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沉默与思考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沉默与思考」→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沉默与思考”
本号为Humanitas重建号,恳请各位多多点赞分享,助我东山再起。
纪念休谟:一位仍活在现代的思想家
文学史上有句老话,叫“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其实在思想史中,休谟也是说不尽的。休谟在西方思想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看到,一些古典思想家的观点总是被不同时代的学者或者理论家们不断地咀嚼、重新地阐释,这样的思想家无疑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提出的是一些永恒性的问题,在不同时代总会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尽管后来的思想家们在进行思考时所得出的答案与原创者的本意已经有所差别,但这个路径却是前人开辟的。在我看来,休谟就是这样一位仍活在现代的思想家。
关于休谟,美国有一位保守主义的思想家吉尔克谈得非常到位,他说如果要寻找18世纪西方精神的化身,休谟就是最好的代表。而我认为休谟的集中体现了18世纪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古典主义三种因素的交集融汇。休谟身上有18世纪苏格兰人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于市民社会的钟情。休谟承认人的自私,预设政府为恶,但又强调德性,主张法治秩序和自由经济;他喜欢美文,又好名气,对于英国怀抱忠诚。这个人重视德性美仪,是一个谦谦君子,不是那种极端偏颇之人。如果从英美主流社会的视角来看,18世纪的精神化身,不是卢梭,而是休谟。卢梭只是一面旗帜,而休谟则是代表了西方18世纪的精神气质。
当然文学家和革命家,尤其是各色左派人物非常喜欢卢梭,而非休谟。休谟一辈子不结婚,没有多少浪漫的谈资和故事,很平庸,但是在平庸中有大智慧。
我们经常用一些词汇形容一个人,说这个人是道貌岸然,或者呆若泥塑,很多人都觉得这些词是贬义词。但在我看来,这都是一些内涵丰富的好词,只是年纪轻不懂得罢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情感张扬的经历,都有任性自由的诉求,但是能够自我节制而达到一种正襟危坐、波澜不惊的境界,需要何等的精神修为。20年前我曾经写过一本有关宋明理学的小书,当时说到朱熹的时候,我曾指出他的温恭虔敬、安详和悦的威仪包含着深刻的教诲,现在这也多少体现在休谟身上,在他们那里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对于生活的虔敬、通达与诚乐。休谟提出的几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尤其是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区分,在哲学思想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个命题是说,一个东西的因果性事实是这样的,但这并不等于它应该就是这样的,而应该具有价值层面的意义。自然事物的因果联系没有什么价值,比如天冷、下雨,诸如此类的物理上的事实联系都是实然的东西,可以通过自然科学把它们的内在原理揭示出来。但是,应然的事情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这里面蕴含着人类社会的价值因素。那么应然的机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呢?休谟有一个理想,他觉得牛顿提出的自然力学解决了自然世界中的一系列事物的构造原理,关于自然世界的法则牛顿似乎已经做完了,自己不可能再做了,于是休谟要研究人类世界应然的东西。如果把人类世界的内在原理揭示出来,那不就是一个通达之人了嘛!但是,应然的东西不好研究,因为应然世界的动因涉及人的内在情感,属于人性问题。
由于人的情感的发动,才有了外部世界,当人性转化为外部世界的时候,就出现了社会秩序,出现了经济生活,出现了政体结构,出现了人类历史。由于要研究人性原理,休谟势必就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思想家,按照我们今天的学科分类来说,休谟除了是哲学家、道德学家,还是法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例如历史是怎么演变的,就不单纯是一个实然的东西,而是有很多的机运在里面,有很多人的主动因素在里面。休谟觉得应该探讨人类社会的主动因素,但他又不赞成当时占据主导的唯理主义的决定论,他是一个温和的怀疑主义者。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是否存在着绝对必然性的东西,这类问题是人类认识不了的,人是在有限的知识范围之内来理解和把握道德世界。他所谓的道德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在18世纪的西方思想界,道德这个词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词汇,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伦理学所说的那种狭隘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是关涉着一个不同于自然世界的广泛的人类社会领域。道德世界的奥秘在于人性,休谟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他的主要著作《人性论》之中。我曾经对于休谟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作了一个系统性研究,在书中我完全赞同休谟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或者理论体系的产生都有一个人性基础。我们现在时常谈到的社会理论或者自由主义,基本上都属于一种薄的理论,或薄的自由主义:所谓薄的自由主义就是以罗尔斯等人为代表的,不去探讨形而上学问题,不去探讨多元价值背后的深层人性问题,而只是就社会公共政治层面上的一些程序形式以及价值问题进行讨论,关于人性的基础性的东西,是在他们理论的视野之外的。现代的自由主义基本上都是一个薄的自由主义,但是,这种薄的自由主义受到了一些理论思潮特别是社群主义的批判。社群主义认为,这种薄的自由主义只是建构了一个法律制度,一个社会基本的秩序,但它的立足点在于价值中立——薄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是一种形式正义、程序正义,不去过多涉及深层的人性论价值层面的问题。这种中立性的与价值无涉的自由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导致的结果是个人的极端自私自利,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原子化分离,个人的纵欲、个人权利的泛滥。这种自由主义对社会、群体甚至对国家的忽视,产生了诸多的弊端。社群主义更多的是从这个角度来批判现代的自由主义。