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译所 | “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触摸“法兰西特性”

莫娜·奥祖夫 碎金书坊 2023-05-18

   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

   ·是什么构成了“法兰西特性”·

 革命,女性,文学。三个主题、三本书放在一起,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我长期探讨的问题是,自法国大革命这一基本事件以来法兰西民族特性是如何建构的。……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尽管革命中有很多过激行为,它仍然知道从它的传统中吸取能提供掩蔽和庇护的东西,以对抗粗暴的民主生活方式。

——莫娜·奥祖夫


我的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


莫娜·奥祖夫

《革命节日》《女性的话语》《小说鉴史》是这个中文版收集的三部著作。表面上看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联。第一部论述自1789年起的那十年和革命事件;第二部描述了自18世纪到当代的一些女性形象,这些妇女的身份、抱负和成就各不相同;第三部专注于19世纪,分析了代表法国文学的几部小说。因此,这三部著作考察的年代不同,研究的对象不一致,研究的方法也各异——从历史学到集体心理学再到文学分析。更有甚者,在第一部和其他两部之间,人们甚至还能察觉到一种“对立"。《革命节日》强调的是关于整合法兰西的意志主义教育法。其他两部讲述的是对这种整合的抵抗以及呈现多样性的途径:或者是性别的多样性,或者是小说情节的无限多变性。

  尽管如此,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为这三部著作主题之间的联系以及把这三部著作放在一起译成中文的内在逻辑加以辩护。因为三部著作都是围绕着什么构成了法兰西特性这个问题进行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革命节日》。大革命显然是我们民族历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在国外,谈起“革命”这个词就必然想到法国。当然,有人可能提出反对意见,说其他国家也如我们一样发生过革命:这里说到的是美国革命。美国革命也肯定了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原则;它甚至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拟定了一份人权宣言,主张保护公民,反对任何损害他们自由的行为。由于两个民族受到的束缚不同,这两个事件呈现出了非常不同的特点。美国人的根本目标是与远方的宗主国决裂,并以英国人的自由传统的名义举行反叛。法国人则是在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家内进行斗争,要与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老的君主政体决裂,并反对它的传统。他们的的确确希望恢复人的原始目标。与美国人的事业相比,这项事业张扬了一种唯意志论和一种激进观念;时至今日,这两点还是法国人性格的显著特征。

我们脑子里必须存有这样一个问题,法国人从抛弃国家的拱顶石——国王的人身一一之时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了。君主制秩序的根基是拟人化的,体现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共和国”则是用抽象观念打造的。后者的精髓在于用某些理念而不是用某些人来描述和代表法兰西。因此,她必须假定和主张共和国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以便让人们忘记被她砍去头颅的国王,并且与曾经被国王代表的统一体竞争。正因为如此,革命者如此热衷于领土的统一,方言的统一,最终是世界的统一,以至于他们主张法兰西具有一种普世的使命,相信她有能力为全人类立法,而不管构成人类的具体人群的特性。

总之,这是一个完全反对特殊性的革命方案。先看看他们的时间设计:革命者确信可以用一个自由的共和元年作为开端,重新开创人类的历史;他们相信可以重建历法,取消礼拜日,废除地方性的旧圣徒,崇拜抽象的神灵诸如理性女神。再看看他们的空间设计:他们想合理地组织空间,清洗掉过去的印记,让按几何学设计的城市拔地而起,推倒钟楼,让垂直的钟楼不再凌辱住宅的平等。再看看他们的教育设计:他们希望为那些一直被视为荒唐混乱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些固定模式,为成人设计一套公民教育。简言之,他们有一套全盘掌控社会的方案。

正是在这种总体性的教育蓝图中设计了革命节庆。在革命者创造一套节庆体制的计划中包含着某种吊诡的东西。这些人正忙于应付内战和对外战争,很显然,在倾注精力组织复杂的节庆外,他们还有其他事情要做。但我们可以做一个推测,他们都对刚刚完成的决裂心存隐隐的恐慌,都有一种对空虚的恐慌。他们觉得,没有了旧仪式,人们的生存丧失了意义。既然拒绝委托一个人来做权力的化身,就更应该考虑设计一套体现团结一致的剧目。

