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胡说年度最流行语 | “躺平”:言行分裂中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治愈
胡说年度最流行语┃“躺平”:言行分裂中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治愈
如果说2020年是“内卷元年”,那2021年则是“躺平元年”。不但“躺平”一词突然大热,所谓“躺平学”“躺平主义”也应运而生。或倡之,或慕之,或贬之,一时众说纷纭。“国家害怕躺平吗”、“躺平震惊中央”、“底层躺平了谁最着急”、“躺平动了谁的利益”等等话题直接上了百度的热搜。
那么,“躺平”概念的流行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 “躺平”的词汇化与流行的关节点
在汉语中,“躺平”最初并非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动补短语,并且只是一个表示身体具体动作的一个短语,通常只在某些特定场景中才会使用。而近年来“躺平”表达式的本义几乎退隐,隐喻义凸显,使用频率剧增,形成了某种特别的“网络语言景观”。
如果借助“百度”,根据2021年9月11日的检索,找到的相关网页高达100,000,000个以上,相当惊人。“百度百科”专门设有“躺平(网络流行词)”的词条,即使百度与“躺平”有关的图片也高达128241张,如:
在“躺平”的词汇化过程中,有这么几个关节点:
“躺平”受到中国网民的关注,最初与热播电视剧有关,《名侦探柯南》第13集《被绑架的步美》中有所谓“这家伙已经躺平了”。而作为网络流行语,“躺平”最迟在2019年已经被收入网络空间的流行语《小鸡词典》。但真正引发全社会关注的,却与这样几个文本高度关联。2021年4月17日《中国人口吧》里“好心的旅行家”发的一个帖子《躺平即是正义》,作者称:
“两年多没工作了,都在玩,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每天只吃两顿饭,解决食物问题就是解决一切;每月花销控制在200块以内,没钱了,一年也就工作个一两个月;日常就是家里躺,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文章很快大火,引起了社会的热烈讨论,光微博话题“年轻人该不该推崇躺平学”的阅读量就达数千万次,作者也被网友们奉为“躺平学大师”。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主流媒体对“躺平学”的严厉批判和呵斥,其代表就是《“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作者称:
“不知几时起,年轻人中流行的‘小确幸’变成了‘小确丧’,每隔一段时间就迭代出‘摸鱼学’‘躺平学’这样的新话语。一些本该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变成‘佛系青年’,动不动发出‘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什么都不想干’‘做条咸鱼,有什么不好’的奇谈怪论,满脑子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不由得让人纳闷:这些人到底怎么了?……在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这样的‘毒鸡汤’没有任何价值。相信大多数年轻人还是能对此保持清醒认识,一哂之后仍然砥砺前行、勇于逐梦。”
该文一出,各大官媒网站纷纷转发,《躺平即是正义》一文也很快随之被删。不过,如此粗暴地将“躺平”说成“可耻”,立刻引发了网民的强烈反弹,有网友便表示“躺平即是正义,人生另一种幸福的生活模式”,更有网民表示“‘躺平可耻’?血槽已空,鸡汤都端不动,谈何奋斗?”而湖北经视一篇题为《“认命可以,躺平不行”》的 “直播微视评”,更进一步激发了网民的反弹:“‘认命可以,躺平不行’。这是过去地主老财对长工的训诫!认命就是别闹,躺平就是不干活。所以别闹,快起来干活。” “正能量”的评论非但没有浇灭这场网络讨论,反而似乎是火上浇油,不仅进一步刺激了“躺平学”的流行,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将“躺平”的讨论推向了一种社会对抗,从而形成了真正的舆情。
二 你的“躺平”并非就是我的“躺平”
何谓“躺平”?所谓“躺平”,以“百度百科”的解释就是:
躺平,网络流行词,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不过,“意义即用法”,对同一个表达式,不同行为主体的语义理解可能相当不同。百度搜索对非商业性的文本通常是按照网民最新搜索强度排列的。我们2021年9月11日以“躺平”搜得百度的第一页,其内容分别是:
(1)躺平(网络流行词) - 百度百科 (2)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躺平? - 知乎(3)向"丧颓躺平"说"不"!-音乐剧青年的奋斗热血(4)“躺平”是个啥,外国人都知道了? - 中国日报网(5)“躺平”的正解释义 - 知乎(6)“躺平”可耻?血槽已空,鸡汤都端不动,谈何奋斗?(7)其他人还在搜:人民日报评论年轻人躺平 人民日报批年轻人躺平 国家害怕躺平吗 躺平震惊中央 底层躺平了谁最着急 躺平动了谁的利益 为什么躺平全封了 人民日报回复躺平(8)清华教授怒斥躺平,而中国旁边几千万年轻人已经躺平20年了_...(9)年轻人,你为什么要“躺平”?_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10)光明网评论员: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11)相关搜索:年轻人躺平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躺平他们急了 全网封禁躺平 躺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谈谈对躺平的看法 躺平青年出现的原因 90后彻底躺平 年轻人为什么躺平 躺平引起国家重视了吗
这里,显然既有民众的声音,也有来自主流媒体的声音,还有来自学术界的声音。那么,在“躺平”的众声喧哗中,值得注意的到底应该是哪些行为主体?
第一类是所谓“践行者”。最早的《躺平即是正义》的作者也许可以说就是典型的践行者,在“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成功路径之外,选择躺平”。不过,这一“躺平”还是需要相当的支持系统的。在豆瓣的“躺平小组”成员中,或者“经历过互联网大厂、分过股票”,或者在资本最热的时候出来创业,“曾也意气风发,后来因为疫情关了公司”,或者曾任职于央企的高绩效部门……往往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积累,他们几乎并不存在什么“未富先躺”的问题,更不是“刚脱贫就躺平”,尽管其财富积累在富豪眼中还算不上什么。他们大多属于 “一些刚踏入社会就生活/经济条件优越(包括依靠家庭和凭借自身能力),不用为了生存必须选择高强度工作的年轻人,标榜自己多么爱躺平、支持躺平的行为。”以至于这群人在网络词典《小鸡词典》中专门获得了一个词条:“躺着说话不腰疼”。他们才是比较接近所谓的“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英国的“尼特族”(NEET),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美国的“归巢族”(Boomerang Kids)等共同构成了极简主义生活哲学的风尚。不过,在我国当今的社会条件下,这群人其实数量并不很多,在最初豆瓣中,还只是所谓的“躺平小组”而已。但由于他们的首倡,似乎成为了“躺平”话语的核心。
第二类是所谓的“规训者”。这主要是来自官媒和学界的声音。在他们那里,“躺平”即意味着“丧文化”,意味着作“丧尸”,作“咸鱼”。于是,他们不是急匆匆地加以大声呵斥,就是循循然地以身说法,努力实行主流文化的“规训”。只不过《“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一文强调的是“正义”,《“认命可以,躺平不行”》一文强调的是“命运”,而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某副教授《内卷是教育发挥筛选功能的成本》一文则强调的是“竞争成本”,即所谓“教育的竞争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福祉,而‘内卷’是社会从中获得收益的同时不得不支付的成本。”“千万不能因为不喜欢‘内卷’,就采取‘躺平’的态度。‘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这群主体,将“躺平”视作一种过错甚至罪恶,将“反躺平”看做一种责任或者规范。不过,他们就数量而言也并不多,但由于拥有特别的话语权,因而声音显得特别响亮。
