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学考研热点 |生于11.11,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复调小说艺术

文小研 文研青年 2022-12-22


点击蓝字

文研青年

关注我们


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

1821.11.11—1881.2.9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鲁迅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一个医生家庭。


陀氏以其对“小人物”的深刻同情、细腻的心理刻画、复调的小说艺术轰动文坛。


“复调”是陀氏的关键词,也是考研真题中陀氏考察的一个热门考点。本文节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精选集》序言中围绕这一关键词的相关论述,帮助同学们在教材基础上深入理解“复调”的陀氏和陀氏的“复调”小说


建议同学们阅读本篇后作适当整理,复习之余,可将下文中重点突出的名家点评语句稍作记忆。



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书(节选)

钱中文


1

“我只要一张口,到处便会议论纷纷”


青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高等军事工程学校学习期间,就开始文学创作。“正像某些伟大的艺术家如鲁本斯、巴尔扎克、瓦格纳一样,他也很想发财致富,以便过一种优越舒适的创作生活。”


同时,他也像其他军官一样,寻欢作乐,纵酒狂欢。有时参与赌博,把家里寄他的钱一下输个精光,以致三餐无着,向人赊购食物。可一旦有钱在手,又神气活现地进出豪华饭馆,挥霍无度。


他生性内向,善作自我分析,但从不讳言自己的短处甚至劣迹;他平时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但遇事容易激动;他沉默寡言,但脸部表情不断在变,难以捉摸。


女作家巴纳耶娃曾写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初次到她家给她留下的印象:“一眼可以看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极端神经质的敏感的青年。他身材瘦小,满头金发,面带病容;他那双不大的灰眼睛,不知为什么总是不安地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面,两片苍白的嘴唇神经质地抽搐着。”


爱与人论辩,那时精神亢奋,感情丰富,言词激昂,思如潮涌,以致他的微弱的声音像在叫喊一般,不能自制。作家后来在给人的信里说:“最不幸的是:我的性格卑劣,十分狂热,我在任何场合和一切方面总是爱走极端,一辈子都漫无节制。”这种性格特征,可以说在他的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

复调特征及作家的艺术观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后,俄国和西欧作家、评论家评说不断。不少评论者都感到他的小说、人物与众不同。


1916年,俄国学者维亚切斯拉夫•伊万诺夫在他的论著中就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持的视角不是确立他人之“我”为客体,而是把人物当作另一个主体,即确立他人意识作为平等的主体而非客体。


有意思的是1921、1922年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几次关于这位俄国作家的报告中,说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的易变性,即人物的一种感情、思想可以立刻让位于另一种相反的感情与思想。


他的人物的“感情、思想、爱欲从不表现为纯的状态”,他允许人物矛盾感情的共处,所以“他的人物毫不顾及性格的一致性,乐于向一切矛盾、向一切其天性能容忍的否定面让步”;自己的决心维持不了一分钟,会立刻表现出相反的东西。读者留在一种不确定之中。


于是安德烈•纪德得出结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人物“都是复调情种”。这个观点十分精彩。1924年,德国人考斯在其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著中,指出了小说中的多声部现象。1929年,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出版,全面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是一种不同以往小说的多声部、复调小说,此说受到卢纳恰尔斯基的赞扬。1962年此书经过补充修订,更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立刻引起争论,但从此“复调”一说不胫而走。


巴赫金一反从主题、思想、观点、人物形象研究小说的方法,而从作家的“艺术视角”、“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出发,引出了“复调”理论及其一系列观点,改变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方法,并使小说理论研究的面貌为之一新。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的小说基本上是独白小说,即这种小说是由全知全能的作者在统帅一切;小说的结构、情节、发展线索、人物、性格、特征、结果,都听命于作者的安排,小说里只有作者的一种声音,只是作者在独白。