因此,革命者寄希望于节日发明一些交流手段,传递给所有法国人一些感受和一些统一、共同的情感。正因为如此,他们念念不忘地希望在全国各地同时举行节庆,处心积虑地想让节庆在一年内有规律地举行,并持续下去。借助于与旧制度的节庆截然不同的革命节庆, 革命者希望强化一种情感 , 即法国是由一块单一的、 相同的材料制成的。 他们认为节庆是儿童学校向成年人的延伸。他们把节庆定义为“成人的学校"。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这种把学校变成建构民族统一性的核心的法国特性。



该系列的第二本书——《女性的话语》致力于探讨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为何选定女性的角色作为法国独特性的标志呢?有一点确定无疑。无论是在18世纪或19世纪,所有游历法国的外国旅人都为法国女性所扮演的角色而震惊。他们注意到,人们乐意交予女性来维持家庭关系、社会联系,以及谈话交往:她们在私人空间内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此外,在一个女性与世隔绝的时代,较之于欧洲其他国家,法国女性则更加频繁地出现于各社会领域,拥有非同一般的社会权威与地位。于我而言,在思考女性主义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时,国家的独特性也呈现出来。法国的女性主义,除个别特例外,并不具有在其他地方,特别是北美地区所表现出的攻击性,以及强烈激昂的语气。这是一种温和的女性主义,至少迟迟才展开征服,选举权这一点便足以证明。此般退缩缘何而来呢?且为何极端女性主义的说辞在法国回音寥寥?

由此, 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让人们倾听18世纪至20世纪的十位女性之声。 她们彼此相差迥异,但都对爱情、女性的生存条件、 婚姻、 母性、 同男性的关系 、 命运之幸福与不幸进行了思考。或许,由于人生轨迹的不同 , 她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也千差万别。但在我看来,某种深层次的东西将她们彼此相连:对于女子教育的信仰、学习的欲望、爱好传播,以及确信在男性与女性之间,能够达成幸福的交易。

 因此 , 通过研究这些女性之声,我确信在法国存在一种同时体验差异与平等的独特方式,其中原因众多,包括长期习惯于混杂性、诱惑之文化、社会关系和习俗中的信任、贵族统治模式在共和体制中的复活一我所列举的女性之一斯塔尔夫人就鼓吹这一点。由此,我发现了一种法国式倾向,一种对社群主义的反叛:一方面是对那种接纳了两性之间幸福关系的贵族社会的怀念,另一方面是对平等观念不做任何限制的民主现状,二者竟如此独特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平等是最根本的要求,但同时人们也要发挥差异性;人们对差异性不仅不会惶恐不安,而且会乐于加以利用,比如利用诱惑或感情关系的嗳昧;总之,可以领略小说中的无限风光。


这正是我在该系列的第三本书一《小说鉴史》中着手探讨的。文学也是法兰西的一种特性,因为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早在黎塞留时期,就已经隆重庆祝过文学与国家的联姻。因此,我这本书是对19世纪小说的纵览。动荡的革命实际上开启了一个既矛盾又混杂的世纪:它既投向未来,却又着迷于向过去回归,它既仿效古老的君主制,又反复叨念伟大的革命;从此以后,它迫使年轻人史无前例地创造自己的命运,但同样使他们背负上回忆、习俗、社会和道德准则的重负;最终,年轻人对于他们刚经历过的那场大震荡举棋不定,不知采取何种方式对待:是否定它,拒绝它,接受它,拥护它,还是仅仅去理解它?他们是否应该和自由主义者一道庆祝1789年、谴责1793年?还是和社会主义者一道庆祝1793年、质疑1789年?我们是应该忘记大革命,还是应该结束大革命呢?要么是再发动一场大革命?要么是对刚刚发生的大革命予以完善?这种困惑有时会让同一个人做出矛盾的反应,也能激起人们在一个世纪里做出千百次和解,一些和解是众望所归,一些和解被愤怒地拒绝,还有一些和解是人们在屈服与厌恶中达成的。

