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生与死之间行走的姑娘——老知青矿工的女儿

在生与死之间行走的姑娘
老知青矿工的女儿
献给默默奉献在中国殡葬行业的青年朋友

作者:付晓峰
 一 

七年前(2015年)的早春的一个夜里23点30分钟,我和大外甥李建从老家(祖籍)天镇车站登上了606次大同开往天津的列车。那天我们俩很狼狈,买了两张没座的票。车厢里旅客拥挤,我们只好呆在了车门口过道,我周围都是背着包袱和扛着被窝卷打工农民,一股股呛人的劣质烟草烟雾和臭汗味包围着我们。我皱着眉头无奈地呼吸着污浊的空气…….

一会儿,一个细高个的年轻女子,背着一个旅行包,手里捧着一束白玫瑰,也挤到门口过道,看样子她与我一样没座位,想寻找一个地方清闲一会儿。她穿着一身褪色的牛仔装,金黄的披发,眼睛很大,眉目清秀,鼻梁挺直,这一切正显示出她是个很标准的模特或是从事文化艺术职业,她身上散发着一个少女阳光、率真、纯洁、青春的美。


她很健谈,她很有礼貌地主动与我搭话:“大叔,到哪里?”“到天津”我回复道。她高兴地说:“我也去天津,我从大同上车,由于赶得急,买了一张无座位票,我们是同行。”我开玩笑地说:“彼此彼此,我们乃同是无座位的人,在这里“避难”。“哈哈!她的银铃般的笑声几乎传遍了半个车厢。我又笑着对她说:“你拿着这一束鲜艳漂亮的白玫瑰去天津与男友相会?”她没有回答,只是低着头,眼眶里闪动晶莹的泪珠。

正当我纳闷和不解为我刚才冒失的问话而后悔的时候,她才低沉地说:“我去天津给我的一位好友苏大姐送行,并最后为她梳妆打扮,让她漂漂亮亮地走……”她的话儿象一阵电流猛击着我的大脑,我的丰富的想象力已被现实撕的粉碎,我刚还认为这个标准模特或搞文化艺术的姑娘,竟是一位出入殡仪馆、太平房,给死者化妆整容的殡仪馆的女化妆师。真是不可思议!


火车不知疲倦地在夜色中向东行驶,刚过了柴沟堡车站,正向着张家口方向蜿蜒伸展。夜深了,车厢里的灯已关闭,大多旅客都已进入了梦乡,车厢里一片静悄悄。在我的采访中,她向我讲述了她的特别人生。

  

她叫于蓝蝶,家住在大同晋华宫煤矿。父亲是于1965年参加华北兵团,(也称大同兵团)在华北兵团学校当炊事兵。(后转为华北农垦职工)1969年,华北兵团与内蒙古兵团合并。他被分配在内蒙古兵团二师十七团。(白彦花)1979年大返城,他调回到大同晋华宫煤矿。顶替爷爷又当一名煤矿工人。

回来时已三十来岁,因在市里的年轻姑娘不愿意嫁一个掏煤郎,二年后经掏煤的哥们介绍,他只好在阳高县农村娶了一位农村媳妇。在井下掏了三十多年煤,母亲没有工作。1985年出生在煤矿世家的蓝蝶,一直在矿山里读书,在她高中毕业的时候,大同的煤矿都不景气,父亲下岗在街上摆摊修理自行车,勉强维持家里的生计,还要供她女儿读书,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残酷的现实纠结着蓝蝶的心头,她也目睹到了很多矿工子女大学毕业后就业难的情景,想到家境艰难,自己是否还要走报考大学这条路?她陷入到从未有的惆怅和郁闷的漩涡。这一只矿山里想飞翔的蓝蝶头一次感到了翅膀的沉重…….


童年的蓝蝶是快乐的,她从小酷爱舞蹈,加上他天赋的修长的身躯和俊俏的摸样,曾得到学校的培养,送到矿区少年宫学习舞蹈,后来一直是小学的文艺骨干,曾参加矿区和大同市的少儿舞蹈比赛,获得过大同市少儿舞蹈比赛的第二名的好成绩。到中学的时候,那些与她一起喜爱舞蹈的伙伴,都纷纷花钱或找门路进入了市里和太原舞蹈学校继续深造,她因家里贫困而离开了她热爱舞蹈的舞台,从那时,她心中的舞蹈艺术彩色的梦彻底破碎了!