但是,我这里重点谈的是,这种价值中立的自由主义只是现代的自由主义,实际上自由主义在古典时期,特别是在休谟、斯密所代表的苏格兰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那里,是有很多宝贵的理论资源的,他们非常强调德性论,强调道德、同情、友爱、仁慈等,这些东西恰恰是被现代自由主义所忽视的。现代自由主义要应对社群主义的攻击,就有必要重温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不要极端个人权利至上论,而要讲究德性问题,讲究社群关系,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些与自由主义的个人原则是不矛盾的。当然,从根本性上说,我是不赞同社群主义的,休谟显然也不是一个社群主义者,这一点麦金太尔看的很清楚,所以他在多部著作中对于休谟都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我觉得麦金太尔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但是他对问题的立场是错误的。社群主义所鼓吹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有一个前提:即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是一个奴隶制社会。那时城邦里有公民资格的人之间才是讲美德的,才是互助友爱的,但是他们只是公民,不是市民,不是生产者。整个希腊社会之所以是一个美好的古典社会,在于从事生产的全是奴隶,这帮奴隶把物质生产这块给解决了。讲德性的是城邦公民,作为战士,他们追求荣誉,从事国家赋予的战斗职责,打仗胜利了以后分取掠夺来的财产和奴隶。公民自己不从事劳动,但他们的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生产劳动是奴隶的事情。因而他们除了城邦贸易、战争掠夺,就是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这时公民的德性当然是很好的,因为他们要打仗,如果战败了,整个国家的公民就全部变成奴隶了。
所以,我们读古代著作时发现,那些公民非常的爱国,非常的英勇,因为国家一旦战败了他们就都是奴隶了。这个时候,德性传统是存在的。但是近代以来社会转型之后,一个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本前提就是需要有人从事生产、从事财产的创造,要有人首先成为商人、成为劳动者,其次才是国家的公民。如果还是遵循过去的传统,社会成员只是承担城邦式的既是公民又是战士的职责,那么生产谁来做?一个没有了奴隶制的现代社会,如何解决社会物质生成的政治属性呢?我们看到,休谟、斯密的最大的贡献在于重建了一个市民社会的美德,在市民社会里人们首先是市民,必须从事生产——作为一个商人或工匠,你首先得赚钱,要追求私利制造产品。使产品进入交换、流通,这些东西完成了之后,你才是政治公民,才是家庭成员,这时候才讲究国家的义务,才有美德。也就是说,社会转型到了近现代之后,社会结构己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存在下去,如何使得个人幸福,社会繁荣、国家强大,如何为上述事业构建一个正义的秩序,只有在市民社会的社会财富创造的前提之下,才能谈美德问题。自由主义不是说不要美德,而是说这个美德在怎样的前提下建立,遮蔽这个问题,社群主义就是在唱高调。我是把斯密和休谟放在一起来研究的,虽然他们有些地方存在区别,但基本思想和观点还是一致的。现代自由主义只讲生产方的事务,即市场经济以及相关的政治法律制度,不讲美德了,但是18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就非常高明,理论也十分深刻,他们既讲市民社会的生产、交换,同时也讲道德情操,讲国家政治。斯密除了写《国富论》,还写了《道德情操论》,休谟《人性论》中也大谈人的有限的同情,讲人们之间要仁慈友爱。如何在一个市民社会建立德性原则?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麦金太尔所代表的社群主义说起来很好听,就像我们说中国传统古典儒家的那一套东西很好听一样。可问题在于,在一个现代工商社会形态之下如何建立或恢复德性传统,与此相关联的问题是,正义与德性哪一个更高?这个问题在古典时代一直是争论不清的。因为德性涉及的是一个人心性修养的卓越问题,而正义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正当性问题,正义落实的根本处就是一个社会的法律正义和政治正义,德性最终落实的则是一个人自身的心性情感的归宿。在这种情况下,哪一个更重要呢?古代传统思想大多认为德性比较重要,但是这两者最终是被亚理士多德统一起来了,他认为目的论最后通过正义达到至善,通过目的论解决了这个问题。近现代以来,这个问题又屡屡出现,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着尖锐对立的,德性与正义到底哪一个更重要,我是比较赞成休谟的观点,确实是正义优先于德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德性,现代的自由主义有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严重忽略了德性传统,过于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过于主张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个人成为了一个赤裸裸的原子,与个人密不可分的家庭、社会、社群、国家等内容被大大低估了。现代自由主义缺少了德性学说,而这些方面恰恰是能够从休谟、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中学习和继承的。但是,像社群主义那祥光有德性也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一个正义制度的基础,只是靠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情、友爱为纽带的社会只能是一个封闭性的小社会,是无法扩展成为一个大社会的,是无法建立起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国际秩序的。就世界范围内,就历史进程来看,现代社会作为哈耶克所谓的大社会,它的发育、形成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扩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无法抗拒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拒斥,不可能躲进自家的小楼里重温过去的美梦,而是要认识这个现代化进程,并且在它的前提下维护我们的传统,复活传统的德性美仪。虽然休谟是18世纪的哲学家,但是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实际是现代的问题,他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于处理当今哲学的复杂问题仍然有重要意义。
