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实录】第25期:认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吕舟
2021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是自1982年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体系以来,首次以两办名义印发的关于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文件。这一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为下一步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期清源讲堂有幸请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的主要课题负责人吕舟教授,为大家做出解读。
认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吕舟
背景解读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1982年以来,对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构,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结果。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意见》的开篇就提出了总体要求——“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文化名城体系,而是历史文化遗产全要素的整体保护。通过上下联动的新系统让遗产要素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意见》中提到“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是指将国家各有关部门与地方融合在一起的系统,从整体出发进行谋划,打通所有跟历史文化有关的内容,所以叫“全要素”。新系统将更整体地保护遗产要素,展现它们的价值,推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第二,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价值是体系的基石,所有保护对象都有独特的价值,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都是基于价值开展的。价值认知反映了我国在遗产保护、文化保护长期实践的结果。
第三,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保护不是将对象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它们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活力。
第四,坚持多方合作、形成合力。今天的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只有全社会参与,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才能转变成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社会多方参与也是体系建设重要的方面。
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2025年要初步建成,2035年要整体建成。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快速推进的事情,不是一个可以慢慢等、做做看的事情。
什么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什么?文件中特别强调“有机整体”,把现有各种、各类遗产要素组织成有机整体,来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意见》中明确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
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第三次文物普查,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数据是766722处,这也反映了1949年以来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巨大成就。
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有244处。
图/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世界遗产56项。其中文化遗产38项,自然遗产14项,混合遗产4项。
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还有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工业遗产、20世纪建筑遗产,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以上种种和地名文化遗产等共同构成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遗产要素。
图/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图/全球重要农业文化
图/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图/中国传统村落
图/国家工业遗产
图/中国工业遗产
图/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图/历史文化名城
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全国地名文化遗产
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如何建构具有整体性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价值基础
建设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构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表述,是讲好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故事,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同样也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表现为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拥有超过14亿人口,而在精神上、文化上高度统团结统一,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历史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从未中断,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适合我国实际、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被紧密组织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长期执政,这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 古代部分
基于这样的目标,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特征: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地理,并进一步从国家政权、制度文明、国家信仰、农业经济、手工业、商贸交流、社会组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城市建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15个主题进行了分析,梳理了100个事件和1081处代表性遗存。
█ 近代部分
针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发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四个方面,国家政权、制度文明、手工业与工信业、商贸交流、社会组织与阶层、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城市建设等等10个主题,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111个事件,2109代表性的遗存进行了分析。
古代和近代部分的遗存点构成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呈现了一部完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它的核心价值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明:与中国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有直接和重要关联,反映了各个方面的内涵;与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形态、科技文化发展有直接和重要关联;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的历程,反映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工业体系的建立、科技的进步、城市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见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地区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或见证多民族交流融合,这样就构成了六条基本价值。以价值为基础,就是在体系当中所展现出的这六条基本价值,能够描绘一个对于中国文明的宏大篇章。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价值表达
对中国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系统化的表述,把原本相对孤立、不连续的代表性遗存通过价值的链条,连接串联起来,使之能够充分表达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和文化精神,这就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的核心。
长城、大运河、长征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是这样系统化的价值表达的实践。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则是一个覆盖整个国土范围,“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建设。
█ 北京案例
