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乌战争启示录(四十二)北顿保卫战,难言胜利的俄军

扁舟听雨 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 2022-10-15

非常抱歉本连载和另外两个未完成连载停了这么久,这是因为出版社将《安史之乱》书稿交给了一位唐史著名专家审核。

审核专家对我们的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回复了很多很多的意见。

有意思的是,这大约是位老专家,他的回复意见全部是在打印稿上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一共近400页,老专家回复的字数只怕有一两万字,密密麻麻写满了整个稿件。


接到专家的反馈后,我们自然不敢怠慢,进行了仔细的阅读、理解、解释、修正和争论,这个过程非常的漫长。

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慢慢的细致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对就是了。

更值得我们回味和激烈讨论的是整体的史观。

到底是唯物史观还是机械唯物论?到底是过于夸张个人还是过于忽视个人的作用?这是泪痕自出现在网络上就不断被争议的问题点。

进一步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什么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们一直强调的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媒介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否存在着想当然?


由于本书被出版社定位为类似李开元先生作品的偏专业性的通俗历史读物,因此专家和出版社都以专业的标准要求。

专业标准要求更多的证据与史料支撑,可以有推理推论,但要求严谨的多维的证据链条。

我们曾经考虑是否向出版社提议把本书当作《明朝那些事》那样的可以当小说读的纯通俗作品,可以省很多事。

但最终还是决定直面挑战,因为既然希望为我们的读者带来我们认为更准确、更符合现实也能带来更多启示的历史,就应该接受高标准严规格的审视与批评。


言归正传,回到停了大半个月的俄乌战场。

7月10日,俄军正式宣布卢甘斯克州全部被“解放”。(见链接:《北顿保卫战

俄方和俄罗斯铁杆盟友们一片欢腾,高呼俄军自此不可战胜。

与此同时,乌克兰总统泽林斯基和乌国防部多次公开表示北顿保卫战期间乌军每天阵亡100-150人,伤亡超过300。


北顿—利西昌斯克保卫战前后近2个月,把开局试探部分和收尾部分去掉也激战6周之久。

因此按照乌军提供的数据,乌军阵亡超过5000,伤亡可能一万五以上,损失不可谓不大。

乌方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后果是因为欧美援助不到位,尤其点名德国宣布的重武器援助几乎都只落实在PPT上。


这无疑让全球舆论短时间内出现了重大变化。

我们介绍过,欧美不乏大量普京支持者,尤其是反绿化的右翼更是把普京当救世主。(见链接:《欧美到底得了什么病

俄军攻城掠地,欧美政客庸腐无能,乌军孤立无援螳臂挡车,这一切要素组合起来实在太完美了。

因此那些支持普京崇拜普京的欧美右翼人士在自媒体上卯足了劲宣传。


然而狂欢背后却有着不和谐的声音,尤其是来自ISW的声音:

ISW自6月以来一直宣称俄军的攻势将在利西昌斯克终结,也就是说拿下北顿双子城就是俄军攻势的顶点。

ISW每日战报是俄乌战争开战以来公认的第一战报源,一向以资料详实分析客观准确很少评论著称。

ISW罕见的屡屡下结论俄军的攻势已经到达顶点对俄军不是一个好消息。


与之呼应的是我们的另一位老熟人斯特列科夫同志也对北顿战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意思就是北顿我们终于胜利了,但是这个胜利实在鸡肋。

因为我们的饺子、馄饨、烧卖都没有吃成,俘虏的敌人只有几十个。

我们正面硬打付出了难以置信代价,只拿到这么点地盘实在没什么庆幸的。

这些专家都认为俄军的胜利内容不多,甚至有不败而败的味道。


当然,自媒体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各类“砖家”,尤其是那些记忆力只有七秒,昨天错到离谱一通胡言今天就当没说过继续装大佬的砖家实在多如牛毛。

因此众多网络军事“砖家”继续自顾自指点江山,全然不顾ISW和斯特列科夫开战以来准确度比他们高到天上去的事实。

然而一两个月过去后,人们很容易发现ISW和斯特列科夫又说对了,因为俄军此后就再也没有发动过值得一提的攻势。


ISW和斯特列科夫之所以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不是因为他们会跳大神。

他们做出俄军攻势已到顶点的判断的根本依据很简单,就两点:

首先,顿、卢民兵精锐已经被消耗殆尽,没有了精锐的一线步兵,俄军自然就失去了攻坚能力。

其次是俄军的重装甲装备已经见底,众多老式库存被发现,俄军持续进攻能力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前几节我们介绍了,北顿堡垒群正面主攻的是卢州民兵最精锐的第2、4、7摩步旅。

