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 | 专题
古镜今鉴 治国方略 复兴中华之宝典
修身齐家 和谐社会 实乃人人所必读
《群书治要》是在一万多种书籍里头,八万多卷,精挑细选,最后归到六十五种,那六十五种是精华。从这个精华里头,撷取修身、齐家、治国这些道理、方法,把它编成一本书,叫《群书治要》,五十万字。所以,这部书是精华里面的精华。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居士亭】
群书治要 | 专题
古镜今鉴 治国方略 复兴中华之宝典
修身齐家 和谐社会 实乃人人所必读
《群书治要》是在一万多种书籍里头,八万多卷,精挑细选,最后归到六十五种,那六十五种是精华。从这个精华里头,撷取修身、齐家、治国这些道理、方法,把它编成一本书,叫《群书治要》,五十万字。所以,这部书是精华里面的精华。
《左传》上记载,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国发生动乱,太子御寇被杀。公子陈完流亡到了齐国,齐桓公想任命他做卿。陈完辞谢说:“我是流亡到齐国的人,您收留我就是对我很大的恩惠了,怎么敢接受这么高的官位呢?”最后齐桓公任命他做工正,也就是主管工匠的官职,陈完就接受了。随后他请齐桓公喝酒,两人喝得很高兴,不知不觉地到了晚上。齐桓公说:“我们再点上灯接着喝吧。”因为喝得正是高兴的时候,觉得还没有尽兴。齐桓公喝得这么高兴,如果是普通人,也一定会答应他的要求,但是陈完没有答应。他说:“我只是选择了在白天来招待您,没有选择在夜晚招待您,所以不敢听从您的命令。”
这就等于把齐桓公给直接拒绝了。陈完还陈述了拒绝的理由:“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中国人说无酒不成席,这个酒是帮助完成礼仪的,不能够没有限度地喝下去,这才符合义,这才是适宜的。能让君主完成礼,同时又不饮酒过度,这才是对君主真正的爱护。话说到这种程度,齐桓公当然不好意思再继续喝酒了,一场酒席也就到此结束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即使对于国君的要求,古人如果觉得不符合礼仪也都会婉言拒绝。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度,都要有分寸,要符合礼的节度。
中国人有一句话说「无酒不成席」,我们要明白,这个酒是帮助完成礼仪的,绝对不是以此为借口,喝得酩酊大醉、满足口腹之欲,这才是中国的「酒文化」。
什么是文化?能够上升到文化层次的,一定是要以文化人,它要能够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个酒是表达敬意、表达感恩,如果你喝得过分了,使一个人清醒变得糊涂了,你看一个人喝醉酒之后,酒后胡言乱语、吐了一地,就失去了领导者的风范,就让人轻视,没有了威仪,那怎么能够称为文化?这个就是变化气质变化到相反的方面去了。所以中国人称为礼义之邦,凡事都强调要符合于礼的节度,不能够太过分。《朱伯庐家训》中也说:「宴客切勿流连」,当然,半夜喝酒就更是不对的了。
佛经上告诉我们,饮酒有十种过失。
第一是“颜色恶”。饮酒的人,容貌面色因为常常饮酒而变得不正常,没有好的相貌。观察一下酒色之徒就可以看到,一般的酒色之徒脸色都发暗,而且眼睛里也都有不 42 35432 42 14940 0 0 2887 0 0:00:12 0:00:05 0:00:07 3003的那种神情。
第二是“下劣”。饮酒之人,酒醉之后东倒西歪,站都站不稳,威仪不整,动止轻薄,容易被人轻视厌恶。
第三是眼视不明。因为经常饮酒而使得眼睛昏花,视力下降,看不清楚。
第四是现瞋恚相。情绪不能控制,这时候怨恨心很容易生起,无论对于亲属还是对于贤善之人,都可以发脾气。特别是当他有抱怨的人或事的时候,醉酒之后,自己神智不清,不能够控制。,酒后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没办法隐瞒。《六韬》上记载,观察一个人能不能胜任将军之职有一个方法,就是“醉之以酒,以观其态”。让他喝醉酒,看看他酒后是否失言,酒后是否失态。
第五是坏田业资生。对他的事业有损害,特别是经商。酒醉的时候不正常了,酒醉的时候谈生意,很容易出麻烦。如果真的签了约,可能后悔莫及,给自己的事业造成障碍。
第六是致疾病。饮酒过度,身体失调,导致患慢性病、急性病等等。如果常常好饮酒,身体不可能好。
第七是“益斗讼”。醉酒发狠,与人争竞,怨恨发作,这叫瞋毒。人不饮酒的时候还容易控制自己,饮酒之后自制力下降,控制不了自己。最容易引起争斗,甚至会因为好勇斗狠而不惜身命。
第八是恶名流布。常常醉酒,舍弃善法,没有人赞叹,反而恶名流布,远近皆知。
第九是智慧减少。饮酒昏迷,颠三倒四,愚痴狂悖,记忆力下降,聪明智慧也日渐减少。
第十是命终堕恶道。
饮酒有这么多的过患,人确实应该下勇猛心戒酒。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田猎”就是打猎。骑着马驰骋、打猎,追逐野兽,马又一直在动中,人会心神不宁,心性会被引发得比较狂野。在杀野兽的时候都是一种杀戮的心,与人的慈悲心是不相应的。孟子说:“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在厨房里经常杀小动物,杀生害命的事见得多了,就见怪不怪了,人的同情心、慈悲心就愈来愈少了,所以,君子远离庖厨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唐太宗是武将出身,很喜欢打猎。有一次他外出打猎,途中突然遇上了大雨,他的雨衣也被浇漏了。这时他问谷那律关于雨衣的事。谷那律当时担任谏议大夫,他有一个绰号,叫“九经库”,是当时的名臣褚遂良给他起的。我们现在讲的十三经是宋朝以后确定的,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明经科,考九经。九经是指三礼、三传、《易》《书》《诗》,合起来称为九经。三礼是指《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是指《左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谷那律被称为“九经库”,说明他对于经典非常通达。
唐太宗问谷那律:“雨衣怎么样做才不会漏雨呢?”谷那律回答:“如果用瓦来做,肯定不会漏雨。”怎么能够用瓦来做雨衣?那是不可能的,穿在身上也很重、不方便。“听思聪”,唐太宗就明白了。谷那律的言下之意是希望自己不要经常出来打猎,那就不会被雨浇到了。唐太宗对他的回答大为赞赏,赏了他五十段锦,还有一条黄金为饰的带子。从这里我们看到,唐太宗虽然喜欢打猎,但他也熟读经书,知道打猎的害处。当谏议大夫提醒他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地接受,并且鼓励人们给他提建议。
现在社会发展相对文明了,打猎在一般国家都是被禁止的。很多人说现在的孩子都不打猎了,现在的孩子打电动玩具、打游戏。而且这些游戏,都是以杀人、打人的多少为进级的标准。
最后打到什么程度?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把别人杀了,居然一点都不惊恐。因为他每天都在游戏上杀啊杀啊,杀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当警察问他:“你怎么犯了这么大的错?”他怎么说:“等一下他就活过来了。”这种现象把人的整个精神都损害了,神经系统都出了问题。所以,设计这些游戏的人和写淫书的人一样,造恶都很重,结果绝对不会好。
「余莉开讲」第9期02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群书治要 系列书籍
群书治要 | 今天海誓山盟,明天就可能反目成仇!如何过情关?
群书治要 | 财利摆在面前,有智慧的人不敢妄取
点击图片·【群书治要】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