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推荐 | 张江主编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九万学者关注了语言学通讯
通讯君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强强合作,共同推广优秀的学术著作。欢迎更多作者、出版社加入我们的著作推广活动(dianzishu@126.com)。
国内合作伙伴
欢迎联系加入我们的推广计划dianzishu@126.com
通讯君还与Routledge, Peter Lang, John Benjamins, Springer, Cambridge, De Gruyter, Bloomsbury等数家国际出版社有合作,推广原版学术著作。如有购买需求,可以联系我们询价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支持刷公务卡,开具电子/纸质发票。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子课题。该丛书结合三十年来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成果,对1949年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试图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体现当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繁荣发展中国文学研究助力。
撰写《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提出,文论强调判断、批评,如何与史相结合是个难点。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表示,他对《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的写作过程,就是在梳理戏剧批评在70年戏剧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1949年前影响中国戏剧的主要是传统和市场,1949年后,用外来的话语体系阐释中国本土艺术活动,批评对于创作的干预十分强大,这一体制改变了戏剧的生产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评价说,丛书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作一小结,具有独特性。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们重建了新的知识体系,在观念史和档案史中找准了坐标,具有平衡性,在构造知识史的过程中努力对文学批评的现场做一种文化阐释的回应,具有反思性。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下的子课题。分为《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发展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当代中国散文批评史》《当代中国外国文论接受史》《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当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史》《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和《当代中国电影批评史》10卷。丛书于2015年启动,2017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立项资助,2018年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认为,丛书结合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成果,对1949年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试图重塑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精神,展现了当今学术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
推荐语:
当代中国小说60年的历史进程,如果以价值建构和史实面貌特征为标准,应划分为“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6)、“社会主义调整期”(1977—1991)和“后社会主义时期”(1992——2015)三个阶段,它们有前后传承的历史关联,也表现出文学自身的独特性。传统的小说批评史通常采用“以史带论”的史学观和分析模式,这种模式当然有历史感和说服力,但也容易抑制小说批评史的独特性,尤其容易忽视批评的主体性和极其生动丰富的细节。
《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的特色,是想把当代小说批评史从整全性的“大历史”中凸现出来,把理论思考和叙述的全部分量压在它上面。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不同的“小说批评圈”活动实践的分别叙述和分析,来展现“批评圈”对“小说史”的整体性的思考。《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拟以“小说批评圈”对当代小说史渗透和介入的过程为总体线索,串联起批评与小说的关系,并把这种串联看作充分彰显批评主体性的批评家如何以“文学的方式”微调与大历史的关系,通过批评观念和实践重新建构起今天人们所知道的“这个当代小说史”的。
作者简介:程光炜,男,1956年12月生,江西婺源人。199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破格升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有专著《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当代文学的“历史化”》《文学史二十讲》等十佘部。曾多次赴欧洲和东亚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导言 当代文学中的“批评圈子”
上编 重绘时代地图(1949-1976)
第一章 小说批评的意图
第一节 解放区批评圈
第二节 萧也牧现象的周边
第三节 《我们夫妇之间》引起的争议
第四节 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第二章 赵树理评论的兴衰
第一节 “赵树理的方向”
第二节 赵树理评价的起伏
第三节 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关系的紧张
第三章 农村题材小说
第一节 题材的划分
第二节 地域的分布
第三节 李准、马烽、王汶石小说的评论
第四节 柳青《创业史》的评论
第四章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
第一节 革命战争题材的缘起
第二节 《红日》《红旗谱》和《红岩》的评论
第三节 怎么看孙犁小说的美感
第四节 关于《青春之歌》的争执
第五章 其他小说的评论
第一节 工业题材小说的批评
第二节 解冻小说之评价
第六章 大连会议与“中间人物论”
第一节 会议前后
第二节 茅盾支持的“中间人物论”
第三节 疾风骤雨中的邵荃麟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评论
第一节 时代风潮的来袭
第二节 1972年后小说的转暖
第三节 (《金光大道》和《虹南作战史》
第四节 《朝霞》热与“地下文学”潜流
第五节 历史交替点上的《机电局长的一天》
中编 历史的漩涡(1977-1991)
第八章 新时期的小说批评
第一节 北京批评圈对王蒙、张洁和张贤亮的意义
