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的价值都在过程!
以前看到有人会掉进坑里,会主动去拉一把。后来,我发现这样做不仅是愚蠢的,而且丝毫不起作用。看到一个下定决心要跳楼的人,既不应该去起哄,也不应该去救,这种救援只是成就了旁观者的善良之名。你未必知道人家经历了什么,人家深思熟虑的行为,未必不是一种解脱——病入膏肓的老人本来可以保留最后的尊严体面的离开。然而,过度治疗不仅消耗家属活下去的资金,还将老人至于痛苦的折磨之中来回折腾。仅仅为了成就旁观者的高尚之名——这才是真正的不人道!人之所以会掉进坑里,是因为坑在召唤着它——凝视深渊的人被深渊所吸引,主动向深渊走去,这是你能够阻止的吗?
长期处于匮乏中的人,其实很享受匮乏给它营造出来的熟悉感。时间一长,还会凭借自己对周围的感知和对更远处的未知的想象为自己营造出与自己的状态和心态相适应的外部世界极其运行方式——呆在这里面会有一种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不断抱怨,却从不改变的原因。如果你提出解决方案,对方不仅会很诧异,而且会找一堆借口来搪塞。列出的各种理由虽然都极度缺乏说服力,但是,那些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更加让它感到恐惧。所以,它宁可一边无力的咒骂,又继续选择待在熟悉的环境中。如果你把人家从下水道中拉出来,让它趴着井盖看到了外面五彩缤纷的城市,你会把它熟悉的世界击的粉碎,它就会越发的感到匮乏,甚至滋生出一种恨意来。这就如同你拿着香气四溢的烧鸡在饿的饥肠辘辘的乞丐面前吃给人家看一样。我们为什么那么讨厌那些炫富的人,因为这种展示只会让看见的人放大自己的匮乏感。
最后一个饼子
依稀记得小学开学的第一天,办完入学手续,家父给我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人兜里没有钱,饿了好多天,实在饿得不行了,打算用仅有的钱买个饼子吃。卖饼的人看他可怜,就多给了他几个饼子。当他吃到第七个饼子的时候,终于吃饱了。然后,他居然指责买饼子的人心黑:你为什么不把能吃饱的最后那个饼子直接拿给我,你这样做无非就是想多挣我的钱,真是无商不奸!
讲完故事,他把午饭拿给我,是几个煎的饼子,然后问我:你觉得他说的对吗?我隐约觉得不对,但又说不清楚是哪里不对。他问我饿不饿,我说有点饿了。他让我先吃。我把最后吃不下的半个给他,他接过去一口就吃完了。然后说:如果我就只给你这最后半个你吃不下的,你能吃饱吗?我突然就明白了,大声说:没有前面的垫底,半个是吃不饱的。他拍拍我的头说:对!没有过程,是不会有最后的结果的。考试只是一个结果,把书读到自己肚子里才是最重要的。读到你肚子里,别人就拿不走。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临时发挥,总之,这个记忆非常深刻。
一盘棋不是把棋子摆在棋盘上所呈现出来的态势,而是你一步我一步走出来的轨迹。为什么阅历丰富,善于识人的人能够从只言片语中八九不离十的看出一个人的经历?因为所有的经历都会留下痕迹,而人的现状恰恰是这些痕迹累积而成的样子!生存结构的显性和隐性约束所构成的路径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能够破局者比较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延续更大的生存结构所限定的路径蜿蜒前行…
本末倒置的诉求
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会越来越不相信自己。但是,内心的渴望却不会因为缺乏自信而烟消云散,这就形成一种天然的冲突——诉求和恐惧纠缠不清又如影随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春楼!
人在建立亲密关系时如果遭遇了挫败,从此会变得小心翼翼。不仅仅害怕付出,而且退堂鼓打的如火纯青。女生会变得现实,男生会变得醒悟。总而言之,都是各退半步,脱离接触。女生们习惯于在内心放大一堆老年夫妇相互搀扶着步履蹒跚的美好。其实,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状态。你不知道让你感动的稀里哗啦的这个温馨画面中的两个老人,在他们漫长的生活中有多少次萌生过想掐死对方的恶毒念头。然而,风雨都经历之后,一切归于平淡,才能在岁月的门后,把往昔的一切都当作笑谈说…垂柳依依,微风拂面,夕阳西下,步履蹒跚的背影相互扶持。在旁观的你看来,似乎是一种美好到不能再美好的状态,然而,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本能…
人一旦无力面对自己当下的困境,就会故意回避和拖延,然后把目光移向远处,在那似是而非的山峦叠嶂中找到一份像海市蜃楼般的解脱。如果你那么的渴望终点,说明你已对自己缺乏信心。正因为对自己缺乏信任,才不愿意面对眼前的人和事。所有的伟大都是由后往前追溯的,所有的美好都是求而不得的旁观者赋予的。许多事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在桥上看风景,你也是别人镜头中的风景…
读过《结构学概论》的人会明白:我们都是载体,我们存在的价值是通过自身的求存实践不断探索、优化和修正潜伏在最底层的那套密码… 因此,无需妄自菲薄,也不用自以为是。我们都只是载体——各不相同,又完全一样的棋子!
(点右下角的【在看】等更新!)
注:所有付费文章和不公开的内容都在觉悟社里,及时查看觉悟社更新。获取下注标的需满足觉悟社中的条件。进入觉悟社,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
研习《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