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2:如何把一手烂牌打的更烂?
你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习惯性的把一切不顺心的事都怪罪于别人?明明是自己的诉求,却总以一幅置身事外的态度,指责别人没有为自己考虑周期。明明是自己把事情搞得一团糟,都总觉得都是别人的错。因为不敢正视自身的千疮百孔,所以会习惯性通过指责外部的人和事来掩饰自己的绝望、无力和自我质疑!习惯性指责的人往往特别容易愤怒,所有愤怒都源于自己的无能为力。你被人冤枉的时候你为什么会愤怒?因为冤枉基于对方自以为是的偏见,你完全无法自证清白。因此你会感到无力,所以你愤怒了!
人的自我质疑越厉害就越不安,控制欲也就越强。因为自我质疑的人既渴望拥有,又不相信自己能够拥有,既害怕失去,又会不断的将自己至于失去的边缘通过破坏的方式来向自己确认自己没有失去。患得患失,将信将疑,既不放过自己,也拼命的折磨别人。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越是手上没啥钱,买东西的时候就越纠结。越是觉得自己匮乏且不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拥有更多的人,就越会把自己拥有的那点东西看得无比贵重——似乎需要你拿整个世界来与之交换自己才不吃亏。那些总是把事情搞砸,每次都能华丽的避开让自己脱离泥潭的机会,把路越走越窄,总是能够把一手烂牌打的更烂的人,都具有这种显著特征!
隔离
在撰写《结构学》的时候发现:一个人在批判和赞美别人的时候都存在某种隐蔽的目的,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目的不是由理性触发的,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但在底层确实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向对方施加影响并引导对方顺应自己的喜好和诉求。
通过评价一件事,一个人的行为、品格或道德,就能够影响到对方的心理和行为,这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即便是婴儿也会通过哭闹来影响父母的行为,以达到满足自身需要的目的。为什么指责能影响人的心里、情绪和行为?要搞懂底层逻辑,请阅读《结构学》的《C4:是非的源头》。
乍一看,指责是为了驯化对方:让自己拥有裁决对方一切行为是否适宜的判决权。让对方在无章可循的不确定中心生恐惧,拼命满足自己的喜好并顺从自己的意志。从而在自己的周围,人为的营造出一种自己能够控制一切的虚幻,并享受由这种虚幻所滋生出来的确定性和安全感。
在《穷是万恶之源!》一文中揭示了以下的逻辑:精神结构的调度机制很容易形成死循环,并呈现出上瘾的状态,为了缓解它触发的不安,精神结构的调度系统所启动的保护机制会驱使着自己以敌视、逃避、和做白日梦的方式来缓解:人越感到失望就越容易愤怒,对外部的人和事总是充满敌意,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的逃避和拖延。当人觉得自己还有希望的时候,往往会振作起来试图做出改变。如果反复被挫败蹂躏,就会陷入绝望。绝望的人即便在人前嘻嘻哈哈,一旦回到自己的安全空间,就会坠落黑暗的深渊…似乎有一只手从黑暗的深渊中伸出来,使劲的把自己拽进去。为了抵消这种恐惧的侵袭,往往会反向提纯一个无比完美的自我形象并认定这就是真实的自己。这就好身体腐烂的已经无法救治,就在上面套一件华丽的袍子把一切都掩盖起来。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逃离恐惧的煎熬。
一个人越是在人际关系中举步维艰,越是在尝试之后总感觉力不从心,就反而会自我催眠,给自己营造出人品道德都无比优越的自我形象。它就像鸦片能够止疼,瞬间把现实中的挫败、无力、绝望和恐惧都转化为道德上的优越感,并通过这种虚假的心理优势来缓解焦虑。然而,自欺欺人者并非不知道自己真实的状况,只是不敢面对,也不能去面对。于是,自己会越来越无法容忍任何人的质疑。所以会变得异常敏感!因为质疑和真相都会戳破泡泡,露出难以忍受的现实:就如同黑客帝国中墨菲斯突然关掉了母体虚拟出来的世界,让尼奥看到了自己其实是置身于破败不堪的城市废墟的下水道里!
人会根据自我掩饰的需要对外部信息做出偏向性的筛选——无论是蜗牛还是贝壳,自身越脆弱无力就越需要坚硬的外壳把一切隔离在外面。因此,习惯性的指责不仅仅是为了驯化周围的人,为自己营造一种无比重要、处于支配地位,控制一切的虚幻。同时,也是在通过破坏性的方式为自己营造一个隔离墙,让自己生活在一种自我想象的静态世界之中。时常处于惊恐不安之中的内心太需要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感——哪怕它是畸形的!在所有的人类抉择中,为了逃避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绝大多数的人往往愿意付出包括生命和未来在内的高昂代价!
