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研杂谈 |“笔记兵法”来了!让你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Colin老师 文研青年 2022-12-22

编者按

6月1日开始,文研青年2021届系列课程之凌云计划(985高校文学类配套)、菁英计划(全国高校语言类配套)培训班的第一阶段正式开课。文研青年考试研究中心课程教研团队在第一周集体教研时以及和部分学员一对一交流中发现,不管是报班学员、文研青年普通会员,还是大部分备考考生,比较集中的问题仍然是关于笔记的梳理方法。今天,针对这一老大难问题,文研青年考试研究中心负责人、2021届全系列课程联合策划人、凌云计划学术班主任Colin老师,再次撰文,为大家深度解析,专业解答。


时值六月,不少高校陆续开学,广大考研同学的复习备考,也已经进入了平稳转型期。同学们主要存在的问题,已从早期的院校、专业、教材选择,进入到了更专业化、具体化的领域,比如对具体科目复习的计划协调,较难科目的复习效果,具体知识的理解把握,报班上课与自主复习计划的矛盾等等。我认为,当下阶段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考生当前较为薄弱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目标院校较高的专业能力要求的极度不匹配;不达标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目标院校的综合素养要求的极度不匹配。


一般来说,基础阶段的学习,即所谓的一轮复习,最迟要在8月初前全部结束,为专题复习留足时间,特别是报考目标较高的考生,专题提升是跨越至冲刺提升、直接面对考场的不可逾越的一步。因此,基础阶段,梳理知识内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尤其重要。那么基础知识的梳理具体到落实,就在于一页页的书本阅读、一堂堂的知识讲授,做笔记书写,就是问题的核心解决策略。


关于如何做笔记,我曾在上一期考研杂谈中专门撰文谈到过,也较为详细论证了做笔记和中文考研复习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此处不再赘述。今天的核心问题是,课堂上的笔记梳理,具体阅读时的笔记梳理。


01

书写中心主义:永不落幕的文化宿命

在课堂上,我曾大胆做过一个断言:未来中国的选拔性考试,纸笔书写永不会废弃。有学生直言:雅思、托福、甚至四六级都开始普及机考了,您的论断,未免太大言炎炎。但是,各位有无发现,机考的考试,不少是外语水平等级考试,而非我所言“中国的选拔性考试”。也就是说,例如高考、考研、考公、招教等,仍然会采用纸质考试,书写答卷。对于人文科学类考试,尤其考验学生书写能力。


另外深层次的原因是,西方语言,尤其是印欧语系,是一种典型的语音中心主义,是一种语音控制思考,思考控制书写的模式。而汉语恰恰相反,汉语是一种典型的书写中心主义,写意的汉字,控制书写行为,书写行为引申出语音理解。因此,我们大可以这样总结:只要我们还使用华夏民族的共同语——汉语言文字,书写为主导的表意形式,就是我们永不落幕的文化宿命。


然而当下的电子读图时代,学子们较少有机会提笔写字。大学课堂,老师的PPT直接拍照复制,带电脑上课,导致不少学生,提笔忘字。新一代学子的书法能力急速下滑,一手漂亮的字迹,几乎比矿藏还难找。可学生普遍认为,既然有方便的电子便笺,又何必费工夫手写呢?


殊不知,考研的终极体现是要手写在试卷上,而且是写在没有横格的白纸上,对考生的书写能力、书写观感,特别是书写效果,白纸上的谋篇布局,是极大考验。因此,文研青年强调大家多做笔记、勤做笔记,刚开始,慢一点,不要紧,阅读、思考、书写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务必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淬炼,才能深入到“中国语言文学”这个最传统、最悠久、最感性的学科环境中去。


02

四大感官统一:浸润式学习方式转换

凌云班课堂上,老师们总会冷不丁的提出思考的问题,时不时冒出金句,PPT也常有不少极佳文字,自己总是感觉难以跟上进度,一堂课下来,很紧张。但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对大家脑、手、眼、耳的协调性要求较高,需要大家提高书写、思考、记忆、翻阅的速度。如果大家觉得手跟不上眼睛、眼睛眼跟不上耳朵,这恰恰说明,效率还有待提高,能力还需反复锤炼。


最近,有一些凌云班同学给我留言:自己好焦虑,感觉什么都不会。也有些许会员同学在答疑时候反应自己学习效率很低,看书做笔记很慢;感觉自己很难达到《文研青年真题解析》上给出的参考答案的水平。我的统一回答是:正常。因为你的目标很高,而你现在还达不到或者正在通往达到目标的道路上。很多同学的学习,还沉浸在单一维度的学习模式中:比如单纯看,单纯划,单纯抄,单纯背,而这几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交叉。学习的效率自然很低。


