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钟丽缇版《色戒》: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

2017-08-31 闵俊维 幸福之源

《色戒》钟丽缇版,是一部取材于藏传佛教故事的经典制作,它没有华丽的技巧,却舒缓大气,朴素干净,自然空灵,耐人寻味!由当年斩获奥斯卡和全球多项大奖的《钢琴师》制作班底和印裔法国导演宾·纳伦筹备长达七年的作品,仅女主角就经历了七百多个演员的试镜,在全球权威的IMDB上评分很高,比李安《色戒》还要高出0.2,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热播,甚至被称为值得所有修行人一看的电影:外文片名为《Samsara——轮回》。

至今因为“西藏”、“情色”、“宗教”等标签被国内列为“禁片”!

但是,这部电影才是真正从真实的角度,甚至赤裸裸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色如何即是空”、“空如何又即是色”、“出家还是在家修行”等深层次问题:

一位完成了3年3个月3天“本尊闭关”、深得师父真传、颇具活佛赏识的喇嘛——达世,遇见了让他魂牵梦绕、欲罢不能的农家少女——琶玛...




达世是藏地小有成就的修行者,师父的众徒弟都以他为榜样,转世活佛都亲自为他颁证,只因年纪轻轻的他完成了长达3年3个月3天的“本尊闭关”修行。

那是在喜马拉雅的高山上,一个超然世外的洞穴里,达世不吃不喝,如如不动,用他的修行证明了他已然“转凡入圣”。


师父和众徒弟用引磬唤醒出世的达世,将他蒙上眼睛带出山洞,来到河边(注意,这条河先后出现了三次,次次都喻意着达世的人生转折),为他剪去指甲、修去长发、擦洗身体、换上僧衣......此时的达世甚至已然忘却了如何行走,如何吃饭,他睁开眼睛,看见一块石头上写着一句话:

一滴水如何永不干涸?

他茫然地看着这句话,师父赞他说:达世,你去得太尽了!


然而,经历三年三月零三天闭关苦修之后,一个女性哺乳的画面击溃了达世所有的禁欲修行!


就在活佛为他颁证后的庆典上,戴着面具跳着舞蹈的达世突然不动了,因为他看见了——一个女人在奶孩子!



活佛和师父决议让他去参加丰收大会换换新鲜空气,可是偏偏在这次丰收大会上,他遇见了美丽大方的——琶玛!


从此,他魂不守舍、夜夜春梦、勃起遗精,就连师弟也为他半世的修行流下了眼泪,这时,师父来到他的面前,让他去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一个高山,高山上的一位老僧守着一幅图,这幅图乍一看是“春宫图”,就在达世茫然时,酥油灯烛影一照,“春宫图”变成了“白骨图”,达世愕然。老僧展示给他一句话:

任何你遇见的,都是修行处!



看过“劝世春宫图”的达世会怎样?

他回到寺庙,对着师父,说出了下面一段话:



达世:释迦牟尼在29岁前,仍过着世俗的生活。但我从5岁起,就过着他遁世后的苦行生活。为什么?

成年人会觉得释迦牟尼佛很伟大,可以抛家弃子,舍弃荣华富贵出去修行;小孩子的回应就是最本能的,特别是刚刚体验到被父亲抛弃之痛,于他来说,我没有感觉到释迦摩尼多伟大,我现在就苦,我立刻哭给你看。


师父沉默。


达世:我们怎知他的觉悟,不是直接由世俗生活引起的?阿普(师父的名字),严守僧人的戒律之后,应许给我的自由在哪里呢?我们发誓禁欲,但应许给我的满足在哪里?释迦牟尼曾说过,你不应道听途说接受我的教诲,除非你明白我的立场。所以,我们必须抛开成见,才可以真正学习,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于是,他说:佛祖在出家前,是一个坐拥天下、后宫粉黛三千的太子,他难道不是看尽繁华后才看破红尘?

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面对色欲,拥有过才可放弃;面对物欲,拥有过才可放弃;面对成功,拥有过才可放弃...如果未曾“拿起”,又何谈“放下”?

这到底是欲望的借口,还是修行的路径?该如何选择?

达世的选择是:放下半世修行,踏入名色红尘。



尽管惴惴不安,但达世还是以农工的身份回到琶玛家,找到了琶玛。达世没有想到,琶玛看着为她还俗的自己,带着责备的语气告诉他: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安慰你一会儿。

受伤的达世盯着琶玛的眼睛:真的吗?如果是真,我会在日落之前离开。

而在日落之前,琶玛选择了来到树林,就在丛林山野间,两人紧紧相拥...


