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型之道:从“图书编辑”到“平台编辑”

2016-09-22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出版,为编辑人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复旦大学出版社李又顺分析了传统编辑如何契合平台编辑的内在诉求,承担起“编导者”的角色的过程。


李又顺 / 复旦大学出版社


近日,出版社一套厚厚三卷本“冷门书”——《日本电影史》,经某一专业平台的一篇极具诱惑性的网文(图文并茂)推介、宣传,迅速引起一股购买旋风。短短几天内,读者经由平台链接进入出版社官方微店,就购买了几百近千套!你要知道,这套所谓“冷门书”定价可不菲啊,一套近200元。而且,这是一套出版社库存的“旧书”,自去年出版后发行总数有没有几百套也不敢保证呢。“冷门书”爆出热话题,至今还在撞击着出版社里的编辑出版人。


之所以发生了这样的“奇迹”,全拜互联网微信公号平台所赐。互联网出版发展到今天,已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出版的分工及专业化、精细化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传统出版业。就以上那家平台而言,专攻“电影”,几乎每天推送有关电影的趣闻往事、大片新片动态、明星传奇情史、热门电影评论、经典影视欣赏等等,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一应具有,已然将大批目标读者客户、粉丝紧紧锁住。


可见,这样的平台,已不仅仅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杂志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及时性、连续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等,不知已超出一本单纯意义上的传统专业杂志多少倍。


“冷门书”所爆出的热话题,至少能说明两个问题。互联网平台已然多样、丰富、火爆,他们对所匹配的“内容”是多么的渴求,尤其是对经过专业化编辑劳动所展示出的“优质内容”(纸质书样本)的依赖度是多么的大。这恰恰证明了一个经验丰富、积累深厚、眼光独到、能提供与互联网平台相匹配的“优质内容”的专业编辑,其存在是多么的有价值;其二,互联网平台出版,也为编辑人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传统出版社,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出版社,如何开辟新的发行渠道、减少日益高涨的“库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互联网平台的建立与迅猛发展,为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似乎展现了光明的前景。出版社只要能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好的内容产品(书)来,然后找到(或建立)相应的平台(一个或多个)就可以把产品卖出去了。就传统编辑个体而言,似乎你擅长发掘什么内容,你擅长做什么书,只要与相关平台建立稳固的联系并良性互动,这样既可以优化选题结构,增强自己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又可以确保自己所策划的图书的有效销售,从而摆脱“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国家浪费纸”尴尬处境。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编辑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远不止于多卖几百上千本书这个层面。它所提供的广阔的施展空间及创造性的发挥余地,更多得表现在编辑人与平台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联系上。如果说以上案例还仅仅解决的是一个传统出版意义上“产品产销匹配”“产品精准销售”的问题,那么,编辑人与平台的无缝对接及有机“匹配”,才是互联网出版条件下解决编辑人出路的根本之道。


编辑人与平台的无缝对接及有机“匹配”,是“传统出版人(图书编辑)”向“互联网出版人(平台编辑)”的一种转型。这种匹配,也给编辑出版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编辑要完成从传统内容发现者、编辑者向互联网条件下内容的发现者、“编导者”角色的过渡。传统 45 33025 45 15092 0 0 1761 0 0:00:18 0:00:08 0:00:10 2795 45 33025 45 15092 0 0 1658 0 0:00:19 0:00:09 0:00:10 3597出版环境下,编辑基于市场动态的研究分析,发现市场读者的新需求与新趣味,策划选题以至最终创造出内容产品推向市场,如今,互联网平台出版几近瓜分天下,工业化时代统一的大市场已为无数个以平台为核心的社区所取代。


一本书、一个作者、一个学者号令天下的时代几乎一去不复返(当然,超级大V除外)。编辑要融入平台社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就必须完成自身的蜕变。这种蜕变来自于所面临的出版环境的改变。


传统编辑与平台编辑对比表



从上可以看出,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编辑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虽然编辑在策划选题、发现内容时,心里对受众群体是“有数”的,一定明白谁是该内容的购买者、消费者,但平台编辑在这一点上会更加明确,因为任何一个平台,尤其是已经成长起来的、拥有数十万用户或具有高成长性的平台,本身就具有锁定目标客户的专属性。


面对互联网微信平台,传统意义上的“编辑”不可或缺,不可或缺的不是自然意义上的某个个体人,而是他经过市场的历练与经验,知道如何发掘好的内容资源,明白内容资源与受众如何有机衔接,以至于更好的最大化的呈现与发挥内容的价值。在这一点上,二者也是相通的。


平台编辑,顾名思义,就是面对平台如何有效呈现你所发掘和掌握的内容资源。就某一内容资源而言,哪些适合以音频形式呈现,那些需要视频助力,这是平台编辑要明白的;过去为了宣传图书,提炼精彩的广告语用以报纸宣传或网店陈设,现在要面对互联网平台,而如何使用“平台的语言”黏住受众,这也是平台编辑的日常功课;作者具备什么特性,如何利用平台特性加以开发利用,这一点也必须要考虑到;平台用户的“痛点”在哪里,如何紧紧抓住这个痛点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做好精彩文章,这是平台编辑的重中之重;平台编辑面对的是新的消费及购买形式——微店,如何开微店或将自己的创造性成果陈列在微店上,如何定价,如何引导客户实现购买行为,这些都是新课题、新挑战;平台用户基本需求一致,而他们的内在需求又是多元的。如何在满足核心需求的同时满足衍生需求等等,这些都是平台编辑所要研究的的。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所具备的历练(对优质内容资源的发现、利用及对市场的洞察等),天然的契合平台编辑的内在诉求当然,这还远远不够。除此之外,还要承担起“编导者”的角色,需要调动多种手段,具备多种技能及素养。有一种观点似乎很流行,传统编辑受制于“传统”,不适宜平台新时尚,这是错误的;而另一种观点则重平台技术、手段,忽略或轻视编辑人员的历练、素养,也是错误的。


在互联网出版环境下,还有一种现象似乎说明“编辑”或“平台编辑”的可有可无。那就是作者(尤其是优质作者)面对平台,直接与平台“签约”,跳过了“编辑”这一环。对某些作者而言(包括平台本身),短时间内或许“业绩”还不错,但从长远看,这是不可行的。


因为任何一个作者(包括平台)都有其局限性,对瞬息万变市场的把握,对内容资源的多元化、最大化开发利用,对作者的持续营销等等,这些都要发挥作为专业人士的“编辑”或“平台编辑”的作用。


点击下列蓝色的字查看精选内容

渠道钟书阁|旭阳图书|牡丹江书城|独立书店| 方所|成都24小时书店|编辑实务标点符号用法|防骗指南|老编辑25年的选题策划心经人物吕敬人|俞晓群|刘九如罗小卫|谭跃 | 沈昌文张立宪|于殿利|张秋林|颜小鹂|胡守文|侯小强|任超|张文翊|三川玲产业盘点2016上半年实体书店|出版业上市公司|2016上半年大众出版|2016上半年大事记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长按我获取文章授权



互助爸妈

有态度、有温度的

父母知识分享社区

商务君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