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卡罗尔 | 你愿意为爱付出多少代价?圣诞品尝盐的代价

Xi 茜 artag 2021-06-25

《easy living》是《卡罗尔》(Carol)中的一首歌曲,就在这首歌中开始今天的推送吧。圣诞节来了,想写一个关于圣诞的故事,于是想到了电影《卡罗尔》。19岁的少女特瑞丝在百货公司担任玩具售货员,邂逅了前来购买圣诞礼物的美丽贵妇卡罗尔,两个人一见钟情,相识相爱,最后为这段禁忌的感情付出了的代价。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尽管电影评分很高,慕名去看了原著后更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后文再谈,但原著的书名很有意思,我也很好奇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盐的代价


电影《卡罗尔》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1921-1995)于1952年匿名发表的中篇女同小说《盐的代价》(The Price of Salt)改编,很多地方解释“之所以叫‘盐的代价’,因为在17世纪‘盐’还有另一个意思表示女性的情欲”。


《盐的代价》第一版封面


据说海史密斯痴迷于罗德之妻(Lot's wife)的故事,故事出自《圣经·创世记》的第19章,这或许可以被视为“盐”的出处。罗得是亚伯拉罕的侄子,亚伯拉罕接受上帝耶和华的吩咐,离开他原居的吾珥,举家前往迦南地去,罗得亦随同前往。随着两人产业变大,两人决定分开各自发展,罗得搬到索多玛居往。索多玛是一个耽溺男色的淫乱城市,英文“Sodomy” (男性之间的肛交中)就是索多玛的英文“Sodom”的衍生词。上帝认为索多玛和同样沉迷男色的蛾摩拉是两座罪恶之城,决定毁掉二城,并差派天使前往营救罗得一家。


Gustave Moreau,The Angels of Sodom,1890


索多玛城民见天使到罗得的家,要求罗得交出天使。罗得为了不交出天使,竟提议交出他的两个还是处女的女儿给城民淫辱,所幸城民并不感兴趣。天使们向罗得一家传达了上帝要毁灭所多玛的旨意,嘱咐他们立即逃跑并千万不要回头观望。日出后,天使们开始执行毁灭所多玛、蛾摩拉的任务,二城变成一片火海。


John Martin,The Destruction of Sodom and Gomorrah,1852


Joachim Patinir,Landscape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Sodom and Gomorrah,1520


罗德一家连夜撤离逃过一劫,然而罗德的妻子却因为好奇在逃亡的途中回头了,扭头的刹那,罗德之妻就变成了一根盐柱。所以在描绘索多玛毁灭的美术作品中,总能看到前景中的罗德和女儿们神情悲恸,而后方则有一个僵硬如雕塑般的女人形象,这便是变成盐柱的罗德之妻。


Gustave Dore,Sodom


Camille Corot,The Destruction of Sodom,1843 - 1857


罗德与女儿们逃到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山洞。两名女儿为免绝后,先后两晚灌醉罗得后与他同寝乱伦。大女儿后来诞下儿子摩押,即摩押人的始祖;小女儿则诞下儿子便亚米,即亚扪人的始祖。


Guido Reni,Loth and her daughters fleeing Sodome,1616


这个故事简直太荒诞了,罗德作为一位父亲,为了不交出天使保全自己,竟然提议让城民淫辱自己的亲生女儿?上帝惩罚耽溺男色的索多玛,却不惩罚罗德父女乱伦?但通过罗德之妻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盐”的隐喻,罗德之妻因为违背上帝的旨意而受到惩罚,而卡罗尔和特瑞丝在Waterloo发生关系后也付出了代价(被卡罗尔丈夫雇佣的私家侦探窃听获得同性恋证据)。“盐”是欲望,不只是女性的情欲,也可以象征同性之爱,象征一切不被允许的禁忌之情。为什么是禁忌?谁制定的规则?这个世界就如同罗德之妻的故事一样不可理喻。


