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稳定气流法对莱氏现象的探究

吕承昊 吕钧霆 等 物理与工程 2021-03-24

1 概述

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Leidenfrost)在红热的金属汤匙上滴下一滴水,水珠在汤匙上悬浮了近30秒钟,而没有蒸发。莱顿弗罗斯特对这种现象非常感兴趣,并进行了研究,发现水滴可以悬浮的原因是:与热铁勺接触后,水滴的底部立即形成一层水蒸气,这层水蒸气可以将水与铁勺分离,因此可以使水滴悬浮,悬浮的水滴暂时不能吸收更多的能量,蒸发速度减慢,因此悬浮水滴可能在几十秒内不会蒸发,这种现象称为“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简称“莱氏现象”)。

莱顿弗罗斯特现象还可以推广到除水以外的其他液体,当液滴与比其沸点高很多的热表面接触时,在液滴与热表面之间会产生一层绝缘的蒸汽层,液滴不直接与热物体接触,阻止了液滴快速沸腾,液滴可以在热物体表面上悬浮。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1]

图1 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的示意图[1]

莱顿弗罗斯特通过观察进一步发现,由蒸汽层支撑的在热表面上的水滴,通过蒸汽层的传导和辐射,热量从热表面向水滴传递,水滴自发地开始振动并缓慢蒸发,振动蒸发时会形成“星形”或“多面形”的形状。莱顿弗罗斯特星的形状如图2所示[2]

图2 莱顿弗罗斯特星的形状[2]

2 基于稳定气流法的莱氏现象实验

2.1 实验设计

在热条件下,水滴悬浮在蒸汽层上,由于热效应和水的蒸发等原因,蒸汽层的形态和动力学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另外对于水滴体积的测量也存在困难。经学习研究有关文献发现在室温下的均匀上升气流中的悬浮液滴,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产生振荡并形成“星形”或“多面形”,这种“星形”或“多面形”与莱顿弗罗斯特星有惊人相似之处[3,4]为了证明莱氏现象与热效应无关,而与液滴的流体动力学机制有关,本研究设想用气流模拟液滴下方的蒸汽层,使复杂的不易把握的热效应,简化为基于流体动力学和自由表面动力学的问题,实现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使实验成为一个纯粹的力学研究。

2.2 实验器材

鼓风机(功率535W),高速摄像机(5000fps),吸管束,实验水台(带有疏水金属网),风速仪,带刻度的注射器(量程5mL)等设施。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图3 稳定气流法莱氏现象实验装置图

2.3 实验操作

在实验中,将鼓风机固定好,鼓风机口朝上对准吸管束,吸管束与疏水金属网紧密连接,吸管束具有稳流消湍的作用。水台底部铺有疏水金属网,以避免液滴吸附在网格上。调节鼓风机产生一定流速的气流,控制气流通过吸管束流出。高速摄像机用来记录液滴的振荡情况。

实验中,在实验水台上滴下液滴,保持气流经吸管束,在液滴下部形成气垫。只要保持气流均匀稳定,流速大小合适,气垫可以出现并支撑液滴,使液滴悬浮振荡,实现“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对于固定体积(V)的液滴,其出现星形振荡的最小风速(Q),称其为流速阈值,可借助高速摄像机和风速仪准确地测量此阈值。

2.4 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采用固定气流流速,改变液滴体积大小的方法来进行测量阈值。观察到的现象如图4所示。

图4 实验观察的液滴形状

当气流流速为零时,液滴呈现稳定状态,如图4(a)所示。这种情况下,由于疏水金属网的作用,液滴的接触角一般大于 90°。

当流速逐渐增大时,液滴开始呈现无规律的振荡,如图4(b)所示。

当保持流速恒定,改变液滴体积大小,产生振荡并形成不同角数的“星形”时,如图4(d)~图4(f)。

如果流速过大或液滴的体积过大,观察到液滴破裂的现象(烟囱现象)[5],液滴中会产生一个气泡,导致液滴破裂,如图4(c)所示。

2.5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多次实验发现星形振荡的角数只与液滴体积呈正相关的关系,与液滴的材料和流速无关。

