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友情提示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论文核心观点,亦可点击目次及摘要的标题直接阅读全文。
【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 体育锻炼抵御 COVID-19 发生、发展的作用与可能分子机制
摘 要
赵富学,彭小伟
( 武汉体育学院 )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正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由此凸显的建设指向和生成的相应推进理路是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的“大水漫灌”问题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与分析发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内容、方式、资源等要素未精准对应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环节。将课程思政建设思维调适到“精准滴灌”的向度,需要突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专业性、多样性、灵活性和精确性,突破目标设定、资源获取、方式构建、督导评测等环节中“大水漫灌”的思维定势,通过分类梳理、学思结合、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按需施策等方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辟新路径,使课程思政资源和素材能够精准融入体育教学过程。
尚力沛, 俞鹏飞, 王厚雷, 程传银
( 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
体育课程中跨学科学习是让学生综合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理解现实生活和跨学科地解决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跨学科学习需要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基本要求是贴合学生的生活需求、强调各种情境创设、注重“五育”的相互融合、学生身体力行深度参与,其基本过程是“搭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驱动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跨学科学习的保障路径包括:体育课程实施者转变对学生知识学习的传统认知;整合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联系的知识资源;多方面着力提升体育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思维与能力;立足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找准“五育”融合的基点;防范体育课程中实施跨学科学习出现各种虚假现象。
李奕霖,陶玉流,李卫东,
吴相雷,彭庆文,叶 巍
( 怀化学院;世翰大学;苏州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
美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将“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作为重要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的内涵,阐述在体育教育领域引入的效果与经验,提炼其在指导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具体措施,提出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提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应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改革“教学实践课程”为基础、以发展“核心教学技能”为根本、以实施“情境性和连贯性的体育教学实践”为保障、以运用“先进和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为手段,实现培养职前教师以“教学能力”为核心兼顾技能发展的课程目标,设置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强势学科、强势专业,进而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体育师资。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新政:理念引领、现实关切与推进策略
黄 璐,张琬婷,王小东,刘 波
(清华大学;华北理工大学)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考试招生端的重大变革有效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认为:在理念引领方面,紧跟新时代新发展步伐,通过找准办队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考试招生全过程中促进教育公平,并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部门协作、目标融合与资源共享;在现实关切方面,力求服务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回归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定位,回应教育公平现实诉求,推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质增效。提出推进策略: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推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注册制”改革;推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融合;推进高校体育学类专业建设;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精准施策;增强政策执行的解释性张力,发挥基层实践智慧。
石 磊,朱子良,付庆镕,金 花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
