究论集
出版年: 2019-4
定价: 128.00元
本书以一组元代书法和绘画的案例,在跨语境的范畴中展开了深入的思考。通过假说和考证,重新建构蒙古宫廷和江南文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不仅体现出20世纪后期国内外书画研究从作品风格形式转向社会语境的趋势,而且突显了“视觉命题”(visual argument)在历史、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史中的普遍意义,对于艺术通过艺术史走向历史,具有特殊的认知和启迪作用。 元代书画研究的重要性也由此彰显:多元世界史语境的共存,激励人们更积极地通过视觉途径反思世界艺术史的叙述模式。
洪再新,浙江大学历史学学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博士,现任美国普吉湾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等重要学术机构的高访学者,在东亚美术史、中国美术通史、宋元和现代中国书画、中外艺术收藏交流等领域,均有重要著述,如《中国美术史》, 曾获得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编译有《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 》等。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
作者: 张海英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
出版年: 2019-7
定价: 48.00元
明中期以后,随着全球化贸易的刺激,中国的商业蓬勃发展,商人和商业日渐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为“士农工商”之末的传统观念也在现实的推动下逐渐发生了改变,“生财致 富”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在这种大环境下,随着商人群体的不断壮大,商业活动的不断复杂化,针对日常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行各业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以总结经验、指导行为为主旨的“生意经”。“生意经”以文本形式流传下来,被称作商书。本书从明清时期的商书入手,通过分析商人的职业规范、经商指南、从商箴言等相关商业文书,探讨了传统社会商人群体的独立精神和主体意识。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八章,分别从明清商书的基本情况、基本内容和时代背景方面来 探讨商人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立身、谋求发展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在《余论》中,通过对中西商书发展的对比研究,试图展现十六至十八世纪全球化浪潮中商业文化的中西对比与共通特色。
张海英,女,1956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关研究,先后师从王家范先生、樊树志先生,并在上海财经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学术背景多元,学术视野广阔,与海外学界及港台学界有密切的联系,是目前国内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中流砥柱。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等。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清代中朝边界史探研
作者: 李花子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结合实地踏查的研究
出版年: 2019-6-1
定价: 56
本书在中韩日学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韩日三方史料,特别是有关的地理志、地图、踏查记及勘界谈判资料等,对清代中朝边界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中朝边界史的难点、疑点问题有所突破。
李花子 女,朝鲜族,1966年1月生,籍贯吉林和龙。1990年参加工作。1998年至2003年赴韩国留学,在韩国首尔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中朝关系史、中朝边界史。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抗战外援
作者: [美]阿瑟·N.杨格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1937-1945年的外国援助与中日货币战
原作名: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 1937 - 1945
译者: 李雯雯 译 / 于杰 校译
出版年: 2019-8
页数: 522
本书是一本抗战时期货币金融的全景记录,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1937-1945年间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金融援助,以及穿插其间的中日货币战的情况,作者站在政府财政顾问的角度,理性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政府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就,批判分析了战时中国接受的外国援助的进程以及得失。作者从在华外国人的角度回忆了那段历史,因此本书是一本个人回忆录,战后作者通过多方渠道搜集查证了自己未掌握或语焉不详的史实以及资料,将自己的论述补充得更为完整可信,因此,本书更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著作,能够为读者认识1937-1945年这段时期的中国以及中国的抗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阿瑟·恩·杨格(Arthur N.Young),美国财政学家,美国国务院工作人员。1929年参加国民党政府所聘甘末尔财政设计委员会来华,后来长期留任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顾问,直到1947年。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帝国的思考
作者: [日] 松田京子
出版社: 衛城
副标题: 日本帝國對台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
原作名: 帝国の思考: 日本「帝国」と台湾原住民
译者: 周俊宇
出版年: 2019-7
页数: 368
定价: NT$450
本書從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治理,窺探帝國主義「力量」與「學知」如何交織。 「當今臺灣同時蒐集數千年來活歷史於一島地內,其統治之複雜,超乎想像。」——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一九○一 自從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簽訂,臺灣正式成為日本「帝國」第一塊海外殖民地。然而,一如後藤新平所言,治理這塊殖民地既複雜也並不容易,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數千年來活歷史於一島地內」。對於當時的統治者日本人來說,臺灣既有著漢民族系的住民,還有著另外一群在文化上截然不同的臺灣原住民。對於前者,在治理初期尚可以藉由「同文同種」之類的論述作為切入點,然而對於後者,來自帝國的殖民者勢必得要採取一套全然不同的統治策略。 總督府對原住民的統治方針,歷經最初消極的「撫綏」主義,轉為以「取締」為中心的積極介入政策,再到投入大量兵力的「討伐」作戰「五年理蕃計畫」,以武力強迫原住民服從;而在一九三○年的霧社事件之後,原住民政策再度轉變,當時的日本在台知識份子也對原住民的文化有了不同的看法及論述。本書徹底檢討了領臺的一八九五年,乃至總力戰體制成形的一九三七年,這總共四十餘年間的原住民治理,並分別從政策面、法律面、學術面、文化面等,細緻考察不同領域間論述的互動,從中挖掘出深層的「帝國的思考」。 所謂治理,從來都不是只有政策與制度,而且就連看似平穩的表面,底下依舊潛藏著帝國的暴力。過往對於臺灣殖民統治的研究,絕大多數都把焦點放在漢人族群身上,然而,往往必須要在最邊緣的族群身上,才能看見統治者最深刻的矛盾。也正因為本書把焦點放在原住民這個絕對少數的弱勢族群身上,故能在武力之外,從殖民帝國主義的再現策略中,在法律、學術、藝術文化這些層面的深處,看見共通的「帝國的思考」是如何彼此交織、合謀,最終完成殖民地支配。
