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宗萨钦哲仁波切】究竟一乘宝性论(Ⅲ)(2008年)—— 若众生皆为俱生清净,我们又如何看那些犯罪的人?(一)

宗萨钦哲仁波切 法藏 心文化传播 2019-08-24

对于那些今年才开始加入的人,我要提醒你们,这个教授有的时候并不容易。我想你们已经得知,我们是慢慢地在讨论这部名为《宝性论》的古典大乘释论。你们刚诵完《心经》,无疑地,般若波罗蜜智慧是佛陀教诲的精要,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你们刚才所念诵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说是从空性的观点来趋近般若波罗蜜;而另一方面,《宝性论》则是着眼于功德的观点来讨论般若波罗蜜的特质。对某些心智而言,讨论般若波罗蜜的特质更为困难。

举一个不是太贴切的例子:有时候谈天空是空的比较容易,但若是要谈到天空的特质、天空的功能、或天空的利益则较为不易,所以这是一种难处。另一种难处则比较明显,那就是我们的习性。

广义而言,我们知道这部论在谈「佛性」,我猜想汉人对「佛性」这个名词非常熟悉,甚至在一些餐厅里也可以看见「佛性」两个字的书法。这也许是好的,也许是一个助益,但也有可能是一种障碍。

佛性从七种不同的面向来阐释,其中一种正好就是从佛的面向。因为许多原因,佛难以被言述,不同背景与不同教养环境中的人对于佛有不同的理解。我想,我们在座大多数人一听到「佛」这个字,会想到一个有着光环的人,金身、赤足、托钵、印度人。循着这些印象,我们还会联想到一个坐着的人,他的双眼半开半闭。这是我们既有的印象。

这并没有错,这是好的,这还可以,但是不够。佛远超过这些,不是吗?对于那些非常嫌恶佛陀的人而言,佛陀绝对是一个失败者,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他离家出走、抛家弃子,他失业、变成乞丐。对于某些人类学家而言,他也许是个令人好奇的历史人物。对于我们某些虔诚的佛教徒来说──这也很有趣,即使佛教徒之中也存在着差异──譬如之于那些有点有神论背景的佛教徒,他们往往视佛为神、造物者、救世主或者能够回应他们问题的人。但如同弥勒菩萨一直告诉我们的,佛不仅如此。有时候这真的很难理解。《宝性论》的逻辑并非我们所熟悉的,这是我想要先作的一个摘要。

另一点我想要告诉各位的是关于宝性论的梵文Uttaratantra。其中的 tantra非常有趣,它的意思其实是「连续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因为对我们许多佛教徒而言──见识不广或具有有神论的佛教徒──我们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并不完美,竭尽所能好好努力表现,然后将会有所改变。我们有点像是完全走过另一个地方,摆脱旧的自己,然后变成另一个人。如同你们现在所了解的,这是错误的想法!tantra谈的是一个贯穿的线,你的真实本质不会改变,它持续着。而难就难在这里,因为有时候「连续」可意指恒常,但佛教徒并不相信有任何事物是恒常的。同时,若以理性思考这意义何在,如果我们如此认真修行,然后我们证悟了,却变成另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人,这真是令人伤心!努力工作的是我们,但收割成果的却是另一个人。所以,这二者之间必须要有连续性,这个连续性就是大乘经典与释论中一直广泛谈论的重要主题。所以你们将会听到很多关于不变异、连续性这类的内容。

以上是我试图帮那些刚才不小心走进来的人先作的一些摘要;这倒不无可能,因为这儿是火车站。另外在讨论本论之前,我想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大家都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不是吗?一言以蔽之,就是「快乐」。当然,快乐的含意很广泛。对于某些众生,快乐是想办法藏在一块小小鹅卵石底下以避免被捕猎,只要能活着就很足够。对于其他有能力负担多一点享受的人,快乐可能是有钱有闲去做抽脂之类的事情。