为了研究液滴体积与流速阈值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了几组不同体积液滴,来探究其对应关系。

首先,使用水滴来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水滴体积大小和气流流速,观察水滴开始振荡的时刻,记录水滴振荡的阈值;然后使用一定浓度的乙二醇溶液(液滴的黏滞系数较大),重复上述实验。实验结果数据如表1。

表1 水和乙二醇溶液的液滴体积和气流流速值

通过实验确定液滴振荡的阈值,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图5中深色菱形块表示液滴体积和气流流速的关系,浅色方块表示乙二醇溶液体积和气流流速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液滴体积越大,对应的流速阈值越小。左上角的两个数据点,是出现星形振荡的最大值风速,因为过大的风速会导致液滴不稳定,容易破裂,不能形成星形振荡;右下角的两个数据点是液滴体积的最大值,因为过大的体积会使液滴难以形成振荡,并且不稳定。

图5 水和乙二醇溶液的液滴体积大小和气流流速的关系

根据上述的实验,发现改变液滴的黏滞系数会导致流速阈值增大,然后进行了另外一组实验,实验中配置了不同浓度的乙二醇溶液(用乙二醇的体积分数表示),乙二醇的体积分数越大,液体的黏滞系数越大。当液滴的体积为0.75mL时,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不同浓度乙二醇液滴所对应的流速阈值

实验结果表明,流速阈值与液滴的黏滞系数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3 理论与模拟

本研究通过建立一个振荡水滴的理论模型,推导出稳定振荡的理想边界条件,并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手段来证实气流条件下实现莱氏现象的可行性。

3.1 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气液二项耦合的方式来建模,这种耦合也常被应用于模拟类似的气液交互模型(如图7)。不可压缩的液滴被假定为势流液滴,液滴下的气流为黏性气流,忽略其惯性效应。液滴的模型完全被模拟为轴对称的,目的是解释垂直振荡的出现和其驱动机制。

图7 气液二项耦合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一个在流速稳定的气流作用下悬浮的液滴。观察发现,液滴下方会形成一个气囊,并会周期性地释放空气,从而导致液滴的变形。图7中,虚线箭头代表的是液滴周围的扰动气流,将其分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来进行研究。为了排除基层网格的影响,单纯研究气流对液滴的悬浮和驱动作用,本研究建立了液滴在完全悬浮状态下的理想模型,用于解释在此实验中气流对液滴的作用原理。

3.2 理论分析

通过学习研究文献和实验探究,认为悬浮是液滴振荡的必要条件[6],因此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证实液滴可以在稳定气流下悬浮,并得出一种液滴悬浮的条件。

本研究首先讨论黏性气流的影响,设气体黏度为Rh。气体被定义为向上流动,具有均匀的气体流速Ca。径向气体以速度u(r,z)在液滴下部流动。为了得出轴对称润滑近似,本研究从不可压缩气流的质量守恒开始:

(1)

边界条件是:

(2)

其中是液滴表面的垂直速度。此外,在自由流体-空气界面,z(r)= h(r),存在运动学边界条件,

(3)

这是设定问题的不稳定部分。将连续性方程沿z(0和h)整合,应用莱布尼茨积分定则,用边界条件,定义平均(径向)流速并将方程乘以r给出:

(4)

在z=0和z=h的零速度边界条件下,应用该轴对称润滑流的斯托克斯方程:

(5)

其中Pg是气体层中的压力(当管径一定时,Pg与和风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将其合并为

(6)

其中:

(7)

是与半径有关的空气流速。

假设液滴由不可压缩和非旋转流体组成,因此可以用势流来描述。整个液滴表面是自由表面,在适当的边界条件下,该表面的动态边界条件是不稳定的伯努利方程:

(8)

