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 唐莹《玛丽琳·罗宾逊小说的伦理研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思飞学术 Author 唐莹



外教社博学文库

玛丽琳·罗宾逊小说的伦理研究

ISBN:978-7-5446-6698-5

作 者:唐莹  著 

出版时间:2021-08

定  价:30.00元(8折优惠价:24.00元)

扫码购买

如需发票,请在付款前,将Email,抬头税号填写到地址栏下留言栏,谢谢合作!



玛丽琳·罗宾逊的小说语言优美节制,行文恬静似水,极富古典韵味,堪称当代美国文坛的一泓清潭。评论界不吝褒扬作家在纷繁的后现代生活中宣扬纯粹的信念,引导读者关注精神体验的用心。本书借助努斯鲍姆的理论体系,以“情感”为关键词梳理罗宾逊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对传统新教思想的现代化改造,搭建出其作品的伦理体系。她的小说以复杂的质询、诘问和探究填充当代社会道德真空,勾勒出迎合21世纪多元理念的伦理图景。




前      言(节选)

文/唐莹

随着20世纪末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和国内学界本世纪以来的“文学伦理学热”,对经典作家作品的伦理解读成为一种风潮。究竟何为“伦理批评”?是将现代的、评论者自身的道德标准凌驾于作品与人物之上?还是通过文本细读将文学内设的人类道德困境(dilemma)揭示得淋漓尽致?对文学作品的伦理研究又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是对当下生活的具体道德指引,还是更鲜明地映射出文学乃至人类存在的复杂本质?


玛丽琳·罗宾逊是一位带有鲜明身份标签的作家,她不仅在写作中渗透自己的新教信仰,在其活跃的公共生活中也以“开明加尔文派”自居。评论界对其作品的评价大多从宗教叙事的角度切入,褒扬作家在纷繁的后现代生活中宣扬纯粹的信念,引导读者关注心灵体验的用意。本书认为,罗宾逊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对传统新教思想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其填充社会道德空缺,构建出迎合21世纪多元理念的伦理体系。


罗宾逊坚持通过文学创作向读者阐释最“正统”的加尔文主义。她认为新教改革先驱加尔文的思想对于当代美国社会来说但没有过时,反而恰恰以其突破时间的恒久性和宽广视野弥补了后现代道德的缺乏。尽管罗宾逊时时引经据典,回溯圣贤教诲,她所主张的加尔文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经过改良的思想体系。作家剔除了其中刻板、教条的部分,突出其超验性、普适性和人文主义特征,与许多为当代道德危机而忧心的哲学家们的思路不谋而合。


道德哲学家大多认为理性中心的启蒙思想并不适用于当代思维,努斯鲍姆提出以“智性的情感”为特征的伦理体系,其主要内容为:一、有价物的不可通约性;二、具体优先性;三、情感的伦理价值。罗宾逊的小说伦理同样强调了情感作为伦理关系轴心的重要意义。将努斯鲍姆的情感智性说应用于罗宾逊的虚构作品,我们可以将后者的伦理结构同样分解为三个层次:一、不可通约的女性伦理;二、指向凝聚的家庭伦理;三、呼唤同情的种族伦理


女性伦理普遍被看成女作家独擅胜场的领域。罗宾逊通过《管家》中的女性叙事和“基列三部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物表达出对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的多重思考。家庭空间既是女性作为社会角色的主要操演场所,在罗宾逊的小说中也集中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伦理关系。在自我身份成为普遍追求的当代社会,“家园”就如磁石一样,个人几乎无法自控地向其靠近却又对其束缚力量心怀恐惧。在21世纪,种族伦理意味着一套不言自明的思想及行为规范,文化研究使“平等”“他者”“沟通”等概念深入人心。罗宾逊的种族观念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宗教立场影响,作者采用了迂回的方式描写由奴隶制和种族隔离制度所引发的人伦悲剧,歌颂了白人公而忘私的废奴精神,却没有能够成功克服无论是宗教还是种族内置于作者思想中的欧洲中心的偏见。


罗宾逊强烈主张加尔文主义人性的一面,而努斯鲍姆主导的道德哲学同样强调人文情感在形成伦理判断上的重要作用。以“情感”为关键词观照罗宾逊的小说伦理,作者在性别、家庭和种族等三个层面糅合宗教与多元主义的用心得以显明。自启蒙以来,智性生活的要义即在于宗教信仰与实践不可避免的衰落,以及现代社会愈加强烈的世俗化转型趋势。然而这一预测并未成为现实,宗教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中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宗教与世俗的共生正引导着后“9·11”时期的美国进入后世俗时期。罗宾逊用人文主义的情感主题在新教伦理与多元主义之间取得平衡,在小说中创造出神性、人性、感性充沛的世界,体现了宗教的自我调适与自我更新。