第二节 知青运动与知青小说
第三节 有关“伪现代派”
第四节 批评视野中的汪曾祺小说
第五节 路遥小说及其批评
第六节 北京“双打”批评家
第九章 小说探索浪潮中的批评家
第一节 “杭州会议”与寻根小说
第二节 上海作协与两所高校
第三节 上海批评圈与先锋小说
第四节 上海批评圈与其他小说
第五节 《钟山》及新写实小说批评
下编 修复中的前行(1992-2018)
第十章 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中的小说批评
第一节 张承志再评价
第二节 “王朔现象”的争端
第三节 《马桥词典》批判事件
第四节 《废都》批判事件
第五节 《丰乳肥臀》批判事件
第十一章 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评论
第一节 学院派批评的兴起
第二节 女性小说评论
第三节 “60后”作家评论
第十二章 长篇小说的评论
第一节 贾平凹小说的评论
第二节 莫言小说的评论
第三节 王安忆小说的评论
第四节 余华小说的评论
第五节 陈忠实《白鹿原》的评论
第六节 其他作家的小说
第十三章 21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70后”“80后”作家的评价
第二节 其他作家的评论
第三节 “80后”批评家
参考文献
后记
当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史
推荐语:
《当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是一部较为全面梳理和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专著。按照所涉及的时段分为七个部分:中国现代外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回顾;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关于批评大家的讨论;现代派文学的论争;后现代主义的论争与批评以及21世纪以来的外国文学批评。与以往的各类文学批评史不同,《当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作者有着广阔的国际化视野,试图将中国的外国文学批评放在一个世界文学及其理论批评的大背景之下,并且有意识地将中国的外国文学批评与国际文学理论批评进行比较,从而彰显中国的外国文学批评的特色和国际性。此外,《当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以问题为导向,以史带论,在一个世界文学和文论的大背景下系统探讨了中国的外国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王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在边缘处发出独特的声音
第二节 游离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
第三节 走向世界文学的外国文学批评
第一章 中国现代外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世界意义
第三节 大规模译介与批判性吸纳
第四节 翻译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回顾与反思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代的外国文学批评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引进及其当代复兴
第四节 世界文学语境下的外国文学批评
第三章 关于批评大家的讨论(一)
第一节 朱光潜的批评理论再识
第二节 季羡林的东方文学批评与研究
第三节 杨周翰的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批评
第四节 王佐良的英国文学批评
第四章 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第一节 重访现代主义:一个文学史现象
第二节 中国语境下建构的“现代派”文学
第三节 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两次高涨及其影响
第五章 关于批评大家的讨论(二)
第一节 袁可嘉的现代主义和诗歌批评
第二节 钱中文的俄苏文学和文论批评
第三节 柳鸣九的法国文学批评
第六章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争与批评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叛逆与超越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多元视角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从北美到中国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在外国文学批评界的回应
第七章 21世纪以来的外国文学批评
第一节 “后理论时代”的来临
第二节 后理论时代的外国文学批评
第三节 “强制阐释论”及其批评性回应
第四节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
第五节 “强制阐释论”之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
推荐语: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风起云涌、思想碰撞,构成了观念的历史;对这些观念的反思,将照亮中国文学批评的未来。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理论和批评建设的热潮,当时所倡导的文艺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使文艺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的文艺争鸣,以及当时出现的一些关于“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念,都是极其宝贵的。但是,这些积极探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错误的批判。改革开放后,文艺批评展现出活力,对新时期文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此后的一些年,随着国外一些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中国的文学批评又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引进国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给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用国外理论剪裁中国文艺,使之成为西方理论注脚的现象。一些引进的理论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文艺评论,反而扭曲中国的文艺,或者将文艺现象抽离,成为理论的空转。在这种情况下,回到文艺本身,构建立足于本土经验的文艺批评理论,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作者简介:高建平,1955年生,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深圳大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员院长。现任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曾任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The Expressive Actin Art:Fromcalligraphyto Art)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的新起点