波帕斯纳方向是卢军精锐的第六团和6个独立营。

这些部队经过乌东八年战争被俄军好好装备过,和俄军二线部队比装备丝毫不差。

多年战争的老兵战斗力强悍,其中还包含大量俄军退伍后的“志愿”部队。


我们介绍过,俄军攻坚核心打法就是1-2辆装甲加上一线步兵打头试探(见链接《原来我是块宝)。

如果这些试探部队遭遇乌军火力点攻击,俄军就迅速调集炮火对露头的乌军火力点猛烈炮击。

我们自然可以想象,一个多月的残酷作战,卢军的百战精锐基本上都被消耗了大半,不再成建制。


大约在6月20日前后,网友已经在北顿前线发现顿州部队的身影。

我们前面介绍过卢军和顿军尿不到一壶,俄军通常不把他们混编使用。

现在顿军出现在卢军负责的北顿双子城,这表明北顿正面的卢军精锐极可能已失去战斗力。


现实情况只怕远比上面说的更加困难。

斯特列科夫早在5月就指出,卢、顿两州已经进行了前后三轮动员,几乎所有18-60岁没关系的男性都已被动员。

连斯特列科夫岳父这样的快50岁的老头都已被拉上战场并在战斗中阵亡。(见链接:《乌东为何没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也就是说卢军和顿军编制内的4万人并不是一直打到底,而是一边打一边补充,补充的新兵数量也许已经超过老兵。


如果新兵的补充跟得上老兵的消耗,始终保持以老兵为骨架的话,也许部队不会伤筋动骨甚至越打越强。

但是如果新兵补充跟不上老兵的消耗的话,部队士气和战斗力就会急剧下降。

乌军大方公布了他们在北顿战役的大致伤亡情况,我们前面也估算过,伤亡加起来至少超过1万5。

俄军和顿卢部队很少公布自己的伤亡,公布的数字也因为和大家认知差距过大饱受质疑。


但是无论统计部门的同志们怎么处理数据,他无法改变前线的真实战况,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

采用传统古老的战术正面强攻,如果最后不能围歼守军,那么攻方伤亡肯定是要超过守方,通常大大高于守方。

比如马里乌波尔的战斗,由于乌军深陷敌后一百多公里,城破后乌军先后被俘超过三千人。(见链接:《马里乌波尔保卫战)。

但城破前乌军的损失并不大,尤其是排除突围时的伤亡,乌军坚守阵地的伤亡不过一千左右。

坚守钢铁厂的亚速营更过分,到最后弹尽粮绝投降时伤亡才20%。


无论俄军宣传部门怎么文过饰非,外界普遍相信乌军投降前攻方伤亡大约有守方的四五倍,其中主要伤亡来自顿军。

马里乌波尔战斗中曾经有这样一个视频广为流传,一辆卡车停在一堵墙旁,一小队顿军在卡车周边聚集。

熟悉地形的亚速营战士偷偷摸到墙背后,隔墙扔手雷,众多顿军吓得躲到墙脚。

亚速营战士继续扔雷到卡车里,卡车里的顿军战士甚至吓得直接把雷丢到众多战友趴着的墙角。


从这队顿军的惊慌失措、低级失误不断来看,这显然是一队缺乏训练的新兵。

新兵独立成群被攻击,可见顿军老兵精锐在4月的马里乌波尔巷战中已经无法续战开始大量补充新兵。

马里乌波尔俄军数倍于乌军,守城乌军只有轻武器,主要倚赖坚固工事防御。

北顿和波帕斯纳防线的乌军数量不比俄军少,还有着大量欧美援助的重炮。

正面进攻北顿和波帕斯纳的卢军遭遇的伤亡只可能比当初马里乌波尔的顿军更大。


当然很多朋友认为前面这些似乎都是推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明确的迹象。

比如说5月底北顿战役第一阶段激烈的时候,俄军就下达了每个俄军的团/旅级单位都组建所谓的“第三营”。

这个“第三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名气很大的单位—第三军团,一度很多俄亲密盟友翘首期盼。


所谓的第三营背景是俄军一个旅/团虽然有数千编制,但标配只组建了两个一线BTG(营级战术群)。

俄军因此下令要求各旅/团组建第三个BTG,也就是所谓的“第三营”。

第三营虽然有尽量征召一些新兵,但根本含义是下指标,强制各旅/团把那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躲到后方的臃肿在编军事人员给拉进一线BTG去。


我们这里要再次声明,BTG是一线执行军事任务的营,兵力占比不到总兵力的50%。

这就是一支BTG满编虽然只有800人左右,但算上二线支援部队实际对应的部队总数至少1500-2000人。

所以很多所谓“军事博主”在计算俄军兵力时故意只估算BTG内的人数以降低俄军参战人数自我安慰俄军还没尽全力,对此大家大可一笑置之。

当然俄军实际情况是一线BTG往往不满编(经常只有5、600人),很多在编人员各种原因坐在国内大后方机关里。

细节背景见链接:《俄军的激烈争论


根据情报,在6月初乌军突然北顿反攻后俄军紧急将所谓“第三营”部队集结在库尔斯克和布良斯克整编以支援乌东战局。

根据推特发布的情报分析,这两支部队总人数57000人。

这些部队也许包含5月初伊久姆一线决战损失过大的近坦一集、二集和20集摩步144师部分部队撤回整编(见链接《决战伊久姆》、《大反攻)。

但再怎么打折扣,新组建的第三营总数也超过3万。

众多新兵和长期躲在机关后勤的部队被简单整训强行拉入战场,可见前线俄军的消耗。

而北顿前线俄军主要在二线,顶在第一线的步兵都是卢军精锐,可见卢军消耗之大。


从6月中旬开始,人们发现顶在第一线战斗的步兵除卢顿军外,开始大量出现瓦格纳军事集团的人员。

所谓的瓦格纳军事集团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俄军的雇佣兵组织,类似美国的黑水公司。