达世终于满足了他的第一个欲望——色欲,从此以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尘世生活,而这一切看起来如此美好:

尽管有父母的阻挠、有琶玛未婚夫的出现,达世和琶玛最终还是结了婚,婚后甜美,不久便有了一个儿子——达世的爱欲满足了;

达世成为琶玛家的重要支柱,而他揭穿了收粮人的秤有假,导致收粮人气愤而去,不肯认命的达世自己去了镇里卖粮,却没想到换回了第一桶金——达世的物欲满足了;

达世渐渐成了农场主,雇佣了许多仆人,生活越来越惬意,而在众多仆人中,更有一个年轻的印度女人看上了身为农场主的他——达世的名欲也满足了...


但是,生活就是无常的。

就在又一年的丰收时节,仆人们都来到时,达世家的粮仓起了火,一半的粮食消失在火光中;

达世找到了收粮人,认为是他报复自己放的火,气愤至极的达世挂起收粮人的儿子,一脚向收粮人踹去,却没想到最后是自己被暴打扔了出来,收粮人蔑视地看着达世,说道:“这里没人会报复,成熟点儿。”倒在地下的达世呆若木鸡;

受伤的达世休息在家,琶玛前往镇上卖粮,这时,印度女人走进了家门,与达世相拥在一起,就在达世盯着一丝不挂的印度女人时,外面响起了琶玛回家的声音...



看到这里,你会问,这还是那个完成了“本尊闭关”修行的喇嘛吗?


在名利情场中,修行人的贪、嗔、痴、慢、疑全都暴露了出来,而且爆发程度丝毫不“输”给任何一个没有修行的在家人。


是的,如果你怀疑,那这正是导演展现给你的第二个疑问:修行到怎样的境界,才能真的不会被欲所奴?还是说,你只不过是未曾真正走过红尘?


“人性”在达世身上充分展现,这也许戳痛了你的心,但这才是真实的“人”,即使成佛也依然是个人,如果有区别的只是内心是否真的自由,对于欲望的自由。

 

没有意外地,“无常”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老师。在“无常”中,达世失去了自己创造的农场,并在被人暴打中看见了自己的幼稚;继而他又在与印度女人的苟且中,看见了自己的恐惧与造作。


达世终于开始反观自己的红尘生活,尽管琶玛从来没有质问他什么,他还是一言不发地独自走向了山坡高处,茫然望向自己走来的地方。就在这时,师弟带着师父临终前写的信来了,信中的话瞬间让达世泪流满面:



我知道我的业仍未完,我会再次轮回,我们会再见面。或者届时你能告诉我,什么比较重要,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



 

“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这是导演抛出的第三个问题。

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多少次我们站在十字路口,如果你也认为自己是个修行者,你的选择又会是什么?


读着这句话的达世,终于明白这一切不过是场折腾,而他当下的选择是:抛开俗世,再次回到那条河流中,脱下俗衣,换上僧衣。






如果以为影片到此为止,又或者以为对于解决众多问题的理解是:不管如何折腾,出家才是终极的解脱途径。


但是错了!并非如此,自始至终,影片没有对任何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倾向性的答案。相反,就在达世回到寺庙的路上,琶玛出现了,而琶玛的一番话再次让达世痛不欲生,无法决择。



琶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很多人都将她仅仅归为“诱惑”的载体,“色相”的呈现。如果仅仅如此,一个仅仅为了完成诱惑而存在的道具,该片就没什么水平可言了。实际上,钟丽缇被要求全素颜入镜,影片中琶玛的身上展现出的,是另一条修行之道,是在家人的修行之道,是不逃避红尘、不规避欲望、不指望救赎、不幻想完美的修行之道!



对于“爱欲”,琶玛从一开始遇见达世,就不遮掩,不纠结,当她发现达世居然为了自己还俗时,她没有逃避,没有害怕,勇敢承担父母认为的“丢人现眼”的选择。


爱欲是可怕的吗?还是我们成人的规则和戒律赋予它“可怕”的象征?真正可怕的,是我们的欲望还是我们的虚伪?