第一节 《讲话》对新中国文学理论发展方向的指引
一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
二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来源
三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与 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苏联文艺理论的引进
一 苏联文艺理论著作的翻译引进
二 “全面仿苏”语境下的文艺理论教材建设
三 苏联基础文论的引介
四 苏联文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补正
第三节 新语境下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建设
一 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建构
二 新中国文艺理论教材建设
第二章 文艺批判与文艺意识形态建设
节 文艺批判运动的过程与反思
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文艺批判概说
二 关于《武训传》《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三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四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文艺批判运动的反思
第二节 文艺组织体制化与文艺政策的推行
一 文艺组织体制化的具体实施
二 文艺政策的调整与“双百”方针的提出
三 从保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两结合”的提出
第三章 “黑八论”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拓展
节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文艺批评
第二节 “黑八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述
一 “真实”问题
二 题材问题的讨论
三 “时代精神汇合”论
第四章 “美学大讨论”与文艺批评观念的互动
节 美的客观性理论与文艺的现实主义原则
一 美学话语的全面马克思主义化
二 美学家们对客观性原则的自觉选择
……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艺批评发展的困境与挫折
第六章 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的历史转折与复兴
第七章 20世纪80年代重申“文学是人学”运动
第八章 科学方法论在文学领域的历险及其理论意义
第九章 现代主义的引入与创作方法多样化
第十章 文学批评“向内转”潮流
第十一章 传统美学和文论的发现与现代转换
第十二章 文化转向及其影响
第十三章 西方文论的引进与中国文论主体性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
推荐语:
《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系统梳理了1949-2015年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情况。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侧重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呈现,从文本形态、批评主体、传播方式等角度,对网络文学批评做了系统的分析;下编则侧重以批评理论解读网络文学批评观念、批评标准、批评功能、批评影响力。同时,《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的导言强调网络文学必须入正统文学史,结语又对网络文学批评做了进一步追问,对于当代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来说,批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欧阳友权教授长期从事网络文学研究,是当今学界网络文学方面研究。
作者简介:欧阳友权,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
向上滑动阅览
导论: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性表达
一 网络文学批评入史的必要与可能
二 网络文学批评的史与论
上篇 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呈现
第一章 新媒介与网络文学批评的演进
一 网络文学与互联网文学批评的诞生
二 自媒体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 传统媒体中的网络文学批评
第二章 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阵容
一 文学网民的自由发声
二 面向大众的传媒批评
三 学院派的理论建树
第三章 网络文学批评的成果检视
一 网络文学批评的代表性成果
二 网络文学批评成果观点举隅
第四章 网络文学批评的文本形态
一 网络批评文本的存在方式
二 非范式的文本构成
三 自由书写的修辞术
第五章 网络文学批评热点回眸
一 点击网络文学批评热点
二 网络文学批评热的“冷”思考
下篇 网络文学批评观念的历史嬗变
第六章 网络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
一 网络时代文学批评的通变观
二 网络文学批评观念转型的语境与范畴
三 网络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与传承
第七章 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创生
一 网络文学批评尺度的多维性
二 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建构的必要与可能
三 网络文学需要什么样的评价标准
第八章 网络文学批评功能的变迁
一 在颠覆中分享话语权
二 网络文学批评的后现代表征
三 文学批评功能的变与不变
第九章 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衍变
一 发轫期:多元批评主体的区隔共存
二 崛起期:批评主体阵营的分立与博弈
三 发展期:多元批评主体交汇与网络文学批评的伦理规制
第十章 网络文学批评影响力辨析
一 网络文学批评的影响力结构
二 网络文学批评的意义和局限
三 文学经典在网络时代的命运
结语:网络文学批评人史的三个追问
一 如何处理历史距离与学术积累造成的资源掣肘
二 怎样规避多元创作下“批评定制”的述史风险
三 何以面对元典传承与观念新变形成的批评语境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
推荐语:
《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的研究对象,是1949-2015年的中国戏剧批评。《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依历史发展的进程,勾勒该时期中国戏剧批评的全貌,并且通过这一研究,揭示当代中国戏剧批评话语的生成与演变,阐述戏剧批评与当代中国戏剧发展、戏剧创作演出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傅谨,1956年生,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戏剧与影视学)成员;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研究,著有《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史》《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戏剧理论新体系建构