为了帮助父母扛起家庭的重负,为了早日走出这矿山,蓝蝶要报考一所就业面宽的大学。于是这个柔弱的女子做出了一个坚强的决定:她填写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服务专业”的志愿。尽管她当时是违心或是怀着复杂矛盾的心里,但她最终还是迈出了她人生道路勇敢的第一步。


回到家,她将填写志愿的事告诉了父母,父亲气的一天都没有吃饭,母亲也抹了一天的泪。直到晚上,一直克制的蓝蝶终于忍不住的悲痛,抱着母亲大声地痛哭。

哭了一会儿,她感觉到心里痛快了,性格倔强的她已狠下心来走这条路。蓝蝶很顺利地接到了该学院殡仪服务专业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这个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她的学校和整个矿区,连父亲的老华北兵团战友都知道这个消息。这个残酷的现实实在是难以让她的家人和亲友接受,蓝蝶把自己锁在自己家的屋里,不肯见人。确实,这个社会冷门职业难以让现代人的理解和接受,而且还是一位象一朵刚绽放青春的年轻姑娘?在中国文化传统对死亡讳莫如深,而导致了从事这个特殊职业的人所面临的困境,再加上死亡教育在中国的缺乏,人们对从事殡葬行业人缺乏起码的尊重。也就是从那时候,蓝蝶踏上了她特别人生道路的开端,她就成了一个孤独的女孩,她的小学和中学的同学都不与她来往了,亲戚们也纷纷退避三舍。

 三 

蓝蝶的三年学习与实践,她与同学们——也是这个殡仪服务专业第十四批学员,去叩开了中国殡葬文化的大门,掌握了令普通人畏惧而远之的技术,也改变了自己对待本职业及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慢慢地懂得了关爱生命深远的意义。她开始用新观念挑战了传统的旧思维,以对生命的尊重,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同和赞扬,让自己美丽的青春在中国的殡仪行业中绽放。

蓝蝶先后在天津、石家庄、大连、包头等地的殡仪馆实习。特别是她在天津某殡仪馆实习而结识了同行苏大姐。苏大姐很喜欢这位有舞蹈特长的老知青矿工的女儿,蓝蝶在天津实习的日子里,苏大姐给予她许多的关怀和帮助。这位比她年长十一岁的苏大姐不仅是她崇拜的的楷模,而且还是知心的好大姐。苏大姐的业务不仅技术精湛,还为人热情厚道。苏大姐的家里还有一个善良的老母亲,(苏父病故多年)蓝蝶还去了苏家几次,苏母每次都亲自下厨房为蓝蝶做红烧鲤鱼。在蓝蝶实习结束回到长沙以及毕业回到大同后,一直保持联系。逢年过节,她总给苏姐去电话,并问候苏母。在蓝蝶的眼里,苏大姐总是默默埋头工作,休息日也不逛商场,在屋里看书。三十多岁她从来不提自己的婚事,蓝蝶已看出,苏大姐很孤独。还是从别人的嘴里透露,在几年前,曾有人二次给苏大姐介绍男友,可等对方询问她的职业时,得知她在殡仪馆工作,对方就回避拒绝了。后来又有人为苏大姐张罗介绍对象,苏大姐干脆自己谢绝了。此后,苏大姐对自己的婚事心灰意冷了,一直跟着老母过着独身的生活。


谁能料到六年后,四十岁的苏大姐突然英年早逝。(胃癌晚期)已在大同殡仪馆工作的蓝蝶接到苏母的电话,急匆匆地买了一束白玫瑰,去敬献给苏大姐,她还去天津亲自要为苏大姐整容化妆,送苏大姐最后一程。让苏大姐带着这一束象征纯洁友情的白玫瑰,带着小妹的爱,带着人间的温暖,风风光光地走向远方,走向天堂。

蓝蝶讲述到此,她的眼里含着泪花,她低着头陷入到了一个久久的沉默。我听完她的这一段平凡而又感人的经历,我也没有在吱声。列车已过了宣化和下花园,向八达岭行驶,不时在隧道里穿行,隧道忽长忽短,灯光忽明忽暗,车门关得严严的,但隔不住隧道内轰隆轰隆的巨响和震荡。火车快到北京了。


为了打破沉默,我问蓝蝶:“你真的热爱您的工作吗?”她没有马上回答。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喃喃地说:“其实我也是经过多次的思想斗争,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看到许多的同学因种种原因离开了这个职业,我心里也有了这个念头。但我最后没有选择离开这个职业,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逝者和他们的家属,我第一次地感受到了生离死别之间的悲凉、无助的情感纠结,更感受到了我所担负的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记得我刚到大同殡仪馆工作时,一次我给一位因车祸丧生的姑娘整容和化妆,她的头部和脸受到汽车的撞击和挤压,已严重扭曲变形,面目全非,经过我技术上的一番整容化妆后,这位姑娘的面容如初,她那白发老母哭着向我致谢,我心里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我知道从自己选择这个职业开始,我就与这个殡仪服务职业紧紧地维系在一起,需要我去做出最大的牺牲?我能够理解家里父母和亲人的心情,我更能理解同学朋友对我的感受,从而做到这样艰难的选择,首先要自己先战胜自己。干好这项工作,要投入自己全部的感情和责任。要有真实的感情,感情中必然要经历一次次的疼痛,一次次干着这个充满矛盾的职业。当我一次次地走进阴森森恐怖的太平间和寂静的殡仪馆时,当我走近那冷冰冰的逝者时,我心里也曾有过抱怨,我想到了社会对于我一个年轻的姑娘是多么地不公平,难道就因为我是一个知青矿工的女儿吗?”

