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32:相处之道!

觉悟者 守夜人总司令 2020-02-20

信息的传递越便捷,有效信息就越难以传出去。获取知识的门槛越低,人读书的意愿就越弱。联系彼此的工具越强大,人与外界打交道的能力反而更弱!当人必须靠狩猎才能生存的时候,每一天都不得不到处乱跑,去寻找填饱肚子的机会。一旦能够通过种植粟米维持生存所需,人的活动频率和范围逐渐固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中,甚至好多代人都固定在那块土地上不断重复,时间一长甚至进化出一种安土重迁的传统。从而在价值判断上赋予这种行为某种与生俱来的正确性和神圣性。


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行为都受遥远记忆的牵引。很多人浑然不觉,即便有一些人意识到了往往也力不从心,无法走不出来。人生在世,大多数时候并非别人为难自己,其实都是自己在为难自己!如果能知道每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想法,你会惊讶的发现,那些你特别羡慕的人,往往也在另一个侧面对你羡慕不已——人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往往并不在意,而对自己感觉匮乏的东西却极度在乎——所有的求而不得,都源于因缺有需。


人的需求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是追求安全感和幸福感。只不过这种抽象的东西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心境下,侧重点和权重都不同。《结构学》的《F2:精神结构》中会阐述,生命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皆来源于内部感知所形成的抽象自我对外部感知所形成的主观世界拥有主导性。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拥有的资源越多,对自己的主观世界可控,也就会越发的感觉到确定性,继而产生安全感。


早上你开车在路上或许能看到这样的一幕:一辆公交车靠站的时候很多人往上挤,没有挤上去的人只要自己能上车就心满意足了,挤上去站在门边的人则羡慕站在里面有扶的地方的人,能抓住点什么的人则渴望自己是有座位的人,有座位的人则羡慕坐在空调下或者窗边的人,而坐在窗边的人正盯着你——他希望自己开车不用每一个站都停。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并非一成不变,它是生命体根据自身所处的生存结构的状况,形成的一种有利于存续的激励机制,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所以,人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安全和幸福,其实就是这种导向性的激励机制在驱使着自身的行为。


完美的幻象


即便行走万里,最想抵达的地方往往是某个自己所在乎的人的心里。当我们还是幼儿的时候,我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来源于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为了获得父母的肯定、认可和关注,幼儿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父母的预期。这是一个驯化的过程,本质是生命体在自己所处生存结构中的求存行为。


马戏团的驯兽师在训练那些野兽的时候,会先有一个预期,然后引导野兽的行为符合自己的预期,一旦达到就会奖励,反之则会惩罚。时间一长,野兽会本能的认定行为只要符合驯兽师的预期就能获得食物的奖励。于是,就会拼命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去符合驯兽师的预期导向性——这就是驯化的过程——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这样被驯化的,只不过人的方式会更加隐蔽。当然,人喜欢自欺欺人,一定会为被驯化找到某种具有道德优越感的理由。


我们如何评估自己以及如何与外部互动并期望获得何种反馈,这些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像下棋一样一步一步演化而成的。不管与哪种类型的与人相处,人的内心都事先就存在一个模型。这种模型的源点起始于内心对确定性和安全感的追求,在每个阶段所处生存结构中寻找出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些侧重点会逐步累积进化出越来越契合内心诉求的完美幻象。当我们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就会以这个完美形象为标尺去丈量对方的方方面面。


无力的矫正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的时候,会本能的按照心中逐步进化得越来越完美的幻象去筛选并丈量对方的一切。思考现实问题的时候往往缺乏成本意识,在与人相处中也习惯性觉得理所当然。在组织中越是一无是处,毫不起眼,无人在意的人,越容易情绪化,也更容易本能的渴望所有人都关注自己,及时洞察到自己内心的各种需求,给予充分的尊重。但是,就是不会问自己一句:何以为凭?越是强大的人,内心进化出来的那种丈量别人的标准形象就越不完美,也越容易与现实中的人匹配。越是虚弱者,内心的标准形象就越完美,对自己无限包容,对别人极限挑剔。因为,每一次在现实中感到无能为力,都会反向的让内心的完美形象进化出消除这种无力感的包容性。所以,现实中的自己越不堪,内心的形象就越完美。然后,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全,就以内心恰好能解决自己所有问题的完美形象去要求与自己打交道的人。


正因为如此,强者才能包容人。弱者只会对外部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苛刻。以这样的心态与外部打交道,获得的反馈是显而易见的。求而不得会促使其进化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自己永远正确并拥有某种道德优越感——弱者无法自我反思,因为反思会揭开自我营造的幻象,露出让自己都无法接受的真实自己。所以,一定是别人错了,是外部错了,是整个世界都错了!这是一种瑟瑟发抖的绝望。


弱者习惯性向别人索求来解决自己在现实中的各种无力感,然而,也习惯性的觉得理所当然,不但不会感激,反而会不断指责外部没有满足自己的各种隐蔽诉求,并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找到某种道德优越感。弱者之间很容易达成共识,也很容易彼此理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以类聚,而是弱者都本能的认定自己对各种问题都无能为力,不相信自己能找到出口。对待别人就如同溺水者抓住一根稻草一样!如果发现自己的指责可以驯化人去满足自己的诉求,就一定会把它用到极致,直至彻底摧毁。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环境中不断的遭受无力感的打击,对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的要求就越高,也越挑剔。这种挑剔源自于一种内在驱动力——试图用内心完美的幻象去驯化和矫正现实中的人。如果对方不接受驯化,往往会无比的愤怒:这就如同对方明明掌握着能立刻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钥匙,就是拿在手里不给自己!


