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9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友情提示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论文核心观点,亦可点击目次及摘要的标题直接阅读全文。



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专题探索
 从强制阐释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武术研究的理论窠臼与纾困方略
韩政,王国志,张宗豪
 近代武术“以用为主”的学术转型
刘红军,刘洪,戴国斌
 民俗体育塑造乡民“家国一体”认同的地方实践及个案启思——基于边城龙舟赛的田野考察
吴松诺,涂传飞,谭志刚,郭振华
 客家族群武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社会基础、内在向度与实践机制
廖上兰
 民国时期武术是怎样被书写的?——基于 1911—1949 年出版著作的统计分析
陈保磊,王岗
原创成果
孙海平跨栏训练理念与实践探析——基于个性化训练视角
程泓人,孙海平,钟亚平,苑廷刚

● 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

梅涛,李晓霞,李燕春,杨晓琳,晏冰,梁妍,梁丽娟,段佳妍,张之豪,何子红

● 基于实时超声探究跑姿对内侧腓肠肌-肌腱复合体形态学和力学特性的即刻影响

邓力勤,张希妮,肖松林,王宝峰,武楷承,张胜年,傅维杰

● 不同体育活动方案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

王光旭,张铈堃,苏杉,刘阳
新视点
● 儿童动作能力与健康互惠概念模型的新见解
李博

摘  要

从强制阐释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武术研究的理论窠臼与纾困方略

韩政,王国志,张宗豪

(苏州大学

     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在东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进程中以“照着讲”与“接着讲”的阐释模式开启了现代化之旅,这并非以“西方体育取代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在照着与接着西方体育、自身传统“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可贵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理论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以西学阐释武术成为武术理论的生长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奉西学为圭臬的研究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将“照着讲”与“接着讲”阐释成照搬西方的述而不作。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打破了当下西学的理论窠臼,为中国武术“接着讲”(接着西方经验和中国实际)的阐释模式指明了方向。

近代武术“以用为主”的学术转型

刘红军,刘洪,戴国斌

(上海体育大学;上海政法学院)

      以武术为主干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中国式学术体系建设需以文化自觉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近代武术学术转型进行探讨,认为:①近代学术转型在救亡图强、知识群体重组、以西释中等背景下形成了新认识,在武术的功能化发展中形成“以用为主”的体用观;②在“体”“用”分途后,近代武术群体以功能性发展为主、本体性发展为辅,这也促使其产生“以用为主”的学术转型;③在“以用为主”的体用观主导下,武术学术研究形成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理论性研究为辅,术化为主、学化为辅的趋向。

民俗体育塑造乡民“家国一体”认同的地方实践及个案启思——基于边城龙舟赛的田野考察

吴松诺,涂传飞,谭志刚,郭振华

(吉首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华大学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等,从中国乡村社会独特的道德伦理体系出发,基于边城龙舟赛这一具体文化事项的考察,探讨民俗体育塑造乡民“家国一体”认同的逻辑理路。认为:“家”文化对乡村民俗体育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家”是个人参与民俗体育事项的根柢,乡民在民俗体育的仪式实践中实现从个人情感到集体情感的转化,由“家”文化衍生出的道德伦理规约是地方民俗体育治理遵循的社会关系秩序基础。乡民“家国一体”认同主要是通过民俗体育文化符号的共享与互动、民俗体育活动中国家意志的表达、民俗体育展演场域的情感联结与升华过程塑造的。因此,地方民俗体育活动运行所遵循的“非正式制度”与国家“正式制度”治理应同向而行,在国家层面重视民俗体育活动的社会动员和道德教化功能,积极引导乡民由内至外地建立民俗体育的“文化自觉”意识。

客家族群武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社会基础、内在向度与实践机制

廖上兰

(赣南师范大学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不仅是国家战略实践命题,也是一个理论研究命题。以海峡两岸客家族群武术的历史传统为立足点,综合运用历史研究等方法,探寻客家族群武术在文化共同体认同中的形成、维系及其机制。认为:客家族群武术所蕴含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是客家集体意识的重要情感纽带,对于增进海峡两岸客家人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强化民族、国家认同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意义,通过“以拳固根”“以拳铸魂”“以拳塑群”接续和唤醒对“故土”的热爱,实现客家族群共同体观念的生产与再生产,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提供客家族群经验与体育理论支持。 

民国时期武术是怎样被书写的?——基于 1911—1949 年出版著作的统计分析

陈保磊,王岗

(武汉体育学院;中国计量大学

     以 1911—1949 年出版的246部武术著作、156名著者为史料,运用数理统计法,从图书分类、出版趋势、作者组成等多个方面对民国时期中国武术学术发展状况进行剖析。民国时期武术著作直观呈现出“出版数量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并以上海为中心汇聚核心出版单位,社会文化学者为主要核心作者群”的特点。在中西新旧冲突与融合的学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及明清武术理论浸润学人,出版了大量关于“拳种”“拳理”以及考证武术源流的著作,赓续了明清武术著作的书写传统,并根据时代需求扩充新内容;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科学”与“民主”又成为民国时期武术书写的时代主题,借鉴和参照西方体育的研究方法成为新的学术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学术发展。

孙海平跨栏训练理念与实践探析——基于个性化训练视角

程泓人,孙海平,钟亚平,苑廷刚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运动与健康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基于个性化训练视角探析我国著名跨栏教练员孙海平的训练理念与实践。采用文献资料、跟踪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孙海平的个性化训练理念与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孙海平确立了技术动作定态控制与系统整合训练两大核心理念,在年周期、中周期、微周期和赛前备战中分别设计“双高峰”模式、四段式目标突出、“锯齿型”负荷特征和“10天小周期”模式的训练计划。他将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视作跨栏速度训练的核心,主张采用“长-短”结合法提升跨栏周期速度,利用阻力跑与助力跑训练打破速度障碍;重视单个练习动作整合效益,设定个性化体能训练方案,采用“重-轻”负荷组合式力量训练发展快速力量,注重力量训练专项化,创新个性化力量练习手段;实施个性化技术诊断,优化个性化技术指标;利用多变的训练情境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个体差异性及预判模型