此前瓦格纳集团保持兵员在5000上下,随着俄乌战争爆发,其作战人员人数迅速膨胀到接近2万。


作为雇佣军,瓦格纳成员确实包含不少从利比亚、叙利亚等俄盟友那征召来的士兵。

不过实际上瓦格纳部队主要成员还是来自俄罗斯本土。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俄军本土士兵直接征兵就可以,干嘛还要瓦格纳多此一举呢?这需要我们对俄军日常构成有所了解。


俄军理论上陆军200万,实际上编入可作战的一线地面部队在编人员只有40万左右。

而这40万士兵和军官中又有一半左右是“义务兵”,另一半是“合同兵”。

所谓义务兵是指的俄军理论上要求18-27岁男青年每年需要服一年兵役,兵役期间的士兵就是义务兵。

合同兵就是职业士兵的意思,当兵是需要发薪水奖金的正式工作。


按照现有俄法律规定,义务兵只是单纯服兵役,是不能出国作战的。

俄军之所以搞义务兵这一套,说穿了就是为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主的大城市年轻人准备的。

边疆穷人很多找不到正经工作,所以愿意当合同兵养家糊口。

大城市青年爱惜生命又聚居于政府首脑周边,所以政府不敢废除强制兵役制度只好设定法律尽可能保证义务兵安全来解决这个风险。

即便这样,大城市青年仍然想方设法躲避兵役,比如靠读大学“缓征”然后一直挂科不毕业挂到28岁。

以至于俄国内出现了庞大的私立大学产业,这些私立大学教学资质几近于零却收费高昂,核心优点就是保证您能读到28岁。


因此俄军这次特别军事行动理论上可用的战斗部队只有20万,绝大部分已经被调往乌克兰,战事不利只能补充兵力。

大家可能会想,既然城市义务兵暂时不敢调,咱去老少边穷地区多招点合同兵不就好了?

现实没那么简单,对于职业军人国家会有专门的法律就会有很多的麻烦。


比如正规士兵肯定要通过“政审”,很多社会盲流会不合格,偏偏他们多是精力旺盛青壮年,正是眼下最适合的兵源。

又比如合同兵既然签的是合同,就要符合基本的劳动合同相关法律,你得允许人家辞职、休假、调派部门。

千万不要说什么士兵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之类的屁话,您这是“特别军事行动”,大家都是去参加一个项目,你还能不让我不干了?

为此俄国内一大帮律师蠢蠢欲动,大把人愿意花大价钱请他们帮打官司。


现在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瓦格纳集团会逐渐成为一线主体了。

因为瓦格纳集团属于咱们小说里最喜欢渲染的“特殊部门”,工资可能高点但是自己管理,不受那些无良律师的干扰。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瓦格纳再怎么管理方便也不可能和卢、顿军相比。

瓦格纳逐步取代卢、顿军成为一线主力实际上也说明具备战斗力的卢顿优质兵源已经逐渐耗尽。


一线冲锋兵力耗尽自然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坦克和装甲车等用于冲锋的装备消耗也会大大加快。

一线兵力需要用装甲战车在战场运送,冲锋时需要坦克保护协同。

一方面缺少步兵的保护,装甲设备被袭击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一线步兵大量伤亡也必然是因为装甲被大量击毁导致。

我们看下上面这张图,这是截自6月中旬从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向前线拉补充物资军列的视频。

我们可以看到图中的坦克就是大名鼎鼎的T62M,一款上世纪50年代研发、62年服役的坦克,一款连战前积贫积弱的乌军都退役不用的坦克。

这辆军列一共从库存里拉了11辆T80,20辆T62。

也就是说到6月中旬,俄军向前线补充的装备T62级别的装备可能已经成为主力……


俄军虽然拿下了北顿双子城,基本全面占领了乌东二州中的卢甘斯克州,实现了政治上的目标。

但是作为代价,最具有攻坚能力的顿、卢精锐伤亡殆尽,突击关键装备—重装甲装备也损耗殆尽。

可能有朋友会想,乌军装备我们姑且认为其源源不断,但乌军人员肯定也有很大损失吧。


我们此前其实提过,面对俄军与顿、卢军步炮、步坦协同的新战术,乌军也对应的把国土防卫军丢前面。(见链接:《原来我是块宝

乌军以民团和武警为基础的国土防卫军、国民警卫队确实损失很大,前线的7个二线旅也伤亡大半。

现在就看谁能源源不断的有兵源顶上来呢?是乌军的预备役和民团部队还是顿、卢部队和瓦格纳部队呢?

相信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答案来。


我们可以说,北顿战役拖拉快2个月后俄军终于胜利了,但相当长时间内俄军也丧失了继续胜利的能力。

战场的转折点逐渐到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