玛丽琳·罗宾逊及其作品


图源/豆瓣

美国当代作家玛丽琳·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 1943— )是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基督教作家。无论在其非虚构作品还是虚构作品中,罗宾逊均着意推行新教思想,坚持以言说宗教和拷问灵魂为导向的创作道路,针对世俗时代所遭遇的精神危机,罗宾逊倚重信仰为这个意义缺失的世界所提供的价值重建和自我认同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其著述可以视为新教思想对当代多元文化的回应。


罗宾逊的创作分为散文与小说两大类。其散文创作意旨鲜明,论辩性极强。她长年在《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哈泼斯》(Harper’s Magazine)、《大杂烩》(Salmagundi)等各类杂志上发表书评以及新教主题的杂文。罗宾逊将自己的自然生态调查、散文创作以及高校演讲结集,先后出版了《母国:不列颠、福利国家、核污染》(Mother Country: Britain, the Welfare State, and Nuclear Pollution)(1989),《亚当之死:现代思想文集》(The Death of Adam: Essays on Modern Thought)(1998),《思想的缺场:现代自我神话对内在的排斥》(Absence of Mind: The Dispelling of Inwardness from the Modern Myth of the Self)(2010),《年少爱读书》(When I Was a Child I Read Books)(2012),《万事皆天定:随笔集》(The Givenness of Things:Essays)(2015),以及《我们在此何为?随笔集》(What Are We Doing Here? Essays )(2018)。这6部非虚构类作品获得了读者和评论界的肯定,夯实了罗宾逊作为严肃作家的地位。此外,罗宾逊从1991年起在享有盛誉的艾奥瓦大学“作家班”教授小说创作,直至2016年以“”F.文德尔·米勒(F. Wendell Miller)教授”一职从大学荣休,对李翊云、哈丁等作家有很大影响。


尽管罗宾逊的散文创作成就颇丰,真正使她声名鹊起的是其小说作品。在写作博士论文期间,罗宾逊积攒了大量片段性的暗喻,在将这些素材整合后,她于1980年发表了处女作《管家》Housekeeping)。该小说采用了女性视角,以诗性的语言表达出罗宾逊对女性主体身份问题的思考。这部作品已获得多项荣誉,荣登美国现代文学经典之列:1982年海明威基金会/美国笔会(Hemingway Foundation/PEN Award)最佳处女作奖、入选多门大学文学课程并跻身多张最佳小说榜单。


图源/Bookstoker、Barnes & Noble®


在《管家》出版之后时隔24年,罗宾逊才推出了她的第二部小说《基列家书》(又译为《遗爱基列》(Gilead)。该作品好评如潮,一举斩获2004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2005年普利策最佳小说奖,2005年大使最佳图书奖(Ambassador Book Award)等。《基列家书》保留了作者自《管家》开始的优美精致的语言特色,但因其采用了“忏悔录”(Confession)的形式,文风遂由《管家》中的如泣如诉转为内省平和。这部关涉百年家国传奇的小说成为后“9·11”时代众声喧嚣的美国文坛上难得的静心之作。


罗宾逊2008年出版的第三部小说《家园》Home)入围次年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最终评选名单,摘得2008年《洛杉矶时报》最佳图书奖和2009年英国桔子奖(Orange Prize)。《家园》沿袭了《基列家书》的部分故事情节,但是作者减轻了纵向历史叙述的比重,更多地着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羁绊。在之前的《管家》和《基列家书》中,大篇幅的主人公内心独白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家园》在叙事模式上采用了更加外化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但是罗宾逊特有的节制却摇曳人心的语言风格仍然独擅胜场。


图源/Alibris Books、Barnes & Noble®


罗宾逊的第四部虚构作品是2014年10月出版的小说《莱拉》Lila),这是作者“基列系列”作品的第三部,入围国家图书奖最终评选名单,并为罗宾逊二度捧得国家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莱拉》的叙事焦点转移到了《基列家书》和《家园》中的次要人物、牧师埃姆斯的第二任妻子莱拉身上,小说体现出作家在《管家》之后对于女性身份、家庭关系与宗教体悟的进一步思考。


从整体上看,罗宾逊的虚构作品初读波澜不惊,细品却暗流涌动,平缓的故事情节发展之下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伦理书写既与人类普遍经验产生共鸣,又映射出作者特有的自由派新教世界观。罗宾逊在小说中营造的浓郁而真挚的宗教氛围尤其令人瞩目,作者一面描摹人生苦厄,一面仰望上苍,其作品表达出对于尘世众生的无限悲悯与救世情怀。


罗宾逊作品的新教主题虽然与她的宗教背景密切相关,但是其写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性。作家出身长老会信众家庭,成年后改奉公理会。她并非只知埋首故纸堆、皓首穷经的学者,而是将写作,特别是小说创作视为一种传达宗教理念和相应价值观的手段。此外,罗宾逊以社会文化名人的身份在当地教会客座布道,出席各地的宗教学术研讨会,发表巡回演讲,针对当代美国存在的弊病与问题大声疾呼,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向民众宣扬精神与信仰的现世意义。