目的 探讨短期羽毛球训练对成年人整体运动知觉(GMP)的影响。方法 招募训练组被试21名,均为羽毛球培训班成员,控制组被试20名,由普通在校大学生组成。训练组接受10周的羽毛球训练,控制组不进行任何针对性训练。实验前后2组均须完成羽毛球落点知觉任务和GMP任务。结果 训练组训练后在羽毛球落点任务中的判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训练前,整体运动知觉的阈值低于训练前,而控制组未呈现相似的变化。结论 短期羽毛球训练不仅可有效提高成年人在训练相关的视运动知觉任务中的行为表现,还能改善成年人在更一般性的、与训练无关的GMP任务中的行为表现,羽毛球经历积累的视运动知觉经验具有较好的迁移性。
刘文武,徐小良,赵泽浩,朱 东,韩丽云
(上海体育学院; 古吴轩出版社)
武术文化始终呈流动性态势,因被不同时代的人们生产和消费其内容不断更新。基于文化生产理论,以对武术技术意义的本体诠释为基础,从前提、实践、使命三方面阐述基于技术意义的武术文化生产。认为:作为对武术技术动作的规范,技法是武术“练”与“打”的理论基础,对技法的深刻把握是认知武术技术、发掘技术意义的前提;文化资本积累、武打影视实践、教育与研究构成了武术文化生产的主要领域;武术技术意义是武术文化生产的核心。
尹永佩,姜传银
(江西师范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甲骨文“我”字的寓意探赜索隐,并结合传统文化背景对比“吾”“我”之别,认为:以武立身的尚武精神是古人赋予“我”字的寓象之意;从“
运动促进免疫抵御 COVID-19 的机制——基于肥胖与低体力活动人群视角
白新玥,陈佩杰,石 慧,李 斐,石 月
(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
目前,被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新冠肺炎疫情已造成600多万人死亡,而肥胖、患基础性疾病及免疫低下人群对COVID-19尤为易感,病重率和病死率高。肥胖和低体力活动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共同成为COVID-19感染高风险因素。作为绝佳的免疫佐剂,运动可有效对抗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同时在预防感染性疾病和病后康复中起到积极作用。从肥胖对COVID-19的高易感性及全球低体力活动的现状出发,揭示不同形式运动在提升机体免疫水平中的积极作用及机制。提出:在COVID-19大流行下健康人群在做好自我防护措施的同时,可选择并保持150~300 min/周中等强度或75~150 min/周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或运动,以应对肥胖,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从而改善机体整体健康状况。
体育锻炼抵御 COVID-19 发生、发展的作用与可能分子机制
赵 娜,夏 杰,李百侠,王 璟,张晨斐,徐 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于2019年12月暴发以来仍在全球迅速传播,感染和死亡人数还在不断增长。由于COVID-19的症状广泛、患者人群复杂,故开发特定的临床药物尚需一定的时间,需要有其他预防或辅助应对COVID-19的干预策略。根据体育锻炼抗病毒的分子机制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的致病机理,从体育锻炼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氧化防御能力、改善病毒诱发的铁代谢障碍和内皮功能障碍等方面,探析体育锻炼在抵御SARS-CoV-2入侵、延缓病情发展、降低重症发生率、减少患者并发症中的可能作用,为倡导全民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应对COVID-19提供生理学依据。
王文龙,崔佳琦,邢金明
(东北师范大学)
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是近年来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一种以布尔代数和集合理论为基础,以挖掘充分必要条件组合为目的的方法论体系。与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相比,其优势和特征如下:聚焦研究自变量和结果变量间的非对称性关系;关注因素组合路径而非独立变量;用模糊集合替代变量的精准测量;分析过程与理论密切互动。与定性研究方法相比,其优势和特征如下:在研究结果的推广效度上实现了“中等”程度的普适性;在研究过程的操作上具有更高的透明性。
体育领域中存在大量多重诱因形成的复杂现象和案例,采取组态视角进行研究,能够将案例导向型的定性分析和变量导向型的定量分析相结合,用规范的方法提取案例中的丰富信息并形成简约的表述,以此探索相应结果的多元前因条件组合。QCA 在体育领域不同层面的议题上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宏观层面,María 等以 23 个欧盟国家为样本,通过线性回归和模糊集 QCA 研究了体育与相关因素对欧盟国家竞争力(人均 GDP 和创新绩效)影响的组合路径。在中观层面,Clausen 等对国际体育单项联会实现商业化的组态条件进行研究,提炼了战略规划、专业化、使用社交媒体和低责任性 4 个前因条件。在微观层面,Daniele 等研究了参赛者对极限体育赛事满意度实现的可能组合,表明与事件相关的属性(信任、形象、态度)以及参与者心理相关的属性(感觉寻求、感知控制)共同参与了所有路径组合。
QCA 的注入为研究和理解复杂的体育现象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有利于拓展体育学科方法论体系。然而,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 QCA 并非完美无瑕,存在变量的定性划分标准较为主观、条件变量的数量受限、案例敏感性较高等缺陷,应针对 QCA 的案例要求以及研究情境进行仔细甄别,避免盲目应用。② QCA 充分吸收了传统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优势,但不能替代它们,因为不同的方法呈现出不同的研究逻辑和目标,应根据研究需要进行选择,努力推动 QCA 与现有的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的
整合,实现不同方法研究结论的互证和补充。此外,学者们应对接体育学科的实际问题,积极推动 QCA 与体育学科特征的融合。
往期目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公众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官网
网址1:
网址2:
微信: stxb1959
电话: 021-65506286
邮箱: xb@sus.edu.cn
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邮编: 200438
感谢您支持,欢迎您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