以北京为例,北京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从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遗址到商周琉璃河遗址,从大葆台汉墓到唐代悯忠寺遗迹,从辽代天宁寺塔、金代水关遗址到元代的妙应寺白塔,从明代的太庙到清代的三山五园,从抗战爆发的卢沟桥到指引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香山革命遗址,从天安门、人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这些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物质载体,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关村、CBD、金融街,这不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如何把它们真正地串联起来,讲好这部激荡而恢宏的文明历史,就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要实现的目标。
在实践层面,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也把位于北京老城中心最为重要的古代历史遗存和当代公共和纪念性建筑通过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表达构成一个体系,阐释中华文明传承延续、多元一体的主题。
█ 福州案例
福州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福州城址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当中的一个优秀范例。福州也有一条城市轴线,从汉、晋的遗址,到唐宋时期的城市中心,从唐代的两山两塔到朱紫坊,再到反映城市商贸发展上下杭,到反映福州开埠历史的烟台山,从福州历史城区中国近代名人荟萃、有“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称的三坊七巷,到反映中国近代深刻变革的马尾船政遗存,同样是一部中国历史文化的教科书。而福州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习俗、表演艺术、餐饮、传统技艺又使福州能够形成对历史、对文化传统更为完整和立体的表达。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制度建设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需要制度的保障,这种制度保障本身也是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意见》提出要建立国家、省、直辖市三级管理体系,市县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落实传承体系工作责任。通过奖励、指导、督查、问责、问效等方法,促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各个部门的统筹协调,各个层级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很重要,中央需要协调,省级需要联通,市县级需要整合;健全历史文化资源的管理机制,要摸清家底,建立档案,搭建信息平台,制定管理方法,提出实施方案,才能落实目标;推动多方参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鼓励社会参与和投入,形成社会关注、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整体分为;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奖励激励政策,表彰先进,推广经验,要展开绩效的跟踪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各个层级的监督检查,既然要2025年就要初步建成体系,监督检查必不可少;强化对领导干部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考核问责力度,是落实责任的重要方面。
历史文化的保护、展示、利用、传承
历史文化保护的当代意义在于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弘扬。通过传承和创新使历史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促进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塑造当代的体现文化传承的当代城乡形态,彰显城乡特色。
在讲北京中轴线的时候,它以北京城市景观为特色,怎么样把这种特色延续下来,这跟保护有关、跟现在的生活也有关。这就对城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保护,还关系到城市环境保护问题。对于社会来说,只有意识到这些文化遗产、文化要素、历史遗存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人们才能真正的关注它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才能得到支持和理解。
鼓浪屿的黄氏小宗,原来是特别破败的一个地方,通过整治让这里的人民有获得感。2016-2017年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政府从居民手里租过来,对它进行了修缮和环境整治,办了关于黄氏小宗的历史展览,同时给南音剧社作为排练场并对社区开放。这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环境,得到了人们的喜爱。现在这一建筑已还给了原主人,良好的环境也得到了原主人的珍视。
图/泉州金鱼巷微改造项目
泉州金鱼巷微改造是近年历史环境整治改造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它展示了历史文化要素和城市的历史变迁,保留了文化特色,也保持了原有街区的生活气息。
图/扬州仁丰里微改造项目
仁丰里微改造是社区自发的微循环过程,改造过程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在保留展示历史文化要素的同时,改善了街区的环境条件,并使改造后的场所保持了生活的活力。整治前整治后的比较,可以看到城市生活的场景依然存在。
图/北京中轴线整治项目
北京中轴线的环境整治,希望能够形成体现北京中轴线特色的古今交融、宏伟壮阔的城市景观。
█ 建筑创作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也是一个面向未来、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建设,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促进新的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创新发展。
回顾20世纪以来的中国建筑创作,可以看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北京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70年代的毛主席纪念堂、21世纪的党史馆、苏州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还是今天的建筑师们在城乡建设中的实践,都可以看到历史文化对当代建筑创作的滋养,看到建筑师在历史文化传承、创新上的持续探索。
总结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座谈的时候说:“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我讲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化过程当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根本底线。”
他还提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其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城乡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有三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以整体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明成果为核心,完善顶层设计。建设一个涵盖多个层级、多个部门,是一个全功能的,体现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教育、生态等等各个方面的具有完整性和综合性的体系。
第二,形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遗产及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构成的网络系统。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不断扩展的能力的中华文明的表达和传承体系。
第三,有政策的保障,责任清晰,鼓励社会参与的具有强大的实践性和包容性的体系。要实现社会的监督,逐渐的把这种责任变成一种自觉,从不敢破坏到不能破坏,最后到不想破坏。让公众觉得这些遗产珍贵,每个人都该保护,怎么能够想去破坏它,最后变成一种社会的普遍的文化自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过程中已经开展了前期的工作,包括2018年启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研究项目;2019年完成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报告上报中央;2020年8月10日,发布《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认定办法(试行)》;2021年1月18日,印发了一个《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关的通知。这些工作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在两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指导下,下一步需要将体系建设真正变为一种责任,一种自觉落实下去,明确责任,扎实推进工作,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2025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目标。
吕舟
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建筑史学分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历史文化保护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获得ICCROM Award,多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多次获得省部级规划、设计奖项。承担“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主持编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案例阐释》;负责起草《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修订)》;主持大量重大文物保护规划、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相关链接:
【讲堂实录】第22期:圆明园历史演变、造园艺术与遗址保护|贾珺
【讲堂实录】 第21期: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重建与复建的话题|景峰
【讲堂实录】 第18期:世界遗产保护的近期发展趋势 | 景峰
【讲堂实录】探寻消逝的契丹辽帝国 ——辽上京遗址考古新发掘和研究
【讲堂实录】文化遗产2016热点话题——Reconstruction(下)|郭旃
【讲堂实录】文化遗产2016热点话题——Reconstruction(上)|郭旃
*本期内容整理:张娜,编辑:顾芸培,排版:廷廷,审核:吕舟。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