小说本身是一种复合体:从它善于包容一切来说,它具有民主特性;从它热衷的形式来看,它又具有贵族气质;小说的生存凭借的就是人的差异和混杂的欲望、情趣,因此,小说尤其适合阐释时代变迁。19世纪小说“供述"的是:在法国,大革命总是活色生香地存在着。但同时在新法国,18世纪的风度举止仍然留存,人们仍然能从宗教中获得慰藉,仍然对文学充满尊敬,女人的出场总能发挥有益作用,她们是家庭生活的主导、道德的守卫者、举止风范的教育者,是调停者和教化者。在这里我们又一次发现了法兰西民族的特性: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尽管革命中有很多过激行为,它仍然知道从它的传统中吸取能提供掩蔽和庇护的东西,以对抗粗暴的民主生活方式。

革命,女性,文学。三个主题、三本书放在一起,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我长期探讨的问题是,自法国大革命这一基本事件以来民族特性是如何建构的。在革命节日这个个案里,人们是通过革命者的意志主义教育学,通过消除相异事物的热火朝天的事业来进行这种建构。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人们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抵制这种事业来从事这种建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妇女或文学所扮演的角色:二者体现的不再仅仅是统一,而是多样性。

 这三部著作展示了我的研究工作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致力于理解为全人类寻求普世和抽象原则的动力——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的邀约——是如何在一个纷繁复杂、邪恶横行的世界里建立民主的承诺。另一方面是致力于理解这种动力如何使人们发现一种文明的明显特征,用普世的启示来评价它的价值、魅力、潜在的精力以及抵抗能力。这两方面关系紧密,相辅相成。

关于第一本书的结论

三部曲的第一部《革命节日》探讨的正是普世性这一面。创建一个崭新的节庆体制对革命者而言既有必要,也颇多争议。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展示新政权。之所以有争议,则是因为关于革命节庆的研究揭示出这一事业所面临的众多困难。首先是审美上的困难,因为在那样一个时代,仪式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惯例,君主庄重的典礼被看作是一种拟象。因此,应该给人民提供关于人民自己的另一种表象:所以,革命节庆的配景设计注定是贫乏粗劣的。其次是历史过程的困难,因为大革命几乎不能在一个统一的仪式中庆祝它自己的历史,因为那段历史充满了矛盾:那些大人物相互残杀,不同的阶段相互否定。最后是形而上的困难,因为超验性被驱逐出仪式:人们不再援引神圣的事物,被颂扬的崇高完全是一种人世间的崇高,不朽只是在人们的记忆中存在。因此,这部著作描写的是一个悲怆的事业:它对于保证民族统一极为迫切,而又令人绝望。

关于第二本书的结论

三部曲的第二部《女性的话语》侧重于多样性。在纪念大革命两百年之际, 当听到人们反复谈论女性在这一重大事件中集体迷失时 , 我便想到要描绘一些女性的画像。 我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 因为大革命的核心就在于相信人人将得以改善。 而女性立即便知晓这一承载着平等的想法——若非即刻 , 至少在未来——将赋予她们斗争的武器。

因此,我所描绘的女性并未因面对阴郁命运的安排而感到沦为囚徒;她们保留着一定的主动权,正如她们灵活、敏慧和讽刺的能力所呈现出的那般;她们并未感到需要融人男性的世界。在研究她们的策略时,我信服于法国是一个长期坚持内克尔所说的“基于尊重与教养的立法",认为两性之间对话十分有益,并实践男女混处及诱惑之文化的国家。人们会说这是理想化的标准,充满幻想而不切实际。然而,女性就寄希望于此般心灵和思想上的理想关系。由此我想到,法国对于不可调和的女性主义——视所有男性为潜在敌人——表现出了特殊的抗拒:是为法国之独特性。

 关于第三本书的结论

 三部曲的第三部《小说鉴史》,通过对19世纪几部伟大小说的巡礼来探讨多样性这个方面。19世纪变化多端,在被旧制度吞没的世界和因大革命产生的新世界之间存在着一场持久的较量,小说正适合描述这样一个世纪,因为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