在生与死之间飞舞的蓝蝶,煽动着一双沉重的翅膀。蓝蝶接着向我继续叙述:“我曾有过惆怅和郁闷,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时而悲痛,时而崩溃。从选择这个职业起,我脚下的对外交际的路越来越窄,我的同学和亲友都远离我,他们的生日和婚礼,都不通知我去参加,说我去了不吉利,晦气!我成了没有同学,没有朋友的人,特别是我从独身的苏大姐的人生而看到我的影子,二十九岁的我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但我迟迟不敢有这个奢求,我能够理解,一个小伙子,谁愿意找一个在殡仪馆工作和死人打交道的妻子吗?在这个现代文明的社会,我却感受到一种无助和无奈。我也真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到多久,但是我现在还不愿放弃,还要在这个特别职业的岗位上继续坚守和打拼,因为我的努力,给逝者和家属带来了一丝欣慰,我作为人生终点的守护人,我给逝者最后的尊严,这也是我最大的欣慰和自豪感。我又常常想,这个职业我不干,让谁干?人一辈子总要给社会做点贡献。”

 四 

蓝蝶结束了她的讲述的故事,列车的窗外已露出一抹霞光,606次列车已到达了终点站——一天津。我们彼此互相告别,蓝蝶很爽快地说:“付老师,再见吧,欢迎您日后有空回老家天镇顺便去大同旅游,那里有云岗石窟。”我点点头地说:我有空一定去大同继续追踪采访你,你的精彩故事还在后面,何况你的父亲还是我的兵团战友。”在她下车前,她很郑重严肃地说:“付老师,很抱歉!经过我考虑,我在列车上向您讲述的我的情况,您不要报纸和杂志上刊登,我怕亲人们知道会伤心。”我一阵沉默,还没有吱声,蓝蝶似乎看出我的心情有些不痛快,她接着说:“我看出了您不想放弃采访我从事这个行业的题材,是否五年后您可以在媒体上发表?”

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我很感激地说:“蓝蝶,谢谢您的真诚!作为你父亲的内蒙兵团十七团战友的我,更要尊重你的意愿,最后祝你快乐!”我和外甥李建及蓝蝶先后下车,我望着走在前面的蓝蝶背影,一会儿消失在出车站的滚滚人流中……


七年里,我的脑子里有时在猜想,蓝蝶是否还在继续坚守在大同殡仪馆工作的岗位?还是早已跳槽干了别的行业?她也许早已结婚成家了?以后,我不愿再瞎猜想了,我的脑子里依旧常浮现出七年前,那位勇敢坚强的老知青矿工的女儿,那位让人敬佩的年轻的殡仪馆女化妆师美丽的身影。我在心里真诚地为她祈祷与祝福:祝愿她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寻找到她的幸福和快乐。


今天,我终于用我的秃笔尖去划开冰封的岁月,去追寻在生与死之间行走的姑娘的足迹。


注:本文中的人物蓝蝶是化名)

2022年10月25日,初草于天津顺通家园

作者简介

付晓峰,祖籍天镇县。1952年出生内蒙古商都县,1965年就读包头十五中学。1971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十七团战士,后调兵团电厂(乌拉山电厂)宣传干事。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业报》《巴彦淖尔报》《天津日报》“满庭芳版”版《今晚报》“人物专刊”版《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及“文化广角”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人民政协报》“春秋,朝花夕拾”版,《民国春秋》《良友》《连云港文学》等二十五家报纸和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已出版《绿星照耀在东方地平线上——华夏名人与世界语风云录》一书,《小火炬手之歌》报告文学集。2014年,山东枣庄大学国际世界语博物馆收藏作者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名人与世界语”名人传记文章33张报纸,并颁发收藏证书。2000年,其生平与世界语创作经历被收录于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物志》。2017年,又被收录于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名录》。

作者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世界语协会理事,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图片来源网络

付晓峰文章

李家园胡同老知青的故事

李黑子的二手时代,返城知青的风雨岁月

一位回城知青交警的苦涩婚姻

两位兵团知青踏上了人生不归之路大山里的牧羊人,文革中一个回乡知青的放羊生涯桑干河的女儿——我骨肉分离的妹妹三姐嫁给小山村的农民——一个回乡女知青的坎坷人生农民苦瓜娶的媳妇是一位女知青——地主的女儿我的老房东是地主

回城梦——返城知青的孤苦老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她在寒冬中悄然自杀留在北大荒的最后两位女知青乌拉山下的两座女知青墓老连队写黑板报的那个小伙子 ——怀念我的兵团战友任庆生一位女兵团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学长号的厕所清洁工,是一个回城下岗的老知青

一位兵团老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

一个老兵团知青送儿子到内蒙古农场体验吃苦的日子

一对兵团老知青夫妇回城住大杂院平房的难忘岁月

回城后替别人相亲—— —位老知青真实的回忆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