我之所以谈到这些,是因为我想讲比较不那么佛教而是偏于古印度的思维:绘图,绘制一张生命的地图,或者说是一个策略、一种管理,用某种策略或绘图来管理生命。这张地图上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我们刚才在讲的快乐。对全人类而言,不只你跟我,还有我们的努力付出,总都有一个目的。我们总有一个目标,达到目标就是我们所谓的快乐,反之就是不快乐。这个还好,我们没有异议,快乐是其中一项要件。

我们现在谈的是绘制生命地图。为了得到快乐,你需要什么?资源。我们需要资源,也许是财富、大哥大、网路连结、跟特定政府建立关系的这种种事。我们需要资源,我想关于这点你们知道的比我多。资源是第二个要件。

第三个要件是我们需要规则。因为即使我们知道自己想要快乐,我们具有特定的目标,我们甚至也有相对的资源,但若没有游戏规则,这些都形同无效。就像红绿灯很重要,假设每个人都有了资源和目标,却没有交通号志,那么这一切就变得很困难;这代表我们还需要规则、系统、政府、警察、银行和学校等等这些东西。

上述这三项要件在 2008年的此时我们都运用自如了。我们可以发射物件到太空、可以登陆月球、可以成就许多事,所以我想关于这三项要件我们应该都没问题。但在这个生命的策略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件我们却遗漏了!这个策略、这个计画叫做幻觉。

认知到这所有一切都没有用──规则或系统无用、资源不会持久──这种认知、这种幻觉的认知,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在香港的时候曾说,如果 MBA课程的最后六个月将焦点聚集在研究幻觉这件事,世界会大不相同。这个幻觉、这个幻觉的认知,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最大、最关键的生命策略之一,我们却总是忘了。我们不知怎地被困在这场游戏中,久而久之就忘了这只是一场游戏。我们深受这个游戏的行动所困,以至根本忘了它不过是一场游戏。这是为什么刚才我问各位,大家想要的是什么。是快乐吗?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努力寻求永远的快乐,因为我们没有认知到幻觉!《宝性论》就在仔细阐释这个幻觉,而我把它稍作简化。《宝性论》讨论幻觉的功德特质,而你可以说,龙树菩萨教导了我们这个幻觉。

所以当你们听见佛教导师说「一切事物如幻」,各位一定听过「一切事物皆如梦幻」,当你听到这些,多半会有某种态度,你可以辨认出是什么态度吗?通常当你听见「一切事物皆为幻觉」,你会解读为「一切事物皆非真实」,这是一种态度;或「一切事物皆无价值」,这是第二种;还有「一切事物皆非真实存在」,以及许多其他态度。通常这类解读带点轻视的意味,认为所有一切都是幻觉,都非真实;实际上,这些解读不完全正确。

很多时候当我们说,「噢!这不过就是一个幻觉,这不是真的」,你的脑袋同时认为有个真实的东西存在于这之外,完全忘了在幻觉之外并无任何真实存在,而这就是你唯一有的真实!而且这个幻觉很丰富、很有威力。另外,当我们想到一切事物皆是幻觉,我们会以为每一件事情都是混乱的,但并非如此。即使这是幻觉,它也是井然有序。就像当你看着镜子,你的脸是个反映,那是幻觉,但是只有你的脸会出现,而不是马铃薯。所以说一切都非常有秩序,但就是因为这样井然有序,所以我们忘了它其实是一个幻觉。

这些差不多概要说明了所有你们已经听闻到的或将会听闻的内容。我们谈完了七个金刚句的佛、法、僧,现在也快要结束第四个金刚句──元素(佛性)。再次请你们记住,当我们谈到佛、法、僧,我们并非只是在谈一个人、一些经文和一些剃度的人,那么上次我们谈了甚么?我们谈到「元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许我们可以说,「元素」是七金刚句中弥勒谈的最深入的一项,我们用了各种不同的词,像是藏文的kham(性)。

