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专稿 |批判现实主义或是现代派?托马斯•曼《魔山》译者前言选读

文小研 文研青年 2022-12-22

研青年• 纪念专栏


 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 

托马斯 · 曼

Thomas Mann


     本篇内容概览     

Part 1  作家简介

Part 2  《魔山》译者前言:

一战前欧洲百科全书

“批判现实主义”or“现代派”

心理描写  场景风景描写


01

 作家简介


Thomas Man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9


Born: 6 June 1875, Lübeck, Germany

Died: 12 August 1955, Zurich, Switzerland

Residence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Germany

Prize motivation: 

"principally for his great novel, Buddenbrooks, which has won steadily increased recognition as one of the classic work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Language: German


Life

Thomas Mann was a multifaceted author with a prolific output of fiction and novels. As the son of a merchant, he was expected to take over the family's grain firm in Lübeck, but like his older brother Heinrich, he chose to concentrate on writing instead. In 1905 he married Katia Pringsheim, and the couple had six children, three of whom also became authors. Thomas Mann opposed Nazism, and during the 1930s and 1940s, the family was forced into exile. He spent the later years of his life outside Zurich.


| 以上内容节选自诺贝尔奖官网



02

 《魔山》译者前言节选


《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


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〇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出》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



在这部近七十五万字的巨著里,托马斯•曼绘声绘色地刻划了欧洲各色各样的资产阶级人物,描写了他们颓废腐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指出这些人不但身体上患有痛疾,而且思想上也病入膏肓,从而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覆亡的命运。


对于某些知识分子,作者也写得很有分寸,既指出他们正直、热情、追求光明等积极的一面,也揭露他们的弱点和致命伤。至于那些流行于当时欧洲的各种思潮和社会现象(例如弗洛伊德学说的传播,招魂术的兴起等),作者也用了相当多的篇幅,通过具体事例栩栩如生地反映出来。作者本人认为这部作品有双重意义,说它既是一部“时代小说”,又是一部“教育小说”



关于《魔山》究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抑是“现代派”小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许多评论家倾向于前一种观点,认为托马斯•曼从疗养院的各种病态现象中看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的本质,作者爱憎分明,通过各种人物形象,以批判的眼光鞭挞这一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例如民主德国当代作家埃伯尔哈尔德•希尔歇尔在《论托马斯•曼》一书中,对《魔山》作了这样的评价:


“托马斯-曼的《魔山》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它同时具有三重象征内容:首先,我们在《魔山》中看到后期资产阶级社会的象征。《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资产阶级腐朽没落问题,不但在这里以新的生活形态重复出现,而且场景有所扩展……


在山庄疗养院的狭小天地里,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人物,既有许多德国人和俄国人,又有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其他欧洲人,他们优哉游哉,无所事事,在作者心目中,这批人无疑是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


这个圈子里的人没有工作,没有职业,没有配偶,没有家庭,没有子女,没有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现实。总之,这个培养疾病的豪华大饭店里,住的全是那些不从事生产劳动的社会阶层的人。”


苏联科学院编的《德国近代文学史》则认为:“《魔山》中疗养院这个小小的天地,象征性地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没落阶段的各种特点。”


某些评论家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魔山》是一部现代派小说,理由是托马斯-曼是一个现代派作家,在此书中又运用大量意识流及时空交错等写作技巧,内容主要涉及个人的命运及爱情、疾病和死亡等问题,对资产阶级只是唱挽歌,并无实质性的批判意味。


我认为苏联和民主德国学者的观点比较中肯,对《魔山》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后一种观点未免失之偏颇。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运用某些现代派技巧,并不能因此否认作品原有的特性。还是让我们看看作者本人的观点吧,他对这个问题说得相当透彻、深刻。他说:


“在《魔山》中,在叙述方面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但它逐渐越出现实主义范围,用象征手法推动和提高它,使我们有可能透过它看到精神领域和思想领域。"



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是《魔山》的又一特色。对于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作者写得尤为出色。汉斯上疗养院后的种种感受,他对肖夏太太的恋慕和思念之情,对生与死、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内省——在托马斯•曼笔下,主人公内心深处的隐秘活动一层又一层地展开,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托马斯•曼一向以描写场面与景色见长,这在《魔山》中又一次得到体现。在《瓦尔吉普斯之夜》一节中,作者描述了病人们在狂欢节之夜载歌载舞的场面,写得生动活泼,丝丝入扣,仿佛银幕上一个又一个的镜头在我们眼前映现。


在《雪》这一节里,作者以其生花妙笔,描写了漫山遍野的雪景,令人仿佛置身于一片银色世界,并与雪地里挣扎的汉斯•卡斯托尔普同命运,共呼吸。至于描述克罗科夫斯基大夫的招魂术和召唤约阿希姆亡魂的那些片段,虽然从科学角度上看来荒诞不经,但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在写作技巧上值得推崇……



《魔山》以其波澜壮阔的场景,磅礴的气势,细腻的心理分析,精辟的哲理,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不愧是一部划时代的交响乐性质的杰作。


如果说,托马斯•曼在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抒写的是一个资产阶级家族的没落,那么《魔山》所描絵的则是整个资产阶级的衰亡。它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现代德国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


钱鸿嘉

一九八九年十月于上海



以上节选出自《魔山》

(上、下册)

托马斯•曼 著  钱鸿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年版

如需引用请阅读全文


| 托马斯·曼的画像(Vaclav Zeman绘)


纪念 托马斯 · 曼


念专栏• 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于2020年开启古今中外名家纪念专栏,多精选名家美文一篇,稍作编辑而后与读者共赏。一为激起读者阅读名家著书兴趣;亦稍带考点评析为研友助力;更借作纪念,以千百来字文替一壶酒的故事。


学本无涯,逝者如斯。唯以“文”之初心。


10-15 尼采

10-16 王尔德

11-11 陀氏

11-18 普鲁斯特

11-26 索绪尔

12-12 福楼拜

12-28 苏珊·桑塔格

3-26 罗兰·巴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