梅涛,李晓霞,李燕春,杨晓琳,晏冰,梁妍,梁丽娟,段佳妍,张之豪,何子红

北京体育大学;山东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目的 比较不同抗阻训练后下肢肌力变化的个体差异,构建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的预判模型。方法193名受试者完成12周70%1RM训练(MIST12),其中训练无效者以87%1RM 完成8周(HIST8)和12 周的训练(HIST12)。下肢肌力指标包括等速蹬踏屈/伸峰值力(PTf/PTe)、等长峰值力(PTi)和反向纵跳(CMJ)。采用 Logistic 回归构建训练效果的预判模型。结果 MIST12 干预后,PTf、PTe、CMJ 显著增加(P<0.01),PTi 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HIST8 干预后,PTf、PTe 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PTi、CMJ 显著增加(P<0.05);HIST12 干预后,PTf、PTe、PTi、CMJ 显著增加(P<0.05)。PTf、PTe 低效者比例在3 种方案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PTi、CMJ 低效者比例差异显著(P<0.05)。PTf、PTe、PTi 和 CMJ 训练效果预判模型的 AUC 值分别为 0.609、0.602、0.684 和 0.719,回代检验显示预测值与真实值无差异(P>0.05)。结论 抗阻训练改善下肢肌力存在个体差异,肌力初始值、训练方案和肌肉厚度是下肢肌力训练效果的预判因子,在制订以提升不同肌力为目的的精准化力量健身指导方案时应将其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基于实时超声探究跑姿对内侧腓肠肌-肌腱复合体形态学和力学特性的即刻影响

邓力勤,张希妮,肖松林,王宝峰,武楷承,张胜年,傅维杰

(上海体育大学

      目的 探究前掌着地跑(forefoot strike pattern, FFS)和后跟着地跑(rearfoot strike pattern, RFS)时内侧腓肠肌-肌腱复合体(medial gastrocnemius- tendon unit, MTU)形态学及力学特性的差异。方法 招募15 名习惯RFS 男性跑者,着统一跑鞋以9 km/h 的速度完成 RFS 或 FFS 下的跑步测试。采用超声、运动捕捉系统和测力跑台实时采集跑步内侧腓肠肌(medial gastrocnemius, MG)影像和地面反作用力等,并计算触地角度,分析MG/MTU 形态学和力学特性。结果 与 RFS 相比,FFS 时:①地面反作用力蹬伸峰值显著更大;②MG 支撑期收缩量/率和蹬伸期收缩率显著更小;③峰值 MG 收缩速度显著更小,峰值肌力显著更大;④MTU 收缩速度和功率、拉伸量、拉伸速度和功率显著更大。结论 在同跑速下习惯 RFS 跑者转换成 FFS 后即刻局部优化了MTU 特性,即 MG 以更少的收缩量产生更大力量且 MTU 能储存和释放更多能量,提高了肌肉收缩和蹬伸效率。


不同体育活动方案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

王光旭,张铈堃,苏杉,刘阳

(上海体育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

     目的 探究不同体育活动方案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及效果差异。方法 将招募的309名学龄前儿童分配至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16周干预;在实验前后测量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采用 SPSS 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纳入分析246人,年龄为(4.55±0.28)岁。结果 干预组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改善较对照组更全面;球类游戏组和综合活动组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改善效果优于基本动作活动组和韵律活动组。结论 体育活动方案较自由玩耍能更有效地改善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综合性、多种动作形式的体育活动方案较项目和动作形式单一的体育活动方案能更好地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

儿童动作能力与健康互惠概念模型的新见解

李博

(南通大学

     2008 年 Stodden 和 Goodway 等联合发布了“儿童动作能力与健康互惠概念模型”(以下简称“模型”)。模型建立的目的是解释儿童动作能力与健康相关指标的互惠效应。模型中儿童健康相关指标包括身体活动、体重状态、感知动作能力和健康体适能 4 项。模型的核心观点为:①在儿童早期促进身体活动可以提升动作能力,而在儿童中晚期提升动作能力可以促进身体活动;②儿童感知动作能力、健康体适能在身体活动和动作能力的关系中起调节效应;③体重状态与动作能力呈负相关。最初的模型仅基于少量的实证证据,因此需要更系统的实证证据证明模型所提出观点的科学性。为此,Barnett 等的最新研究对基于模型验证的实证研究进行系统综述,43项同行评议研究的汇总结果表明:提升儿童动作能力促进身体活动的路径存在不确定证据,并且无反向关系证据。关于儿童感知动作能力、健康体适能调节效应的外部效度因现有研究的研究设计性质和有限的研究数量而被削弱。与模型一致的是,儿童动作能力与体重状态之间呈负相关。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存在提升动作能力进而提升健康体适能的路径。基于此,Barnett 等认为现有实证研究的汇总结果并非如模型所示,通过提升儿童动作能力促进身体活动或通过促进身体活动提升儿童动作能力的路径需要证据等级更高的纵向和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项研究指出了当前儿童动作能力和身体活动关联研究中存在的盲点,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在后续研究中指明了具体的研究方向,期待通过更多高质量的实证研究更全面地验证模型中的观点。

往期目次: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8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7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总目录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2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0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9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8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7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公众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官网


网址1: 

网址2:

微信: stxb1959

电话: 021-65506286

邮箱: xb@sus.edu.cn

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邮编: 200438

感谢您支持,欢迎您赐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