他对19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史、思想史的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没有休谟就没有康德,没有康德也便没有德国古典哲学乃至思想界影响巨大的“哥白尼革命”。尤其在经验哲学方面,休谟比以往任何哲学家更彻底、更全面地考察了经验知识的内容、局限和内在矛盾,因此,他对于后来的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等主张以经验为基础的各类思想发展都有深刻影响。· 一切科学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贡献。休谟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在西方哲学史上,他的哲学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西方思想。罗素曾明确指出,整个19世纪以来的非理性理念的发展,是休谟破除经验主义的当然结果。 · 伟大思想造就伟大人生,休谟的思想成就既是个人智识追求的结果,更是苏格兰启蒙精神的宏伟象征:《休谟传》不仅对休谟的生平有详细著述,披露了关于休谟的罕见史实,同时也还原了一个精彩纷呈的18世纪,更探究了休谟所有的智识领域和智识活动,全面展示作为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文人的多重面向的休谟。
在这个新版本中,还附有详细的文本补充,包括休谟《我的自传》及大量休谟的书信,不仅使之成为研究休谟及其思想来源的最佳文本,同时也为研究苏格兰启蒙运动,提供了一个颇具价值的参考。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人性论》《休谟传》,读懂制度背后的人性基础,领略思想史上富有独创性的见解。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购买(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西方思想家传记”系列)。
先知书店 往期精彩推荐:
李筠: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在中世纪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白先勇:终有一天,回忆人生这件事得一个人孤零零地开始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以一生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周国平: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错配之殇:追求精确,但勿“计划”伟大
独家好书——关于1944-1950这段历史,如果只读一部书,读这本就够了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权力之笼:强迫出来的自由基石
强烈推荐: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精编版)
越是价值撕裂、财富清零的时候,越需要重读索维尔
有没有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不理解政治的逻辑,只会沦为乌合之众
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致敬“被隐没的先知”熊彼特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历史的细节,让人感到可怕
野夫:君王“钓术”,如何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值得深思
抗战外援: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浮海宁甘著“禁书”:《五四运动史》与现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根源
米塞斯:没有自由观念,就没有文明社会
一个民族的秘史:茅盾文学奖的五位“神人神作”
历史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宗教?
宪法——美国的第二信仰
金观涛:在真假不分的世界里,人正在无法抗拒地沦为聪明的“动物”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王笛: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员选拔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活在现代社会,必须拥有一把思维的利剑
刘勃:“奸诈”是曹操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知乎网友对秦晖思想与观点的最全整理版
有点敏G,但我们未作删改
人生大部分的苦难,都源于不懂逻辑
再多的知识,也说服不了认知封闭的人
这本书曾被视为“精神污染”,手抄本隐秘流传
狂热时,照一照俄罗斯这面镜子
王小波 | 荒谬世界里的“说理者”
何怀宏: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与死亡?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梁文道:我做读书节目十多年来,最想给观众介绍的一部书
商会风云:商业文明的内核是底线与尊严
一套严重被书名耽误的高、冷、奇、书:隐藏着世态百相、奇人奇事
杨奎松:因为对羊态度不好,我曾经被朱吼过
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
阅读的五个层次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何怀宏: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郭建龙|盛世毁于战争
王小波: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历史的歧途,到底从哪里开始
杨天石:我们历史研究的最大毛病就是“从原则出发”
“历史小说至高阳,正如武侠小说至金庸,已是顶峰”
张宏杰:传统中国的“权力投资学”
知识分子创造的“鸦片”:雷蒙·阿隆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思
哈耶克: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
独家书讯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部直面问题的著作,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王朝赫赫,不过表象;文化默默,乃历史本体
“亚当斯定律”:为什么最聪明的人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野之别
塔奇曼:历史能指导未来吗?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推动着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阿伦特:因沉默而有罪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比三观不合更可怕的是价值观的自我撕裂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张维迎: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刀尔登: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