第三类是所谓的“转述者”。“流行语就是一种语言生活中,其语言社团集体借助某个表达式的不断高频和广泛的转述而 表达出特定时期焦虑、紧张、兴奋、无奈或需求的群体性述说”,转述是流行语之所以流行的基本机制。“躺平”的流行,最需要关注的就是最大量的“转述者”。这群人的最大特点不是“践行”,而是“引述”。他们在话语上,常常引述“躺平”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或对于社会的某种情绪。但是,他们并没有“躺平”,而是在不断的奋斗,很多人甚至比那位自以为成功的“清华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更努力、更拼命。在这无数的转述者那里,即使所谓“躺平”,在《小鸡词典》中也是一种“震颤型躺平”。当然,《小鸡词典》中的“震颤型躺平”指的是“持续性躺平后,间歇性奋起,震颤一下,打了鸡血一样充满干劲,随后继续躺平”;而在生活中他们实际的“震颤型躺平”,更多的是“在持续性劳作后,偶尔躺下,未及躺平,便猛地震颤一下,打了鸡血重新跃起,随后继续劳作”,即不在于是否“躺平”,而在于不断“震颤”。如果说,这些自身经济条件还不具备,却已经向往“躺平”的人群中,的确已经有所“有所”躺平”,那么,他们最可能实施的不是“改变工作状态”,也不是“降低消费欲望”,而是“拒绝生育”,在社会生活压力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放弃乃至拒绝承担人类最基本的“生命的群体传承责任”,这一“躺平”倒是真可能“动了全社会发展的奶酪”。也就是说,在千千万万的“躺平”的转述者那里,一是“未躺”,二是“不平”。他们的所谓“躺平”在言行上是高度分裂的:言语上说的是“躺平”,但在行动上却更加“鸡血”。“躺平”在这里既非自我的践行,亦非自我的认错,更多的只是一种“不平则鸣”的话语策略。
三 “躺平”的语义场:996、躺赢、内卷、吊路灯
“知识决定行动,行动生产知识”,既然对于绝大多数青年人来说,“躺平”只是一种表达内心焦虑的群体话语策略,那么,当下年轻人焦虑什么,年轻人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根据百度“躺平”获得的首页,“相关搜索”中显示的前十个话题分别为:“年轻人躺平是什么意思?”“年轻人躺平他们急了”“全网封禁躺平”“躺平的年轻人越来越”“谈谈对躺平的看法”“躺平青年出现的原因”“90后彻底躺平”“年轻人为什么躺平”“躺平引起国家重视了吗”。无疑,这强烈显示“躺平学到底想说什么”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加以认真思考的问题。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地表达意义的,总是与其他词语构成了一定的组合关系或者聚合关系,“躺平”同样如此。对于“躺平学到底想说什么”,我们不妨以语义场的思路加以考察。根据百度“躺平”获得的首页,在“相关词汇”栏中,赫然显示了这样一组词语:混吃等死、躺尸、佛系、裹挟、规训、热词、民不聊生、内眷、网络新名词、坦平、内乱、潮词。其中除了“热词”“网络新名词”“潮词”提示其流行语身份以外,其余大致可以分为五组: “裹挟”和“规训、“混吃等死”和“躺尸”、“内眷”、“民不聊生”和“内乱”、“佛系”和“坦平”,与“躺平”共同构成了一幅“语义地图”。
1.“躺平”与“裹挟”“规训”传统的层级化金字塔社会结构塑造了一元化的标准“成功范式”,为了实现所谓“成功”,社会系统给人们设定好一套既定程序: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高薪行业-高管位置。而企业资本为了了自己利润的最大化,也不断推行“996”(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天12小时,每周工作6天)加班文化。高强度加班最初还只是互联网公司不成文的潜规则,后来发展为明文的企业制度,并不断向传统行业扩散。为了在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胜出,员工不得不加班、拼业绩;而在这样的加班文化下,为了避免被“优化”,确保自己“升职加薪”“买房买车”,更不得不“被自愿加班”。根据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的调查,检索“996”共得217149篇文献,几乎是“躺平”3倍以上,其变化的时间曲线与“躺平”非常相似,只是在时间上似乎领先一步,仿佛不但是“躺平”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其舆情前奏。其“热门报道关键字”中的“程序员”“群体”“代码”显示其话题孕育于互联网行业,但在“热门负面关键词”却与“躺平”颇多重合,显示“躺平”话语与“996”话语的高度相关性。