其中,t是时间;z是绝对高度;κ是液滴表面点处的局部曲率。等式左侧描述了液滴的惯性效应,Pg是在引入气流之后在液滴液面上变化的外部压力。这个方程描述了液相和气相之间的平衡状态。当整个液体-空气界面符合这个方程时,液滴进入一个稳定且完全悬浮的状态,不会与基底碰撞。在此状态下,液滴完全在气流的驱动下进行竖直、水平方向上的振动,解释了稳定气流对液滴的作用原理。

3.3 计算机模拟

在实验中,无法直接观察液滴是否与网格存在相互作用,也无法确定液滴是否能仅在气流的条件下形成振荡,因此本研究使用上述模型和理论,去掉网格,仅在气流下对液滴进行模拟。

本研究使用COMSOL(5.2版)模拟液滴的状态,采用“二相流”模型和动网格法(如图8所示),观察液滴的运动。

图8 (a) 显示模拟中应用的轴对称模型,浅色区域代表液滴(半径2mm),深色表示外部空气; (b) 显示应用于模型的动网格的细节

本研究先后观察了在合适的气流条件下几滴不同体积的液滴的运动,试图达到稳定悬浮的状态。而模拟结果显示了一致的现象:液滴可以保持一定时间内的悬浮振荡(如图9所示)。

图9 液滴位置变化的图像(t=0.001s,0.035s,0.074s,0.114s)

这种变形的原因可以通过COMSOL模拟得到的压强分布结果来说明,如图10所示。

图10(b)显示的是顶侧压强下降,其结果是水平拉伸;图10(c)显示侧面压强下降,结果是垂直拉伸,这两种运动共同产生了振荡。本研究认为,在气流条件下实现莱氏现象是可行的。

图10 COMSOL模拟得到的液滴的压强分布

4 结论

在实验中,本研究使用稳定气流使液滴悬浮,实现“莱顿弗罗斯特现象”,观察到角的个数在n=6~11范围内的液滴。同时,发现液滴角数只与液滴体积正相关;本研究探究了液滴体积大小、黏滞系数和流速阈值之间的关系,得出星形振荡阈值与液滴体积大小呈负相关,与液体黏滞系数呈正相关。本研究证实了星形振荡现象可以在气流条件下实现,验证了莱氏现象的产生只依赖于纯流体动力学机制,与热效应无关。

参考文献

[1] WALKER J. Boiling and the leidenfrost effect[J]. Physics Education, 2010, 29(1): 39-42.

[2] MA X, LIÉTORSANTOS J J, BURTON J C. The many faces of a Leidenfrostdrop[J]. Physics of Fluids, 2015, 27(9): 074301.

[3] KLEINERT J, SRINIVASAN V, RIVAL A, et al. The dynamics and stability of lubricating oil films during droplet transport by electrowetting in microfluidic devices[J]. Biomicrofluidics, 2015, 9(3): 10-24.

[4] CELESTINI F, FRISCH T, COHEN A, et al. Two dimensional Leidenfrost droplets in a Hele-Shaw cell[J]. Physics of Fluids, 2014, 26(3): 894-170.

[5] LESHANSKY A M, PISMEN L M. Breakup of drops in a microfluidic T junction[J]. Physics of Fluids, 2009, 21(2): 054503.[6] BOUWHUIS W, WINKELS K G, PETERS I R, et al. Oscillating and star-shaped drops levitated by an airflow[J]. Phys Rev E Stat Nonlin Soft Matter Phys, 2013, 88(2): 023017.


通讯作者: 刘世元,男,山东青岛第二中学高中物理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创新人才培养,2441672331@qq.com。

引文格式: 吕承昊,吕钧霆,刘世元. 基于稳定气流法对莱氏现象的探究[J]. 物理与工程,2019,29(4):97-101.


END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面“蓝字”标题查看:


《物理与工程》期刊是专注于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创刊,欢迎踊跃投稿,期刊投审稿采编平台:

http://gkwl.cbpt.cnki.net


欢迎关注

《物理与工程》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