作者簡介 松田京子 現任南山大學人文學部教授,長期研究近代日本與東亞地區的文化交流史,此外,也關注臺灣日治時期的原住民相關政策制度、再現等,並由文化史的角度進行考察。著有《帝国の視線―博覧会と異文化表象―》(2003)。
譯者簡介 周俊宇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候選人,現任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PD(早稻田大學),博士論文主題為近代日本有關臺灣漢人的民族性論述。著有《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及學術論文十餘篇。另譯有《日本政治史》(合譯)、《「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近代日本思想史》、《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合譯)、《國旗、國歌、國慶: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家象徵》等書。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伦理与秩序:梁漱溟政治思想中的国家与社会
作者:干春松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定价:38
梁漱溟的政治关切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他基于对于中国社会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的认识,认为中国只能走由乡村起步的现代国家建构模式。在1949年之后,他对新中国现实的了解有限,但他的一系列作品,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理想和儒家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依然有巨大的启发。
干春松,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孔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古睿学者(Berggruen fellow),绍兴文理学院鉴湖学者。主要从事儒家思想研究,主要著作有《制度儒学》《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重回王道》等。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天塌不下來
作者: 劉遵義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副标题: 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
译者: 余江
出版年: 2019-1
页数: 212
定价: US$30.00
中美關係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重要也最關鍵的雙邊關係。美國和中國分別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第一和第二大貿易國,且互為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假如中美兩國結為夥伴,為共同目標聯手行動,許多事情將成為可能。但中美經濟關係中存在著重大摩擦和潛在衝突,持久且較大的美中貿易逆差就是問題之一。 為縮小貿易順差或逆差而設計有效的解決方案,必須首先弄清楚中美貿易收支的真實情況。本書不僅討論了2018 年中美貿易戰對雙方的直接和潛在衝擊,還超越了貿易戰,探討影響中美兩國經濟關係的長期基礎性因素,以及與之相關的如何利用兩國間的「新型大國關係」來維持和平競爭,從而避免戰爭。
劉遵義教授於1964 年獲得史丹福大學物理學理學士學位,並先後於1966 年及1969 年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文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自1966 年起任教於史丹福大學經濟系,1976 年晉升為正教授,1992 年出任該校首任李國鼎經濟發展講座教授,1992 年至1996 年間擔任亞太研究中心共同主任,1997 年至1999 年間擔任經濟政策研究所主任,2006 年自史丹福大學退休並出任李國鼎經濟發展榮休講座教授。2004 年至2010 年間,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10 年9 月至2014 年9 月,擔任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近代日本的亚洲观
作者: [日]子安宣邦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赵京华
出版年: 2019-8-1
页数: 204
定价: 49元
在《近代日本的亚洲观》中,子安宣邦集中考察了东洋、亚洲和东亚这三个概念的历史发生轨迹。特别是对其中的“东亚”概念如何在20世纪初的日本,从作为文化上的概念逐渐转化为帝国地缘政治上的话语,而由日本首先提出并流通于该地区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知识考古学式的清理和解构分析。这是本书要讨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宗旨,表明它不仅是有关“东亚”的思想观念史,同时也是密切关注当下知识生产并与对话和辩驳的著作。 基于学理考据而积极参与话语实践,是本书最突出的特色。通过阅读本书,中国读者可以了解近年来的日本思想界、知识界,乃至日本社会对于“东亚”这一曾经具有特定历史、思想和政治内涵的概念有着怎样的理解?这个概念又有什么样的思想史传承?战后七十年的今天,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彻底思考,还是仍然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也是可以通过本书得到一个脉络清晰的基本认识的问题。
子安宣邦 1933年生。日本著名思想史学者,毕业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代表的时代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其思想卓然成家,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十二表法》研究
作者: 徐国栋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A Study on the Laws of the Twelve Tables
出版年: 2019-4
页数: 485
定价: 42.00
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控制在贵族法官手里,贵族法官利用这个权力为贵族阶级谋取利益,于此同时,平民要求法律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希望以成文法的确定形式维护自己的利益。经过长期斗争,贵族在平民阶层的压迫下,于公元前449年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它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十二铜表法反映了罗马奴隶制的发展和奴隶主阶级国家的形成过程,被视为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被认为是*早的罗马法文献,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徐国栋,别号东海闲人。1961年生于湖南省益阻市。1978年至1991年,在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江西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厦门大学任教,在罗马第二大学、米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学。主研民法基础理论和罗马法。任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民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代表作包括《地方论研究:从西塞罗到当代》、《优士丁尼<法学阶梯>评注》、《民法基本原则解释——诚信原则的历史、实务、法理研究》、《民法总论》、《中国民法典研究:徐国栋卷》、《绿色民法典草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70余篇。
1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俄罗斯汉学史
作者: [俄] В.Г.达岑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1917-1945
译者: 张鸿彥
出版年: 2019-7-19