2.“躺平”与“混吃等死”“躺尸”所谓“躺尸”表面看来常常用于“躺着不需要起来”愿望的自嘲,但其实却更多指向对于“躺赢”的羡慕和愤怒。所谓“躺赢”,即“躺着就赢了”。根据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调查,共检得“躺赢”100211篇,高于“躺平”近4万篇,其变化的时间曲线显示,最初的发生与“躺平”的时间并无多少关联,但很快就仿佛成为“躺平”的预告。其“热门报道关键字”中的“品牌”“舞台”“代言人”固然具有自己话题领域特点,但在“热门负面关键词”却与“躺平”颇多重合,显示“躺平”话语与“躺赢”话语的高度相关性。
“躺赢”是肯定性的,其否定性形象便是“躺尸”。在都市高房价和财富集聚效应助推下,社会阶层日益固化,诞生了一批即便不作为也能“赢”的青年,他们中有些人无所事事,声色犬马,如同行尸走肉。有人撰文称“年轻人‘躺平’不可耻,‘躺赢’才可怕”,其实,不少青年对此心情复杂,在他们看来“躺赢既可耻,也可羡”。“躺平”可以说同时包含了对于“躺赢”群体及其支持系统的鄙夷与羡慕。而“内卷”一旦开始,不但“躺赢”难以奢望,就是“躺平”也更加不易。
3.“躺平”与“内眷”(内卷)中国社会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化为中速增长,而公众一时还难以在心理上适应这一转变,难免有所焦虑,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更加重了这一焦虑。“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如果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即使“996”,由于青年有可能由此获得超预期的收入,那么,通常还不大容易催生严重的焦虑。但是,一旦经济发展放缓,“内卷”开始,而“996”反而进一步发展为“007”(工作从0点到0点,一周7天不休息,俗称24小时),但收入却根本没有同步提高。拼命干的容易猝死,不拼命干的没钱看病,只是出于失业的恐慌而不得不坚持。“当满怀希望去奋斗得到的却是失望,努力付出却远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感让青年人变得谨慎怀疑,不再愿意去保持积极乐观、奋斗努力的状态,宁愿选择躺平,去降低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值和对物质的欲望,以此达成内心对自我的接纳。”根据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的调查,共检得“内卷”文献92529篇,高于“躺平”近3万篇,其变化的时间曲线与“躺平”的时间高度重合,仿佛就是“躺平”的伴生物,可以彼此高度“对文”。其“热门报道关键字”中固然有“揭秘”这样的负面词,但“人生”“拒绝”等分别显示了在这一话题上的期望。
4.“躺平”与“民不聊生”“内乱”所谓“民不聊生”和“内乱”在当今社会绝非是一种现实,但却已经成为某些力量不断勾勒的一幅社会想象。 “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可三年前,有人发表一篇文章称“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应逐渐离场”。文章发表后,一时鸡飞狗跳,非公经济从业者的信心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民营经济离场论”,某些势力还发起了一波波“仇恨营销”,煽动尖锐的劳资对立以撩起无数青年心中的怒火,鼓吹“资本就是恶”“商业就是最大的恶”,提出“资本家就应该被吊死在路灯上”的话语,由此,还演化出“吊路灯”的流行词。根据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的调查,检索“吊路灯”,共检得851篇,只相当于“躺平”1%多一点,但就其变化的时间曲线而言,与“躺平”颇多关联,仿佛成为“躺平”的微缩版。其“热门负面关键词”却与“躺平”颇多重合,只是更为强烈与负面。显示“躺平”话语在整体上与“吊路灯”既不无关联,但又拒绝过多关涉。民营企业直接牵涉亿万青年的生活,一旦大批大批倒闭,难免“民不聊生”;而所谓“每个资本家都是绝佳的路灯”一旦付诸实践更意味着某种“内乱”。所幸的是,这一话语除了收割流量以外并没有获得当代青年的普遍认同。“躺平”话语意味着一方面当今青年人极为关切“内卷”和“996”的发展,但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以此表达对于“吊路灯”话语体系的的拒绝。中国当代青年,即使“内卷”也绝不选择“内乱”,而是期望“坦平”。