尽管如此,罗宾逊从未自我限定为“传教士”风格的基督教作家。在2014年《宗教新闻社》(Religion News Service)对罗宾逊的专访中,她如此阐释宗教与写作的关系,“我发现我的祈祷转变为思考,……无论信仰为何,目前最有价值的事就是使人们意识到宗教的美丽与博大。”值得注意的是,罗宾逊从不强调信仰或宗教排他的“唯一真理性”,而是诉诸美丽、博大等普遍性抽象特质。诚如《家园》译者应雁所言,“她的宗教信仰并没有束缚她的思考,而是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的高度结合”(应雁,2010:2)。作家自己曾经明确表示,“我的小说创作实践就是要检验这一信仰”(Robinson, 2008:27),“写作的感觉一直犹如祈祷”(鲁宾逊,2007:18),罗宾逊将宗教当作一种文化身份、将信仰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伦理化、审美化等手段向身处不同立场的普通读者传达一种易于消化吸收的精神讯息。


罗宾逊前四部小说的发表时间横跨从1980年到2014年的三十多年,但是主要故事场景均设置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小镇。与其他反映这一时期美国生活的小说相比,罗宾逊的作品凸显普通人生活中蕴含的严肃与神圣,注重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绘制道德版图她在写作中渗透宗教经验和自身领悟,将书写信仰作为小说创作的初衷,呼应了美国50年代的宗教热潮。随着作品的逐部发表,信仰从罗宾逊小说的背景走到了前景,在形而上的维度勾勒出美国生活的伦理图画。


(选自《玛丽琳·罗宾逊小说的伦理研究》pp.1-5,脚注内容丰富,此处省略,详见原书。)




目      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自由的深渊”:不可通约的女性伦理

第一节     基督教女性主义的差异伦理

第二节     人的内在孤独本质与唯我追求

第三节     亚马逊的覆灭与女性赋权

第二章

“亲密的日常”:指向凝聚的家庭伦理

第一节     家庭的神学内涵

第二节     亲情、宽恕与个性

第三节     个人、环境、社群

第三章

“挪亚的诅咒”:呼唤同情的种族伦理

第一节     基督教会的种族立场

第二节     同情策略的效用限度

第三节    家族记忆中的种族问题:非洲主义批判

结论

引用文献


回顾往期内容

国际原版学术著作代购 联系王老师 13501892122

支持对公转账、开具电子发票

欢迎私人订制,随时询价

专著推荐 | 国际畅销非虚构文学作品:《走向伊斯法罕》

专著推荐丨李维屏、张琳 等:《美国文学思想史》

专著推荐 | 李维屏、张群等《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美国短篇小说史》

专著推荐 | 李维屏 《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美国女性小说史》

专著推荐 |  张剑主编 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

专著推荐 | 刘建军主编《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国家社科重大成果 六卷本

专著推荐 | 王楠:《美国性别批评理论研究》

专著推荐 |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系列丛书(5卷本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成果)

专著推荐 | 文学研习丛书:从基础“学习”迈向深入“研究”

专著推荐 | 孙红卫《民族》

专著推荐 | 刁克利《作者》

专著推荐 | 浓缩的文学百科辞典:原版文学核心概念丛书(9种)

专著推荐 | 《欧美生态文学(第三版)》

专著推荐 | 《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对话录》

专著推荐 | 《无用的文学:卡夫卡与中国》

专著推荐 | 到底谁是“迷惘的一代”?杨早:《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

专著推荐 | 文学史上永远无法侦破的悬案:艾米莉·狄金森遁世的真相| 《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

专著推荐 | 钱锁桥:《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

专著推荐 | 北大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増订版)

专著推荐 | 徐有志、贾晓庆、徐涛《叙述文体学与文学叙事阐释》

专著推荐 |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讲)

专著推荐 | 邢春丽:《澳大利亚原住民小说与非原住民小说的历史批评研究》

专著推荐 | 张学昕《小说的魔术师:当代短篇小说文本细读》

专著推荐 | 申丹教授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第四版)

专著推荐 | 惠海峰:《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改编研究》

专著推荐 |  北京大学陈平原《中国小说小史》、《中国散文小史》

专著推荐 | 新世纪英语语言文学界面研究丛书(6种)

专著推荐 | 陈晓明 张晓琴:《全球视野下的贾平凹》

专著推荐 | 陈昶 刘天艺 陈思和:《全球视野下的巴金》

专著推荐 | 周刚、陈思和、张新颖: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

专著推荐 | 全球视野下的莫言

专著推荐 | 中西比较哲学家罗思文、安乐哲眼中的儒家文化

专著推荐 | 华媛媛、李家銮. 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对中国道家思想的接受

专著推荐 | 《隐喻修辞:<红楼梦>语言新视野》专著推荐 | 殷贝《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中的概念隐喻与新型乌托邦寓言》专著推荐  | 傅修延 《听觉叙事研究 》专著推荐 | 潘红 《哈葛德小说在晚清:话语意义与西方认知》

专著推荐 | 陈丽《空间》



欢迎留言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