枷锁
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一团糟,缺乏价值感和存在感,就会试图通过支配别人来佐证自己的影响力。这种控制首先会表现为指责——所有的评价和指责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将外部世界驯化成自己可控的样子。为什么越虚弱的人反而越强势,越是无法做出正确决策的人越渴望自己决定一切?这不仅仅是一种虚张声势,而是一种缓解不安的方式——虽然它会导致更严重的不安。
无论什么社会,现实世界都是分层隔离的,困在下面的人,不仅物质匮乏,精神更加的贫瘠。人以自己为标尺去丈量外部的一切,不管多么复杂的世界,都会把它简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样子。所以,夏虫不足以语冰,井蛙不足以语海——什么样的群体就相信什么样子的故事。深陷自我编织的牢笼又无能为力的人,往往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婴儿的标准要求自己。越是如此,越能够达到作茧自缚的目的。
越是匮乏的人就越热衷于找同类扎堆,宁可整日互相抱怨,互相猜忌,互相踩踏,也不愿意从阴沟暗角中爬出来:彼此都更热衷于寻找对方身上的问题并放大别人的缺点,指责对方的瑕疵往往能够抵消自己对自身匮乏的恐惧,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绪上的宽慰和道德上的优越感。摧毁和指责所带来的快感甚至比自己取得成就还快活。只有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的人才能欣赏别人的优秀,否则,别人的优秀会戳破自己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静态世界。迫使自己直面最无法接受的真相。对无力者而言,建设性的努力会让自己很痛苦,但破坏性的行为却能让自己获得片刻的舒服。对于焦虑者而言,只要周围的反馈呈现出一致性,就能暂时的麻痹自己,哪怕自己正躺在着火的房子里,也能心安理得的酣睡片刻。比监牢更能禁锢自身的枷锁首先长在心里,其次环绕在周围,这恰恰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对自我感到绝望的人,内心深处那颗地狱中长出来的幼苗确实需要污水来浇灌,并在黑暗中疯狂的生长…
拯救
有时候你讨厌一个人,几乎是随时随地看对方哪里都不顺眼,迫使对方陷入疲于奔命又力不从心的状态,最终不得不放弃和逃离——这才是你真正的本意!事实上,你骨子里并非讨厌这个人身上的某个特点,而是害怕与这个人建立紧密的连接。你所有的指责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摧毁这种连接!
你为什么要摧毁?因为你感到不安。你为什么会感到不安?因为你不相信自己能够与之建立双向平等的稳定关系,并从中获得预期的结果。我们在阐述精神结构的运行机制时说过:抽象自我对主观世界的主导性和掌控力会触发让人感到愉悦的情绪因子。因此,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追求这种主导性和确定性。就算一切都处于失控状态,一个人再走投无路,他依然能在最后的事情上拥有主导权,那就是:控制痛苦和决定是否放弃生命。世人会将自杀视为懦夫的行为,但对当事人而言,一切都已经支离破碎,完全处于失控状态,所以,它会去寻求掌控那最后的确定性。
绝大多数人都缺乏勇气长期置身于不确定的煎熬之中。真正的领导者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在不确定中提供确定性的指引,绝大多数人都依赖领导者所提供的确定性让自己活的从容。所以,领导力像蓝宝石一样珍贵。社会会给与这种价值以更高的回报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无法在一团迷雾之中让大家感到安心,别人的远见和魄力能够做到,对方就自然而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物以稀为贵!
不管男人还是女人,许多人在建立双边关系的时候,需要的不是一个朋友、伙伴或者爱人,而是一个拯救者——人如果深陷泥潭,无法自己摆脱困境的时候,就特别渴望救世主的出现,就算现实中不存在,也要想象出一个这样的白衣骑士在某个神秘的地方专门等着来拯救自己。宗教是普罗大众的精神鸦片,他们需要它自然有需要的道理——人在绝望的时候,最不需要的是:临时性的吃一点,却又吃不饱的救济,最需要的就是能够瞬间让自己摆脱所有痛苦的希望。所以,宗教能在最贫穷的地方像烈火燎原一样肆意汪洋。
人越到后面就越难以与人建立稳定关系。不管是对自我的质疑还是对外界的质疑都如同厚重的枷锁,在宗教的信徒中,对自我有多绝望就会有多虔诚。形象的说,人越到后面就越缺乏耐心和包容,人越来越偏执,也越来越硬,心也越来越冷,建设性不足,破坏性更大,对自己的质疑和绝望越来越无能为力,更渴望外部的理解和包容。经过多年的自我驯化和外部雕塑之后,越到后面就越难以改变,反而对拯救者的渴望越强烈。这就好比一个赌徒:输的越多就越没有耐心,也更渴望瞬间翻盘。
人只能自我觉醒,完成自我精神结构升级才能斩断内在的枷锁,继而会离开原有的环境,从而摧毁外在的枷锁并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理解外面一切的运行方式。如果你连自己都无法改造,你怎么会拥有改造别人的能力和耐力?不要试图去拯救谁,更不要试图去改造别人。人越到后面就越不可能被别人改造,就算被是外力强行压制,也无法持续,必然会加速反弹。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你无法摧毁暗黑的深渊,但深渊却能把你也吸进去…
恰恰是自我选择和自由意志的作用下,这个世界越来越走向相互隔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内外的枷锁把人绑的死死的。除此之外,《隐蔽的门槛》在这自己自我锻造的枷锁之外,还会再弄出一些无形的边界。要突破那样的边界,所消耗的成本不是一个环节的成本,而是整体性的成本。因此,突破这样的边界就变得更加艰难。C17:匮乏感的形成(最新)
注:所有付费文章和不公开的内容觉悟社里都有,获取实战标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觉悟社里的内容更新。
研习《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