 这本书讲述了小说家观察这种冲突以及可能出现的和解的诸多方式。一些小说中的人物以积极、实用的方式应对这种和解:诸如,巴尔扎克的小说总是泰然自若地记述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有一些小说家,诸如斯塔尔夫人或乔治·桑,对协商抱有兴趣,几乎把它当作一种信仰。我们可以把雨果也算作他们中的一位,他与他笔下的那些具有革新意识的主人公一样,对逝去的世界不抱有任何怀旧的忧伤。有一些小说用一种沮丧的顺从态度描写两个世界的和解,如福楼拜和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小说。有一些小说家,诸如巴尔贝·多尔维利,扬言两个世界绝对不可调和,他们不接受两者之间达成的任何妥协。还有司汤达这样的小说家,认为大革命仍在不断地产生影响,旧制度已经死亡,他幻想把共和国精神嫁接到贵族道德上,但却不相信这一点。对这些小说的巡礼使我们能够通过文学理解19世纪消化法国大革命这个大事件的方式——19世纪正是产生于这个大事件之中的,这是比通过历史作品更好的一种方式。

莫娜·奥祖夫


本文为《革命节日》《女性的话语》《小说鉴史》(商务印书馆出版)中译本前言,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莫娜•奥祖夫(Mona Ozouf)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她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享有国际声誉。她因此先后获得荷兰皇家科学院的海尼根奖和法兰西学院的戈贝尔奖。

相关阅读:

新书坊 | 《革命节日》(奥祖夫)

新书坊 | 《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奥祖夫)





《革命节日》

  作者:[法]莫娜·奥祖夫

  译    者:刘北成

  页    数:440

  开    本:32

  装    帧:精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历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革命者寄希望于节日发明一些交流手段,传递给所有法国人一些感受和一些统一、共同的情感。《革命节日》一书被视为法国大革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与传统史学研究不同,奥祖夫从文化史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节日,把文化因素纳入了大革命集体行动的分析。该书透视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既剖析了革命节日与传统的联系与不同,又揭示了革命节日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集体行动和集体心态的意义。



《女性的话语》

  作者:[法]莫娜·奥祖夫

  译    者:蒋明炜 阎雪梅

  页    数:446

  开    本:32

  装    帧:精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女性的话语》致力于探讨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倾听以及让人听到“女性的话语”、女性自己为了描述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话语。书中相继介绍的人物声音分别是迪•德芳夫人、德•沙里埃夫人、罗兰夫人、德•斯塔尔夫人、德•雷米萨夫人、乔治•桑、于贝蒂娜•奥克莱尔、科莱特、西蒙娜•薇依、西蒙娜•德•波伏瓦。本书将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姿的女性世界,如协奏曲般高低不同的女性之声,以及女性在法国历史上描画出的独特一笔完整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鉴史》

  作者:[法]莫娜·奥祖夫

  译    者:周立红 焦静姝

  开    本:32

  装    帧:精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谢谢观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共号

商务学术中心文史室新书一览,点击封面查看资讯或文摘




往期精彩回顾

新书坊 | 《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奥祖夫)

编译所 | 柏克与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论辩

编译所 | 埃里克·方纳:林肯的伟大源自成长

新书坊 |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精装版)

读书日|120年同行,25位名师珍爱的案头好书

编译所 | 蓝琪:来自大塞尔柱帝国的统治智慧

新书坊 | 《治乱兴亡:军权与南朝政权演进》(张金龙)

文津奖|周国平:德国的教育兴国和文化崛起——简评《德国天才》


新书坊 | 卡尔·贝克尔:《独立宣言》的字里行间

编译所 | 广义、狭义和泛化的封建论 (冯天瑜 谢远笋)

邓晓芒:《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五大看点

新书坊 |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圣西门与启蒙政治思想的遗产

编译所 | 常任侠《东瀛印象记》:欲采香兰遗远者,蓬山烟雨总霏微

月度新书 | 2017年2—4月·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新书(文史类)

新书坊 | 《论<独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研究》(卡尔·贝克尔著,彭刚译)

新书坊 | 希腊拉丁历史铭文举要:检核正信古史,补苴文献阙如

新书坊 | 王希:亚伯拉罕·林肯,“伟大解放者”的迷思与真实

重磅新书 |方纳:《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

新书坊 |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穿行于启蒙运动的时代

编译所 | 陈晓律:英国如何从精英统治过渡到大众民主

新书坊|《清代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考录》

编译所 | 美国史学三十年:埃里克·方纳访谈录

编译所 | 马克垚: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与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新书坊|《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

编译所 | 晏绍祥:商务印书馆与我的希腊罗马史研究

编译所 | 黄洋:我与汉译名著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戳原文,将好书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