真实的需求


我们在《结构学》中阐述过,生命体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自己感知的生存结构中的求存行为。求存策略源自于内部感知对自我的判断和外部感知对自己所处生存环境的判断。基于这两种判断会生成最有利于在所处的生存结构中寻找出口的生存策略。这种生存策略会通过内在的驱动力作用于现实。


我们在《结构学》的《F2:精神结构》中会详细阐述:幸福感建立在安全感之上,而安全感源自于确定性,确定性来源于内部感知形成的抽象自我对外部感知所筛选的主观世界拥有主导权。这种主导权会让生命体感知到自身的生存策略能够被贯彻,存续所需的资源充足。所以感觉到确定、安全和幸福!


当我们处于脆弱的幼儿时期,这种确定性、安全感和幸福感都来自于庇护者的恩赐。因此,会拼命的求得关注和肯定,如此才能从庇护者那里获得自身存续所需的资源。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美好的童年能治愈一辈子,糟糕的童年需要一辈子去治愈。那种隐蔽的需求就如同在地下涌动的岩浆,在人整个生命中,会不经意的从裂缝中喷涌而出,灼伤那些你原本无比信任和在乎的人。


在自己的生存结构中找不到出口的人。要么在宗教和玄学中去寻找一种安慰和寄托,要么就恶毒的诅咒别人都倒霉,见不得别人的好。一个对矮感到自卑的人,如果置身于一群高的人之中。现实会时时刻刻提醒这种落差的存在,强烈的对比会引人瞩目,这种关注更进一步灼伤自己的内心。无地自容的时候,要么想逃避,要么想破坏——无论是以对抗的姿态还是以逃避的姿态,都是无法接受自己,又不相信自己能改变什么。


人如果总是责怪外界没有按预期给予自己反馈和奖励,总是深陷循环叠加的求而不得的哀怨之中,在与人相处中总是毫无边界的索求。其核心是对两个关键点的自我质疑:1. 自己没价值;2. 自己被孤立 。如果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两个点的自我质疑,越是亲近的关系,越容易被自己摧毁。它就像上瘾一样会在任何事情上,任何情景下向外部寻求这种隐蔽诉求的确认。不是试图控制就是绝望的乞讨。永远不能有分寸、有边界、自信的与外部建立平等的关系,永远不会信任别人,更不信任自己。无论是习惯性对人采用引诱的方式,还是采用控制的方式都是上面两个自我质疑的外在形式。一旦两种方式都失效,自己的第一反应就:可能是筹码不够!要知道在缺乏信任的基础上筹码加的越大,风险反而越高——交易链条中最核心的就是信任链条的存在,为了建立信任链条,有时候需要增加中间环节,这些提供服务消除不确定性的中间环节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供需双方建立信任链条。为什么越是重大利益的事情越要用信得过得自己人?如果读《C1:他们到底怕什么?》和《C3:梳理流程也没用!》会理解的更加透彻!


确定性是建立和维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石,安全感源于确定性,相处之道的关键是不断增强彼此心中的确定性,及时消除各种会引发不确定性的问题。相处之道最核心的关键依然是自身的确定性。自己理性才能让对方也理性,自己坚守原则,别人才能感受到确定性,继而也以确定性进行回应。仁者爱人,只有能量相当的人才能相互识别!


《结构学》觉悟社特训营专用!

进入交付流程就通知停止预定


获取《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


提问发消息 守夜人总司令

点击下列链接,阅读更多:

F3:结构力量

C31:教育的本质!

C30:如何追女神!

C27:职场中的真相!

A61:与所有人为敌!

A50:为啥又谈崩了!

A47:边缘人无法逆袭!

B19:不动产的投资思路!

A63:匮乏感是一种恶疾!

A46:淤积的小市民!

C4:道德与宗教!

A64:人和人真的不同!

公告:《结构学》宣言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A62:为什么需要外汇储备?

A56:刘邦为什么要换太子?

A53:一触即发,何去何从?

B4:你不必为华为担心!

C12:务必要振兴建设兵团!

几次成功的结构学预判

C20: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

A28: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世界!

书读得比你少,为何混的比你好?

A34:烂父亲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警报:《结构学》的目录和纲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