不论如何,究竟什么让你是佛?你无需向外觅求它,你本自具足。这点很重要,这其实是佛教之所以特别之处,因为许多其他宗教并不这么说,许多宗教谈的是你不纯净、你需要被拯救。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说的是你具足所有让你是佛的条件,你无需购买任何东西,也不用下载或插入任何东西。也许你在这个不净的轮回、不净的世界中流转,你可能杀生,你可能偷盗,你可能欺骗,你可能经历所有这一切,但让你是佛的元素永不过时,它不会过期。这难道不是个好消息吗?它应该会让你们感到高兴才对,我不明白你们怎么不笑呢?你们无需提升自己,你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认知它。好了,这又是佛教的另一个把戏。

佛教说你拥有一切让你是佛的要件,你所需要做的──听起来很容易──是认知它。然而「认知」多么不易,这是为何我们有这些经典与释论。它不会如此发生──今天晚上我说,大家注意了,你们所有人都具足让你们是佛的条件,你不需要下载任何东西,你什么都具备了。你们听见了,然后这当中有一些人会想:「好,仁波切说了这些,我终于知道了,所以我必定已经认知到我具有佛性。」所以你认为从今晚开始,自己也许很特别,自己已经证悟了!假设我现在像帝洛巴一样慈悲、具有力量,假设你像那洛巴一样虔诚且心胸开放,是的,如上所说的证悟是有可能。在我提到时你就认知它,这就结束了你的轮回锁链。这个地方,你正坐着的这张椅子,二千五百年后也许便成为人们前来朝圣之处;但这并非如此容易。「为什么呢?」我们问。一个十分重要的答案:习性!我们从何得知?今晚别吃晚餐。如果你感到有点饿,过一会儿因为飢饿而开始变得越来越烦躁,那就代表你的认知只是智识上的认知。不论如何,弥勒所谈的重点是我们都具有这个元素,上次他给了我们很详细的九个譬喻,这一次,从偈颂 127直到这一品的最后,都是在总结这些譬喻。

顺道一提,针对那些之前没来上过课的人,你们必须了解《宝性论》的写法与教法。这当中有许多重复,看起来像是重复。先有一个简单的摘要,然后是大一点的摘要,再来是详细的解释,然后接着另一个结论式的摘要。我假设我们研读的原因是渴望增加证悟道上的知识,所以我将不一一详述摘要。可是对于那些希望在学术上好好研读这本论的人,你们应该这么做,但别来问我,因为我所知不多。在我的正前方有两位堪布,各位应该请教他们。我其实不懂他们为何在这里,可能想来看看台上这家伙在讲些什么吧。我认识这两位,他们曾在我的学校读书,非常优秀,对于经典的内容很有研究,所有各式各样的细节或学术问题都应该请教他们。

偈颂 127至 128是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总结,而偈颂 129至 132又是另一个较大的摘要。每一个偈颂中都有一个重点,但这不是为了重复而重复或为了填满篇幅。比方说,偈颂 129就是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会喜欢阅读的。如你们所知,大乘佛教认为时间是虚幻的。因为时间是一种幻觉,若是问「佛性从何时开始」这种关于制造日期的问题,是不具意义的。

在说明时间是相对的、没有元素的起始这回事之后,从偈颂 131至 132,我们突然谈到了「道」。成佛之前,你有所有这些菩萨诸地的阶段需要爬升,所以你可能突然想到,噢!在成佛之前你必须慢慢改进自己、提升自己,从菩萨初地升到二地等。看起来这之中似有某种矛盾。元素是无始的,这个众皆具足的元素无需升级;而现在你们听闻到将经历佛的不同阶段,佛道的九个阶段清净九种染污。这很容易了解,就像月圆月缺,月亮从未变小过,佛也无需改变元素。这里的偈颂再次告诉我们,菩萨诸地事实上也只是二元的分别──我们以为有这些次地的存在。

举另一个例子。假设你有眼疾,事实上只有一朵花的时候你会看成五朵,然后你开始服药,从五朵花变成四朵,这代表你有进步。但是从来没有五朵花,所以也从来没有少掉一朵花,但因为你的眼疾逐渐痊愈,所以你从看见五朵花到四朵到三朵到二朵。因此在实相上,所有这些菩萨诸地根本不存在,但因为染污的缘故,我们认为有这些菩萨诸地的分别。这个你也可以由《心经》中读到,那里面提到 lam mey,指的就是道并不存在。