第一节 “移步”和“换形”
一 时间开始了
二 剧目的甄别
三 “移步”与“换形”
第二节 人民性与新人的塑造
一 禁戏和开放的博弈
二 “忠孝节义”和“人民性”
三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第三节 从“洋教条”到民族化
一 “洋教条”
二 编导制的引进
三 传统戏与现实主义
第四节 历史与历史剧
一 “反历史主义”
二 《蔡文姬》与翻案戏
三 古为今用的《卧薪尝胆》
第二章 政治与艺术的博弈
第一节 “毒草”
一 《李慧娘》和“鬼戏”
二 姚文元的《海瑞罢官》批判
三 “四条汉子”与文艺黑线
四 新的“毒草”不断出现
第二节 样板戏与“三突出”
一 “大写十三年”
二 京剧革命
三 “三突出”
第三节 现实题材与传统手法
一 表演理论的探索
二 戏曲音乐的探索与变化
三 样板戏的移植与改编
第三章 先锋与探索
第一节 拨乱反正
一 《报春花》
二 《大风歌》
三 传统戏的回归
第二节 探索戏剧与现代性
一 实验戏剧
二 《绝对信号》和车站
三 当代社会的反思
四 张继青和晓艇
第三节 戏剧危机和生存之道
一 “戏剧危机”
二 小剧场运动
三 小百花和《西厢记》
尾声 重建戏剧价值体系
一 戏剧命运的讨论
二 濒危剧种与非遗
三 孟京辉和孟冰
四 传统戏剧的新生命
参考文献
后记
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发展史
推荐语:
在中国,文艺政策是文艺理论、文艺思想与文艺创作和文化治理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也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有关文艺政策的调整和变迁过程的历史研究,有助于解释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发展与社会生活直接而复杂的联系。本书作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之一,从批评史的角度切入,系统分析了文艺政策和文艺美学理论在具体文艺工作环节中的实现,试图将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政策的实践理论化,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复兴。
作者简介:王杰,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石然,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向上滑动阅览
导论 当代文艺政策史:一个重要的理论新课题(1)
一 何谓“当代”及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史的分期问题(4)
二 当代中国文艺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历史语境(8)
三 文艺政策的两次调整及其理论基础(13)
章 概念与原理(19)
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19)
第二节 “文艺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文艺(审美)制度”(50)
第三节“文化治理”“文化领导权”(75)
第二章 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建构(1949-1965)(94)
节 文化领导权及其体制的确立和巩固(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艺制度的理论原则及其实践(107)
第三节 “双百方针”及其文艺政策(11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艺政策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23)
第五节 “十七年”文艺政策话语的内在矛盾与影响(140)
第三章 革命的美学:美学转向“革命”(1965-1977)(172)
节 文艺批评引燃“文化革命”(173)
第二节 转向“革命”的文艺政策(177)
第三节 文艺革命政策的若干调整(191)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政策调整(1977-1989)(200)
节 文艺领域拨乱反正与“二为”方向的确立(201)
第二节 文艺治理方式的转变与影响(212)
第三节 审美现代性兴起与文艺政策应对(226)
第四节 文艺评奖制度的建立及其政策效果(252)
第五节 语境叠合中的理论阐释(256)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政策(1989-2012)(263)
节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两个效益(264)
第二节 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法制保障(269)
第三节 网络文艺及其治理(27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文艺政策(284)
第六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文艺政策的再转向(2012-)(298)
节 文艺向政治的“回归”性调整(299)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的再弘扬(309)
第三节 “人民性”话语的继续发展(317)
第四节 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政策的新篇章(325)
结束语 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使命(334)
一 艺术和审美如何改变世界(335)
二 文化经济时代的美学问题与任务(346)
三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及文艺批评要求(358)
参考文献(382)
后记(392)
学术论坛 |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第一期) 暨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高层论坛
专著推荐 | 李维屏、张群等《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美国短篇小说史》
专著推荐 | 浓缩的文学百科辞典:原版文学核心概念丛书(9种)
专著推荐 | 文学史上永远无法侦破的悬案:艾米莉·狄金森遁世的真相| 《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
专著推荐 | 徐有志、贾晓庆、徐涛《叙述文体学与文学叙事阐释》
专著推荐 | 曹顺庆主编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丛书”
专著推荐 | 邢春丽:《澳大利亚原住民小说与非原住民小说的历史批评研究》
赞赏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
语言学通讯
微信号 :LingForum
外联邮箱:dianzishu@126.com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