复调小说则不同,这是一种多声部的小说,一种全面对话的小说。在这里,人物、结构虽出于作者的构思,但主人公对于作者来说,不是一种从属的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关系;主人公不是一个被描写的客体,不是“他而是在意识上与作者的意识有同等价值、与作者进行对话的“你”。


通常小说中形成主人公“他是谁”的种种客体因素的描写,在这里都变成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不是他在世界上是什么,而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


复调小说中没有统一的作者意识,而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的、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组成的对话的复调。巴赫金研究了小说中的双声语问题,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语言。这一发现使他深入人物裂变的心理深处,展现了小说人物的令人惊奇的种种微型对话。


而在小说结构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一种哥特式教堂建筑对称结构式的形式,利用“危机时刻”、对称线索,使小说进展处于一种极度紧张状态,在结构上形成所谓大型对话,并使小说人物、故事发展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


我们从这一理论来观察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确实,他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这类特点。我们所选入本书的《穷人》,主人公与果戈理的《外套》中的穷官吏是同属一个类型的,但是在精神上差别很大。差别表现在《外套》中的小官吏,完全服从于作者的意图,作者真实地描写了他的穷困、屈辱处境,令人同情。


而《穷人》中的小官吏,则已意识到他与他人是平等的。他反对《外套》中的那种描写,反对别人议论他们、可怜他们。他要自己来表达意见,要求对话。表现在行动上,他时时留意别人对他的议论、眼色,即他人话语。他在自己的内心、在书信里对它们随时作出反应,给予回答,形成察言观色的、暗中争辩的对话。


《同貌人》中,都是主人公戈利亚德金在与自己对话。“对话能使主人公用自己的声音来代替他人的声音”。当主人公需要自我肯定,这里就出现了两个声音,一个是主人公自己的,即“自己眼中的我”,另一个是“他人眼中的我”,即“反映在别人声音上的我”。还有第三个声音,就是那个不承认他的人的声音。这三种声音纠缠在一起,但它们全是由主人公的“声音和意识分解而成的”的微型对话。


《罪与罚》开头,拉斯科尔尼科夫穷极潦倒,在接到母亲来信后的复杂感情,全表现在他的长篇内心独白实为多重对话里。在他的独白里,岀现了他与他母亲、妹妹的对话,有各个你,甚至连自己有时也成了对话的你。


这一对话立场,“确认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定论性。对作者来说,主人公不是‘他’他,也不是‘我’,而是不折不扣的‘你’,也就是他人另一个货真价实的‘我’(自在之你)”。


又如拉斯科尔尼科夫和侦査人员波尔菲里的三次对话,好像不着边际,偶尔失言,实则充满暗示,叩击心灵。尤其是第三次对话,暗示、虚饰突然变成单刀直入,使人猝不及防,其紧张动人之处,真让人有透不过气来之感。最后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灵全面崩溃,走向自首。这就是所谓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并达到真正残酷的程度。


《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小说中也是如此。于是俄国的一位批评家米哈依洛夫斯基便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残酷的天才”。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注意一下人物对话、独白中的特点,它们的确与众不同,其独特之处会使人惊喜于它们的无与伦比的精微奥妙。


他对现实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被大多数人称之为几乎是荒诞的和特殊的事物,对于我来说, 有时构成了现实的本质”。


他说:“人们总是说,现实乏味,单调;为了消遣,人们便要求助于艺术,想象,读长篇小说。对于我来说,恰好相反;有什么能比现实更荒诞更意外的呢?有什么能比现实更以置信的呢?小说家永远也想不出现实向我们提供的成千件具有最平凡形式的那些不可能的事。”


他说,“要按现实的本来面目描写现实”,这样的现实根本不可能有,“因此要给予观念的更多的余地并不要害怕理想的东西”。


他认为,事物的平凡性和对它的陈腐看法,不能算是现实主义,甚至正好是相反。“我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理解,与我们的现实主义作家和批评家完全不同。我的理想主义比他们的现实主义更为现实。…… 理想主义曾经预测到的事实,已经得到了证实。”确实,他的现实主义不仅包含了现实因素,而且也包含了理想、荒诞、 幻想的成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写作的时候说:“人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我在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 ……”后来他在笔记中讲道:“以完全的现实主义在人身上发现人”,“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全部隐秘。”