偈颂 136至 139是对于染污比较详细的解释。各位可能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九种不同的譬喻,每种譬喻都有两个面向:一则是例解染污,一则是例解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的功德。第一个譬喻是佛与莲花,莲花是染污;再来是蜜与蜜峰,蜜蜂是染污;然后是稻与壳,很明显地壳是染污。直至这一品结束,基本上我们花许多时间阐释染污,还有哪种染污可被哪种禅定所去除。举例来说,偈颂 140清楚解释了这些染污被修道的力量所去除。偈颂 141谈到,修道当中七地菩萨的禅定力量,我们用的是破布的譬喻。当你达到七地菩萨时,你的禅定是如此具有力量,使你能轻易地解开那些染污的包覆。

你们有问题吗?现在开放一到二个问题,请各位针对现在讨论的主题发问,若没有问题就不需要问。

问:仁波切,关于这个轮回般的生命,您曾给过乐高积木的比喻,我们的生活像是由乐高积木所堆造,如果我们使用正确的方法拆解它,然后会留下什么?我可以说是虚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吗?

仁波切:你可以这样说,这是其中一种解释的方法。

问:那么这个虚空等同于被我们这些凡夫或科学家所感知的宇宙虚空吗?或者这是超越我们理解的?

仁波切:我要小心回答这个问题,你说的是「大爆炸(Big Bang)」吗?

问: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由大爆炸所创造,而且一直在扩大之中。

仁波切:我从来不知道科学家们说什么,许多次我尝试与他们对话。问题是,科学家们谈论大爆炸、原始宇宙,然后他们也谈客观性──事物的如实性、未被主观的心智所染污──而这是我不明白的。因为说话的这个人就是主体,如果没有两个人的对话,我甚至无法揣度大爆炸。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人类,我确定也不会有大爆炸。所以,我不认为科学家在讲的宇宙相似于佛教徒所谈的佛性元素,虽然也许非常接近,因为科学家已发展到一个认为大小是相对的、时间是相对的境地,所以说二者是相当接近了。但当科学家谈论这些时,困扰我的并非他们谈了什么,而是他们没有谈的东西,他们没有谈到心智,即使正是他们的心智在谈论这些事情。我想有些在座的科学家快要气炸了,所以如果你愿意的话,请来跟我争论。当然,我了解科学家们有一些非常好的论点,他们总认为佛性是一个归论的、捏造的假话。基本上,佛性就是假话,但重点是,大乘佛教徒会说:「没错,它是假话,而这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我不知道科学家是否会接受佛教徒说大爆炸是个假话,因为他们非常执着于原子与分子的理论,非常执着。

还有任何问题吗?就这样?好的,再一个问题。

问:当秋吉林巴仁波切放了那个响屁之后,他了悟了般若波罗蜜,这是否证明在响屁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众生?这是否证明在响屁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即使他是俱生清净的尊贵转世?别的仁波切是否也和他一样?

仁波切:我不知道那是否证明了什么事,它可能完全只是个把戏。

问:您的回答导致我下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如果我在一个奇怪的场合恰巧看见一个头戴警帽、身穿粉红比基尼与手拿绳子的人跟一个小男孩在一起,我是否该提醒自己,这个看似虐待者的人是俱生清净且具足佛性?而这个小男孩也是一样?因为我们被教导所有众生皆为俱生清净。

仁波切:是的,所有众生皆为俱生清净。

问:而且他们都具足佛性。所以不论我看见任何不纯净的事物,我只要提醒自己,每件事与每个人都是纯净的而且没有人被虐待吗?

仁波切:你说的「提醒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你将如何提醒自己?用小乘的方式吗?大乘的方式吗?还是金刚乘的方式?