晚上,达世和琶玛亲热时,幼小的儿子醒了过来看着爸妈,我们来看看修行过的达世和未修行的琶玛完全不同的反应:

达世看着儿子,认为不该在儿子面前表现爱欲;琶玛却轻轻抱住达世的头,让他专心看着自己;

达世尝试继续接吻,幼小的儿子看着恩爱的父母甜甜睡去了,可是达世还是停了下来看着儿子,琶玛问:儿子有什么问题吗?达世却答:不该在他面前这样做。而这时,儿子明明已经甜甜睡去。



一个是看着父母的行为沉沉睡去的孩子,一个是担心自己的行为纠结不堪的父亲。


面对人性,琶玛和孩子都是自然的,唯独这位有过超越常人修行造诣的达世,再入红尘时却是不自然的。出世时惦记着红尘,入世时惦记着戒律,从没有一刻自在过,从没有一刻!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为什么父母的性生活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是你认为性是不洁的,认为性是不健康的,认为性一定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性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它可以是坦荡的高潮体验吗?它可以是那个自我延续达成而放下后的无我体验吗?还是我们赋予了其它太多的认为?性高潮和修行有矛盾吗?最后这个问题是一个西藏喇嘛在饭席间向我们在家人提出的困惑,真正的修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有下过功夫深入自我的起心动念吗?有去觉察过高潮时为什么会极爽吗?有下过功夫去洞察过失去和得不到时又为什么会极痛呢?我们的最深层究竟在抓狂什么呢?

显然,达世并没有下过这些般若的功夫(觉察的智慧),他下的只是打坐的死功夫,尽管到达了常人难以超越的程度。


再来说“无常”,达世发现自己尽管拥有了琶玛,却还是对印度女人动了情欲,他找到琶玛,以“农场不需要那么多人,花钱太多”为理由希望辞退一些农工,其实是想以此摆脱困住自己的情欲,而琶玛的回答方式可谓经典。


她先是反问达世:“你为什么要迫害可怜的工人?”紧接着,她不再理睬达世,而是将一根树枝抛进水里,问玩耍的孩子们:“这根树枝会怎样?

孩子们有答:会沉下。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孩子们答:会被石头绊着。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孩子们答:会在水里腐烂。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她自己的儿子追着水里的树枝摔倒了,琶玛反问他:你放弃了吗?

孩子答:会跌入瀑布折碎,琶玛仍旧反问:如果不会呢?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问中,达世一直在旁边听着、看着,但是直到最后琶玛说出了答案,达世仍旧一脸茫然,而这个答案就是:它会流入大海。



流到哪里都不重要,它最终肯定会流向大海,过程中你停在哪里都只是过程而已,那都是体验,也就是该体验就体验,体验完就回到本来,这个本来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处。身心合一的人就是这样,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来就来,我也不拒绝,走就走,我也不留。琶玛的表现就是这样的人。



还记得达世出关后,在河流边看见的那块石头吗,石头上写着一个问题: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干涸?

而影片的最后,当达世停在寺庙前无从决择时,他再次看见了这块石头,石头的背面给出了答案:

让它流入大海!


而这一答案,导演其实早已通过琶玛与孩子的对话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琶玛是智慧的,她用这一方式告诉达世,人像一滴水在洪流之中,或沉去,或摔碎,或折断,或腐烂,或被困,但我们的归宿真相都只有一个:回归大海!但我们从未意识过这滴水,它本来就是大海。

 

可惜达世没有领悟,印度女人仍旧在他身边,他就仍旧被情欲所牵,仍旧在欲望与戒律中不断纠结、不断伪饰。

就在他与印度女人偷情时,琶玛回来,他忙不迭地让刚完事的印度女人立刻离开,印度女人却一面捡起地上的工钱,一面鄙视地对达世说:“冷静点!怕什么?反正她说过,这一切迟早会发生的。”



正是这句话,让达世在震惊、羞愧中看见了自己。

并且是用非常冷静的态度说的,加上他自己的惊慌失措,所以再次见到琶玛的时候,他的内心显得非常强烈的冲击的,他知道自己有多不对劲。

而他一直在追求内心的自由,追求解脱,追求佛陀应许的境界!

琶玛也许从来都知道,表面上为自己还俗的达世,只不过是被欲望牵引,所以必然会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欲望将他吞没,而琶玛选择了:过好现在,静待那个时刻,来了就来了!