因此,我提出,四大感官:即手的书写力、脑的思维力、眼的广览力、耳的捕音力,要做到四位一体的综合统一,达到一种较佳的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没有参与到课程中的同学,也可以在书写、思考、阅读、默诵中,锻炼这种多重感官的学习体验。


那么在这四重感官中,起到中枢作用的就是——书写。书写完成了阅读的直观表达,书写完成了听觉的输出转换,书写完成了思考的终极呈现。在四者的循环往复中,学习的效率才能逐步提升。


03

三重视域融合:多维度的知识流动

在文研青年各类答疑课,凌云班课堂、云班会上,我曾多次提醒考生,做笔记,不是“抄书”“抄PPT”。同学们特别是在上课的时候,非常焦虑难以把老师的PPT内容全部抄写下来;看书的时候要整理笔记,不知道写些什么导致大段抄原话。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大学期间的学习考核,太过依赖老师的PPT讲稿,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照着老师PPT背一背,这一坏习惯会在考研中被彻底击碎。文研青年从不提供老师讲稿PPT的原因也是出于这方面考虑——锻炼学生的笔记能力,此外今年课程全部可以回放,即便错过,回看就是。第二,不知道笔记要做什么。笔记记录PPT、书本、老师话语中精彩的“元文本”,这个没有错,但并不局限于此,他更多的是对某一知识内容,自我的反思、梳理和总结,这个可以不和书本逐字逐句,完全对应。


因此,对于参加课程的考生,我的建议是以下步骤:


01

课堂上,听懂老师的指令。

跟着老师的“知识概览”了解本章节知识内容(这部分需要大家大致记下来,心中有沟壑即可)。“XX部分知识”,单拉出来的一定是重点内容,比经典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文本剖析等等,用心记忆、体会和理解。

02

记关键词,要记思路。

第二,不仅记老师的PPT观点梳理,自己也要在课下梳理老师没有深入梳理的次重点。特别是老师对某个知识点的梳理。

03

课堂上、课堂下,三重视域融合。

第三,课堂上、课堂下,三重视域融合。某个知识点,课前提前预习、了解,这是第一重视域;老师的讲解和你的听讲,然后呈现出一组笔记内容,这是第二重知识视域;课下回头看书找这部分内容,看看你的记忆理解和书上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讲解,达到三重视域融合,三遍知识相遇的过程,才能有助于让大家更熟识这个知识,可能在这个过程,大家就可以熟读成诵了。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比如我在外国文学基础梳理课堂上。对《荷马史诗》思想内容的剖析解读。郑本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有四页半,内容较多、较杂。课堂上,老师的展现,就是一种笔记行为。


(以上是凌云班课堂Colin老师课件对该部分内容的总结)


这五点内容,是我根据教材四页半的内容总结、加工的语句,这其实就是一种笔记的方法。我们说,基础梳理阶段,就是“厚书读薄”的过程,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大家可以把这种文字关键词记下来,仔细理解品味,在回想下自己看书时,能否理解到这种程度,课下在回头返回课本,做“三重视域融合”,我相信,大家不仅会若有所思,可能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点学习的乐趣!


作  者  简  介

Colin老师,文研青年联合创始人,文研青年考试研究中心负责人,资深中文考研辅导教师,Top10高校比较文学硕士。2015年至今兼任文研青年专业课讲师,主讲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理论专业课及系列考研复习规划指导课程。尤擅专业知识体系的整合和拔高,科学高效复习方法的点拨,对国内中文考研专业课命题有系统地研究,曾数次押中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人民大学等院校真题,被文研青年学员誉为“金牌讲师”。



【考研杂谈】已推文章:    

想当中学教师,中文考研如何选专业?

“双非”学子,考研的心魔如何破? 

国内中文类重点高校的江湖地位

跨专业学子,中文考研何去何从?

王冠之重:考研目标与院校专业的Title

复习阶段的“笔记”:怎么记、记什么、记多少

-End- 


后台回复“会员”查阅会员详情,

回复“全程班”查阅21年系列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凌云”计划课程


策 划:文研青年

编 辑:温      之

审 核:青      竹



点击院校名称即可查看独家研情分析


北京师大|武大中文|武大汉硕|四川大学

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师大|陕西师大

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大

华中师大文学院|华中师大语言所

南京师大|人民大学|南京大学





往期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