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夜空】第67期|舒敬东:溪水穿屏山
新安夜空
让文学唤醒梦想 用艺术点缀人生
“A
青丝有言
徽州处处有佳境的气质,实在太过于美妙。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斜风细雨不须归”,终身醉卧桃源里。徽州民居的青灰色老瓦片,雨水浸染之下,转瞬即黑,透出砚的光泽。黑瓦白墙,水墨徽州,契合了中国山水画相,暗合了阴阳五行之道,如围棋黑白二子变化无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念去去,谁也抵不过徽州——这幅天地造就的水墨画卷。
舒敬东
避行客
含羞笑相语
Listen to a simple song!
同为黟县古民居,屏山不同于西递的水,也不同于宏村的于水:西递的水过于珍贵,宏村的水则显得秀气;屏山的水可以说是充沛,从村头流向村尾,穿村潺潺而过,不张扬,不拘束,几分潇洒,几分端庄。
屏山古民居——就分布在这溪水的两岸,水就成了它的脉。有趣的是,溪水两岸的人家分布并不均衡。从村口沿溪岸往上行,你会发现:溪水的右岸,房子是疏疏朗朗的;左岸,古民居却是一幢紧挨着一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屏山村的精华也就深藏其中。
其布局暗合了书画的疏密之道:疏时可走马,密却可滴水不漏。自然,路就安排在溪水的左岸。说是路,其实却是堤;说是堤呢,却是当路在使。屏山村的热闹也全在这条“堤路”之上。柳永词“岸边三三两两,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一语则写尽了这里的情态,虽说柳永并未游过此地,但此语却颇合此景。
新安夜空
清见底
临水照花人
Read an interesting book!
读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客人,没有不记得“小桥流水人家”的,屏山村的桥不大,尽管屏山村诞生过主演《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人民艺术家”――舒秀文,然而,舒绣文的故乡却没有江,有的只是她门前的一溪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明朗照人。
屏山原叫吉阳山,这水呢,自然就成了吉阳溪。已故老前辈舒松钰曾有诗云:吉阳山下吉阳溪,三里十桥柳覆堤。高岸梧桐栖翠凤,村童晓读伴晨鸡。屏山村的人管这水叫“溪”而不叫“河”,为的是溪水比河水恬静、清澈。对了,这恬静、清澈就是屏山人的性格。
新安夜空
月明近闻
桥下砧
Listen to a simple song!
屏山村的桥大都是石板桥,诗云:吉山吉水吉阳村,神化三峰对吉门。石板桥头无寂寞,明灯天乐伴黄昏。
夏夜,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手持茶一杯就地坐在石桥上,边聊天边休憩;芭蕉扇,自然是用不着了,因为自有凉爽溪风。村姑村妇呢,却在溪月间洗纱浣衣,“嗵嗵”槌个直响。这景致就成了“月明近闻桥下砧”,别有一番风味。
从亭的修建,还能看出屏山人的智慧。从村口进去的客人,首入眼帘的便是亭这种两便的建筑,当地人称“古桥亭”。顾名思义,既是“桥”又是“亭”,它不是坐落在桥头,就是坐落在溪边,既实用又不占空间,完全是智慧的体现。
这种两便的建筑在南方偶会遇见。“阶亭”则大多还有“美人靠”,供村民休憩聊天。这聚乐的场所,自然又成了入画的一景。
新安夜空
三里十桥
柳覆堤
Read an interesting book!
故而,擅长写生和摄影的客人渐渐的都喜欢来这里,为的就是风景优美、取景方便,三两步便是入画的一景。
“三里十桥柳覆堤”,从溪水边不管是上望,还是下看,进入眼帘的一般不超过三座桥,且桥桥不同;溪岸呢,则总是弯弯曲曲任其自然,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说便是“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倘若说,村中星罗棋布的古民居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那么,穿起这一颗颗明珠的,便是这条弯弯曲曲清澈见地的吉阳溪了。
新安夜空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舒敬东,高级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约40篇。并在《黄山日报》《安庆晚报》《江淮时报》《新民晚报》《安徽青年报》等报副刊发表文学作品约300篇。主张语文教师除了会教还应会写。
”
标题题字:舒晓飞(舒敬东三哥)
摄影作品:方 春(黟县文联副主席)
黄山日报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李漱晴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微信同步)
值班编辑:程红妹
责任编辑:胡玉琪
二审:徐海生
终审:王存之
往期推荐
🔗
【新安夜空】第36期 · 特制版 | 掬水月在手——2020“新安夜空”文学活动撷英
【新安夜空】第37期 | “青春诗会”的黄山之光:一度与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