 

再次穿上僧衣的达世离开了家,在他走向寺庙的途中,琶玛出现,而两人停在的位置,恰恰是一个转角处,前面是寺庙,是出家,而背后是回家,是俗世。



琶玛:耶输陀罗,听过这名字吗?释迦牟尼,所有人都认识他,可耶输陀罗呢?耶输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她非常爱他。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她和儿子,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他走时什么也没说!耶输陀罗关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助他们,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或许耶输陀罗想过,离开释迦牟尼和路荷。我们怎知道耶输陀罗,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痛苦?谁会想起她?


琶玛是身心合一的,所以琶玛对达世说的那段话很有意义,因为身心分裂的人理解佛陀的话他永远用字面的意义去理解。但琶玛的理解很直接,她就是个母亲,琶玛用非常肯定地语气说“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离去,只有男人做得到,达世,只有男人做得到”,毫不怀疑自己的立场,因为琶玛的体验就是这样。但达世是用佛法教条的道理指挥他做事,所以,一个道理下来就会往这个方向走,一个道理下来他又会往那个方向走,然而全部都充满纠结,不在当下。


整部影片中,达世脱下僧衣,换上俗衣,又脱下俗衣,换上僧衣,他折腾了大半辈子,依然还是在那个转角处,痛不欲生。

到底修行是为了什么?达世修行是为了别人允诺的解脱,为了到达净土,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了苦修之后应有的喜乐——这难道不是一个欲望和逃避吗?到此时的达世依然未能悟道:红尘就是净土!

按理说,如果达世证得实相的话,就应该知道欲望背后那些令他抓狂痛不欲生的东西是本来自有而且具足的,一切都是遇上和体验,欲望也就变得满不满足都是可以的了,并不会纠结到痛不欲生。但是他的确没有经历体验过,没有欲望的完整体验,又怎知世间苦呢?不尝世间苦与乐,又何来真正的慈悲与觉悟呢?其实真理已经在用“痛不欲生”让他体验与“激情极爽”相对应的完整了,然而达世依然未能就此悟道


而琶玛自始至终在红尘坦然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从容应对每一个“无常”......

谁才是被相所惑?谁才是真正的修行?

人事物是相,道理概念甚至佛法说法又是不是相呢?

追求名利权情财性是欲望,追求无欲无求的解脱又是不是欲望呢?


最后,回到影片最重要的问题:


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


如果你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修行者,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我们不禁要问:

作为一个能完成3年3个月零3天本尊闭关的超常修行人,尚且不能悟道解脱,那么作为现代社会里的修行人,哪一个才是更有效的通达之路呢?影片最终没有给出答案。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几年下来的闭关对我们并不实际,沉溺欲望又是苦海不能自拔,究竟有没有可行的出路呢?我们将在下次的文章里为大家探讨揭露。


(部分引用网络素材)





近期公众号文章精选导读:

爱,能没有痛苦吗?爱,究竟是什么?

见性之路

究竟是什么驱使男人找小三?

我们能出离轮回吗?

为什么我修来修去都不能心静?

觉察和内省有着天壤之别

如何从对错中解脱出来?

一旦逃离自我的真相,就只有苦能帮你了

世上每个人都是贼

我们为什么活着?

如如不动能做到吗?

心理学和佛法哪家强?

如何爱自己?

顿悟和渐悟

禅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团队九型越齐成功率越高?越能走得远?

九种九型人格我们都能用好吗?

无为法能赚钱吗?无为法才能证悟?

为什么我的经络不通?慢性病老不好?三高痛风降不下?腰腿关节皮肤差?心脑血管随时爆发?

真理不在经书典籍...它就在自己眼前的真相里

空和空性有什么区别?如何用到生活里?

真正的唯心是彻底的唯物——心物不二

真正的自由,来自对自我狡猾头脑的完全拆解

回家的路,其实很近

把握苦痛中的觉醒良机

洞悉烦恼的源头,就是幸福源头

为何把孩子放第一位,会成婚姻杀手?






某日见5岁时Stina的一幅涂鸦,

画中自称为“中国最幸福”,

深受其纯净之心打动,能量直达爱的本源!

朋友们催开一个身心合一的实修平台

故取此名,籍此分享幸福本源的发现,

愿更多朋友早日

回归自己的幸福之源



编者简介 闵俊维

非宗教实证内观禅研究及倡导者

闭关明理师、黑关护关人、高阶九型导师

中国第一批CP高级教练技术教练

明心九型三级证悟系统创编人

资深空间及品牌设计顾问
财务自由型投资人



欢迎关注公众号或扫描作者加入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