问:是的,的确非常困难,而这是我问的原因。净观是非常…

仁波切: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实修的问题,我在这里的目的并非提供你任何修道以解决这种问题。你必须个别向你的上师请教,你需要上师的指引。

问:我有许多曾受过虐待的朋友,有一些是被他们的父亲虐待,所以对我而言,很难去告诉他们,你的父亲、虐待你的人是俱生清净的,业是公平的……

仁波切:噢,这倒容易,我可以回答。

问:谢谢您,请说。

仁波切:研读《宝性论》的目的并非是要去一个犯罪的地方说:「嘿!你们都是清净的!」当我们谈到人类的清净时,我们谈的不是犯罪这件事。当我们一谈到犯罪、惩罚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清净之外了!谨记我所提到的「认知」,你并不在认知的状况下,这是为何有犯罪与惩罚,这些都是幻觉,但却是井然有序。只在有犯罪的时候,才有惩罚这件事。

今天我们将没有中场休息,再继续约二十分钟。偈颂 145很重要,我将再次把这些偈颂简化为一组,这是我这次尝试做的,因为我觉得上次一偈一偈讲的时候,许多人感到很困惑。

现在我们要谈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法身」。我不知道当提到「法身」时,你们心里想到什么?有人可以告诉我吗?当提到「法身」这个词的时候,你们这些佛教徒想到什么?那些不是佛教徒的人很单纯,他们很好。所以「法身」是什么?提到「法身」时,你们想到什么?像是佛陀的爷爷这种东西吗?你们想到什么?

听众:看不见的、无形的东西。

仁波切:这个回答很好,法身不就是这样?法身中文的翻译为何?

口译者:fashen.

仁波切:什么意思?

口译者:法身。

仁波切:如何翻译 body这个字?是用什么字?

口译者:shen(身)。

仁波切:shen 是什么意思?shen这个字是否隐含有像是概括的群体,譬如 董事会的「会」之意?像是一「群」董事的这种body?中文的「身」有隐含类似的意思吗?或只是身体的「身」?

口译者:身体的「身」。

仁波切:噢?那就不太好。你们确定吗?你们知道英文 body这个字亦指团体、群体的意思。我是说…

口译者:中文的「身」没有那个意思。

仁波切:噢!这有点不幸。

口译者:但有化身、体现的意思。

听众:也有 quality的意思。

仁波切:不论如何,我会如此问的目的是,当我们讨论这部哲学的论典时,花时间好好理解这些词是非常重要的。在藏文里,法身的「身」叫做「固」,和中文一样需要一些解释。在一般的藏文里,「固」通常是「身体」的敬语,这个「世界体」的敬语。之前我和一些梵文学者聊过,梵文的「身」是「卡亚」。「卡亚」是一个涵义非常丰富的词,可以指我们的身体,但也指「矩阵(matrix)」,也意指「向度(dimension)」;这是我们需要听闻的。

从偈颂 145直至 153都在讨论「身」、「向度」。让我们用「向度」这个词,「向度」这个词中文怎么说?

口译者:Xiangdu。

仁波切:那是什么意思?可以解释一下吗?我是说一般来说这个词有何涵义?

口译者:有两个意思。Xiang是方向、倾向的意思,du则是衡量的意思。

仁波切:噢,这不错。

口译者:有没有别的比较好的翻译?

听众:Jingxiang〈境向〉。

口译者:她说的是境向,「境」是环境、领域的意思,「向」是方向。

仁波切:好,我们现在就用「向度」这个词。为了了解这个教授,研究向度是很重要的。因为研究向度很重要,所以研究心境也很重要。大乘与金刚乘佛教里关于向度的研究是一样的,但金刚乘通常会有比较多关于心境的探讨。

先让我们回到「向度」。各位坐在那里,我坐在这里,我们有一种向度,你们认为我是人类──希望如此,我认为你是人类,这算是我们现有的一种向度。当然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我突然变成一只鹦鹉,我就不知道会把各位看成是什么,因为向度改变了。我会看着这杯茶,然后想这是什么,我不知道会把这杯茶看成什么。我看着这朵花,可能会想「真好吃!」这是鹦鹉的向度。此刻有无数的向度正在发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向度,换言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宇宙。

现在让我们来谈心境。你们之中有些人一定没吃晚餐,所以你们的心境就是:「他何时才会说完呢?」因为你饿了。所以在此刻这种状况,你们的向度是我说的每一句话、发出的每个声音都很恼人。在你们之中也有一些非常狂热想要研读《宝性论》的佛教徒,你们真的想要多学习一点。所以依据你们不同的心境,你们有各自的向度。现在你们知道我所说的「向度」、「卡亚」、「固」的意思了吗?