这种现实主义的特征,就是他小说中表现岀来的心理对话的复调,就是在体裁上使极端对立的事物相互结合。


同时他充分利用偶然性因素,使不同人物同时汇聚,在平面上展开冲突,形成一种发生于瞬间的共时艺术。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是破碎的完整体,当作家描绘他们时,尽量先把他们击成碎片,然后叩击碎片的不同侧面,使其在共时中发岀多音调的回声,再将它们黏合为原状,从而形成作品特有的复调艺术感染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魅力,在于他展现了那种人欲横流、犯罪赎罪、受苦死亡、道德探索、宗教忏悔、郁郁寡欢的生活,传达了那种瞬息万变、惶惶不安的社会气氛,那种内心斗争的冲突意识,那种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地的普遍愿望。这种现象在二十世纪显得更为突出。经济危机、世界大战、革命动荡、普遍竞争,使人内心处于极度紧张状态。


这种普遍幻灭感,使欧洲读者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获得了生动的感受。同时作家还提供了一种表达上述情绪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人物主体意识的强化,他们的独立意识的加强,以及他们的对话的多种形式,幻觉、梦幻的时时转换,难以捉摸的对话,结局的未完成性,要死要活的紧张氛围和往往是意料不到的迅速转折,都成了作家的描写对象,并使它们蒙上浓重的主观色彩。


那折磨人的社会生活,不是再在平静的叙事笔调下再现,而是通过主人公的矛盾意识、意识流被折射出来,通过在同一平面的共时艺术的层面上被集中起来。在我看来,这正是人类艺术思维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一独特的艺术视角,预示了它在二十世纪的艺术中的极端重要性。


复调艺术是艺术思维把握世界的一种新的方式,它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裂变有关,但它又是人对世界艺术描写深化的结果,并成了人的一种审美的需要。只要人的审美趣味趋向多样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对话的关系,这种艺术思维的表现方式就将存在下去,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为读者阅读舒适

以上选文未采用原文分段

特以说明



本文选摘自

《陀思妥耶夫斯基精选集》

山东文艺出版社

钱中文编选,1998年



陀氏代表作品一览



往期专题研习  

 


茅盾: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人格”
曹禺:从郁热走向沉静赵树理:一个“文摊作家”的生命浮沉
张爱玲:在创新与承袭之间
穆旦: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柳青:尽力要求自己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
汪曾祺:小说是回忆韩少功:文学寻根与艺术探索莫言:一个讲故事的人
王蒙:“少年布尔什维克”的艺术探索
这些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为历年中文考研高频考点!附相关名校真题



文研青年简介

文研青年作为广大考生信赖的中文考研、考博教育品牌,至今已走过九年历程。九年时间,辅导和帮助数百名学员成功考入理想的研究生院校。文研青年立志做口碑佳质量优服务好面向全国各类重点院校考研服务的卓越教育品牌。文研青年自身也在发展和变革中,不断丰富教育理念,打磨教育产品,充实师资方阵,优化服务水平,只为陪伴考研、护航研途的初心和宗旨。

如有任何中文考研疑问,欢迎联系文研青年客服。往期精彩推荐 
1.文学类答疑:复习策略?答题技巧?解题思路?学姐为你解惑啦~2.听课通告 |武汉大学汉硕考研400+学姐教你高效冲刺复习!3.模卷六道,阅札三千:凌云班模考阅卷札记4.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二、三版差异对比5.相约文学考研论坛!大咖齐聚,双重福利6.文研青年2021年中文考研会员政策解读7.2020年文研锦鲤跨专业上岸武大经验8.2021年文研青年全系列课程答疑汇总9.走近西子湖畔: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10.句子成分分析法 |现代汉语专题研讨(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