页数: 332
定价: 75.00元
1917-1945年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机遇矛盾的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俄罗斯汉学向苏联汉学过渡的转型时期。本书是一部梳理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汉学学科发展历史的著作,以大量的档案文件为基础,以编年体方式的从历史、政治、地理、宗教、文化各个层面,综述了处于沿革与战争特殊时期的俄罗斯汉学的变化,以及俄苏汉学家包括在中国居住的俄罗斯侨民汉学家彼时的个人境遇及研究成果,为中国学者对该段俄罗斯汉学的研究空白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宝贵史料。
1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中心与边缘
作者: [英]I.M.刘易斯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萨满教的社会人类学研究
译者: 郑文
出版年: 2019-7
页数: 212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中心与边缘:萨满教的社会人类学研究》(Ecstatic Religion: A Study of Shamanism and Spirit session),原译名为《入迷的宗教:萨满教与精灵附体研究》,系2013年“萨满文化研究丛书”系列翻译著作之一。为英国有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刘易斯的著作。 本次翻译的是他著作的第三版。这本书将萨满教的宗教迷狂现象看作是一种社会事实,对滋生萨满教迷狂现象的特定社会境况、社会群体以及其功能进行了阐释。作者提出了边缘型神灵崇拜、中心型神灵崇拜核心概念,并以此贯穿全文。作者还指出中心型神灵崇拜是与边缘型神灵崇拜两者并不是保证对立的,也不是接近不可更改的,有可能因为生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两者的意义和地位会发生转变。本书对靠前外萨满教研究的影响很大,在相关领域的引用率很高。日本有名宗教学者小松和彦的指出,该著作使萨满教的研究又回归到人类学范畴中的。
刘易斯(Ioan M. Lewis),1930年生于苏格兰,为英国有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和索马里研究专家,英国人类学的第四代领军人物,曾任英国社会人类学重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的主任。他主攻东北非人类学,曾在索马里进行过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著有《入迷的宗教:神灵附体和萨满教的研究》《血与骨:索马里社会的亲属称谓》《圣人与索马里:以氏族社会为基础的伊斯兰教的盛行》《社会人类学导论》《东非之角的人民》《牧民的》《索马里近代史》等著作。为了表彰刘易斯教授对非洲游牧民族社会组织及生活文化的手材料记录和深入的研究,靠前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游牧民研究委员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1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Kingly Crafts
作者: Yung-ti Li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The Archaeology of Craft Production in Late Shang China
出版年: 2019-10-15
页数: 240
定价: GBP 46.13
The site of Anyang, the last capital of the Shang dynasty, dated to around 1200 to 1000 B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knowledge about craft production in Bronze Age China. Excavations of the settlement demonstrate both the advanced level of Shang craft workers and the scale and capacity of the craft industries of the time. However, over the past ninety years, materials unearthed in Anyang by different expeditions have been stored separately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nd rarely considered as a single group, making a thorough study of this important aspect of life in Shang China all but impossible. Through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vailable in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Kingly Crafts provides a detailed picture of craft production in Anyang and paves the way for a new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Shang capital functioned as a metropolis. Kingly Crafts focuses on the craft-producing activities represented archaeologically in Anyang, including bronze casting, bone working, shell and marble inlay working, lithic working, and pottery production, and reviews the material remains, the technology, aspects of operational sequence, and th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of the craft industries. While the level of Shang craftsmanship can be observed from an examination of the finished products, Yung-ti Li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workshop remains and their archaeological context to reconstruc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of craft production. By synthesizing and contextualizing the available examples of these remains excavated in Anyang, Kingly Crafts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raft industries and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of the late Shang period.
Yung-ti Li i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e is the editor of Periphery and Cente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f Anyang and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2016), Gems of Yinxu: Catalogue of Selected Artifacts from Anyang in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2009), and Archaeologia Sinica Number Four: Ta Ssu K’ung Ts’un—Settlement and Cemeteries of the Yin-Shang and Eastern Chou Periods at Anyang, Honan (2008).
往期内容编辑 (文) / 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