没有爱情就像没有盐的肉;那么为了这份爱,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非悲剧女同小说


《盐的代价》的故事来自作者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亲身经历。1948年的圣诞节期间,27岁的海史密斯在纽约市Bloomingdale's的玩具区担任临时售货员时,一位穿着貂皮大衣的金发女郎从她那里订购了一个玩偶。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Kathleen Senn,现实中的卡罗尔,海史密斯在百货商场遇到的金发女郎

(图片出自海史密斯传记《Beautiful Shadow》)


也许我注意到她是因为她独自一人,或者因为一件貂皮大衣很罕见,因为她的金法似乎发光…她购买了一个娃娃,我给她看了两三个娃娃,我在收据上写了她的名字和地址,因为这个娃娃要送到邻近的州。这是一次例行交易,女人付钱和离开。但我脑中出现了奇怪、晕眩的感觉,几乎要晕厥,同时精神又格外振奋,仿佛看到某种异象…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当晚回到公寓,海史密斯立即决定写一个关于穿着貂皮大衣的金发女郎的故事,在笔记本中用手写了大约8页,仅仅用了两小时就完成了这本书的大纲。


特瑞丝是海史密斯的“另一个自我”,而卡罗尔的原型除了海史密斯在百货商场遇见的金发女郎,还有她的两位前任——Kathryn Hamill Cohe和Virginia Kent Catherwood。


Kathryn Cohen,是海史密斯英国出版商的妻子,从1949年开始与海史密斯有紧密的感情。

(图片出自海史密斯传记《Beautiful Shadow》)


Virginia Kent Catherwood,海史密斯1946年到1947年间的恋人,是《演的代价》中卡罗尔的原型之一。

(图片出自海史密斯传记《Beautiful Shadow》)


Catherwood是费城的社交名媛,她在离婚诉讼官司中失去了女儿的监护权,而指控她不具备监护资格的证据之一就是她被偷录的在酒店与同性幽会的录音,这和小说中卡罗尔的经历如出一辙。


Virginia Kent Catherwood与银行家丈夫的结婚照,1935年

(图片出自海史密斯传记《Beautiful Shadow》)


海史密斯其实是一位以悬疑小说闻名的作家,在完成《盐的代价》前,她已经发表了处女座《火车怪客》,这部小说后来被希区柯克改变成电影。如此一位文坛冉冉上升的新星却写了这么一部不被世俗接纳的小说,结果可想而知,海史密斯的出版商Harper&Bros以题材敏感为由拒绝出版。被多方拒绝后,直到1952年,海史密斯才找到了愿意出版此书的出版商Coward-McCann,以海史密斯的笔名“Claire Morgan”发行。


《盐的代价》的问世意义重大,在此之前各种作品中的同性恋情往往以悲剧收场,女同性恋角色也往往有一方被塑造得比较男性化,而这本书打破了种种刻板印象,被认为是多年来唯一一部有着美好结局的女同小说,也摆脱了那个时代对女同性恋者的陈规定型描述。




不平等的爱


剖去女同性恋的外壳,卡罗尔和特瑞丝的恋爱模式套在异性恋上就太常见了,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孩与一个有社会地位的长者。年轻女孩倾慕长者(可以是外貌、品位、阅历、财富等等),长者则喜欢和年轻女孩相处的轻松,因为年轻女孩总是会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两者的爱始终是不对等的。



小说中卡罗尔总是称呼特瑞丝为“孩子”,看似宠溺,其实说明卡罗尔始终没有把特瑞丝看做一个平等的个体。小说中,特瑞丝梦想成为一名舞台设计师,而卡罗尔看了她的作品后却从未给予正面的评价,面对特瑞丝失去重要的工作机会也是轻描淡写地安慰,特瑞丝的梦想仿佛无足轻重。


特瑞丝口袋里的手握成了拳头。她之前是如此地希望卡罗尔会无条件地喜欢她的作品。卡罗尔一点都不喜欢她之前给她展示的那少有的几个布景,这让她觉着很受伤害。技术上,卡罗尔一点都不了解它,但是她一句话就否定了一个布景。