我们现在的向度是非常侷限的向度。第一它非常有限,而且完全依赖其他状况,意思是说,大部分的时候,你无法控制你的向度。如果我现在变成一只鹦鹉,即使我希望将这朵花看成是装饰也没办法,因为条件状况的关系。我们的向度受制于种种条件,所以它是有限的,是依赖其他状况的,是无常的,并且领你走向不确定性与痛苦。现在,「法身」──法的向度,我们暂且先如是称之──报的向度〈报身〉、化的向度〈化身〉,这三种向度是无限的,不依赖任何的条件状况,免受制于任何条件状况。正因如此,所谓的三身被认为是我们佛教徒所试图要达到的,基本上指的就是这样的向度。

给你们另一个例子,也许会有帮助。你们知道现在忧郁、迷惘的年轻人在做什么吗?他们的向度陷入绝境,没有希望,没有意义。生活当中有如此多竞争,如此多来自父母、同侪的催逼,如此多压力,我们怎么办?不只是年轻人,年长的人也是,喝杜松子酒,喝加冰块的威士忌,喝 Mohito薄荷酒。这有什么作用?它改变向度。突然间坐在你隔壁的人变得如此美丽,突然间,即使平常害羞的你也敢请求约会,你变得滔滔不绝,你既有的原则──华人的、佛教的、儒家的──全都崩解,无论什么都不重要了!威士忌向度暂时发生,不仅是威士忌,还有毒品向度。所以我要说的是,法身、报身、化身是最高最好的向度,是感觉最兴奋的向度,原因是它不受制约也没有任何成本,你们本自具足,记得吗?所以你不需要走私,使用它时也不需要隐藏。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有人都以各种奇怪的方式希望经验这种高的、兴奋的向度,我们都冀求它。我认为逛街购物也有点像是这样,当你走进店家的那一刻起,你看着所有的东西,讨价还价你买的鞋子,当你打开鞋盒的包装,这种兴奋向度差不多也就结束了。我们都渴望这类的向度,基本上这就是我们所谈的,当然比这更特别。

事实上有两种法身,一种是俱生清净,它超越文字与时间〈偈颂145〉;还有一种是近似法身,就是我们刚才所谈的。第一种法身超越世俗,所以我们无法举例。当弥勒阐释这种例子时,例子即是佛本身。近似法身就像蜂蜜,也以稻与壳的例子说明,还有在偈颂 148里所提到的金的塑像、铸模等等。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结束。


往期阅读:

【宗萨钦哲仁波切】究竟一乘宝性论Ⅱ(2007年)—— 我们的贪瞋痴皆来自无明,无明来自哪里?(三)

【宗萨钦哲仁波切】究竟一乘宝性论Ⅱ(2007年)——  若是我们有佛性,为何还是现在的处境?(二)

【宗萨钦哲仁波切】究竟一乘宝性论Ⅱ(2007年)—— 我们是佛教徒,让我们从这里开始...(一)

【宗萨欽哲仁波切】《究竟一乘宝性论》讲义 (3) —— 我们该如何与佛沟通?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宗萨欽哲仁波切】《究竟一乘宝性论》讲义 (2) —— 既然本性是空性,佛陀又为什么要我们持戒?

【宗萨欽哲仁波切】《究竟一乘宝性论》讲义 (1)  —— 那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沮丧的人都应该来学《宝性论》...

振聋发聩:致假裝在修行的自己 — — 99%的人躺枪!

演员陈坤:我因名利而迷失,藉由禅定而找到自己...

【达真堪布】现在很多学佛人的修行都是纸上谈兵!

演员陈坤:我为什么一再地推荐《西藏生死书》?

演员孙俪:让父母儿女都学佛,是一家人最大的福报...

禅是一种生活方式 | 美国人比尔·波特的寻禅之旅

关注后可查阅更多内容!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