5.“躺平”与“佛系”“坦平”“佛系”是一个外来词。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了一个“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即“爱独处、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不想花时间与异性交往的男人”。这一概念传入汉语后,迅速引爆网络,并衍生出 “佛系生活”“"佛系青年”“佛系乘客”“佛系恋爱”“佛系养生”“佛系购物”等等词语,用来表示当今社会一种“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根据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WiseSearch)对全网社交媒体和论坛的调查,以与“躺平”同样的检索条件,检索“佛系”,共检得291871篇,在数量上几乎是“躺平”的5倍,但就其变化的时间曲线而言,既与“躺平”相似,又领先于“躺平”,这也许可以显示“躺平”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只是“佛系”的发展。其“热门报道关键字”如“喜欢”“透明”“感恩”基本都是偏正面,显示“佛系”话语总体上是一个积极性的命题。有人说,"佛系"的流行体现了年轻人对锱铢必较、非理性争执的反感,希望构建和谐的生活秩序。也有人说,年轻人以"佛系"自嘲,体现的是一种求之不得干脆降低人生期待值的无奈,反映的是一种不可取的消极生活态度。由热文关键字看来,“佛系”固然指向自我内心,但首先还是积极的。辞掉一线城市的光鲜职位,回到三四线城市做个小花店的店主或者咖啡店店员,当个网约车司机或者外卖骑手,让步子慢下来,让精神“佛”下来,让时间自由起来,恢复对自我身体的掌控权。最重要的也许是,“躺平”背后的“佛系”话语意味着不仅是顺应自己的节奏,尽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而努力,而是一定意义上也显示在对自我身体的重新掌控中,获得思想上的自由思考的空间,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获得一种“坦平”的幸福生活。
由此而论,所谓“躺平”,对于绝大多数言说者来说,并非简单地等于“决定放弃靠拼命工作来攒钱,不断产生焦虑而伤身的生活模式,而采取主动降低自身欲望,从而缓解生存压力”的生活哲学;而是一面“坚持奋斗”,一面以“可以放弃”自我安慰;是在“内卷化”日益趋紧的大背景下,对“996”的抗争乏力、对“躺赢”的羡慕妒忌、对社会戾气的发展隐忧复合作用下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治愈。在这里,所谓“躺平”,并非毫无积极意义。这是通过对传统“成功学”的超越,显示对于自我价值、个人命运的关切;这是通过对自我未来行动的悬想,显示对于国家发展的关注和对于极端话语的拒绝。而“反躺平”也未必就一定是“正义”的,其中既可能意味着对于社会情绪的无感,更可能意味着对于青年现实困境的冷漠。百度热搜的“年轻人躺平他们急了”提示主流媒体,不要成为“年轻人”的“他们”,而应该努力成为“年轻人”的“我们”,少一点“规训”,多一点对个人选择的尊重,少一点“裹挟”,多一点对大众声音的倾听,事关媒体信任,也事关政治信任,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因应“躺平”话语的最好对策。
全文将刊于《青年学报》2021年第4期
作者:
胡范铸,教授,博导,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华东师大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张虹倩,副教授,硕导,华东师大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
灾难话语(三):“别挡回家的路”,灾难中要学会“与民同悲”!
2020年度第一流行语:“老子到处说” 一个表达式的社会语用学分析
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干训楼622室
微博:话语生态研究
电子邮箱:hystyanjiu@163.com
话语生态研究
向权力说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