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花式催稿:关于图书生命的故事

2016-10-03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催稿,虽是简单的两个字,但却实属技术活。因为连乔治·R·R·马丁老爷子都放出话来:你们再催稿,我就杀死一个角色。所以,今天 中国法制出版社赵宏放大招告诉大家如何优雅漂亮地花式催稿。


赵宏 / 中国法制出版社

编辑职业生涯中,某些时刻,某些人讲的某些话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比如,某次我对一个朋友愁苦地抱怨,真不知道该如何跟作者催稿了,已经软硬兼施,且实在想不到什么有创意的手段了。

 

朋友纳闷地说“你不是出版社编辑么?出书又不是出日报,作者早一天晚一天交稿有什么要紧,为什么要催稿?”“嗯,对啊!早一天晚一天出版,有什么要紧呢?为什么要催稿?”以一个问题回答另一个问题,想必这两个问题都找不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我们自然转而聊其他话题了。

 

然而,闲时认真想一下,还是有一番趣味的。上述朋友的问题,我并没有没回答;而我的问题,也许她也没有真正的理解。尽管都是“催稿”二字,我已经是将她的“编辑催作者”换成了“作者催编辑”。

 

作为一枚编辑,有很多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是在跟作者催稿,也有很多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在应对和逃避作者的催稿。所以,说起那些花式繁多的催稿,简直就是一幕幕作者与编辑相爱相杀的悲喜剧。

 

日报每天都出,需要催稿,这是明摆着的。而所谓慢媒体的图书出版,有什么值得催促呢?因为有些图书具有时效性,比如热点事情同步性的图书;有些图书属于大型的丛书或系列,需要考虑整体出版节奏;有些图书主题与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或事件等密切相关……种种原因决定了这些图书的交稿和出版时间有特定的要求。因此,也就出现了作者与编辑间的各种敦促,甚至催逼。

 

催稿是双向的,无论是编辑催作者交稿还是作者催编辑出版,画风往往是渐进的,开始是亲切柔和的“直接了当,在稿言稿”,接下来是绵里藏针的“委婉含蓄,醉翁之意”,最后严重的就是拔弩张的“忍无可忍,最后通牒”了。

 

❶ 催稿第一步:*老师,什么时候可以交稿/出版?

 

最初的催稿,一般还体现不出“催”的急迫,编辑既没急迫地“等米下锅”,作者也没急迫到要马上见书,彼此心里都有一定的余地,心态也很从容,属于询问计划性质。因此,从心思到措辞都很单纯,直接了当地询问“某某老师,什么时候可以交稿呀?”要是用即时聊天工具的话,后面极有可能再加个微信自带的偷笑的表情,而此时真实的表情也是那个笑脸状。


 催稿第二步:集各种婉约含蓄于大成者 

 

经过第一步催(ti)稿(xing),稿件还没交/出,编辑或作者内心其实有点小着急了,但是出于礼貌,也出于我们传统的含蓄个性,每一次联系都表面上云淡风轻的,但是每一次联系的“铅华洗尽”,露出的则是催稿的底色。

 

  • 点赞or不点赞?是个问题


一发朋友圈,马上就点赞的,那小小的心,似乎在说,“有空发朋友圈晒美食晒美景晒萌娃,怎么不赶快去写/审稿啊?!”因此,拖稿的人,低调再低调,悄悄地不敢发朋友圈,也不敢出来点赞。


但是并不止于此,还有各种分享,“冬吃萝卜夏吃姜”啦,“真是太有意思了,等等各种生活化的有益无害的小文章等等,每一个链接后面似乎都在说“我其实在催稿,只是没有直接说”。

 

此外,还有发日常问候的,有节日的发节日愉快,没节日的发“周末愉快”,这时后面如果有加微笑的表情的话,其实发信息者真实的表情已经不是微笑了,而是着急焦急。



 

  • 我请你吃饭喝茶喝咖啡

 

一有同事嘀咕“我得请某某作者吃个饭”“某某作者要请我吃饭”,我们就心照不宣,就知道不是催人家就是被人家催了。当然,吃饭换成喝茶喝咖啡是同理。

 

  • 舍命陪君子,需要啥都支持

 

这边是“某老师,你写作过程中,我可以帮什么忙,我整理了一些资料和素材,发你邮箱了哦~”;那边是“某老师,我派助理去社里帮你看稿,校对吧”。总之,就是心里着急,恨不得挽起胳膊亲自上阵帮忙。

 

写到这里,想起有一年,在开学前几天,由于情况变化,有个教材内容需要修订,而作者正要去云南开会,我把教材通读后,把需要修订的十几处都挑出来发给作者。然后,我的手机里就收到了如下一些信息。“赵老师,我要上飞机了,飞行时修改发你”“赵老师,我下飞机到酒店了,先发你一部分”“赵老师,我一会又要上飞机了,飞行时改完”“赵老师,我下飞机了,发你邮箱了”。那是一个周末,我抱着手机眼巴巴地盼着等着,因为我不光是这边催着作者,收到稿件,我还会被催着尽快出版。

 

  • 间接施压

 

催稿,有时是有效用的,比如是主观上拖延或者没有抓紧处理,但很多时候是催也没用的,因为凡人的精力就那么多,一天就二十四小时。但是,不管是编辑和作者一般都不愿意相信是客观没的可催,催稿不起效果时,往往就寄希望于搬出“救兵”。比如,有些作者会讲“好久没有跟你们*总编联系,代我问好啊”,翻译成催稿语言就是“再不快出,我认识你们领导哦”。编辑也会说:“某老师,丛书其他分册都已经交稿了”,翻译成催稿语言“你再拖稿,就拖后腿咯!”

 

 催稿第三步:催无可催,最后通牒

 

经过单纯的计划商定,和婉约和气的敦促,还是没有交稿/出版的话,如果编辑和作者到了忍无可忍,催无可催时,就不再考虑怎么委婉表达了,而是狠下心下达最后通牒:“合同约定的期限是**……”


在我们这么重人情的国家,尽管合同的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我工作这么多年,没见过双方因拖稿而承担违约责任),但是,提到这个期限,就严肃到要十分认真对待了。

 

催稿,催稿,编辑催作者,作者催编辑,风水轮流转,没有永远的焦头烂额,也没有永远的气定神闲。书非借而不能读,稿非催而不能定,也许催稿如苏格拉底所谓的“助产士”,迎接和帮助了一个又一个作品的诞生。而这些花式催稿的故事,也是一个又一个关于图书生命的故事。


点击下列蓝色的字查看精选内容

渠道钟书阁|旭阳图书|牡丹江书城|独立书店| 方所|成都24小时书店|编辑实务标点符号用法|防骗指南|老编辑25年的选题策划心经人物吕敬人|俞晓群|刘九如罗小卫|谭跃 | 沈昌文张立宪|于殿利|张秋林|颜小鹂|胡守文|侯小强|任超|张文翊|三川玲产业盘点2016上半年实体书店|出版业上市公司|2016上半年大众出版|2016上半年大事记



出版商务周报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互助爸妈

有态度、有温度的

父母知识分享社区

商务君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戳原文,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