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丨悲喜交加,吃肉吃豆
丨立秋· 特辑丨
明日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禾与火,合而为秋,这秋即寓意着谷物成熟。
立秋可是个大日子
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礼记·月令》中,天子在这一天可是要亲自率领群臣,到西郊行“迎秋之礼”。
立秋这一天,北斗星剑指西南,阳气达到顶峰,趋于下降,阴气始生,阴阳交汇之际,便是万物孕育结果之时。春种夏耕,等待的不正是这一刻的秋收?
阴阳交汇,万物孕育结果
此时物候的变化往往是最微妙的。农谚曰: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前后,在某一时刻,恍然觉得这风竟真的不再绵软温热,而是伴着丝丝的清爽凉意。作家张承志在美文《天道立秋》写到:“原来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作家实证了立秋的古典意味,以至于感动、沉默着呐喊,“几乎想落泪。”
忽而凉风至,方觉立秋真
虽然南方还在“秋老虎”的余威下挣扎,但是立秋便好似一个预示,此时极致的苦热,只是盛极而衰的临界。凉爽的秋天就在不远处。
昼夜温差开始变大,晨起枝叶上晶莹的露珠,恍如秋天悄悄给予的珍珠。寒蝉似乎也预知了未来的死亡,在用尽最后的力气鸣叫。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
悲秋——心上有秋即是“愁”
宋时立秋这天,要以梧桐落叶报秋。《淮南子·说山训》中说到:“见一叶而知岁之将暮。”
一叶知秋,人们忽而开始感惜时间的流逝。匆忙的春夏,有多少理想实现?有多少爱恨停滞?中国人造字的精妙,如是可见。这心上有秋即是“愁”啊!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秋收后,农耕的事少了,人情的事却多了。
北方的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收后才算有了经济收入,此前欠下的债务可以在秋后算清了。这就是“秋后算账”的本意。
秋收后,人们忙着“晒秋”
“秋后算账”不止是人身一年的债务,还有人生百年的债务。
中国古代犯人被判死刑之后就在秋后执行,即所谓“秋后问斩”。
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所以汉代法律规定,春夏行赏,秋冬行刑。
人情之事,除了还债,还有征伐。
你是否疑惑过,沙场为什么都是“秋”点兵?
“沙场秋点兵”
缺乏足够补给的古代,人们只能“春耕秋战”。即使战争未分胜负,也只能“来年秋天再战”“沙场秋点兵”。中国的《易经》也因此记有“至于八月有凶”的判断。秋天多事,是谓“多事之秋”。
喜秋——秋收之喜胜万般愁绪
悲秋,似乎成了秋日的主流。刘禹锡却一改常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辛弃疾尝遍人生百态,感叹秋凉方为人生之美:“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人、作家们用尽笔墨去书写这份秋之悲喜。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各地的百姓们则通过各种美食,庆贺今年的丰收,祈求下一年的平安和顺、百病不侵。
“咬秋”“啃秋”都要与西瓜为伴
(对西瓜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顺道看看今天的二条
《西瓜极简史丨啃个“恶魔果实”好度秋》)
吃个西瓜好度秋
天津在这一天讲究吃西瓜,谓之“咬秋”。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免除秋季的疾病。咬一口西瓜,清凉解暑,庆祝丰收之喜,祈求摆脱疾病之扰,何乐而不为?
在江南地区,立秋这天也有吃西瓜这一习俗,但称之“啃秋”。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相传,明代时,有一年恰逢立秋,南京城里许多人害癞痢疮,人们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让“癞痢”落疤自愈。此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到立秋,家家剖食西瓜,谓之“啃秋”。
“贴秋膘”,吃肉的日子到了!
“以肉贴膘”是立秋标配
清代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夏天人们因烦闷潮湿而胃口不佳,体重往往会减轻。秋风一起,烦闷尽出,清爽舒适的天气往往会使人胃口大开。
吃肉的好时候到啦!在立秋这天,各地好汉纷纷“以肉贴膘”。东北要吃红烧肉;河北则吃猪肉炖粉条;山东有些地儿吃猪肉馅饺子。
虽说这一习俗,对减肥人士,并不友好,但却是人们放开口舌,品尝肉食饕餮的绝佳借口。这么重要的日子,何不给拘禁已久的味蕾放个假?
饮秋水、服小豆,病邪从此不可怕
四川在立秋这天,流行喝“立秋水”。 这“立秋水”起于唐宋时,人们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服了赤小豆,痢疾不用愁
宋朝《武林旧事》中就有:“立秋日,饮秋水、赤小豆。”人们在立秋前一天,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清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旧时迷信之人,甚至会拿出红纸,写上“今日立秋,百病俱休”字样,祈求不得病,“母亲们会给体弱的孩子剪个纸人,缝在后背衣物上,以求祛病祛邪”。
茄子君,立志伪装成肉的好蔬菜
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谚便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说法。茄子的口味是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红楼梦》里的茄鲞,可谓将茄子君的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在清代潘荣陛中《帝京岁时纪胜》中,记录了从前北京城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有着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的习惯。这其实是为了预防秋后的“余暑疟痢之疾”。其中提到的蒸茄脯,可谓是如今的立秋“宠儿”。
加些腊味,滋味更加醇厚
将长茄子切成长条状,上锅蒸煮,再加少许生抽、糖,浇上剁椒酱,洒上葱花,美味即成,入口滋味浓厚,层次丰富。
在初秋时节,煲上一小锅清粥,蒸得一碟茄脯,秋风忽至,无论悲喜,皆谓自在安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林间小住
导航
-END-
投稿邮箱| didaofengwu2015@qq.com
我们每天都会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