——《盐的代价》



这一点电影处理得更好,把特瑞丝的梦想改成摄影师,卡罗尔鼓励她追求梦想,并送给她心仪的相机。




除此之外,书中的卡罗尔还经常仗着年长者的阅历,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批评特瑞丝,或者给予特瑞丝建议,而这些看似随意的建议其实都伤害着特瑞丝。在两人发生关系后,特瑞丝向卡罗尔诉说自己的快乐,而卡罗尔竟然建议特瑞丝再试试别人,仿佛在劝说她不要沉溺于两人的感情,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电影明智地删掉了这段)


特瑞丝无语了一会,但是她试着(让自己看起来)随意(的样子),用手指敲打着膝盖上的书…特瑞丝什么也没说。她都不曾想象过离开卡罗尔…

——《盐的代价》




可以说是卡罗尔主动开始了和特瑞丝的感情,但她一开始似乎并不打算长久的走下去。她劝说特瑞丝与男友好好相处,告诉特瑞丝未来她也会有自己的责任。


卡罗尔让她觉着,她一事无成,一无是处,像一缕烟。卡罗尔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结了婚,有了一个孩子。

——《盐的代价》



至于所谓卡罗尔为特瑞丝放弃女儿的抚养权,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在发现被侦探窃听后,卡罗尔立即选择回到纽约并给特瑞丝寄了一封分手信。这次分手让特瑞丝恨透了卡罗尔,觉得自己被玩弄了。


一瞬间,她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意识到卡罗尔只奉献她自己甚微的一部分给她,特瑞丝,上个月的整个世界,像一个巨大的谎言,破裂了,并几乎坍塌了。下一瞬间,特瑞丝又不相信那个。然而事实还在,她已经选择了她的孩子。

——《盐的代价》



回到纽约后,私家侦探提供的录音铁证让卡罗尔不得不放弃女儿的抚养权,这是被迫,谈不上为爱放弃家庭(写的匆忙,若理解有误请指正)。如果要强行把这里升华为卡罗尔勇敢承认同性恋情,我实在觉得很牵强。这大概是全书唯一表现盐的代价的地方,但处理的很仓促,对社会的反思力度不够。至于特瑞丝,她是一个孤儿,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很简单(几乎没有),唯一的阻碍就是她的男友,但她从来都不在乎男友,所以也谈不上付出代价。



离婚后的卡罗尔这时才决定挽回特瑞丝,邀请特瑞丝与自己同住,出于尊严,特瑞丝一开始拒绝了,然而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卡罗尔身边,义无反顾。


最后特瑞丝去找卡罗尔时两人的凝视


特瑞丝在书中说《easy living》是她的歌曲,是她对卡罗尔的所有感受。歌词确实贴切,在这段感情中,卡罗尔始终是掌权的女王,而特瑞丝则无条件臣服于女王的脚下。


Living for you is easy living

It's easy to live when you're in love

And I'm so in love

There is nothing in life but you


I never regret the years I'm giving

They're easy to give when you're in love

I'm happy to do whatever I do for you


For you maybe I'm a fool

But it's fun

People say you rule me with one wave of your hand

Darling, it's grand

They just don't understand



往期文章


单身税 | 古罗马也虐狗


酷儿艺术 | 无关性身份,关乎自由


如何在一个敌对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 David Wojnarowicz


《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先生的家,比唐顿庄园更奢华的英国最美庄园 | 查茨沃斯庄园(一)


畸形秀 | 《马戏之王》背后的人性暗流


寂寞拍卖师 | 每个赝品都藏有真实的一面


Eva Ionesco | 妈妈的小公主,魅惑的洛丽塔


艺术可以乱搞,玩火的艺术大玩家 | 蔡国强


张洹 · 《家谱》 | 身体书写的二三联想


藤田嗣治 | 巴黎画派中的一抹“藤田白”


茜茜公主 | 追求自由 or 利己主义?


本公众号内容皆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artag_0909@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